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椰子飯 在海南的民間食品中,椰子飯是一種極為獨特的食品,是由海南優質糯米、天然椰肉和椰汁一同蒸熟而成,是海南傳統農家小吃。椰肉和糯米飯緊密結合,色澤白凈,飯粒晶瑩半透明,狀如珍珠,硬軟相間,脆糕結合,慢品細嚼,椰香濃郁,清甜爽口。早在《本草綱目》及食補的民間偏方中都有記載,其具有補腎壯陽、溫中理氣等功效。 清補涼 清補涼是又清涼消火又補充血氣的海南小吃,網友自己在家也可以嘗試製作。清補涼由多種食材構成,糖水煮的芸豆,煮好的綠豆,通心粉,鵪鶉蛋,菠蘿丁,西瓜丁,桂圓肉,紅棗,薏米等材料都是清肝潤肺的聖品。 文昌雞 文昌雞是海南地區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在海南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是每一位到海南旅遊的人必嘗的美味。其肉質滑嫩,皮薄骨酥,香味甚濃,肥而不膩 。與其相伴的文昌雞飯,更是享譽東南亞的美食。文昌雞擺盤美觀,色澤淡黃光亮,皮脆肉嫩味鮮,醮佐料而吃,入口噴香,爽滑異常。 竹筒飯 竹筒飯是海南黎族傳統美食。它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眾,多於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 和樂蟹 產於萬寧市一帶海中的和樂蟹,膏滿肉肥,為其它青蟹罕見,特別是其脂膏,金黃油亮,猶如鹹鴨蛋黃,香味撲鼻,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最常見食法是清蒸,蘸以姜醋配成的調料,原汁原味,美在其中。此菜特點是原汁原味、蟹肉鮮嫩、膏黃色似鹹蛋黃、味鮮美,營養價值高。 |
【廣西】![]()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后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酸炒乾魚仔 乾魚仔指的是烘乾后的河魚,生長在河中。乾魚的製作過程:用燒果皮之煙熏後用炭火烘、用太陽曬乾。做此道菜的酸多為桂林口味的酸筍,酸辣椒。把乾魚、酸辣椒、酸筍爆炒後放入桂林三花酒、水蓋上鍋蓋紅燜至乾魚發脹后再加入蒜苗等香料,酸辣爽口,非常開胃。 廣西烤乳豬 廣西烤乳豬是廣西的傳統佳肴,不過各地的選料、做工和用料不同,所以風味也略有不同。乳豬需用糯米或大米餵養,使其肉細皮嫩為上,一般選用未斷奶的四公斤左右的乳豬為佳,剖腹后將豬腔撐開,風乾後放在炭火上烤,一面烤一面將其兩面翻轉,同時抹上醬油、蜂蜜等香料加工烤制,使其皮色呈金黃,敲擊時聲音清脆,此時肉質細軟爽口。食用時將其履於盤中,以刀切成小塊,拌以黃皮醬、白糖或酸甜醬食之,入口酥脆,難以停筷,食后口有餘香,真是一大美食。 玉林牛巴 玉林牛巴採用傳統祖傳工藝,選用新鮮牛肉,加十幾種天然植物香料精心泡製。經切片、烤乾、炸、燜等多種工序,每道工序都要嚴格控制,全憑手感和經驗,製作出來的牛巴風味獨特、美味甘香,與眾不同。 鮮蝦腸粉 鮮蝦腸粉選用優質大米磨成漿加餡蒸制而成。餡的主料有新鮮蝦仁、瘦肉、雞蛋、竹筍(或馬蹄)、蒜莖、蔥、韭菜等,配以花生油、生抽、蒜米調製好的味汁即可食用。口感鮮嫩、爽口怡人。 |
【廣東】![]() 酥皮蓮蓉包 酥皮蓮蓉包是廣東地區傳統小吃之一,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麵糰)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鬆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麵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酥皮蓮蓉包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 鹽焗雞 鹽焗雞,是久負盛名的客家菜肴,皮軟肉嫩,香濃美味,並有溫補功能。首創於廣東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於是創製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 蜜汁叉燒 叉燒是廣東最佳風味之一,佔據一個極重要的席位。在廣州的叉燒用途很廣,用叉燒可做:叉燒飯,揚州炒飯,八珍湯麵,滑蛋炒叉燒等等。對行內人來說,叉燒分為兩種,既是「廚房叉燒」和「低櫃叉燒」,由於用途不同,食味當然各異。 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是中國南方,特別是廣東、廣西、江西等漢族民間傳統應節食品,是中秋月餅的一個形式。廣式月餅聞名於世,最基本的還是在於它的選料和製作技藝無比精巧,其特點是皮薄鬆軟、油光閃閃、色澤金黃、造型美觀、圖案精緻、花紋清晰、不易破碎、包裝講究、攜帶方便,是人們在中秋節送禮的佳品,也是人們在中秋之夜,吃餅賞月不可缺少的佳品。 干蒸燒賣 干蒸燒賣是一道廣東點心。做法為用雞蛋液與水和面作皮,鮮蝦肉、豬肥瘦肉作餡,包成石榴形,蒸制而成。成品顏色淡黃,皮軟肉爽,稍含汁液,鮮香不膩,盛行於廣東、海南城鄉。近年來,干蒸燒賣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
【湖南】![]() 毛氏紅燒肉 毛氏紅燒肉是採用半瘦半肥的豬肉,切成勻稱的切狀,再用上等醬油加少量的糖燒制而成,色澤呈金黃,味道糖而不膩。當年毛澤東是最喜歡吃這道菜的,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的毛家餐館都用紅燒肉來作招牌菜,故美其名曰「毛氏紅燒肉」。 湖南臭豆腐 過去,臭豆腐普遍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好東西。臭豆腐中富含植物性乳酸菌,具有很好的調節腸道及健胃功效。湖南臭豆腐製作工藝較為複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划塊、發酵等十道工序,成品臭豆腐質地軟滑,散發異香。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屬湘菜系,以魚頭的「味鮮」和剁辣椒的「辣」為一體,風味獨具一格。 荷葉夾 荷葉夾是湖南著名美食,形似荷葉,獨具風格,色白喧軟,美味爽口,所以名為荷葉夾。荷葉夾的做法很簡單,炒鍋內加芝麻油燒熱,淋入花椒粉和精鹽,調製成花椒油。取清水200克放入盆內,將酵面捏碎後放入,再倒入麵粉拌勻揉透,讓其自然發酵,面發至約七成時,取出置案板上,加入食鹼(先用溫水化開)揉勻,搓成條,摘成20個劑子,逐個按扁,用擀麵杖擀成直徑約11.5厘米的圓皮,抹上花椒油上籠蒸熟即可。 湖南米粉 湖南米粉是湖南人最喜歡的早餐之一。由於它易儲存、味道鮮美,煮食方便,是很多湖南人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湖南米粉從形狀上來說有兩個大類:圓粉和切粉;從口味上來說分為兩大主流:津市米粉和長沙米粉,其它支流若干。 |
【湖北】![]() 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市頗具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地方特色美食,如今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熱乾麵與北京炸醬麵、河南燴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中國五大麵食。熱乾麵的麵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東坡肉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作為漢族佳肴,后流行於江浙。 湖北臘魚 湖北臘魚風味不同於湖南臘魚,湖北地方盛產淡水魚,用作烹制美食亦不可多得。湖北臘魚味道偏咸,在製作的時候並沒有多放作料,也是鹽和適當的料酒即可。做法為將臘魚斬成三厘米大小的塊,放入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然後灑入醬油適量,蒜苗翻炒,兌入少量清水,蓋鍋小悶一會,即可裝盤食用。 公安香妃糕 「香妃糕」,是湖北公安縣的傳統佳肴,現名三鮮頭菜。三鮮頭菜以魚糕、魚丸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金針(即黃花菜)、黑木耳、冬筍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調豐富,鮮嫩可口,是當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頭等名菜。 潛江二回頭 二回頭是享譽湖北的著名菜肴,以潛江湖區特產黃蟮作主料,烹制而成。這道菜看上去似冷的,吃進嘴卻熱乎,入口化渣,餘味綿長。乾隆皇帝曾經到潛江,偶然吃過一次后,此後又兩次回頭去老地方吃該菜,這也是「二回頭」的一種來歷。 |
【河南】![]() 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漢族傳統名菜之一,由河南省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道口燒雞由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省特級燒雞技師張中海先生的先祖張炳始創於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歷史,開始製作不得法,生意並不興隆,后從清宮御膳房的御廚那裡求得製作燒雞秘方,做出的雞果然香美。道口燒雞的製作技藝歷代相傳,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鯉魚三吃 鯉魚三吃是開封的名菜。從前鯉魚是要號稱黃河鯉魚的,飯館買回鯉魚來,必須在清水池裡面養兩三天,把土腥味吐乾淨,才可以撈出來下鍋。現在這種講究就有點奢侈了,不過一魚三吃還是讓人食指大動。一半干吃,一半糖醋瓦塊,頭尾雜加蘿蔔絲做湯,最有意思的是把糖醋汁拌一窩線麵條吃,跟杭州西湖醋魚拌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燴面 河南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有羊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多種類型 。燴面的精華全在於湯,下面時,鍋內放原汁肉湯,將面拉成薄條入鍋,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
【山東】![]() 滕州菜煎餅 滕州菜煎餅原料採用花生、玉米、芝麻、小麥、大豆等十餘種雜糧按比例科學配 制,用石磨或機器磨成麵粉,攤糊烙制而成,並全部採用無公害蔬菜,不含任何防腐劑、添加劑和色素,既有粗糧的纖維和全面營養又有蔬菜的維生素,以獨家專用神秘香料配製,口感酥鬆香嫩,獨樹一幟。 單縣羊肉湯 「單縣羊肉湯」最早創於1807年,當時由徐、竇、周三家聯手創建,故取名為「三義春」羊肉館。「三義春」羊肉館的創立在那個時期的飲食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日後「單縣羊肉湯」的揚名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已有近200年歷史的單縣羊肉湯,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凈,鮮而不膻,香而不膩,爛而不黏」獨特風格,載入中華名食譜,以湯入譜的只有單縣羊肉湯,被國人稱為中華第一湯。 炸蠣黃 炸蠣黃的做法簡單,是青島飯店菜譜里的常見菜。炸蠣黃口味屬於咸鮮,做法屬炸類,菜品色澤金黃,外焦里嫩,營養豐富,健脾開胃,對預防骨質疏鬆非常有好處。炸蠣黃成品色澤金黃,外焦酥芳香,肉鮮嫩多汁。 豆汁粥 豆汁粥是山東名吃,色白如玉,入口滑爽,喝完不粘碗,營養豐富,常與細饊子配套同食。蒲松齡曾經嘗過,其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魚肉水餃 魚肉水餃用鮁魚、海鱔、偏口魚鮮肉加適量肥豬肉,剁成魚泥,加高湯、韭黃、芝麻油調製餡心,包成水餃。皮薄餡白,滑嫩鮮香。 此水餃營養豐富,含有寶寶省長所需的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及鈣、磷、鐵、碘等營養素,寶寶常食可促進生長發育。 |
【內蒙古】![]() [align="center"] 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相傳,生活在中國北方廣闊大地上的狩獵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隻的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現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後腿,便經常割下羊後腿烘烤。單獨烘烤的羊後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而且更加味道鮮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漸代替了烤整羊。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哈達餅 哈達餅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昭烏達草原)的傳統著名小吃。哈達餅是近似於點心的餅,造價較高,用水油麵和油酥擀成皮,包乾果甜餡,烙制而成。製成的哈達餅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奶茶 奶茶的製作過程是先從茶磚上用刀把茶葉搗碎裂,放入熱水鍋中煮沸,然後用布袋將乏茶葉撈出,茶水置於桶內。將小米在鍋內炒至散發出香味。再將桶內茶水和鮮牛奶倒入鍋煮沸,並用勺反覆揚晾,待茶郛交融后即可飲用。 羊肉鬆 羊肉鬆的產地為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喜愛的風味製品。用新鮮的綿羊肉剔骨、去脂、去皮切分漂洗煮制搓絨、炒乾冷卻包裝。黃亮酥香,品質柔軟,絲細鬆散,食之咸甜適口,營養豐富。 燒麥 燒麥是呼和浩特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燒麥就已名揚京城了。燒麥製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燒麥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
【山西】![]() [align="center"] 貓耳朵 貓耳朵,本地人也叫圪托,是一種古老的莜麵食品。製作過程為把和好的莜面用拇指一個一個地推成貓耳朵似的薄片,下鍋在急火上煮熟,放入佐料即成。煮熟的貓耳朵玲瓏晶瑩,邊緣微卷,中空而圓,不但好看,吃起來筋道耐嚼,滑圓爽口,十分有味。貓耳朵既可煮食,配以精美的調料,也可煮熟后煎炒,配以肉絲、肉沫、青菜等,工序多了,也就更講究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於1959年品嘗山西的貓耳朵后,嘖嘖稱讚,竟把撥魚兒、貓耳朵和熊掌、駝峰相提並論。他曾寫詩宣傳「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朵撥魚實且華。」 剔尖 山西以麵食著稱於世,而說到山西麵食,不得不提山西四大麵食之一的剔尖。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於晉中一帶的傳統經典麵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於消化而受到廣大百姓的青睞,是山西麵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 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是山西晉中地區平遙縣的漢族傳統名菜。傳統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抿圪蚪 抿圪蚪系高粱面 、豆面、土豆粉製品。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麵食工具,基本結構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呈小圓形上,用木質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覆擠壓,擠下圓形短條,於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肴與佐料。 晉中油糕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里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晉中一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製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
【河北】![]() [align="center"] 御土荷葉雞 御土荷葉雞原名叫化雞,傳到承德后,因選用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原料精製而成,故名「御土荷葉雞」。御土荷葉雞味道鮮美,尤其是那一股獨特的、淡淡的荷葉清香,更令你胃口大開,回味綿長。製作時,將宰后的生雞,由腋下取出五臟,洗凈,不褪毛,用荷葉包好,再用黃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燒熟。熟后摔開泥土,雞毛隨之脫落。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著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口,滲著荷葉幽香,別具風味。菜品口感:炸燒味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的吃法是將餅在餅鐺里烙熟后,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制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有些廚師會加入驢板腸提味,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驢肉是一種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質高達18.6克,遠遠高於豬、牛、羊肉的蛋白質含量,而脂肪含量僅為0.7克,且鈣、磷、鐵含量也相對較高,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驢肉的地位。 煎碗坨 碗坨是用蕎麥麵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用竹籤扎著吃。這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回來嘗這口鮮呢。 鮮花玫瑰餅 鮮花玫瑰餅是承德市名特產品,以當地特產鮮玫瑰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此產品歷史悠久,是清朝年間宮廷御膳食品之一,具史料載,每當康熙來承德避暑或去圍場打獵時,都把此餅作為專供食品享用。 保定槐茂醬菜 保定槐茂醬菜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小菜,出產於保定市槐茂醬菜園,早在清康熙十年,就因味道鮮美而遠近聞名。槐茂醬菜腌制方法相當獨特,先選擇品質好的鮮菜,然後配以花生仁、杏仁、核桃仁、薑絲、石花菜等,腌製成各種什錦醬菜,成品咸甜適度,既脆又嫩,是佐餐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