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同的價值取嚮導致相反的人生結局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2-1 0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評歷史人物范蠡與周勃、周亞夫


范蠡與周勃、周亞夫是處於不同時代的三個歷史人物,前者范蠡是春秋末期的越國人,後者周勃、周亞夫歷漢高祖、呂后、漢文帝、漢景帝三代。前者與後者相距約三百年,歷史向前發展了,但後者比前者在人生的價值取向上卻倒退了。


一、建立了功名以後前者主動離開君王,後者被動離開君王

范蠡與越王勾踐深謀二十餘年,許多重大決策都是范蠡制定的,終於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恥,越兵橫行於江淮之東,勾踐得勢於一時,號稱霸王,而范蠡亦稱為上將軍。此時的范蠡可謂權重一時,威震天下。但是,范蠡卻沒有被眼前的繁華和榮耀迷住了眼睛,他清醒地認識到勾踐的為人,應該說,是他看透了古今一切君王的為人,「可與同患,不可處安」,於是書辭勾踐,「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泛海以行,終不反。」

范蠡曾從齊國寫信給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沒有聽范蠡的話,而是稱病不朝。有人讒言種作亂,越王賜其劍,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隨即自殺。

為什麼范蠡能透過繁華看到衰落,透過榮耀看到悲傷、囚禁、賜死?他不僅熟知勾踐的個性「長頸鳥喙」,而且熟知一切君主的共性。君王在打江山時,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所以能與同事者共處,而一旦政權到手,他所要建立的是家國同構的社會,看重的是他的一個又一個愛妃,一個又一個王子,那麼對他最大的威脅莫過於與他共同打天下的重臣。范蠡算是看透了,「與其私徒屬乘舟泛海」,何樂而不為呢?據說「私徒屬」里,就有絕代美女、對吳王成功實施了范蠡設計的美人計的西施,那就更有幾分浪漫情調。

人能不被一時的現象所迷惑,看到多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是最難能可貴的!

范蠡建立了功名以後主動離開君王,其心情的愉悅是可想而知的。而三百年後的周勃、周亞夫做得怎麼樣呢?

周勃跟隨劉邦打江山,身經百戰,戰功赫赫,這一點有目共睹。後來,周勃與丞相陳平平息了諸呂,擁戴忠厚老實的劉恆為皇帝,是為漢文帝。可以說,如果不是周勃,劉恆還會在中都當一世的默默無聞的代王。文帝當權以後,以周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萬戶。過了一個多月,有人對周勃說:「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是由於別人的提醒,周勃害怕了,感到自身的危險,才向皇帝提出辭職,皇帝也就同意了。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他帶領的軍隊在匈奴入侵時駐紮在細柳,紀律嚴明,得到漢文帝的稱讚:「此真將軍!」此後,在平息吳王濞的叛亂中立了大功,從太尉升為丞相。之後,有兩件事,使得景帝與他的關係疏遠。一件,竇太后提出:「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一時拿不定主張,說是與丞相商量一下。亞夫說:「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王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當時的態度是「默然而止」。另一件,匈奴王徐盧五人投降漢朝,景帝欲對其封侯,以勸後人。丞相亞夫說:「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說:「丞相議不可用。」乃封徐盧等為列侯。亞夫由此稱病。景帝三年,亞夫因病免相。周亞夫一味死搬教條,是被景帝「免相」而離開的。他比父親還不如。

周勃、周亞夫離開君王都是被動的,可想而知他們的心情是抑鬱、悲傷、無助、怨恨。


二、離職以後前者走向人生再創造之路,後者不再有任何創造

范蠡浮海遊盪,改名換姓,在海邊上耕種,苦身戮力,父子治產,沒有多長時間,家產已達數萬。齊人聽說他的賢能,請他擔任齊相,范蠡婉然謝絕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財產,分給親朋好友,懷其重寶,從小路離開,到達陶這個地方。范蠡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部,交易暢通,為生可以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又邀家人一同耕地飼養牲畜,並做轉物生意,取十分之一的利潤。居住了沒有多長時間,他又資累巨萬。天下人都稱他陶朱公。

范蠡在愉悅的心情下走上人生再創造之路,而周勃、周亞夫呢?

周勃離去官職以後「自畏恐誅」,「常披甲」乃至於見河東守尉還要「令家人持兵以見之」。結果呢?守尉告他謀反,因此被捕入獄。周亞夫離職后,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兒子為替父親買葬器之事得罪了地方上的庸官。庸官怒而上告,當然也牽扯到條侯(周亞夫)。孝文帝知道此事,責承下面處理。吏簿責備條侯,條侯卻不以為然,不予回答。景帝聽到后,罵道:「我早就不用這個人了。」於是召廷尉辦案。廷尉斥責條侯:「你是要造反嗎?」亞夫應對:「我所買的器物,是由我死後安葬用的,怎麼就說我造反?」廷尉大怒:「你縱然不反地上,也要反地下!」更加緊地對其迫害。入獄后,條侯五天不吃不喝,嘔血而亡。


三、不同的價值取嚮導致相反的人生結局

同是國家重臣,同是離開君王,其結局為什麼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

范蠡生活在春秋與戰國之交的一段時期,此時由於鐵農具的使用與牛耕的推廣,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整個社會處於大變動時期,一個從未出現過的地主階級正在興起,奴隸社會正在被封建社會所代替。范蠡正是當時充滿活力的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他不但購置了田地,而且善於經商,思想開明,頭腦活絡。他做官,又棄官;經商,又輕視錢財,散盡巨額資產。選擇決定本質。從范蠡的兩次選擇中,不難看出他看輕的是官與錢,看重的是人的自身價值。在他看來,做官就看重官位,能上不能下,賺錢就看重錢財,能多不能少,是「不祥」的事。他相信人生並非一次創造,是可以進行多次創造的。他豁達、樂觀,情感豐富,追求愛情,很自信,也很自豪。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與膽量,一定能闖出一條新路。正由於他看重了人的自身價值,在散盡了巨額資產以後,沒有幾年,又資累巨萬了。他這一生過得很開心,很樂意,也很有成就感。

周勃、周亞夫生活在西漢時期。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無不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為自己的目標,他們倆參與了塑造皇權和鎮壓反抗皇權的一次次行動。他們的思想長期局限在皇帝為他們設計的套路里,而不能自拔。官本位的保守思想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周勃離去官職以後「自畏恐誅」,「常披甲」,可見其精神緊張到何等程度。披著盔甲在家中閑居,在別人看來,確實有幾分不正常。但細細一想,就很自然了。他是太看重當官給他帶來的價值了。完全不能像范蠡那樣去看到自己除了官之外的存在價值。他把自己的人生與官職劃上了等號。於是,連這個失去了官的軀體也要拚命保護。乃至於見河東守尉還要「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守尉告他謀反,他因此被捕入獄。如果不是獄吏指示他通裙帶關係,他這個牢還不知要坐到什麼時候。周亞夫更看重當官給自己帶來的價值,竟然看重根本不存在的來世,想法要一個什麼「葬器」,無非是希望轉世投胎以後再做高官。誰知這個說不上嘴的事情卻也得罪了人,也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五天不吃不喝,嘔血而亡,結局極為悲慘。

范蠡之比周勃、周亞夫,人生價值取向的不同,結局竟然有天壤之別。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7-2-1 05:40 | 只看該作者
從來伴君如伴虎!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2-1 05:4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15

帖子

31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0
3
純爽 發表於 2007-2-4 22:1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提供,周末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8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0
4
tklxy 發表於 2007-4-20 18:2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3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