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當下中國的12種孤獨

查看數: 2124 | 評論數: 1 | 收藏 0
關燈 | 提示:支持鍵盤翻頁<-左 右->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發布時間: 2014-10-22 03:39

正文摘要:

文|孫琳琳 當@走飯 在微博上玩味詞句時,誰也不會想到她已下定決心去死。當飯局上的陌生人笑盈盈遞來名片時,誰也不會想到抑鬱症已成世界第四大疾病。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種數碼設備每天陪伴著我們,填補了原本 ...

回復

簡單快樂 發表於 2014-10-22 03:40
第四種孤獨:獨生子女

過去,中國人生活在充滿情感聯繫的關係中,要面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諸多熱鬧。而獨生子女一代沒有兄弟姐妹,親戚也越來越少。每個孩子都處在「421」家庭結構的金字塔頂端,被整個家庭細心呵護。

小兒之間的推搡嬉鬧總在第一分鐘就被大人制止,誰也不許自家孩子吃虧,唯有減少物理接觸。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這玩伴也要是他們認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網站組織「寶寶相親」,由父母為孩子挑選玩伴。

過去中國人講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從簡從略了,唯獨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對碩大無朋的自我,難免有深切的孤獨感。

第五種孤獨:離開故鄉


2012年4月,郭台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如果我們對員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會像現在『要一個來三個』……」事實是,為生計,初入城市的農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線上的工人,哪一個做的不是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

過去在鄉村野蠻生長,一入廠門,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連基本的情感需求都無法滿足。

在男女比例失調的東莞,一些廠內「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懷孕后多被拋棄。可憐離開故鄉時,她們中的許多人還只是孩子。

第六種孤獨:因為愛情

2011年,台灣未婚女性為217萬,男性為270萬,平均婚齡持續推后,很多人找不到情感歸宿,連林志玲也嗲嗲地說:「沒有男生追志玲,只有時間追志玲。」

36個月愛情即退潮的危險始終存在,艱難相處磨損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當初,有伴侶常比沒伴侶更孤獨。

法國連環槍擊案嫌犯穆罕默德·梅拉赫的律師也拿情感理由當辯詞:「梅拉赫在行兇前婚變受刺激,他作案時肯定感覺自己像『一匹孤獨的狼』。」

第七種孤獨:我不相信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多少用來「互害」?你有地溝油,我有假蜂蜜,你賣毒牛奶,我賣的牛肉其實是染色豬肉。為了逐利毫不猶豫同流合污,東窗事發便說是行業潛規則。

食品不安全,學歷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聲不符實……一個人長大的過程變成逐漸對一切持懷疑態度的過程。

第八種孤獨:水泥森林


高樓佔領了城市,家升上半空,變成一個門牌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交流的觸點,每個人都留心地鎖好防盜門。

城市充滿幾何感,那些設計是為了製造奇觀而來的,越來越多巴西利亞式的沉悶城市,體量無比巨大,沒有神經末梢,「個人處於其中會感到迷失,就像一個人在月亮上那麼孤獨。」(馬歇爾·伯曼語)

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車流通暢,夜間燈火輝煌,人們彼此保持安全距離。

第九種孤獨:成為名人

唱《孤獨患者》的陳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獨。「兩三年前我還敢去坐地鐵,但現在不敢,好像看到人會覺得害怕,不知道怎麼應對。」

關注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粉你,一種是罵你。既有女大學生執著@蔡康永325次求回復,也有網路水軍罵得舒淇一夜之間刪光微博。名聲越大越需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軟,否則便會被長期積累的負面能量壓垮。范冰冰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來,「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經得住多少讚美。」

第十種孤獨:創作

里爾克寫作時總是與世隔絕;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歡他的藝術,因為這種喜歡大抵與對名利的追逐有關;馬爾克斯則說:「一百萬人決定去讀一本全憑一人獨坐陋室,用二十八個字母、兩根指頭敲出來的書,想想都覺得瘋狂。」

創作的過程是無法與世人分享的,唯有熬過了那些被孤獨照得通體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獲得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學獎后,建築師王澍心情複雜:「我這麼多年在探索過程中感到有些孤獨。但如果很真誠地去思考、認真地工作,把理想堅持足夠久的時間,那麼最後一定會有某種結果的。」

第十一種孤獨:孤獨症與抑鬱症


全世界有6700萬孤獨症患者,過去20年裡,發達國家的孤獨症病例呈現出爆髮式上漲。在中國,2011年僅廣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約7萬名孤獨症患者,而且還在逐年增加。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說:「遺傳和環境因素各負一半責任。」孤獨症不是因為被身邊人冷淡,而是一種病。同樣的,抑鬱症也不僅僅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被抑鬱症折磨6年的歌手楊坤說自己「一方面特別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一個人」。

第十二種孤獨:獨善其身

「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孤獨,這種感覺淹沒一切。」2012年3月27日,坐單人深潛器潛入11000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美國導演卡梅隆說。

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少地忍受獨自一人,而是隨手去撿那些容易得到的樂趣。面對外界強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為了不孤獨,寧願不自由,包括接受他們並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會觀念。

君子必慎其獨也。為追問生存的意義而進行孤獨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對生命的真相,再長的寂寞都會獲得補償。

「我覺得孤獨很快樂,比如12點你翻開一本新書,聞到墨香的感覺,這是他人無法給的。」崔永元說。


@文章摘自《新周刊》第369期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