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拿大醫療服務褒貶兩重天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2-19 2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你對加拿大醫療服務滿意嗎?可能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讚美者稱,加國具有全球最一流的全民醫療保健體系,尤其像「老有所醫」、兒童、婦女醫療保障等,即使貧 窮者都能得到最完善的醫療保障,且醫護人員醫德高尚,職業規?嚴格;詬病者則批評,醫療資源日見匱乏,家庭醫生不堪重負,慢性病患者長期輪候醫治,急診病 患積壓嚴重,等候床位時間過久。每個人醫療境遇不同,感觀完全相異。

  由於移民可以比較不同地域醫療服務情況,所以是最能直接反映對加國醫療狀態的看法,但同樣因視角、際遇的不同,看法差距也很大。滿意度最強的主要集中於老年、婦產、兒童醫療服務,特別是免費住院醫療,負責熱心的醫療照料,使許多新移民改變初至加拿大的不少負面印象。的確,在社區中因感受優質醫療條件而改變對加國負面態度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一對來自上海的許姓夫婦,移民后在加國嘗試過不少生意投資,但大多因人工成本、稅收等負重,收益並不理想,也萌發重回國內的想法。前年考慮孩子照顧問題而申請父母移民來加,但母親不久卻因心臟病急發入院,最後做了心臟手術,經歷一段家庭波折后,許姓夫婦對加拿大的印象大為改觀,在國內數萬元的心臟手術在加國是免費醫療的,而且住院的環境堪比國內的貴賓房,護士的禮貌素養更是國內所遠不能比的,他們認同,這種醫療環境必須以高稅收為基礎,所以根本不必不滿現況。另一位菲律賓華裔富商原來一直抱怨加國稅收過重,但一次住院治療肝炎的經歷,使她徹底改變高稅收的負面批評,了解全民醫保正需要每個公民的高賦稅。另外,很多新移民來加后追生第二、三胎,這方面的感受也很強烈,特別是來自亞洲、非洲的移民比較原居地婦女生育醫療、福利制度,無不對加國醫療環境、條件讚不絕口。

  在中國國內享有離休幹部待遇、移加后開創老人俱樂部的陳先生,特別對兩地的老人住院待遇簡單作了比較,更明顯體現加國「老有所醫」的優越性。他指出,老人在加拿大從挂號費、藥費、住院費乃至餐食費等全部免費,但在國內住院醫藥按每人每年社保規定支付,超額均一切自理,挂號費、餐食費都需自理;病房內的設施就更有很大差別,從洗浴設施、用品、電話電視、生活用品等,加國醫院都很齊全,但在國內醫院病人大多需自理,就連陪夜的躺椅都需租用;更大的差別在於護理服務,本地護士為病患洗身換衣,扶送大小便等,無需家屬擔心,但在國內家屬除自己護理外,還需另雇護理工;遇到病患危急彌留之時,本地醫生會與家屬建議一些用藥情況,盡量減少病患痛苦,但在國內普遍存在向家屬推銷貴重葯的情況。

  醫院硬體僅是一方面,而在管理、服務質量等軟體方面,加國醫院更令陳先生及一批移民老人感到欣慰,醫生、護士親切的關愛照顧是他們最珍愛的,特別如住院期的夜晚護理,醫院方面根本無需家屬擔心,細心熱情的護士可以承擔所有照料工作,甚至繁雜髒亂的護理工作,這在中國國內普通醫院中是難以想像的,家屬陪夜是勞心勞力的苦差事,加上護士普遍缺乏熱情及醫德,有時日夜照料病患成了很重的家庭負擔。

  另外一個令很多移民感到驚喜的是,在加拿大不用送禮、托關係,就能遇上最一流的醫生動手術或治療,然而在中港台,乃至其他亞洲地區,用各種方法找名醫治病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在加拿大你無需擔心,也基本上無門可托。一位李先生曾因頸椎毛病入院動手術,手術后情況很好,後來才得知動手術的醫生是國際上都有名望的教授,不僅有名醫治病,而且所有醫療、餐食全數免費,另外還有護士日後跟進家庭服務等等,令他感激不盡。同樣他有一位「大款」朋友在上海接受脊椎手術,私下花了十萬元請名醫主刀,而且住的是花費很大的最高級貴賓房,但數年中動了三次手術,至今仍未痊癒,妻子不斷嘆氣,現在有錢也沒用,生活素質越來越差,連一個安穩的覺都睡不好。

  自然由於國情的不同,簡單比較醫療環境可能會失之偏頗,人口數量的巨大差異,就會造成完全不同的醫療困境,即使加拿大也開始醫療基礎不適應人口增長需求的局面,面對長久美譽無數,現在仍然有很多加人對目前的醫療體系存有很大的不滿,包括家庭醫生不足,醫病輪候期過久等,而最焦點的問題就在於急診,最近主流傳媒披露的救護車送病患入急診室,因急診等候過久,造成數人死亡的事件,這就是一個最令人詬病的焦點,也是移民所遇最大的醫療困繞。在多倫多,由於九十年代前安省保守黨大幅合併精減醫院服務資源,加上大都會人口急增,現在急診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每到換季多病發期,救護車、急診室不堪重負已成了常態,嚇得很多移民去了一次急診后就心有餘悸,不到萬不得已,死活也不敢輕易造次。

  小李幾年前因發高燒,神智不清,夜晚被朋友送入急診室,光等初步檢查就兩個小時,吃了退燒藥后,就被?鱸諞慌緣姆考渲校?其間都沒人來問詢過,他一直感到很冷,但連叫人的氣力都有,到第二天早上七時多,朋友來探望才找到他,小李馬上讓朋友送他回家,發誓以後死也不入急診室。到現在他自備很多從國內帶來的葯,有病自醫,怕了急診。

  急診長時間等候是很普遍的現象,而新移民更會遇上語言溝通困難,面對一些疑難雜症,乃至精神病情況,還要找其他資源的幫助,有時更拖延醫治時間,在華人社區中以往都傳出過一些聞人得不到急診醫治而不幸死亡的情況。另外,醫療程序的不同,也令很多外來移民「吃不消」,感嘆「過於死板」。對中國大陸移民來講,最不適應的是加拿大急診打吊針很鮮見,而在中國打吊針、吊鹽水成了急診療效最快最強的方式。不僅如此,有些醫療程序過於條規繁瑣,也使很多病患不滿,吳太太有次牙痛看急診,也是等了四個小時才見了醫生,最後醫生要求一段時期內每天回醫院打吊針,但卻不知吳太太每天去,每天等,一個多小時是普通的,而且到了打吊針時,每天護士都要從頭到尾再查詢、登記個人資料,煩得吳太太抱怨不斷。

  醫療是生活幸福指數的一個很重要環節,很多移民選擇來到加拿大,醫療保健是一個重要權衡因素,加拿大可以自傲擁有全球一流的醫保體系,但隨著大都會人口的激增,大眾醫療環境正在走下坡,只要問一下20年前來的移民,就能比較出如今醫療困境,甚至現在新移民找個家庭醫生都不容易。如果世界很多地方的人是「生不起的病」的境況,那加拿大需要調整醫療體系,讓所有急需治病的人,有平等醫療的機會,都能更好享受到加拿大的醫療福利。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