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知道的太多了 - 潘漢年的悲劇

[複製鏈接]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3-14 1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3-14 12:55 編輯

1940年10月上旬,陳毅、粟裕部在黃克誠部配合下,於黃橋全殲國軍李守維部。日軍駐泰興部隊開赴主戰場附近15里處待命觀戰,卻絲毫沒影響陳粟殲李的決心。及至國軍大勢已去敗局篤定,日軍撤回泰興。鑒此,毛高興時誇讚潘漢年是有理由的。

    1939年夏末,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潘任中社部負責情報的副部長,並命令其組建華南情報局,統一領導和管理從上海到香港的中共情報系統,授與極大權力。幾乎同時,這年8月22日日本也在上海建立駐華最高情報兼反間諜機關,稱「梅機關」,首任機關長影佐禎昭中將併兼任汪偽政權軍事總顧問,「梅機關」又因此名曰最高軍事顧問團,監視並控制汪偽政權的一切重要舉動。此外,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也建立外交口的專門情報機構,稱「岩井公館」,由副總領事(后升任總領事)岩井英一統領。這兩個日本間諜機關以丁默邨、李士群為首設立汪偽特務機構「76號」,協助日本「梅機關」、「岩井公館」從事搜捕、打擊各敵國在上海租界地區以及汪統區的各國間諜任務,主要打擊對象為國民政府軍統、中統特務以及協助他們的人士,毫不手軟。

    這年9月,潘漢年奉中社部關於把情報工作重點放在上海的指示,帶領延安派遣的劉人壽、董慧赴上海,接管了以劉少文、劉曉等建立的情報小組,建立起中共統一的情報機關,設立了能與延安、重慶、香港直接聯繫的電台,並恢復了與袁殊的聯繫。袁殊原由潘漢年介紹入黨,吸納為「特科」成員並安排其打入國民黨CC系。1933年袁與中共特科失去聯繫,便加入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直接成為莫斯科的特務。袁殊還與岩井英一建立關係,又成為領取日本特務機關津貼的人物。1939年初,袁殊參與軍統暗殺李士群的策劃,隨即陰謀敗露被李逮捕,李士群對軍統恨之入骨,凡捕獲軍統特務均以酷刑折磨,若仍不招供即予殺害決不手軟。此時岩井以袁系「岩井公館」的特務為由,將其救走。

接著在岩井的支使下,袁在各家中外文報紙上發表《興亞建國論》,為「大東亞共榮」張目,成為公開的漢奸。隨即又經影佐批准,岩井吸納他成為「岩井公館」的正式在編特工。

    潘漢年抵滬后從馮雪峰、夏衍處得知袁的近況,未理會馮、夏的反對意見,徑與袁殊接頭。袁告知潘,岩井要求他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擁護日本的文章,成為公開的文化漢奸。潘批准袁完全按照岩井的要求辦理,藉機協助潘的情報網擴大地盤。袁殊得令后馬上在岩井提供的地點,以岩井給的經費開辦了「興亞建國運動本部」,創辦了《新中國報》、《興建》雜誌,公開宣傳漢奸理論。潘漢年則暗中協助,動員改組派人物陳孚木就任「興亞」委員會主任委員,安排地下黨員翁從六,記者葉文津進入漢奸報社工作,還讓袁殊把劉人壽介紹進入「岩井公館」特務機關。後來,經潘漢年同意,袁殊介紹潘與岩井直接見面,潘隨即返回香港。

    對於潘漢年這樣的著名人物,岩井不可能不知曉。情報老手岩井心知肚明卻不露聲色,鑒於潘表示可以幫助他搜集大後方情報,岩井經研究請示後派遣袁殊赴香港,同意潘為「岩井公館」搜集情報的請求,並請潘提供一個合作工作計劃給岩井本人。

潘提出每半個月向「岩井公館」提供一次情報,要求岩井每月供給2000港幣作為情報費用,而且希望岩井能給一筆在香港辦刊物的開辦費。岩井接報后立即答應了潘漢年的要求,並派日本駐香港領事館情報官員小泉清一與袁殊一道會見潘,交付潘首期刊物開辦費一萬港幣,以後潘須每半月向小泉提交一次情報,小泉每月付款一次。潘與廖承志、張唯一商量后,布置中共打入軍統的內線提供情報,交由廖承志經陳曼雲給付與小泉清一完成交易。利用日本特務經費在香港創刊的《二十世紀》雜誌也開張了,其編輯部順理成章也成潘漢年的情報機關之一。陳曼雲從小泉口中也證實,岩井早已認出化名「胡越明」的潘漢年,並為得以同中共情報首腦人物合作而高興,尤其關心「胡先生」的安全。既如此,日、偽、蔣、共四家情報人員攪合在一起,唯有蔣家被蒙在鼓裡,其餘三家均已「知己知彼」,算是打入日偽情報機關,還是心照不宣的親密合作?只能見仁見智了。

    我們來看這個事例。珍珠港開戰時,潘漢年正在上海,日軍同時攻佔香港。如此,在香港的大批中共或親中共人士面臨日軍捕殺的危險。在港的廖承志按照延安的指示撤退在港人員,但經歷極其艱難危險,廖不得不指示所有撤退人員遇險時需各人顧各人。潘把分別撤退至內地和上海的方案報經延安批准后,便立即尋求岩井協助。岩井認定這批共方人士將對削弱國民政府起巨大作用,遂完全同意協助潘將他們撤離香港。不但同意給潘所派遣的葉文津出具日本公函與日駐香港總領事館接洽,還派遣他的助手德田陪同葉文津前往香港協助辦理。在日本特務機關的通力協助之下,在香港的共方幹部與「愛國人士」順利撤退到內地與上海。

而潘漢年則更進一步要求岩井提供在上海的安全保證,條件是潘系情報人員「繼續為『岩井公館』搜集中國內地和大後方的情報。」如果我們知道當年「內地和大後方」泛指國統區的話,理應明白點什麼。岩井當即答覆「我們歡迎胡先生繼續與我們合作。就請胡先生給我們擬一份在上海開展工作的計劃,我們仍將在經費上給予必要的支持。」並且,他第二天就以自己的名字在匯中飯店租房供潘專用,還出具了駐上海日本總領館簽發的特別證件,不許日本軍、警、憲、特對持證人「有所查詢」。如此,中共人員享有特權在敵占區搞情報工作,也算人類情報史上的奇迹。在岩井的引介下,日本駐華特務總頭目影佐禎昭中將也在「六三花園」宴請了潘漢年。當日偽竭盡全力搜捕國方任何派遣及嫌疑人員,一旦落網便嚴刑逼供然後殺害的情況下,如此禮遇共方情報人員,意味著什麼?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關露。關露原名胡壽媚,三十年上海著名文化人,電影《十字街頭》里那首家喻戶曉的插曲《春天裡》就是她的作品。「春天裡來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陽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朗里格朗,穿過了大街走小巷,為了吃來為了穿,朝夕都要忙……」直至文革前仍在社會上熱傳。一個才氣橫溢的女詩人、作家、編輯、翻譯家,其成就當年中國女傑中無人可與比肩的,因其熟識的李士群就任汪偽特務頭子,為了與李取得聯繫,以判明他是否真如情報所介紹的欲與中共合作,經周恩來、葉劍英批准派她去與李士群接頭。一見面李就明知關露是中共派來的人物,表白道:「我抓了哪個共產黨?殺了哪個共產黨?」「共產黨不也反蔣嗎?我們是殊途同歸嘛!」還帶領關露看他殘酷折磨被抓獲的軍統、中統情報人員的現場。如此,在偽特務頭子的安排下,不僅關露,其他中共人員都順利「打入」偽政權機關。隨後,李要求關露引薦他親自面見潘漢年,潘在胡均鶴陪同下與李士群夫婦首次見面;未幾,李又邀請潘在上海愚國路公館再次見面。此次見面李將日偽即將「清鄉、掃蕩」的情報告知潘漢年,並希望新四軍及所有中共地方政權及早有所準備。根據此預報,新四軍提前撤離有關地區,順利地躲過了日偽聯合「清鄉、掃蕩」,又多一次抗日戰績。李士群表示願與新四軍合作共同反蔣,經潘請示陳毅、饒漱石並獲批准,由陳毅派遣軍部參謀處聯絡科長馮少白負責與李士群建立起經常聯絡的關係。而關露本人的遭遇就極其悲慘,儘管她為潘漢年探明了通往日偽的路子,但因為國人盡知關露與日偽打得火熱的關係,於是日本投降后清算漢奸關露的呼聲極高。中共立即把關藏匿進根據地隱姓埋名,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甚至親手強拆了王炳南、關露的熱戀,為的只是維護黨的名聲。

    在延安發出努力搜集日蔣勾結內幕的指示下,潘漢年還親手設計了一出「蔣汪勾結」的活劇。潘物色了賦閑有年的國民黨元老任庵先生,在與自己的助手、任庵密友張建良密商后,由張陪同潘漢年親自出面遊說任庵,請他去拜訪故交周佛海,要適時自稱可以牽線與蔣暗中聯繫,儘力動員周與蔣方秘密聯絡。任庵受命后即登門拜訪周佛海,在多次上門探明周確有企圖暗中與蔣拉上關係以留後路的念頭后,主動請纓願為周赴江西遊說時任駐江西前線的戰區司令長官,周於是喜出望外。任庵隨後輾轉尋訪到江西鉛山,拜訪故舊司令長官閣下。說明周佛海有意為黨國暗中效勞的意圖后,該司令長官立即答應稟報重慶方面,並委託任庵充當其本人駐上海的代表。於是延安不斷得到「蔣汪勾結」的密報,只是分量始終不足以牽連到蔣本人而已。直至抗戰勝利,經該司令長官遊說,蔣同意在國軍尚未接管華東之前暫任周為「京滬保安副司令」,管束偽軍以待接受國軍整編,在整編之前負責維護華東地區社會治安及穩定。這項委任命令也是由任庵傳達給周佛海的,但在周尚未得到它之前,延安先已得到,於是立即曝光,大張旗鼓地聲討「蔣偽勾結」之罪狀。

    1943年春夏之交,潘漢年為見李士群而到南京,李引薦其會見汪精衛。因事前並未有約,系汪主動要求的,故潘無法先請示便赴汪公館見了汪。汪表示歡迎中共參加他主張的政治議會,建立聯合政府。潘答覆似乎沒有可能,但願意將此意稟報延安方面。並表示新四軍主要圖謀自身發展,倘若將來汪需要轉寰,新四軍不會跟他過不去的。離開南京之後,李士群又引薦潘在日軍公寓里會見日軍華中派遣軍謀略課長都甲大佐,都甲告知潘漢年:日本方面目前最關心的是津浦線南段的鐵路運輸安全。只要新四軍不破壞這一段的鐵路交通,日軍則希望同新四軍之間有一個緩衝地帶。潘漢年表示:新四軍目前主要發展農村根據地,無意佔領鐵路交通線和其他重要交通據點。日軍方面要給新四軍有一定的生存條件,游擊隊就不會襲擊和破壞鐵路交通。會見后潘隨即返回淮南根據地,向饒漱石報告了只要不騷擾鐵路日軍就不會「掃蕩」根據地的軍事情報,但未報告其會見汪精衛的事情,由此釀成他日後的悲劇,這是后話。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抗日主力黨派的高級幹部如此自由地往來日偽高層機關、公館、軍營,應屬神奇之舉。而且,你給我一定的生存條件,我也不碰你的要害,如此抗日,未免有點滑稽。

    然而後來被指控一直不執行毛澤東正確路線的饒漱石卻對潘漢年在日偽地盤的舉動不以為然,他給延安打報告狀告潘「違犯紀律」,與敵偽關係過於密切,來往已屬不正常。並擬用運動之火燒一下潘漢年。延安方面卻指定潘參加1945年春在延安召開的「七大」,潘到達延安后,毛親自斟酒為潘漢年洗塵。2月23日,毛簽發劉少奇、康生署名給饒漱石的電報:「饒:(一)漢年三九年自延安出去時,中社部曾要他設法爭取和利用李士群在敵偽特務機關內為我方做情報工作。香港淪陷漢年到滬后,潘曾經過袁殊關係與李士群在上海會面一次,進行爭取工作。此事在事先事後潘均電告了延安中社部,而且當時上海黨負責同志劉曉也知道的。以後潘由滬撤至華中時,華中局決定派遣他到南京與李第二次會面,此事你們都曉得。至於敵偽及國民黨各特務機關說漢年到南京與日方談判並見過汪精衛等等,完全是造謠誣衊。在利用李士群的過程中,漢年也絕無可懷疑之處,相反的還得到了許多成績。這類工作今後還要放手去做,此次漢年來延安,毛主席已向他解釋清楚。(二)劉曉、漢年由滬撤退至華中時,確系利用李士群、徐漢光(即劉毅)的關係作過掩護,當劉曉到延安后即向中央講了敵後交通工作常常利用敵偽關係,許多華中幹部由彰德至集總,也是如此。(三)國民黨中統局經常製造謠言說延安派李富春、華中派潘漢年到南京與敵偽勾結,又常造謠說漢年已被華中局扣押,極盡造謠挑撥之伎,望告情報系統的同志們千萬勿聽信此種謠言,以致中敵人奸計。」

    由此電我們知道,潘漢年的一切舉動都是經過延安批准的。我們還看到,「完全是造謠誣衊」的事情原來都是事實,我們也知道潘漢年當年執行的是毛的「革命路線」。而且,毛親切地稱呼潘為「紅色小開」亦有另一層原因:毛許多至今還被那些擁躉們誇耀為「料事如神」或「英明預見」的文字,其實不過是依據潘漢年從日本情報機關獲取的情報寫的。例如日本會不會進攻蘇聯,毛無法判斷並為此三天三夜睡不著覺,得了潘發來日本不會攻蘇聯的情報后,立即「英明預見」了一次;又例如德國將進攻蘇聯,也是潘發回的從日本方面得到的情報;那篇《揭露遠東慕尼黑的陰謀》則完全依據潘的情報寫成。很顯然,潘漢年及其領導的情報系統在日偽佔領區如魚得水般安全自由的活動,以及他們所報來的日本方面態度的情報,對於毛向敵後發展大有可為的決策幫助極大。

例如,1940年10月上旬,陳毅、粟裕部在黃克誠部配合下,於黃橋全殲國軍李守維部。日軍駐泰興部隊開赴主戰場附近15里處待命觀戰,卻絲毫沒影響陳粟殲李的決心。及至國軍大勢已去敗局篤定,日軍撤回泰興。鑒此,毛高興時誇讚潘漢年是有理由的。如今定論的潘漢年會見汪精衛,稱其未向毛彙報,導致毛大怒,一巴掌就將潘至於死地。至於詳實的真實,如今只能看見一點點漂浮於水面的冰角,至於潘在那幾年裡還有多少經歷?不得而知。電報中「由彰德至集總,也是如此」又有多少故事呢?也不得而知。《毛全集》看來是出不得的,潘漢年獄中寫的交待材料,那就更出不得了,或許,他平反時就已經燒掉了,為了徹底。

    (本帖史料主要來自尹騏著《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柯興著《魂歸京都――關露傳》,群眾出版社1999年版。其餘資料恕不一一開列。)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369

主題

3785

帖子

1085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085
沙發
徽塵 發表於 2009-3-14 15:49 | 只看該作者
潘漢年是漢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3
trump 發表於 2009-3-14 19:21 | 只看該作者
哈哈,該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4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3-14 20: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80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9
5
swiftsoul30 發表於 2009-3-16 10:19 | 只看該作者
潘漢年(1906年2月-1977年4月14日),江蘇宜興歸徑鄉人。1924年,主編《洪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革命軍報》總編輯,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中共黨組書記、中共江西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部長等。1936年, 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代表。1937年9月,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與陳雲在上海等地領導對敵地下鬥爭和開展統戰工作。在1944年四月侵華日軍增兵五十萬攻擊中國的一號作戰計劃,潘提早偵知獲得珍貴情報,讓延安方面幾乎未受日軍攻擊,貢獻延安至巨。抗戰期間在李士群安排下與汪精衛會面[1],在上海期間,潘漢年還由李士群介紹會見了他的軍事顧問、日本華中派遣軍謀略課長都甲大佐。會見中,他們各自說明了自己的看法,就日軍與新四軍和平共存互不侵犯達成初步共識[2]。然這一行為背後是否得到中共中央授意尚無確鑿證據,相關爭論也頗多。這一事件日後成為其毛澤東判定其有「內奸」罪行的重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社會部部長和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和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55年4月3日, 因「內奸」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臨終前與愛妻董慧女士軟禁於湖南茶陵米江茶場(湖南省第三勞改場)。1982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發出了《關於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的通知》的紅頭文件,指出:「潘漢年同志幾十年的革命實踐充分說明,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在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其公開恢複名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70

帖子

27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3
6
beloved 發表於 2009-3-16 12:08 | 只看該作者
蔣介石才是真抗日,中共才是貨真價實的漢奸

1940年10月上旬,陳毅、粟裕部在黃克誠部配合下,於黃橋全殲國軍李守維部。日軍駐泰興部隊開赴主戰場附近15里處待命觀戰,卻絲毫沒影響陳粟殲李的決心。及至國軍大勢已去敗局篤定,日軍撤回泰興。鑒此,毛高興時誇讚 ...
Norman 發表於 2009-3-14 11:5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1

主題

2287

帖子

1080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80
7
無維 發表於 2009-3-18 08:13 | 只看該作者
蔣介石才是真抗日,中共才是貨真價實的漢奸


beloved 發表於 2009-3-16 12:08



謝謝樓主!
願所有華人,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積極參與中國公民運動,共同推動祖國的偉大變革,以期早日建成一個自由、民主、憲政的國家,實現國人百餘年來的追求與夢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022

帖子

23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6
8
gaozhiyong 發表於 2009-3-19 10:50 | 只看該作者
抗日戰爭叛將如毛,降官如 潮.  


共產黨在抗戰中只有戰死的烈士,沒有投降的將軍或中央委員.


對抗戰時期投敵的國民政府高級文官之統計

姓 名    投敵前主要職務    所屬派系  所任主要偽職

汪精衛  國民黨副總裁(中央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主席
陳公博  實業部長(中央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立法院長
周佛海  宣傳部長(中央委員)      CC   汪偽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
褚民誼  行政院秘書(中央監察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陳 群  內政部次長(候補中央委員)   不詳  國民政府內政部長
陳璧君  中央監察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
繆 斌  江蘇省民政廳長(候補中央委員) CC   汪偽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
何世楨  安徽省民政廳長(候補中央委員)西山會議派 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徐蘇中  粵漢鐵路局長         西山會議派 汪偽國民政府文官長
曾 醒  中央黨部婦女部部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曾仲鳴  鐵道部次長(候補中央委員)   改組派 河內被刺
吳開先  中央委員            CC   逮捕后釋放回重慶
陳中孚  青島市長(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陳銘樞派 汪偽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恩克巴圖 中央監察委員          不詳  汪偽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陳孚木  交通部政務次長(候補中央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
顧忠琛  中央監察委員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
溥 侗  中央候補監察委員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委員
羅君強  侍從室秘書           CC   汪偽國民政府安徽省省長
陶希聖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改組派 汪指定的「最高委員會」負責宣傳
梅思平  國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     CC   汪偽國民政府實業部長
董道寧  外交部亞洲司第一科科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外交部參事主席
湯良禮  外交專門委員會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
朱履立  法院立法委員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
李聖五  外交專門委員會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陳君慧  財政專門委員會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建設部長
林柏生  立法院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宣傳部長
周學昌  陝西省教育廳長         CC   汪偽國民政府南京市長
陳耀祖  鐵道部財務司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廣東省長
趙尊岳  鐵道部參事           青年黨 汪偽國民政府鐵道部次長
趙毓松  川康甘青設計委員會委員     青年黨 汪偽國民政府農礦部部長
焦 瑩  鐵道部官員(朱霽青)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考試委員會委員長
蘇體仁  綏遠財政廳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山西省長
陳春圃  僑務委員會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中央組織部長
蔡 培  交通部航政司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駐日大使
蔡洪田  上海特別市黨部秘書長      CC   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
劉 雲  蘇州反省院院長         CC   汪偽國民黨監察委員
陳 ?  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副委員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陳錫康  外交部駐北平特派員       不詳  汪偽開封綏靖委員會機要組長
潘毓桂  行政院冀察政務委員會政務處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天津特別市長
周龍光  外交部亞洲司司長        不詳  汪偽中日經濟協議會秘書長
陳錦濤  財政部幣制委員會主席      不詳  汪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財政部長
何炳賢  實業部國際貿易局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陸軍經理總監
余晉和  廈門市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北平特別市長
朱 朴  實業部農村財政整理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宣傳部副部長
周迪平  津浦鐵路局局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天津市長
許修直  內政部次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北平市長
張一鵬  江西財政廳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長
林康侯  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       不詳  汪偽中日貿易協會理事
戈定遠  行政院秘書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淮海省秘書長
李 芳  外交部視察專員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員
吳頌皋  外交部國際司司長        CC   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汪曼雲  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      CC   汪偽國民政府行政院清鄉事務局長
章正范  國民黨宣傳部駐滬特派員     CC   不詳
黃香谷  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科主任 CC   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
劉坦公  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委員    CC   不詳
張北生  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      CC   汪偽國民政府蘇北綏靖公署參謀長
馬元放  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    CC   1940年被捕1943年返回重慶
石順淵  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    CC   汪偽儲備銀行總務處長
崔步武  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組織委員    CC   汪偽清鄉委員會少將專員
掌牧民  江蘇省政府參議         CC   汪偽軍事委員會蘇北行營秘書長
邵式軍  蘇浙皖稅務總局局長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政務參贊
戴英夫  江蘇省農礦廳廳長        CC   汪偽國民黨組織部副部長
徐天深  行政院參議           CC   汪偽國民政府文官長
孫紹康  最高法院推事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上海高等法院院長
梅哲之  實業部總務司司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財政部錢幣司司長
麥靜銘  經濟委員會駐滬辦事處主任    不詳  汪偽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陳之碩  監察院審計部政務次長      不詳  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陳福民  安徽省高等法院院長       CC   汪偽國民政府首都高等法院院長
喬萬選  內政部統計司司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特別法庭庭長
董修甲  江蘇省政府財政廳長       CC   汪偽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委員
鄒靜芳  湖南省黨部指導委員       CC   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周化人  津浦鐵路副局長         改組派 汪偽上海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
夏奇峰  不詳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審計部長
鄭洪年  立法院立法委員         交通系 汪偽國民政府鐵道部次長
湯澄波  實業部主任秘書長        改組派 汪偽國民政府工商部次長
金家鳳  國防最高委員會專任委員     改組派 汪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抗戰時期國民黨高級將領投敵統計1939~1944


時間。。。。。。 姓名。。。。。。。投敵前之軍職。。。。。。。。投敵情況

1939年 何行健 國民黨忠義救國軍副總指揮 在蘇南率部50000人投敵
1939年 蔡雄飛 晉綏軍副師長 在晉西北率部投敵
1941年2月 李長江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副總指揮 率所部8個支隊投敵
1941年2月 丁叢堂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一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顧秀五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二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陳才初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六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秦慶霖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七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范傑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十一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楊仲華 國民黨江蘇保安第八旅旅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1年2月 劉月亭 新編第5軍副軍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1年5月 公秉藩 國民黨第30師師長 率該師及第3、第9、第17、第80、第93各軍之一部共22000人投敵
1941年6月 畢澤宇 國民黨第69軍軍長 率所部投敵
1942年2月 趙瑞 國民黨騎兵第1軍第1師師長 率所部在晉西投敵
1942年2月 楊誠 國民黨騎兵第1軍第5師師長 率所部在晉西投敵
1942年4月 孫良誠 第39集團軍副總司令 在魯西率69軍、暫3旅、特務旅全部投敵
1942年4月 王清浣 新編第6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趙雲祥 新編第30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陳光然 新編第181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黃貞泰 新編第13旅旅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郭俊峰 特務旅旅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丁樹本 冀察戰區游擊第1縱隊司令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夏維禮 冀察戰區游擊第2縱隊司令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孫玉田 警備處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6月 徐繼泰 蘇北四縣游擊總指揮 率所部投敵
1942年6月 景順陽 第3戰區游擊支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1月 吳化文 國民黨山東新編第4師師長 率所部於懷安投敵
1943年1月 於懷安 國民黨山東新編第4師副師長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1月 寧春林 山東保安司令部參謀長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1月 呂其賡 蘇北游擊縱隊第1縱隊司令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2月 厲文禮 山東遊擊隊第2縱隊司令 本人被俘投敵
1943年2月 王勁哉 國民黨第128師師長 率8個將官及所部投敵
1943年2月 趙天時 國民黨第381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任蘭圃 國民黨第382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薛豪平 國民黨第383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潘勝富 國民黨獨立第1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蘇景華 國民黨獨立第2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張海平 國民黨獨立第3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蘇振東 國民黨獨立第5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李德興 國民黨獨立第128師參謀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吳漱泉 國民黨第351旅旅長 被俘投敵
1943年2月 韓子乾 國民黨第113師師長 被俘投敵
1943年3月 金亦吾 第6戰區挺進總司令兼第2縱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4月 孫殿英 新編第5軍軍長 率所部投敵
1943年4月 張良才 蘇北游擊縱隊第2支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5月 龐炳勛 冀察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4集團軍總司令 與孫殿英聯名通電 判國投敵
1943年5月 趙星彩 第24集團軍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李震汾 第24集團軍第106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侯如墉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司令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於光輝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副司令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志稀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汝賢(楊明清)新編第5軍副軍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馮養田 新編第5軍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克友 暫編第3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瑞慶 暫編第3師副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廷英 暫編第4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瑞亭 暫編第4師副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齊子修 山東保安第5師師長 被俘投敵
1943年5月 邱吉勝 山東保安第8旅旅長 被俘投敵
1943年6月 榮子恆 蘇魯戰區魯南112師副師長兼334旅旅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3年6月 劉景良 山東保安第4師師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3年7月 陳孝強 國民黨預備第8師師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4年9月 賀凱憲 渝方陳又新軍所屬第2旅旅長 率所部4個團12000人於河南投敵


二戰盟軍中唯一的異類--國民黨抗戰奇迹:投敵人數超過殺敵人數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進行抵抗,是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就算不積極投身抗戰,最起碼,不能投敵,資敵,助敵。而國民黨軍隊,卻出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令人瞠目結舌的記錄:投敵人數超過殺敵人數。

不信嗎?我們先來看看侵華日軍死亡人數。日本原生省1964年調查統計,侵華日軍死亡43.56萬人,美國統計為死亡44.7萬人(詳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 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發展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冊,916頁註釋2)。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國統計的,兩個數字相差不大,所以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就是說, 侵華日軍死亡(包括被國民黨軍打死,被共產黨軍打死,病死等等,總數)人數為45萬以下,即國民黨軍殺敵人數不足45萬。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國民黨軍投敵人數。

據李敖的《蔣介石評傳》以及《自己不洗別人洗》一文的統計,國民黨軍隊抗戰期間投敵人數約為50萬人。

而《劍橋中華民 國史》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如是記錄:「叛逃的將軍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 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佔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游擊隊」。兩者都認為國民黨軍隊投敵約50萬,相互印證,此數據應該比較可信。

所以可見,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當了偽軍的有約50萬,而就算侵華日軍在抗戰期間病死、被共產黨軍隊打死、其他一切原因死亡的一個也沒有,死掉的全是被國民黨軍隊殺掉的,那國民黨軍撐死也只殺敵45萬。無論怎麼算,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投敵人數還是超過了殺敵人數。這是國民黨在抗戰期間創造的第一個戰爭奇 觀,國民黨軍隊也因此成為整個二戰盟軍中唯一的異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022

帖子

23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6
9
gaozhiyong 發表於 2009-3-19 10:51 | 只看該作者
1938年,新四軍在武漢成立,首長陳毅、粟裕。   

1938年6月,粟裕同志指揮了著名的「韋崗初戰」,殲滅日軍20餘人,炸毀日軍軍車4輛,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

1938年7月10日新塘戰鬥 :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鎮附近設伏,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新四軍無傷亡。地方武裝傷、亡各1人。

1938年8月12日直13日句容戰鬥 :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為配合國民黨第79軍向蘇南丹陽、武進的進攻,決定以主力襲取江蘇省句容縣城。此戰為新四軍首次攻入日軍所佔縣城的戰鬥。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40餘人,繳獲步槍2支、手榴彈2箱、子彈5000餘發、其他軍用品若干。新四軍傷亡10人。

1938年9月3日棋盤嶺戰鬥:擊斃日軍聯隊長、中隊長等軍官4人、士兵80餘人,傷6人,擊毀裝甲車兩輛,斃馬4匹,繳獲步槍38支、手槍5支,左輪槍2支、軍旗12面、子彈2000餘發。戰後安桐公路5天不通敵車,桐山、舒城、潛山之敵被迫撤退。新四軍亡排長1人、班長1 人、戰士1人,傷副排長以下6人。

1939年12月15日繁昌保衛戰 :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300餘人。 

1940年10月2日至11日雲嶺保衛戰 :新四軍粉碎了日軍掃蕩皖南,侵佔徽、屯的企圖。在左坑圍困戰、楓坑截擊戰、涇縣城爭奪戰中,先後殲敵3000餘人。

1940年9月30日黃橋戰役:此役,共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1.1萬餘人,繳獲山炮3門、追擊炮59門、輕重機槍189挺、長短槍3800餘支。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20日至8月,蘇北蘇中1941年夏季反掃蕩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第1師; 日軍部隊:獨立混成第12旅團和第12軍第17師團一部及偽軍共1.7萬餘人。戰果:殲滅日偽軍3800餘人,擊沉日軍汽艇30餘艘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至1942年10月反「清鄉」鬥爭中,新四軍在江蘇省蘇(州)常(州)太(倉)、澄(江陰)錫(無錫)虞(山)地區粉碎日偽軍清鄉的作戰。雙方參戰部隊有中國新四軍第6師第18旅、第16旅;日軍部隊:一個旅團,偽軍兩個師共15000餘人。新四軍消滅日偽983人,新四軍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以下270餘人犧牲。   
  
1941年(民國三十年)底至1942年初,侏儒山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5師。戰果:共殲滅日偽軍5200餘人。
華中各根據地1942年冬季反掃蕩(朱家崗戰鬥)消滅日軍280人,新四軍73位烈士為國捐軀。   

1943年華中根據地春季反掃蕩(劉老莊戰鬥)斃傷日偽軍1800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蘇北1943年反掃蕩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師以第8旅一部;日軍部隊:第15、第17、第35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2旅團及偽軍共2萬餘人。戰果:殲滅日偽軍1850餘人。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5月,高溝楊口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師第10旅。戰果:新四軍殲滅日偽軍共2140餘人。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蘇北區1944年反掃蕩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師,蘇北軍區淮安總隊 ;日軍部隊:日軍第65師團,偽軍第2方面軍孫良誠部第4、第5軍 。戰果:新四軍斃傷俘日偽軍1048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阜寧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師第8旅全部、第10旅主力、師特務團及5個縣獨立團;敵方部隊:偽軍孫良誠第2方面軍第5軍。戰果:新四軍共殲滅偽軍2300餘人,解放阜寧縣城 。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至7月,宿南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4師、淮北軍區。戰果:共斃傷俘偽軍1800餘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至7月,睢寧戰役。
  新四軍參戰部隊:第4師第8旅和師騎兵團、泗宿總隊、泗靈睢總隊、睢寧大隊、靈北大隊、銅山大隊等。戰果:解放睢寧城,斃傷俘偽軍2200餘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10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3-19 13:11 | 只看該作者
.....日本原生省1964年調查統計,侵華日軍死亡43.56萬人,美國統計為死亡44.7萬人(詳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 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發展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冊,916頁註釋2)。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國統計的
gaozhiyong 發表於 2009-3-19 10:50


談國民黨的抗日戰績就曉得用日本人美國人的數據了,不傻。你知道日軍關於「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的傷亡數據嗎?

以中國當時的國力,打死四十幾萬日軍(不包括打傷)戰績不菲。要知道戰爭開始時日本人曾狂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國軍將士的英勇抗戰徹底打破了日本人的夢想。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11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3-19 13: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3-19 14:03 編輯
1938年,新四軍在武漢成立,首長陳毅、粟裕。   

1938年6月,粟裕同志指揮了著名的「韋崗初戰」,殲滅日軍20餘人,炸毀日軍軍車4輛,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
.....
1940年9月30日黃橋戰役:此役,共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1.1萬餘人,繳獲山炮3門、追擊炮59門、輕重機槍189挺、長短槍3800餘支。   
  ...
gaozhiyong 發表於 2009-3-19 10:51


請不要把「黃橋戰役」也混入新四軍的「抗日」戰績中去。「黃橋戰役」事實上是一支不抗日的軍隊打掉了一支真正抗日的軍隊。只要看看日本人有多高興就明白了。

---------------------------------------------------------------------------
     駐守泰興的日軍,聽到黃橋方向隆隆的「摩擦」炮聲,一下沸騰起來,他們也扛了槍炮,操起傢伙,傾巢出動,急匆匆趕到黃橋西邊是五公里路的地方,便停止了前進,坐下來聚精會神地參觀中國的這兩支抗日隊伍精彩的「摩擦」戰。 

   鬼子們被不時傳來的震動山河的喊殺聲和炒爆米花似地槍炮聲,激動得按捺不住心頭的興奮,舉起槍桿一跳八丈高,熱烈歡呼,拍手稱快:國共兩軍摩擦戰大大的好!要是他們的力量都「摩擦」得乾乾淨淨,就免得大日本皇軍進行艱苦的支那征服戰了!

  直到那邊「摩擦」完了,槍炮聲完全停息了,鬼子們才意猶未盡地唱著皇軍戰歌,興高采烈地迴轉泰興營房。

    韓德勤部在黃橋一戰中,被新四軍殲滅損失一萬多人和失去黃橋作為抗日軍事物資基地,勢力大為衰弱,導致後來已經不能與日軍抗衡以維持蘇北的抗日平衡局面,就被日軍打跑,蘇北成為日軍的天下了(新四軍是盡量採取不騷擾的「抗日」策略)。
---------------------------------------------------------------------------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1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