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hammapala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彌陀的光環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1
chico 發表於 2011-2-5 01: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2-5 02:00 編輯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01:39
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因緣,活在不同時代就得干不同的事,就得有不同的想法。哈哈,因緣不同,擔當不同~~~

...


什麼話呀。原始的「戒定慧「, 到現在不適用了?四禪八定是初級功夫,啥時候也變不了。

那好,請你就不要批評念阿彌陀佛的人了,有人自己知道哪天走,請大家一起念佛送他,瀟瀟灑灑地走了。這是事實,人家有工夫。

拿個修學「原始佛教「人證果的真人真事,太難為你了,咱不要。 給個初禪,二禪的讓我開開眼啊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2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03:46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2-4 12:55
什麼話呀。原始的「戒定慧「, 到現在不適用了?四禪八定是初級功夫,啥時候也變不了。

那好,請你就 ...

哥們,我曾經建議你"忘了四禪八定、三界九地吧", 怎麼,光忘了"三界九地", 對"四禪八定"就是念念不忘?  哈哈哈哈~~~~

給哥們開玩笑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3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04:02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2-3 21:47
回復 jiandao 89樓 的帖子

看來你一定是佛佗應化世間。能知道佛的真實義,了不起啊!

不要被打著」密宗「旗號,騙財騙色的人給迷惑了。

=======================================


為密宗辯護,先讀讀廣論比較好,兩部。且不說那些「大日如來」的東東~~~


不過,那些東東啊,實在~~~把密宗給忘了可能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4
chico 發表於 2011-2-5 05: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03樓 的帖子

密宗不需要任何人替他辯護。那兩部輪你都讀了?有什麼體會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5
chico 發表於 2011-2-5 0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02樓 的帖子

這種玩笑開不得呀

你們所謂,南傳佛教是正法,證果的人應該多才是嗎!還是給我幾個在家人修行得禪定的實例。我都不要證初果的例子。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6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06: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2-4 17:58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2-4 16:35
回復 jiandao 103樓 的帖子

密宗不需要任何人替他辯護。那兩部輪你都讀了?有什麼體會


毀佛魔說,不體會也罷~~~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7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07: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2-4 20:09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2-4 16:39
回復 jiandao 102樓 的帖子

這種玩笑開不得呀


我未曾說,「南傳佛教是正法」,我只是說,阿含,尤其是雜阿含的記載可能更接近釋迦佛的教誨,而佛法是發展的~~~佛法發展的過程中,從釋迦佛以四諦、八正道等為主的教誨,到部派,到大乘(性宗到相宗),再到所謂金剛乘---當然這麼說是非常粗略的---有些發揚光大了釋迦佛的教誨,有些偏離了釋迦佛的教誨,有些則走到了釋迦佛的教誨的反面~~~

比方說圓覺經說「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明白地受到外道性力派的影響,顯示出佛法在被外道所容攝的過程,如引進濫交、符咒等,最後佛法走向所謂金剛乘,就徹底走到了釋迦佛的教誨的反面。佛法講「萬法皆空」,所以戒定慧及淫怒痴都是空性,但是~~佛法也講「因果不虛」,戒定慧及淫怒痴不都是梵行,其因果不同~~~佛法還講「慈悲為懷」,宣揚戒定慧,導人向善,與宣揚「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亂人心智,引人墮落,也是不同的~~以前咱們爭論過所謂「無住」是不是就是「生心」,哈哈,佛教不只是「萬法皆空」,還是有非常明確的價值取向的,一定要生心,生起「好心」,哈哈,所謂「出離心」、「菩提心」,「慈航普渡」之心,引導人「眾善奉行、眾惡莫做」~~~~為了任何原因,漠視,  甚至只是不足夠強調生起「好心」,更不用說放縱「壞心」,越是看著象佛法義理,越是附佛邪說,甚至毀佛魔說~~~

再比方說維摩經說「十方魔王,多是住解脫位的大菩薩」,明顯是佛法有了一定的社會、政治影響后,有些人急於認可,甚至巴結世俗權勢,你理解為弘法的方便也可以,但的確與釋迦佛引導人自醒、自修、離欲得樂、尋求解脫、助人解脫的旨趣不同。哈哈,我在國內時,就有佛教界高層人士用維摩經給我開示、點撥,哈哈~~~

哥們,學佛只是讀經是非常不夠的,練練禪定靜心,讀讀史書明白因緣,做個健康、快樂、向上、平和、與人為善的人,才是真有意思的,哈哈~~~

至於證果,  證什麼果?不是說「無所得」嗎?哈哈~~~再多說幾句,你說為什麼有個時期的大乘經典那麼強調「無所得」、「六度萬行」、「治生產業者,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嗎?參參看吧,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8
chico 發表於 2011-2-5 09: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2-5 09:35 編輯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 原文>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這要看你怎麼理解了。看看南師的說法,有沒有點道理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因為大迦葉懂,他到底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所以維摩居士告訴他,十方世界中作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華嚴經》講兩個對立的,十方世界治世的轉輪聖王,是十地以上的菩薩才來的。但是能與佛對抗的魔王,也是十地以上菩薩所演變的。所以魔王這個名辭談何容易啊!禪宗祖師會說,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還不可以入魔。要魔佛兩邊都不著,才是得真解脫,然後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原始佛經翻譯過來時,魔字本來用「磨」,是磨練的意思,經典常用「磨羅」。後來加上宗教觀念,就把它變成魔鬼的魔。這其中的觀念是有差別的。
  
  這裡維摩居士好像是在推崇魔道,他是講大魔王,不是小魔王。嚴格的講,誰是大魔王?十方一切聖賢、一切教主,才是真正的大魔王!沒有這個境界是不能成聖人的。
  
  接下來講什麼是魔王大菩薩境界。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修道的人都怕魔,對不對?但是真修道的人要拜魔,求魔來磨你,魔還不肯來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氣啊!真受得了魔,打過了這一層,你的道理就躍進一大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還大。如果你磨不過去,你的道只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能把魔降伏了,就跳了九尺,你還不幹?有便宜還不曉得占,可見眾生沒有智慧。
  
  這裡說,魔在哪裡?給你反對、給你刺激、給你煩惱的都是魔。十方世界有無量大菩薩現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這樣那樣,要人家的手腳、財產,要了以後還打你、笑你。真做菩薩是什麼都可以布施的。布施身體的手足、血、皮、骨等,比較容易。比如血庫缺血了,要你捐血,你會同意。要你把房子捐出來,干不幹?捨不得了吧!這還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讓出來,恐怕你會動刀子了。然後還有你的車子、首飾等,都拿出來。有人專門來向你要,其實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9
jiandao 發表於 2011-2-5 10: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2-4 21:11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2-4 20:28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 原文>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 ...


十方世界有無量大菩薩現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這樣那樣,要人家的手腳、財產,要了以後還打你、笑你。~~~這還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讓出來~~~然後還有你的車子、首飾等,都拿出來。有人專門來向你要,其實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

=======================================

哈哈哈,南師真是不容易啊~~~如此說來,中共就是大菩薩了?大大小小的李剛就都是大大小小的大菩薩了?金正日就是示現淫靡、暴虐的「隨緣任運、利樂有情」的大菩薩了?殺人剝皮做法器的喇嘛就是超度眾生、甘願自己落地獄的大菩薩了?

對了,南師文字讀來就是親切啊,記得他在講《金剛經》時引用過一幅對聯,對仗的確工穩啊——

板狹尿流急   
坑深糞落遲


哈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0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2-6 09:57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三、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首先摘錄經文: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 嚴。」

同樣的,這些描述還是取材自中阿含,王相應品的「大善見王經」第十一,以及巴利長部第17經的「大光明經」。但是,如果要瞭解它的含義的話,卻必須參考漢譯中阿含經,卷第二十的念身經。現在我把其中相關的段落摘錄出來,並改寫成白話如下: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平息喜悅而生安樂,浸漬身體、滋潤光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平息喜悅所生的安樂無處不遍及,就像青蓮花、黃、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在水底、根、莖、花、葉悉皆浸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遍。……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活動,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了。這就稱之為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這一段經文是在講述,比丘以身觀念處的方法修習禪定,而達到第三禪時所得到的安樂。這樣的安樂,是聖者所經常享有的離欲之樂,真的也堪稱為極樂了。所以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的蓮花,大如車輪,它的根、莖、花、葉皆悉浸漬池中,一一潤澤,都是在描述第三禪所帶給身心的種種安樂。這就是極樂國土所成就的功德莊嚴了。

至於為什麼要用蓮花來描述第三禪之樂─極樂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印度的傳統裡對天堂、樂土的描述都習慣用幽美的園林再加上美麗的蓮花池來襯托。第二,修習禪定的人,當他們持戒清淨而且具備了修習禪思的條件之後,通常就要「取相」,做為心意所憶念的「對象」,也稱之為禪思「業處」。業處有四十種,其中有「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在老師的指導下都可以選擇做為習禪的業處。古代的禪者如果要取青,或黃,或赤,或白色做為禪修業處時,往往就 近凝視池中蓮花的顏色來「取」適合自己所需要的「相」。所以蓮花與習禪修定是大有關連的,用蓮花來描述禪定之樂,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實整部阿彌陀經就是一部禪經。它用「黃金為地」來隱喻「地遍」;它用「八功德水」來隱喻「水」遍;它用「赤光」來隱喻「火遍」; 它用「微風吹動諸寶行樹」來隱喻「風」遍;它用各種顏色的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來隱喻「青」、「黃」、「赤」、「白」遍;它用「光明無量」來隱喻「光明」遍;它用「東」、「南」、「西」、「北」、「下」、「上」十方諸佛世界來隱喻「限定虛空」遍。從頭到尾都在說禪定的修習,禪定的快樂,應該是一部禪修的「蓮花寶典」才對。歷代的祖師大德們也經常說「禪淨雙修」,更說「有禪有淨土,恰似帶角虎。」可見古代就有這樣的傳述,只可惜未能徹底解開這個謎題。事實上,也惟有禪修才能帶領我們到達心靈的樂土─初禪、 第二禪乃至第三禪的極樂世界。您明白了嗎?您準備好了嗎?如果還沒準備好,請千萬記住,別胡亂「取相」哦!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1
jiandao 發表於 2011-2-7 10: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2-7 03:06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2-4 20:28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 原文>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 ...


「有便宜還不曉得占,可見眾生沒有智慧。」

================================

的確,南師所言極是!!!君不見南京城破,軍民人等狼奔豕突落荒而逃,沒人願意把自己以及妻子兒女,供養「皇軍」大菩薩;君不見毒氣室前,猶太人傻喇叭嘰的,不躺倒就是不肯把金牙、耳環,供養納粹大菩薩。

至於南師自己了,他帶著妻兒老小不住淪陷區,不住紅色中國,那是他不願意佔「皇軍」大菩薩、中共大菩薩的便宜,以他老人家的道德文章,他肯定是更大的菩薩,把便宜讓給別人,他自己怎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2
jiandao 發表於 2011-2-7 14: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2-8 09:42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2-4 20:28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 原文>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 ...


十方世界有無量大菩薩現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這樣那樣,要人家的手腳、財產,要了以後還打你、笑你。~~~這還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讓出來~~~然後還有你的車子、首飾等,都拿出來。有人專門來向你要,其實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


================================


哥們,這種話有沒有道理,還非得學佛,才能知道嗎?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3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2-12 11:26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四、彼彿國土常作天樂

接下來的經文,重複地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因此我們就不再逐句分析了,我們要變換一下解說的方式,把相似的經文歸類在一起,然後一併說明。

 1.「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2.「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3.「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這些段落都在談「聲音」。修習禪定的人都知道,聲音是禪修的棘剌,也是最直接的干擾,因此要怎麼樣處理「聲音」─尤其是噪音的問題,就顯得很重要了。禪者經常選擇在山間林下或空屋宅舍中禪思,使人為的噪音干擾減至最少。相對的可以藉助大自然的天籟來冷靜身心,這就是「彼佛國土常作天樂」的殊勝之處了。但是在森林中,除了「天籟」之外,還有白鶴、孔雀、鸚鵡……種種蟬鳴鳥叫的聲音;風稍微強一點的時候,還有樹葉悉悉索索的聲音,甚至樹枝碰撞、掉落的聲音;這些聲音可就不是那麼規律和可愛了;禪 思如果還沒進入狀況的話,通常還是會被打斷的。如果,心裡的平靜一再地被打斷,一直不能深入「寧靜」的話,那禪者可能會生起厭煩之心,甚至瞋恨之心─痛恨那些鳥兒真是畜生。因此本經的作者提出了三個解決的方案:

1.當作是鳥兒們在轉法輪─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2.提醒自己憶念三寶─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3.相信這些鳥兒不是普通的畜牲─牠們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的特使。

他要透過這三部曲來化解聲音的干擾,因為要找一個完全安靜無聲的適宜場所畢竟是不可能的,如何轉化或軟化自己的心意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才是可行的方式。

一旦克服了這些干擾,進入了定境之後,禪者就日夜享有各種禪定、解脫、三昧和正受的快樂了。這就是「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的寓意了。如果您還記得雜阿含第1177經,灰河喻裡所提到的「散華遍佈」正是指諸禪、解脫、三昧、正受的話,您就不會懷疑「天雨曼陀羅華」的寓意了。那麼接下來「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您是否可以自行解說了?這是說禪者一早起來,就立刻進入禪定狀態,以滿懷的三昧心香來跨越並調伏十萬億身心的煩惱,因此 禪定得以持續到用餐時,才回到本國(日常居處)來,吃完飯後就接著經行禪思,又展開了安詳快樂的一天。這就是極樂國土(禪定世界)的功德莊嚴之處。

我們一口氣解說了三段經文。但是您還記得怎樣念佛、念法、念僧嗎?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所未曾學會的基本法門呢?讓我們不厭其煩地再來作個總複習好嗎?

  念佛 ─ 世尊乃是:應當供養的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

  念法 ─ 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就可以親見法義,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時節,即可走入正法中來,就自己的身心加 以觀察思惟,智者自當明瞭正法的殊勝。

  念僧 ─ 世尊的聲聞僧伽,正向、直向、真向、善向。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尊重佈施,殷勤供養;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您知道佛陀的時代裡,四眾弟子都是這樣念佛、念法、念僧的嗎?希望您能認真地背誦,如有必要,找到善知識,請他為您詳加解說。這樣您才真的學會了「念佛」、「念法」和「念僧」。特別要請您注意的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巴利原文確實是用savakasango─「聲聞僧伽」這個字,請您不要忽略了,這樣您才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該憶念的是聲聞的僧伽。求那跋陀羅譯師是個大乘人,他在翻譯雜阿含經的時候,自然會把savakasango避重就輕地,籠統地譯成「弟子僧」。要不然大家都依照世尊的教導來憶念「聲聞僧伽」的話,那要置大乘師於何處呢?可是這麼一來,這1564年來(435AD~1999AD),中國人就無法正確地學會「念僧」了,多麼令人扼腕嘆息啊!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6 13:38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五、彼佛光明無量

首先摘錄本段經文重點:

  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二、「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衹劫,故名阿彌陀。」

  三、「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在經文的前六段裡,本經作者已經很有技巧地把修習禪定所常用的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都融入故事中了。現在他要介紹「光明遍」了。當禪者克服了上篇中所提到的「聲音的干擾」之後,心意已經漸趨平靜了,當心意的專注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光明」的境相(Nimitta)就出現了,禪者在這時候就可以專注於這個「光明相」,於是光明就會愈來愈強。有經驗的禪者可以操控這「無量光明」的似相,變化其輝煌之色。然而沒有人指導的禪者卻會在此處墮入「虛擬虛相」,開始了無邊無際的幻 相之旅。本經的作者就在此處選擇了「佛陀」,他把「無量光明」的光環,藉著「似相」的操控,套上了「佛身」,讓佛身發出了無量的光明,遍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位定中所見的「佛陀」就此稱之為「阿彌陀」。這位定中所見的「佛陀」,他是永遠不會入滅的,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衹劫的,定中的禪者隨時都可以見到他的慈容,彷彿就像是他的子民一樣,壽命也是無量無邊的。其實,這段經文正是反映了人們對「佛陀」的長期思念─自從佛陀在庫西那拉入滅後,佛弟子心目中就一直存在著揮之不去的,無盡的懷念,懷念佛陀的功德,更懷念佛陀的音容。現在藉著 定境中的「幻相」終於一償宿願了,不但是光明輝耀而且是萬壽無疆的,從此不再飽嚐思念之苦了。於是這個「光明遍」就此擬人化成為「阿彌陀」了。

為了強調這個「光明遍」的殊勝,本經作者於是舉証說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也都陶醉在這個定境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阿羅漢的境界而言,是不可能停留在這裡的,因為如果停留在這裡的話,那是連心意的本然之性都還沒完全看清楚的。倒是新生的大乘菩薩們,比較有可能徜徉在這一片光明裡,自認為這已經是最殊勝莊嚴的境界了。

禪定的細節對於當代的淨土信眾來說,是相當陌生的,甚至不想去瞭解的。因為近代的祖師大德們都常以「發狂」或「發魔」來阻止信徒修禪,勸導他們只有 「老實唸佛」才是唯一可行、可靠的途徑。如果祖師大德們知道「阿彌陀經」根本就是一部「禪經」的話,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啞然失笑?

為了不讓您太失望,我們來談談到底這「光明」的實質功能是什麼呢?我們應該怎麼處理才對呢?其實這「光明」是有助於離諸昏沈睡眠,消滅黑暗,及以天眼看東西的,這是依據「清淨道論」裡的記載來說明的。另外,更進一步地提醒您,千萬別一味地陶醉在這一片無量光裡,應該運用這光明來透視身體的真相,那才是正確的。您能瞭解嗎?您認為祖師大德們能瞭解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5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7 15:21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皆是阿鞞跋致

首先摘錄經文重點如下: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故事發展到這裡已經是全劇的最高峰了,原來本經作者所要描述的極樂國土,就是阿鞞跋致所居住的樂土,他們永遠不必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裡來了。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瞭解,那是「淨居天」,計有: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五個淨居天。尤其是「善見天」與「大善見王經」的傳出,可能有些關連。從佛陀的教導裡,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証得阿那含的聖者,才叫做「不還者」,永遠不必再經過胞胎氣血而回到這個苦惱的世間來。阿那含的聖者,僅次於完全解脫涅槃的阿羅漢,他 們隨著自己的果証─上流般涅槃或無行般涅槃或有行般涅槃或生般涅槃或中般涅槃,而往生於相應的淨居天裡,一直到他們証得完全解脫的般涅槃─阿羅漢的境界。因此淨居天上住著許許多多的阿那含聖者,他們在人間時大多數都是比丘,只有極少數的在家人能証到這個果位。

往生高級的天界─色界諸天,那跟本經作者所描述的禪定境界,確實是密切相關的。對於精修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而尚未完全解脫的佛弟子,他們相應的往生處,根據雜阿含經第866、第868、第869、第870經敘述如下:

  初禪者→大梵天或梵輔天或梵身天。

  第二禪→無量光天或少光天。

  第三禪→遍淨天或無量淨天或少淨天。

  第四禪→因性果實天或福生天或少福天。

  阿那含→無煩天或無熱天或善現天或善見天或色究竟天。

依據「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的描述,對照中阿含的「念身經」,我們已經在本書「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那一篇中,証明了本經所描述的最高禪定境界是「第三禪」,也就是「遍淨天」或「無量淨天」或「少淨天」的天界樂土而已,根本還沒到達「淨居天」界。因為這部經已經完全不作「無常」、「苦」、「無我」的思惟了,所以是不可能証到「阿那含果」,也不可能往生到「淨居天」─真正的淨土去的。因此他用了一個「阿鞞跋致」來模擬「阿那含聖者」;用了一個「極樂淨土」來模擬「淨居天」。這就是「淨土思想」如何從「淨居天」演化而來的歷史軌跡,不知道您明白了沒有?

所以,原始佛教中真的是有淨居天界的,淨居天界中的阿那含聖者,也真的是不還生此人間的,但是卻不是精修禪定就能往生的,當然更不是光靠「發願」和「唸佛」就可以往生的。這些我們留待後面再談。

本章裡我們談到了禪定與天界。一般淨土行者受到祖師大德的影響,大都認為天界沒什麼,還是會墮落;卻不知道要往生天界,尤其是高級的色界諸天,是何等不易。即使是欲界諸天─ 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需要多少持戒、佈施的功德才能往生。如果您嚮往彌陀經裡的第三禪天,那沒有相應的禪定工夫是往生不了的。如果您嚮往真正的淨土─淨居天,那非得走入世尊的正法中來是不行的,因為必須要証得三果─阿那含果才能往生永不復還的淨居天啊!這裡請您記住,修 得第三禪的人並不一定是阿那含,外道中也有人修得第三禪;遵行世尊正法而証果的阿那含,也不一定要修得第三禪;但是一般而言,阿那含聖者大都修得第三禪以上的工夫,至少也都具有初禪以上的水準。您如果熱愛淨土的話,希望您也能熱愛禪定和世尊的正法,因為這才是真正相應於目標的具體、可行、有效的往生法門啊!

至於本經所說的阿鞞跋致,也就是一生補處而成佛的觀念是有所偏差的。遍讀原始聖典,您絕對找不到世尊教人成佛的教導,因為那是不合邏輯而且荒謬的。所謂「佛陀」就是無人教導而自行覺悟「四聖諦」的覺者,也就是說第一個發現「四聖諦」的聖者叫做「佛陀」。現在「四聖諦」早已被佛陀發現,我們只要依照「四聖諦」去實踐就好了,那裡還需要去發現「四聖諦」,那裡還需要去「成佛」。成佛,那是四聖諦消失了以後的事了。難道「四聖諦」擺在眼前您不要,您偏要等到消失了再自己去尋找嗎?天下真有這麼愚不 可及的人嗎?還是虛榮作遂,錯把「佛陀」、「菩薩」當成了世俗的階位,就像總統、行政院長那樣,自認為都比「阿羅漢」的地位高,所以要做「菩薩」,要「成佛」。如果是這種心態的話,那真是一點也不瞭解「佛、法、僧」的功德了。所以從這「一生補處」的成佛觀念裡,我們再度看到這部經正是大乘初興時,代表新興宗教的一種新思潮,卻早已偏離了佛陀的原始教導。您知道了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6
jiandao 發表於 2011-3-7 18:10 |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7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4-1 16:07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七、應當發願

首先摘錄經文如下: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在史念原始佛法一書中已經提過,公元初年的時候,東、西方的人們都渴慕救主的降臨,嚮往天國的快樂,期待永恆的生命。於是婆羅門教的薄伽梵、梵天、不生不滅的教義定型宣揚;大乘教的現在佛、淨土、無量壽信仰陸續傳出;西方的上帝、天國、永生的福音也開始傳揚。東西方也有相似的理念,都強調信心、願望、力行─婆羅門教為信心、專念、奉行;大乘教為信、願、行;基督教則為信、望、愛。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何其密切。


由信仰產生願望乃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願望只是一個引導而已,絕不是發了願就一定會實現的。重要的是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否正確,如果方法有問題的話,那麼再勤苦的努力也是白做工的。如果方法是正確的,那一定具有普遍性和重複性,任何人只要照這個方法做,一定都能達成心願。如果別人都達成了目標,只有您沒有,那表示您的努力不夠,而不是方法不對。舉例來說,您想到西方去留學,那裡有浪漫的歐洲藝術風情,而且有雄偉典雅的建築,處處流露出西方極樂世界的訊息,讓您非常嚮往。那麼,您光 是每天睡前禱告發願就能實現嗎?或是您決定比照唸佛的方法,每天唸唱歐盟主席的名字「Mr. SO AND SO」七萬遍,就能實現嗎?或者您要來個「每日一信」,告訴歐盟主席,您是如何地熱愛歐洲,就能感動他嗎?我想您一定會說,這些方法都有問題。可行的方法是─我的學歷証件、語文能力、申請作業、旅歐費用、生活習慣……等都符合留歐的條件了嗎?如果先具備了這些條件,再配合願望引導,立刻就水到渠成了。就像您已經有了一千萬元,隨時都可以發願要買一台賓士轎車。相反的,如果身無分文,卻天天唸著「我要賓士」…,那不是要忍受長期渴盼的痛苦嗎?所以經文接著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看吧!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跟要留學 西歐果然是一樣有條件的,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您都有了嗎?這那裡是祖師大德所說的,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呢?


如果您真心嚮往淨土─淨居天的話,那麼接下來就要逐一列出「善根」、「福德」、「因緣」的細目:

  善根 ─ 就是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稱為五種善根。

  福德 ─ 見佛無厭足、聞法無厭足、供養僧眾無厭足。(根據雜阿含第594經)

  因緣 ─ 修持正法,斷五下分結,証得阿那含果。

具足這些善根、福德、因緣而往生淨居天的人,根據原始聖典的記載,真的是不少。我們特別選了兩個在家人的案例來共同勉勵。

 1.雜阿含第575經的記載。

  質多羅長者病苦臨終,親友圍繞,眾多諸天也來拜訪。

  諸天:「長者!你應當發願,以你的修為是得以作轉輪聖王的。」

  長者:「即使作轉輪聖王,那還是無常、苦、空、無我的。」

  ………………………………(略)

  親屬:「轉輪聖王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諸天要您發願?」

  長者:「轉輪聖王以正法治化。諸天知道有這麼好的福利,所以特別前來教我發願。」

  親屬:「那您的心意決定要怎麼樣?」

  長者:「各位親友!我心裡已作決定,不再經由胞胎受生,不再增加墳墓丘塚,不受血氣。如世尊說五下分結,我不見有,我不自見一結不斷;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


您如果有機會詳讀「質多羅相應」的各篇經文,您真的會嚇一跳。在家人的修為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水準,甚至連比丘們所不解的問題,他都能夠答得出來。像這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在家人,連諸天都要來勸他發願作轉輪聖王,但他發願要到淨居天─永不還生此人間。這才叫發願啊!如果什麼善根、福德、因緣都沒有,也不知道,怎麼發願呢?要往生到那裡去呢?仔細想想,光是一頭熱,一廂情願,能成就得了什麼呢?

 2.雜阿含第594經的記載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曠野精舍。那時候,有一位曠野長者疾病命終,往生到淨居天中的無熱天,名叫手天子。……他因為想念世尊,所以前來謁見。……(略)。

  世尊:「手天子,你以前為人時在這裡所聽受的經法,現在還能憶持不忘嗎?」

  手天子:「世尊!本來所受持的,現在完全都沒有忘掉。本來在人間時所聽聞而不太瞭解的經法,現在也記得起來。就像世尊所說的:『如果人在安樂處,比較能夠憶持法義,而不是在苦處。』這真的是這個樣子。就像世尊在閻浮提,種種雜類,四眾圍遶而為說法,彼諸四眾聞佛所說,皆悉奉行。我亦如是,於無熱天上,為諸天人大會說法,彼諸天眾悉受修學。」

從這一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往生淨居天之後,還是繼續進修正法,往終極的目標─完全的解脫、涅槃前進,也就是証得阿羅漢。

如果您真的想要往生淨土─淨居天,那麼不妨參考質多羅長者和曠野長者的故事,趕快走入正法中來,開發您的善根,培植您的福德,成就您的因緣吧!具備了這些資糧,您所發的願才有真實的意義啊!您說是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8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4-3 09:40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執持名號

首先摘錄經文重點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經文進行到此,才點出本經作者說法的對象原來是「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在家善信」。他把前面禪修的預備業處─十遍中的九遍,在此轉而成為「十隨念」中的「佛隨念」。「十隨念」跟「十遍」都是習禪四十業處的項目。他在前面的經文裡,藉著極樂國土的風光,讓在家人從優美的詩篇裡,間接地體會了禪定的離欲之樂─極樂。但是他可能覺得要在家人以「十遍」來做禪修並不容易,於是以「阿彌陀佛」來涵蓋整個極樂世界的「十遍」,乃是最理想的方法,又不失為「隨念」的「業處」。

事實上,初修禪定的 人,也都喜歡以「佛隨念」做為預備禪修的業處,也就是在禪修開始的時候,先在心裡「執持佛號」,讓心意逐漸平靜下來。因此經文中的「執持名號」確實不失為禪修的步驟之一,然而「執持名號」主要是在心裡憶念;而且「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也是在定中顯相。這在初期的彌陀信仰裡都是這麼說的,即使是在「無量壽佛經」與「般舟三昧經」裡的念佛法門,也都是在心裡憶持,而不是以口頭稱念的。本經在玄奘的別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就把「念」字譯為「思惟」,亦即心念執持不忘。再來看看中國彌陀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慧遠,他也是以心念執持,在定中見佛的。想不到,到了公元528年,北魏的曇鸞依照世親的「往生淨土論」,開創了中國彌陀家族以口誦唸佛的先河,從此歷代祖師大德就風起雲湧,競相以曲調音聲大作佛事,全然不顧律藏中的禁例—佛陀說唱誦經法有五過患,其中之一便是破壞三昧。唸佛曲調一直流傳到今天,音調更悅耳了,電子唱唸機也出現了,原先「持名修定,定中見佛。」的本意已經蕩然無存了。而這個原本要為在家善男子、善女人作為方便的憶念法門,反而成了「寺寺彌陀」的音聲佛事了。試問在曲調音聲的變化中,如何入於禪定?別說「安止定」了,就連「近行定」都有問題呢!如果心不安定,臨命終時,即使諸天來了,恐怕也是無法溝通的,更不要說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了」。

歷代祖師大德們把「念」佛導入了「唸」佛的方向,完全扭曲了本經的原意。因此不要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了;即使是「若一年、若二年……若七年」,要得到「一心不亂」恐怕是不可能的了!您知道「一心不亂」的意思嗎?從最低標準來說,那是指初禪的「心一境性」,也就是心意的集中程度達到堅定不移,不動不搖。您知道初禪的一項特徵嗎?那就是「言語寂靜」。如果這樣喃喃唸個不停,何時能進入初禪呢?不入初禪,如何達到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亂」呢?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沒想到這些問題,您想到了嗎 ?這樣唸下去的話,別說真正的淨土─淨居天了,就是本經所介紹的第三禪天─遍淨天、無量淨天或少淨天,都沒有辦法搭上線了。

在「佛隨念」的業處裡,依然是要憶念佛陀的功德。您不妨從九項功德中任選一項,做為心意憶念的對象或主題─預備禪修業處(Prikama),幫助您「消除恐懼」、「啟發信樂」、「平靜身心」,準備進入禪定的世界裡。念佛的功能就是這樣,您千萬不要把它漫無邊際的吹噓,說什麼唸一聲佛可以「罪滅恆沙」,臨終十唸可以「往生極樂淨土」……。佛陀可從來沒這麼膨風過,那是宗教文學家吹牛的。九項功德名號中並沒有一項「阿彌陀」,阿彌陀如果做為形容詞來形容佛陀的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的光明無量無邊,倒還無傷大雅,但是把它擬人化成為另一尊佛陀,這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了。無論如何,「佛隨念」在禪修裡也只能開發到「近行定」,還是未到「安止定」的安樂境界的。因此,還是不能過份誇大了「執持名號」的功能,

您說是嗎?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9
jiandao 發表於 2011-4-3 10:45 | 只看該作者
「歷代祖師大德們把「念」佛導入了「唸」佛的方向,完全扭曲了本經的原意。」出聲念叨,連心都難以靜下來,老兄所說「初禪以聲為刺」,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0
chico 發表於 2011-4-3 21: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4-3 22:02 編輯

回復 jiandao 119樓 的帖子

別人罵凈土宗歷代祖師大德,有他的目的。你不要人云亦云,最好給自己、 自己的子孫留點福德。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經文上說的清楚,歷代祖師大德解釋的也清楚。現代也有在大家念佛聲中往生的例子。你不是說因果不虛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7 12: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