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大學之魂》:美國高等教育從宗教走向世俗 (ZT)

[複製鏈接]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09-11-25 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www.jyb.cn 2009年04月09日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對於當下的美國高等教育而言,多樣性或許已經成為最顯著的特徵,如果馬斯登所訴求的目的能夠得到認同乃至實踐,這未必不是一種嘗試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

歷史學家喬治·馬斯登的名著《美國大學之魂》著眼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大學的歷史變遷,探析了原本浸透宗教精神的高等教育逐漸走向世俗狀態的路徑。這部著作一經出版,竟在美國圖書市場上創造了學術著作暢銷的奇迹。其背後原因不乏當代美國基督教意識的隱隱復興,亦與作者立場鮮明、敢於破除窠臼的新觀點直接相關。
   
興起於歐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高等教育,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與蓄力,終於在19世紀晚期以降的幾十年間在美國社會完成世俗化

    一般認為,所謂世俗化就是宗教儀禮與精神在社會生活以及個體世界中的淡化和退隱。根據經典社會學的理論,世俗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大學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主要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的地位。因此,考查大學的世俗化路徑無疑對於理清現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西方諺語有云:「歷史是由勝利者寫就的。」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進步史學為我們描繪了一場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戰鬥,最終的「勝利者」——科學把持了有關世俗化的解釋話語。在這種話語的支配下,世俗化被認為是現代化過程中一股不可避免的浪潮,它興起於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與蓄力,終於在19世紀晚期以降的幾十年間將浸透宗教精神的美國社會徹底傾覆為世俗的世界。

    在高等教育世俗化的問題上,「二戰」之後美國歷史學界的翹楚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為學界訂立了一種頗富解釋力卻又逐漸被大家懷疑、批判的傳統模式。霍夫施塔特以內戰為界將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劃分為學院時代和大學時代。學院時代的主導是由各個教派創立的學院,它們服膺於宗教的目的,其教學內容與活動無不充滿了宗教的底蘊。與學院相對,產生於19世紀末期的大學則是美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產物,無論是在查爾斯·埃利奧特治下推行選修制的哈佛大學,還是按照德國大學模式於1876年創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它們都是世俗化過程中科學原則戰勝宗教的象徵。

    正是自由派新教扮演了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特洛伊木馬」,在其主導下,美國大學逐漸過渡到觀念世俗化,並最終將新教精神與原則徹底邊緣化

    針對霍夫施塔特等史家所主張的「革命模式」的高等教育世俗化理論,美國學界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漸起批評之聲。在修正傳統史學方面,具備相當學術水準的一系列著作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湧現出來,其中就包括馬斯登的《美國大學之魂》。馬斯登開門見山地將其思考與嘗試解決的問題呈現了出來: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與基礎原本是那些尊奉新教教派精神的學院,直到19世紀70年代,這些學院仍然保留了明顯的宗教信念,但是,為什麼到了20世紀20年代,大學課堂卻已然將新教的教義排斥在外了?
   
    馬斯登摒棄了傳統史學強調科學與宗教衝突的功能主義解釋模式,著力於從新教內部找尋歷史演變的線索。他首先指出,19世紀後期逐漸確立的新教無宗派主義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世俗化開啟了一條通路。19世紀前期,北美大陸上宗派林立,各個宗派都將建立學院、培養人才作為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教派競爭加劇,一些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宗派主義的排他精神不利於美國社會的發展。於是,倡導無宗派主義的自由派新教觀點逐漸成為主流,其精神特徵正是神學原則上的包容性和寬容性。在此後的美國大學創建過程中,自由派新教徒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其精神原則也滲透到了大學的目標與制度之中。
   
    馬斯登認為,正是自由派新教扮演了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特洛伊木馬」,在其主導下,美國大學由「方法世俗化」逐漸過渡到了「觀念世俗化」,並最終將新教精神與原則徹底邊緣化。19世紀末的大學創建者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都試圖通過大學對科學方法的追求來改進僵化的宗教。這些校長們普遍認為,以達爾文進化論為代表的科學自然主義原則非但不會對基督教精神造成威脅,反而可以作為完善信仰的有益補充。
  
    20世紀初,在自由派新教的內部推動下,加之社會對科學的普遍樂觀精神,宗教信仰逐漸退隱到大學的神學院之中,成為專業化神學研究的領域。與此同時,美國大學校園裡信守多年的強制性禱告儀式也最終訴諸於個人自由,宗教的課程更是被較為實用和世俗的道德哲學所取代。可是,試圖從方法上改進新教信仰的努力卻最終失敗了,馬斯登將其歸因於自由派新教內部難以化解的矛盾。終於,在大學的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瀰漫著一種對宗教的普遍冷漠,幾個世紀以來被奉為大學靈魂的基督教精神最終消失了。雖然一些保守的基督教派和人文主義者都曾經嘗試為美國大學重新找尋某種靈魂,但是這些努力最終都沒能取得成功。
   
    馬斯登著力考查自由派新教精神主導下的美國現代大學的演變,實質上是為研究高等教育世俗化問題找到了一個可以撬動舊有觀念世界的槓桿
  
    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學界,馬斯登的《美國大學之魂》連同茱莉·羅賓的《現代大學的形成——知識變革與道德的邊緣化》,以及道格拉斯·斯隆的《信仰與知識——新教主流與美國高等教育》三部著作都是旨在從知識與信仰的交互關係角度,重新探討美國高等教育世俗化路徑的代表性研究。縱觀三部著作,雖然角度有異,但是思路大致相同,結論也都注重強調世俗化過程的複雜性。
  
    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問題牽涉頗廣,直接來說就與西方大學的傳統、高深學問的根本屬性、宗教信仰的現代轉型、科學觀念的動態演進等諸多要素交錯關聯。從這個角度而言,馬斯登著力考查自由派新教精神主導下的美國現代大學的演變,實質上是為研究高等教育世俗化問題找到了一個可以撬動舊有觀念世界的槓桿。
   
    此外,在《美國大學之魂》一書中,馬斯登非常明顯地將自己的研究立場與目的表露出來——要在日益多元化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為宗教活動與研究爭取更大的空間。這種鮮明地彰顯研究者的意圖,顯然是受到了自20世紀中期以來新左派與後現代哲學的影響。不過,馬斯登所採用的論辯性的研究立場同樣招來了一些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作為一名歷史學家,若將公正這則基本的治史準繩置於主觀的價值取向下,難免會在某些歷史因素和事件上產生遮蔽與誤讀。
  
   不管怎樣,《美國大學之魂》一書從有別於傳統史學的角度書寫了美國高等教育史,這為拓展和豐富學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徑。同時,對於作者所彰顯的研究意圖與立場,我們大可以採取一種包容性的態度。畢竟,對於當下的美國高等教育而言,多樣性或許已經成為最顯著的特徵,如果馬斯登所訴求的目的能夠得到認同乃至實踐,這未必不是一種嘗試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林偉)
[本話題由 自由之靈 於 2009-11-25 11:21:39 編輯]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沙發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9-11-26 02:02 | 只看該作者
拜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0 11: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