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兒追星父親跳海 駐港記者披露更多內情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3-29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他不惜賣腎,只為女兒能與偶像見面。「拼了老命,也要讓她見上一面。」圓夢后,他卻留下遺書跳海自盡。13年來,苦心父親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究竟是誰把他推上不歸路?

  101°熱度故事:女兒追星父親跳海,駐港記者披露更多內情

  2007年3月25號晚上,狂追劉德華13年的貧困女歌迷阿鵑終於來到香港參加了劉德華的歌友會,並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到了劉德華。而他的父親卻在第二天的凌晨跳海自殺。

  據香港媒體報道,為了參加25號晚上在香港舉行的劉德華的歌友會,阿鵑一家三口在一個星期前便持雙程證抵達香港。由於身上的路費所余無幾,在參加完歌友會後,阿鵑一家於26號凌晨在尖沙咀一間通宵營業的快餐店內棲身。也就是在這段期間,阿鵑的父親乘妻女入睡之後,留下十二頁紙的遺書,繼而前往尖沙咀天星碼頭跳海自殺。隨後,消防員搜索之後,在附近的海面將其救起上岸,但送院后證實不治。

  阿鵑的父親在遺書中寫道:「我們孩子阿鵑為能見你一面做出了驚天動地的犧牲,已經付出了13年的青春代價,幾乎把命都搭上了。父母為孩子實現見你這麼個小小的願望也已經債台高築……」在遺書中,阿鵑的父親講述了13年來女兒為見劉德華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他想以死來控訴劉德華不理其女兒 13年來的苦心,並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幫他照顧阿鵑和她的母親。

 父親的客死他鄉,讓阿鵑和母親痛不欲聲。目前她們已經由香港警方帶領到入境處申請延期留港,以便辦理楊父的身後事。但她們表示目前她們已經身無分文,在內地又全無資產,因此她們決定不會領回楊父的遺體或骨灰,並計劃繼續留在香港,希望可以再與劉德華見面。

  主持人張紹剛:《大家看法》,大家可以參與的新聞,追星追到父親自殺,這是今天全國各大網站娛樂的頭條新聞,當阿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最近距離的和劉德華接觸的時候她沒有想到自己的父親已經被推到了懸崖的邊緣,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後,阿娟仍然表示她暫時不會回到內地,她繼續要留在香港,她希望能夠滿足和劉德華單獨見面這個願望,而在阿娟的父親留下來的遺書裡面有一些話讓我們覺得很驚愕,因為他他把所有的指責矛頭都指向了劉德華,認為導致今天一切的原因是因為劉德華,而且還有這樣的字句很醒目,我們是為孩子付出的心甘情願,那麼阿娟的父親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極端的死亡方式,到底是誰把他推到了這一步呢,來繼續我們的熱度故事。

  阿鵑,蘭州人,今年29歲,初中文化,無職業。在16歲那年開始瘋狂喜歡上了劉德華,從此,她生活的唯一追求就是能與劉德華近距離地見上一面。

  這是2006年,距離阿鵑父親自殺一年前的一個傍晚,在這個不足40平方米的屋子裡,一家人正在想辦法籌措女兒阿鵑第三次去香港的路費。

  父親:「雖然借了3000,實在不行賣腎。」

  阿鵑:「不同意,最好還是你把路費湊好了,我去香港。」

  父親:「銀行沒有生活貸款,同事張嘴了,5233縮衣節食還是不夠。」

  阿鵑:「省吃儉用不能把500作廢,好不容易你也知道上次開演唱會回來我成什麼樣了。」

  母親:「總不能把這500作廢,也逼得我不行。」

  女兒:「我這次實在找不著,我就只有死在香港了。」

  一年前的這個初春,阿鵑的父親為了能湊夠阿鵑去香港的路費,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在他看來,剩下的唯一籌錢辦法只有自己拼上老命去賣腎。而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女兒與劉德華見上一面。我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和他們不是在一個世界上的人一樣,就是有這樣的感受。

  主持人張紹剛:所以阿娟的父親在和你們交流的時候他有自己的邏輯對吧,而自己的那個邏輯當中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他女兒一定應該見到劉德華,如果他女兒見不到劉德華,在他的邏輯裡面是天理不容的事情,可以這麼說?

  陳曦:可以這樣說。

  主持人張紹剛:所以任何外界的聲音他已經給自己封閉起來了。

  陳曦:對,他們一家子都已經封閉起來了,他們一家子和外界好象真的是活在兩個世界上一樣,沒有一個正常按的家庭生活可以這樣說。

  主持人張紹剛:剛才你也聽到譚小姐問到了阿娟的母親現在怎麼樣,我真的也看到的媒體的報道,說阿娟的母親現在已經平靜了,而且繼續要支持女兒見劉德華,你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也不意外對嗎?

  陳曦:對,一點都不意外,我覺得他們家作出什麼樣的舉動讓我都覺得不意外,其實我現在最大的疑問是她父親到底為什麼自殺,為的是什麼,是為了解脫,是他自我的解脫,還是這個家庭的解脫,還是說沒有任何經濟能力了再繼續女兒下去。

  主持人張紹剛:排斥是用這個事情做賭注讓他女兒更進一步

  陳曦:還是說讓他的死給所有的,就是這種偶像來看,還是什麼,還是向劉德華示威,你憑什麼十幾年之後你才見我的女兒,這到底是為什麼,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

  主持人張紹剛:好,謝謝陳曦和我們電話連線,再見。

  陳曦:謝謝主持人,再見。

  主持人張紹剛:在我們的平台上有人做了留言,說阿娟精神空虛自私自利,毫無孝道到極點,阿娟的父親溺愛孩子糊塗到極點,這個家庭悲哀到極點,我想這樣的留言可能有些尖刻,但是出發點是好的,我們希望用所有的分析,所有的話語所有的努力做一件事情,試著做一做,讓阿娟早點醒過來。  


  父親:「她說我心裡想的劉德華就知道,我和他就是一個人,說得我當時心裡發麻,這簡直咋回事?我覺得用走火入魔還不足以對劉德華的崇拜。」

  阿鵑的父親說,女兒阿鵑在16歲那年開始瘋狂喜歡上了劉德華之後,她生活的唯一樂趣就是在電視上、報紙上收集查看一切有關偶像劉德華的信息。如今,女兒今年已經28歲了,對劉德華的痴迷竟然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阿鵑:「多次夢見沒有任何人,他牽著我的手,帶著一個禮帽,穿著黑色大衣,我問你心中有我嗎?他當時把我握的更緊了,說我心中有你。活著重要還是見劉德華重要?對我來說,堅持這麼多年見他重要。」

  阿鵑父母告訴我們,他們曾試圖勸說女兒放棄,還因此多次發生激烈的爭執,但最終他們發現,任何舉動都顯得無濟於事。因為眼前的女兒,已經越陷越深,甚至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父親:「她說愛要學會等待,那既然這樣只有支持一條路,勸說絕對不行。沒有任何效果,所以我只有一條路,就是支持她,賣了老命也要支持她完成心愿。」

  1997年10月份,阿鵑的父母借錢1萬多元,支持女兒去香港尋找偶像。2004年10月9號,劉德華在北京開演唱會,阿鵑的父親借了5000塊錢,親自前往北京買票,把女兒送進了北京工人體育場。

  父親:「我的孩子在裡面終於見到了,我說這時候她是怎樣的,站到凳子上了嗎,還是前面的人把她擋住了,還是高呼劉德華的心情,我在外面一方面祝願我的孩子能清楚看到劉德華,一方面劉德華給她個眼神,暗示,找到很不容易。」

  阿鵑對劉德華的執著追逐,讓全家人都像著了魔一樣,停不下來。2005年8月,阿鵑父母變賣了房子,只為幫助女兒第二次去香港尋找劉德華。

  父親:「我就說帶著乾糧爬都要爬到香港,我陪我娃娃找劉德華,說這話也是鼓勵娃娃,只有劉德華能救我的孩子。」

  阿鵑的父親始終相信,只有劉德華能夠拯救幾近瘋狂的女兒,抱著這樣的希望,他陪著阿鵑一次次地呼喚著劉德華。

  父親:「哪怕犧牲自己,犧牲這個家也要滿足女兒的要求。」

  361°全民互動:悲劇發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主持人張紹剛:粉絲對偶像的狂熱從來都不罕見。列儂是被歌迷打死的,成龍(blog)的日

  本女影迷願意為他自殺。而阿娟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她不僅是一個人在瘋狂,她的背後還有整個家庭用溺愛作為支撐。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的父母也許沒有和她說過「你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而阿娟卻向父母反向灌輸了足夠多的迷思幻想,讓整個家庭中邪般地認定女兒與劉德華將有一段天賜的姻緣。那麼,悲劇為什麼不可避免的發生?究竟該如何遏制孩子們的這種瘋狂追星?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核心話題。

  主持人張紹剛:先請導播接通《娛樂現場》駐香港的記者鄧吳林。喂,鄧吳林你好。

  鄧:你好。

  主持人張紹剛:香港媒體對這個事情的關注程度高嗎?

  鄧:非常高,是比為罕見的一種高,因為這種事情在香港是前所未有的。

  主持人張紹剛:所以小鄧我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比較擔心,到底大家在報這條新聞的時候是把它放在什麼版面,是純娛樂版面還是社會新聞的版面?

  鄧:我剛才所說的是罕見的關注,因為他並不出現在別的版面,而是出現在社會性的版面,每天報紙一翻開第二版都是。

  主持人張紹剛:所以在香港公眾並不是把他當做一個好玩的新聞來看,而是把它當做一個很嚴肅的,需要大家都來想一想的社會話題來關注。

  鄧:對,沒錯,這個問題並不好玩。

  主持人張紹剛:都有一些什麼樣的評論呢?

  鄧:一般來講,加上媒體對這種追星的方法非常不認同,他們分析導致這種惡化的原委,還有怎麼樣才能避免,因為這件事情不可以再發生,這種事情對整個社會會有一種危害的一種做法。

  主持人張紹剛:劉德華一方面有沒有作出什麼反應?

  鄧:劉德華那邊,他昨天向大家發布了聲明,他甚至恨這個字眼來說明對這種做法的一種反感。

  主持人張紹剛:謝謝小鄧的連線。阿娟的父親在遺書當中把矛頭直指劉德華,而這樣的新聞呢也把很多的明星都推到了風口浪尖,那麼在這個事件過後明星們到底持什麼樣的態度和看法,今天我們來接通兩位明星,一位是郭濤(blog),一位是侯耀華(blog)。

  郭濤:你好。

  主持人張紹剛:喂,郭濤你好,我張紹剛,你看到這個新聞了今天?

  郭濤:我聽說這件事情了。

  主持人張紹剛:第一反應是什麼?

  郭濤:我覺得很吃驚,我覺得肯定要正確的引導,特別是興趣愛好方面一個正確的引導,或者一種思想品行方面的一種引導,我覺得非常重要,那你的孩子即使已經鑽到牛角尖里了,這麼長時間,你作為家長來講的話,那你有點助長他,或者是再添一把火,或者跟他一樣的去犯軸去鑽這個牛角尖我覺得就不太好了,因為孩子他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對一件事物或者他寵愛的一個人有比較痴狂的一個追求的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你應該正確引導他的一些思想,或者是一種愛好,可能他會改變一些想法。

  主持人張紹剛:侯哥, 我是紹剛,在聽到這個新聞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侯耀華:第一反應是心裡堵得慌。

  主持人張紹剛:堵在哪兒?

  侯耀華:堵在我沒有辦法去單純地指責誰,這是我覺得最難過的一件事。

  主持人張紹剛:我特別理解你的這個說法

  侯耀華:為什麼呢,你比方說作為她的父親他已經走了,作為中國人的傳統我們不該再對已經去世的人說什麼了。我現在看到網上,光留言就有3706 條,那麼大家說的當然是眾說紛紜,但是說她做的對的,你還別說也有,說的對的有這麼一條,他說這個可愛的女兒有什麼罪過呢,崇拜明星,就要義無反顧的去追,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們那一些年代的人根本是讀不懂的,我認為這個女孩就是我們的楷模。

  主持人張紹剛:我想問一下侯哥,在看到這樣的留言之後你害怕嗎?

  侯耀華:我害怕,因為這裡牽扯到一個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我說的可能嚴重一點,有一種溺愛,就是說太放縱孩子了,因為什麼呢,因為這獨生子女本身是一個大問題,就恨不能,只要你樂意,我們活著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你,我覺得這個都太自私一點了,因為我們還有國家,還有社會,還有等著年輕人要從手裡接過建設和建設好這個國家的這樣一個義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太低了。什麼理想也沒有了,家也沒有了,父母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只是很自私地去完成自個兒的一個夢想,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嘛,我們的教育都幹嗎去了,我們怎麼去跟老師去溝通,我覺得這件事情是一件小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講太傻了,但是呢,對於能夠聯想和引發的問題,真的需要大家通過這件事去認真地想一想了,因為牽扯到教育,牽扯到孩子的世界觀,牽扯到我們將來怎麼對待我們自個兒的孩子,而且還牽扯到我們怎麼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主持人張紹剛:侯哥,謝謝你跟我們電話連線,我知道這樣的新聞我們大家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都心情複雜,但是您說的很對,越是這樣的新聞,可能越值得我們冷靜下來想一想,新聞背後到底有什麼。

  侯耀華:在這兒我也想說一句,我希望大家與其去注意那些明星的八卦,不如去在這些問題多動動腦子,我認為因為對明天是有意義的。

  主持人張紹剛:謝謝二位。兩位明星談的是他們自己的看法,但是在這個新聞事件發生之後,我們也希望聽到更多朋友所發表的意見,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調查,阿娟父親的自殺錯在誰,調查結果大概的一個情況,認為是阿娟的佔到57%,還有28%認為是她父親本人,有2%的人認為是劉德華,還有12%左右的人認為是阿娟和父親都有錯,共同釀成了這起悲劇,在我們連線的過程當中我們導播也接進來了我們的一位記者陳曦,為什麼接陳曦,因為我們從前面開始關注阿娟,一直是陳曦,在這個過程當中,陳曦和阿娟的父母和阿娟本人有了非常長時間的接觸,所以我們也很想了解一下阿娟的父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心態的人,在面對著各種各樣別人的勸阻聲的時候,她的父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立場,是迎合女兒,還是發自內心地對女兒的認同呢?喂,陳曦。

  陳曦:喂,主持人好。我們其實所有做的努力就是想希望通過我們這樣一個媒體的聲音想傳達給他們,尤其是想傳達給阿娟的父親,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女兒做了十幾年的夢,已經有一些可以說比較執迷不悟了,因為她父親本身是一個語文教師,我們覺得她父親的文化水平,教書育人應該還是可以的,所以我們一直在試圖地跟她父親來把媒體的聲音,外界的聲音告訴她,但是我們發現好象,真的可能很難和難走進他們的世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因為什麼呢,可以這樣說,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沙發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3-29 14:30 | 只看該作者
他們一家人真是走火入魔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62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6
3
davehyu 發表於 2007-3-30 10:33 | 只看該作者
SB一家人!與華仔何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0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