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普通話人群選居多市密市 廣東話人群喜萬錦烈市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2-12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隨著香港移民銳減,中國大陸移民激增,大多倫多地區的多倫多、萬錦、烈治文山及密西沙加等4市於近5年裡,講普通話或國語為的居民增加了71%;講粵語的居民僅多了14%,導致華人社區,不管在居住地點以至社區面貌,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移民加拿大已有28年的香港移民梁萬邦稱,他一家抵達多倫多時落腳多市士嘉堡區,跟著搬到萬錦市,再搬至烈治文山市,近年又遷回多市的北約克區。

  他說:「華裔移民的選居點會因個別工作及家庭情況而改變,其中不離公車交通、子女教育、房屋價格、居住環境及就近華人商場等因素。」

  其實中國大陸移民與香港移民在大多倫多地區的選擇聚居點也有所差異。據加拿大統計局向本報提供的資料顯示,近5年裡,以普通話或國語為母語的居民(大多是中國大陸移民)較多選居多市或密市,尤其是士嘉堡及北約克區;而粵語為母語的居民(大多是香港移民)則較喜選居萬錦或烈治文山等近郊城市。

  粵語移民轉居萬錦烈市

  統計指萬錦市的粵語居民人數近年急速增長,由2001年的2.96萬人,增加至2006年的4.11萬人,5年內多了1.15萬人,升幅達39%。該市的普通話居民則由2001年的2420人,增至2006年的5600人,5年內多了3180人,而儘管基數較低,但增幅是驚人的131%。

  與此同時,烈市於近5年也是同樣有較多粵語居民遷入,由2001年的1.29萬人,升至2006年的1.57萬人,5年內多了2800人,升幅有22%。普通話居民則由2001年的1465人,升至2006年的2395人,5年內多了930人,升幅有63%。

  烈治文山及萬錦市華商會副會長梁萬邦對上述數字作出回應,他認為烈市及萬錦市的居住空間較大、環境較好,及名校也較多,難怪原先居於士嘉堡的香港移民近年逐漸北移。

  他續稱,很多時新移民會選居接近親友或有華人商場的住宅區,造成港人群居現象。另外,不少由香港移民經營的商店和餐館較集中於士刁東路或第7號公路一帶,故一些商戶東主也因而選居靠近其商鋪的萬錦市或烈市。

  在另一邊廂,近5年來,大陸移民較喜選居多倫多及密市。其中多市的普通話居民由2001年的2.74萬人,升至2006年的4.37萬人,5年內多了 1.63萬人,升幅達59%。粵語居民則由2001年的8.55萬人,升至2006年的8.78萬人,5年內只多了2300人,升幅僅3%。

  密市的普通話居民人數近年荔升,由2001年的3205人,升至2006年的7160人,5年內多了3955人,升幅達出乎意料之外的123%。粵語居民則由2001年的1.15萬人,升至2006年的1.33萬人,5年內多了1800人,升幅有16%。

  密西沙加華商會會長鬍子修表示,他也發覺密市近年多了不少說普通話的居民,他感到可能由於密市有不少資訊技科公司,大批來自中國的技術專業移民若於密市找到工作的話,大部分都選居該市,就近上班地點。此外,他認為該市治安好和街道清潔,都是吸引中產新移民定居的原因。

  他續稱,該市近年除見到新開了數間北方菜館之外,更有新成立的普通話同鄉會。

  若以多倫多市之內各區作出比較,近5年來,普通話居民較多選居士嘉堡的愛靜閣及紅河區或北約克的惠柳第區,但粵語居民則較多遷進多市中心近中區華埠一帶地區。

  士嘉堡北區近5年的普通話居民人數升幅驚人,由2001年的5505人,升至2006年的1.17萬人,5年內多了6200人,升幅達113%。粵語居民反而有所減少,由2001年的3.36萬人,減至2006年的3.29萬人,5年內少了700人,減幅有2%。

  北約克區的普通話居民人數的增加也多過粵語居民,由2001年的3845人,升至2006年的7085人,5年內多了3240人,升幅達84%。粵語居民則由2001年的1.12萬人,增至2006年的1.28萬人,5年內多了1600人,升幅有14%。

  在多市經營網上電視的大陸移民唐明認為,可能由於大陸新移民的收入平均較低,不少仍未考獲車牌,部分又暫時不想買私家車,故大多會選擇居於公共交通較為方便的多市。

  他感到,萬錦及烈市的華裔居民及華人商場服務員絕大部分說廣東話,普通話移民可能寧願搬到有較多人說普通話的地區。另外,有些大陸移民也開始嫌多市兩個華埠的居住環境未能達到理想,故偏向北移至士嘉堡或北約克區。

  由中國移民到多市已有10年的趙平波指出,士嘉堡區有較多分租房子及屋價較平,而北約克區又有較多著名公立學校,同時該兩區都已有不少說普通話的居民,故吸引不少大陸新移民落腳居住。

  湖濱高級柏文吸引第二代港移民

  多市中區華埠地區(包括整個士巴丹拿及聖三一選區)則有相反的趨勢,近年該區的粵語居民出乎意料之外地增加不少,由2001年的5630人,升至2006年的6950人,5年內多了1320人,升幅有23%。但大陸移民則開始「撤離」中區華埠地區,該區的普通話居民於5年內下跌了11%,由2001年的 2915人,降至2006年的2600人,少了315人。

  多市中區華埠商業促進區主席陳樂屏認為,由於中區華埠以南的湖濱區於近年增建了很多柏文住宅大廈,很可能有不少第二代香港移民子女搬進中區,方便上班及都市生活,因而令中區近年多了粵語居民。

  他續稱,至於中區華埠的大陸移民人數近年有下跌趨勢,可能是大陸移民也開始跟隨香港及越南華人過往的居住趨勢而逐漸北移。大勢所趨是收入較好的大陸移民大多不會選居住中區華埠,現在連在中區華埠開超市的福建移民也不住在該區。

  有大陸移民認為,多市中區華埠的居住環境較差,交通也不比士嘉堡或北約克區方便,故大部分新移民已不再首選居住中區華埠。

  東區華埠華語居民漸趨北移

  多市東區華埠地區(包括整個多倫多及丹佛選區)的華語居民於近5年內下跌約3500人,跌幅達21%。

  儘管該區的普通話「居民人數由2001年的1445人,微升至2006年的1730人,5年內多了285人,升幅有20%;但粵語居民則由2001年的 7290人,跌至2006年的6585人,5年內少了705人,跌幅達10%。另於人口普查中寫上「中文」為母語的居民,由2001年的8450人,跌至 2006年的5305人,5年內少了3145人,跌幅更達至37%。

  多市東區華商會會長張哲旋感到,由於該區的房租、餐館及雜貨價錢都平均較為廉宜,故不少新移民都喜歡選居該區。可能有些新移民於安定下來后收入轉佳,逐漸跟隨過往的一批香港及越南華人的移居趨勢,逐漸北移買屋。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