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靜心方能養生 獨家秘傳養生妙方(4)

[複製鏈接]

430

主題

2296

帖子

38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8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xin_9605 發表於 2010-1-26 06: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坐禪凝神法
  坐禪凝神法是受道家的坐忘法和禪宗的凈土念佛法門的啟發,並將二者融合創立的一種靜心養生的方法。
  坐忘之法是莊子提出來的。他在《大宗師》中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說明什麼是坐忘:廢棄健壯的肢體,除掉了靈敏的聽覺和銳利的眼睛,分離了身軀並放棄了理智,和大道融道為一,這就是坐忘。
  唐代著名的道教養生學家司馬承禎對坐忘功法的具體要點作了這樣的闡述,他認為:
  第一,是斷緣。就是斷卻世間萬緣。試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以有限之精、之氣、之神,去對付此往彼來,此去彼續,永無止息,無窮無盡的萬緣,又怎會不因疲於奔命而精疲力竭、氣耗神散呢?更不要說是沉浸在淺斟低唱、倚紅偎翠的聲色淫慾的孽緣之中了。所以,欲修坐忘,不得不儘可能地從斷緣入手。如若這樣,便就漸漸收心省事,寵辱皆忘,有利修習。
  第二,是收心。司馬承禎指出,坐忘安坐之時,最要收心離境,入於虛無。所謂離境,就是收攝心神,使不胡思亂想,從而證入「不著一物」、「物我兩忘」的理想境界。應當指出,安坐時的「收心離境」火候,來自平時的「斷緣」功夫。若平時萬緣繫心,整日里營營擾擾,又何能於安坐時心不染塵、入於虛無?
  第三,是簡事。司馬承禎認為,凡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從表面上看,「斷緣」和「簡事」似乎是兩回事,其實兩者之間關係密切,彼此互為因果。這是因為,只有有了斷緣之心,才能處處簡事;而處處簡事的結果,反過來又有利於進一步割斷物系人心的塵緣。
  第四,是真觀。所謂真觀,就是用離境之心進行觀境,也就是置身於這個花花綠綠、紛紛擾擾的物質世界之外,用冷靜洞穿的眼光來分析觀察世間的一切。唯其如此,才能感到今是昨非,超然塵外。
  東晉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去,雖說未必和後來司馬承禎的「真觀」榫頭拍合,但卻頗有點仙風道骨的味道,使人欽羨。蘇東坡詩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深含哲理。社會上很多人不能真觀,其原因完全在於不能用高出塵寰的離境之心來冷靜地俯視整個世界,整個人間。
  第五,是泰定。泰定是坐忘功法進入了「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的爐火純青階段。也就是靜心。泰定功夫的得來,先要斷緣,先要收心,先要簡事,先要真觀。同時,也只有在斷緣、收心、簡事、真觀的基礎上,才能最後進入坐忘功法的泰定之境。
  坐忘是否能達至泰定之境,首要是斷緣,最難的也是斷緣。有人端坐,就是斷不了緣。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斷緣呢?於是,很自然地就聯想到了佛門的凈土宗,這一種別具風采的修鍊方法,即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上智下愚,人人都能修鍊的「念佛」法門。
  念佛和念經不同,所謂念佛,就是口中反覆稱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念經則不這樣,而是以念誦《阿彌陀經》、《心經》,或《金剛經》等佛教經典而成圓滿功德的一種方法。
  撇開佛教教義,從修性養生角度考察,一心念佛在客觀上帶來的,常常有掃除妄念,攝心入凈的好處,所以有益身心,確保健康長壽。佛門弟子中雖然多半一生吃素,沒有攝入多大的營養,然而其中輕身延年,活到七十、八十,甚至百歲高齡的卻不乏其人,這不能不歸功於這一念佛修性養生的功法。
  念佛之法,按照凈土法門的說法,口念是念,心念也是念;既可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單念「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原為梵文音譯,從中譯含義看,「南無」意為頂禮,歸依,「阿」為無,「彌陀」為量,「佛」為覺者。這樣連貫起來,其意即為頂禮或歸依無量覺者。
  此外,凈土功法的持名念既可默念,又可出聲念。默念是口唇雖有念的動作,但不發出念的聲響。為了使念時思想不致走散,從而收到凝神靜慮的修性養生效應,所以默念時不管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定要在念者心裡一字一字的從頭到尾,歷歷清楚,否則便達不到疑心一境的入定境界。
  由於這是持名念中一種最為簡單的方法,所以非旦坐時卧時可行,就是在乘車、走路、洗澡等不必用心用腦之時,也可隨時默念,以收攝心歸靜,不致旁馳之效。
  修習凈土功者於默念時,如果昏昏欲睡,或一時難以攝心運功,可以臨時改為出聲念的辦法。其法可振作精神,出聲朗朗,逐字逐句,歷歷分明。為此,出聲念對治昏沉懈怠,驅除相續不絕的雜念,有著較大的作用。因為出聲念時間長了容易唇乾口燥,所以只宜作為居家默念走神時的一種臨時性過度,不宜選作長時期的修習之法。
  綜合以上道家和禪者的兩種功法,所以坐禪凝神法除端坐外,還加入凝神一法。具體說來,坐禪凝神法操練的基本方法有調身、調息與凝神三種方法。
(ZT)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