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腦鍛鍊的原理是使大腦保持一定的興奮,使腦功能不衰。這種鍛鍊是有系統的,針對大腦多方面的功能,如記憶力、認知力、空間判斷、邏輯推理、數學計算等,可設計出各種題目與益智遊戲讓老人練腦。
當你回憶往事時,是喜悅還是痛苦,就決定於你回憶中那段經歷與感受在腦中留存的記憶了。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用電器須操作,從事不同職業需要專業技術,藝術家的創作與表演,科學家的創造發明無不依賴於過去從學習中積累起來無數點點滴滴的記憶。
人的眼睛、耳朵、鼻子、雙手、舌頭無時無刻從外界接受成千上萬信息,其中在大腦留下的短時記憶很快消逝,信息進入長時記憶才能被儲存。人腦遠比電腦複雜,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有軸和樹狀突,四周再有細小分支稱突觸,一個神經細胞有多達10萬根突觸,神經細胞間的突觸相互連接成為一個龐大的網路。信息的傳送與儲存,都與突觸間各種生化物質有關,這些由神經細胞製造的生化物質稱為遞質(亦稱介質)。回憶並非將記憶單純再現,而是將記憶中的不同片段重新整合成一個整體。儲存在記憶中的經驗與知識是智能的源泉,一旦失去記憶,人就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
在街上遇到多時不見的友人,他喚你的名字,你卻忘了如何稱呼,心中感到不好意思,聊上幾句想起了,分手時喚著對方大名說再見,總算彌補了心中遺憾,可有時到家也想不起所遇友人的名字。時常為找鑰匙、眼鏡煩惱。爐上在燒雞燉肉,一走開就忘,聞到焦味,才知糟了。準備洗衣,進了臥室竟不知要做什麼。讀書看報前讀後忘。與人講話,話到舌尖講不出。人到中年,多少都有這些情況,常會擔憂自己是否已得老年性癡呆症。
其實,大腦的記憶力與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一樣,隨著年歲消逝都會逐漸減退。這是因為人體各處的細胞都會受細胞本身代謝後產生的廢物─自由基的攻擊而死亡。腦細胞死亡,信息輸入量減少,信息處理減慢,儲存記憶功能下降,特別表現對近事記不住。25歲以後大腦記憶力有人即開始下降,記憶衰退隨年齡而百分比增高。在正常衰老過程中出現的記憶力自然減退,表現為記性不好,能正確處理日常事務,言語表達也如常,這是自然規律,並不需要擔憂。
以往並不將記憶力喪失視為重大的健康問題。隨著老人增多、信息社會中腦力勞動的重要及腦科學的進步,本世紀初醫學界開始關注這一課題,倡導一些健腦措施,這與上世紀中在全球開展的心臟保健一樣,正在全球開始推行,主要有幾方面:
一、健腦鍛鍊與記憶力訓練
健腦鍛鍊的原理是使大腦保持一定的興奮,使腦功能保持不衰。這種鍛鍊是有系統的,針對大腦多方面的功能,如記憶力、認知力、空間判斷、邏輯推理、數學計算等,設計出各種題目與益智遊戲讓老人練腦。現在還有帶屏幕專用練腦機(【M】Power),沒有鍵盤,以手指觸摸屏幕操作,不會電腦的老人也可使用,按大腦六個方面的功能,以難易五個不同水平來練腦,其內容每日自動下載更新,售價並不便宜。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功能傾向並不同,為平衡兩半球功能,亦可作這方面訓練,例如平時習慣用右手,改用左手,反之亦然。還有就是發展接受不同信息感官的鍛鍊。
除了這種有針對性的系統鍛鍊,平時多用腦也有益於腦的健康,腦的活動不斷重複,會加強神經通道的聯繫,學習掌握一些新事物,使大腦處於興奮中,保持永不生銹。參加娛樂、投入個人愛好、繼續學習深造,都是使腦保持活力的途徑。如無嗜好,可服務社會擔任義工,也可幫助子女照顧第三代,老人與兒童的互動,對彼此的大腦活動都有好處。
記憶力訓練是在原有大腦功能基礎上,教以如何增強記憶的方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衰老研究中心,自2003年12月開始舉辦記憶訓練班,並逐步擴大延伸至老人社區、老人中心,三年來在46處辦了132班。三年來完成訓練3000人,參加者14至93歲,平均年齡70歲。
食物中的不同營養素與大腦健康有關。腦細胞的組成與修補需要脂肪和蛋白質;大腦功能運作依靠腦細胞生產的遞質,這些原料主要來自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亦參予腦運作,並調整腦功能;腦細胞的動力則來自碳水化合物;抗氧化物質則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對腦有益食物參照下表:
保持腦的活力需充分供給養料,大腦最基本的養料是氧氣與葡萄糖。人腦的重量佔全身比例很小,卻消耗全身需氧的20%至50%。運動增加肺活量,吸入更多氧氣進入血液。運動強化心臟,使含有豐富營養物質與氧分的血液順暢到腦。為健腦進行鍛鍊並不要求參加劇烈運動或有氧運動,可按各人情況進行,每次30至45分鐘,一周三至五次。
精神壓力是指大腦承受內外環境不斷刺激,超過負荷,又不能紓解,傷害了大腦,也是造成記憶力衰退的主要原因,還能損害認知力。任何工作進行不順利,家庭中的不愉快或重大事件如親人死亡、突然的天災人禍,都能使人承受心理壓力,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如血壓、膽固醇濃度升高,各器官包括腦的功能失調。除了外因,自我內源性壓力同樣重要,例如計畫做的事太多超出負荷;有強烈的企圖心,又是完美主義者;工作狂,常對自己定下不切實際的期望;顧慮他人對自己的工作或表現有看法,且久不釋懷。長期的心理壓力造成慢性精神壓力綜合症,最後發展為憂鬱症。根據報告,有18%的美國人在一生中曾患過憂鬱症,憂鬱症造成的記憶力喪失,一般都可恢復。紓解心理壓力是預防憂鬱症的主要措施。
神經科醫師在診治病人中,發現有一類病人記憶力減退較一般自然衰退為嚴重,對過去經歷的重大事件會忘卻;介紹一個新友人,隨即忘記其姓名;剛閱讀書報,即刻忘得一乾二淨;在原來工作中出差錯;社交時因記憶問題出現尷尬場面;使用錯誤的字彙與名詞;保管貴重物品不慎而遺失。但這類病人仍具有相當自知力、判斷力和計算能力。能做家務、準備日常三餐;能購物付賬,管理日常財務;亦能清晰訴說自己過去的經歷,當然這類病人還不能診斷為老年癡呆症。在追蹤觀察,發現這類病人將來發生老年癡呆症較正常老人為多,而大部分人亦未必一定成為老年癡呆症,不能視為老年癡呆症的前期表現,而列入記憶力喪失的另一種情況,即輕度認知損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如有這類情況應找醫師,如有需要使用藥物,可能會延緩情況的惡化。
老年癡呆是造成記憶力喪失最嚴重的疾病,病人在談話時不能使用適當詞彙;忘記如何使用家用電器;搞不清地點、時間、人物,忘記熟悉的地點而迷失方向;不能領會他人的指點,在幾分鐘內問同樣問題;最後非但叫不齣子女、配偶的名字,甚至不認識。
老年癡呆又稱阿滋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這是病因還不明的退行性疾病。死後的大腦病理檢查,顯微鏡下神經細胞外有澱粉樣斑塊,神經細胞的分支出現扭曲、纏結、斷裂。這病發展很慢,大腦開始出現病變,受局限,沒有任何症狀,能持續10至50年。除記憶衰退,同時有情緒變化,如淡漠、害怕、憂愁、發怒,並出現退縮,拒絕參加社會活動,這時發病多已屬中期,一般才被作出診斷,病情還可維持三至八年。以後,情緒不穩,精神症狀明顯,有偏執狀態和妄想。到末期,無法照料個人生活,甚至不能行走、吞嚥。最後多因肺炎和尿路感染死亡。
美國現有老年癡呆症病人510萬,65歲以上老人,每八人即有一患者;85歲後,幾乎一半有可能患此症,估計未來患者人數更多。今年聯邦政府為防治老人癡呆症撥款比去年增加一倍,達到13億,但要解決老年癡呆症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過去對老年癡呆症的發病有過不少假說,但都是瞎子摸象,今年7月西班牙的國際會議上只多了一種說法,有人首次提出Ⅱ型糖尿病人中,發生老年癡呆症者明顯多於無糖尿病的老人。真正的突破還有待神經科學家的研究。
目前對老年癡呆症的確診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及心理測試,如何以客觀檢測手段對老年癡呆症作出明確診斷,去年12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有報導採用可以黏著於澱粉樣斑塊上的化學標記物透過PET(正離子放射斷層)掃描,可以從客觀上找到診斷的依據,但投入實際應用,可能還須待四至五年。
目前批准用於臨床治療老年癡呆症的共有四種,三種為抗膽鹼脂 藥使記憶改善,另一種則為控制病情發展和改善症狀。現有多達50種藥物在實驗中,最後投入實際應用並不多,有九種新藥已在病人中進行大樣本試驗,估計未來兩年會有新藥上市。
老年癡呆病人因失去記憶,需要特殊的照顧,家中有人得病如何面對,社會如何伸出援手。遍布全國的阿滋海默協會(Alzheimer Association)提出了非常全面的服務,目的是為徹底防治這一疾病。服務項目有24小時熱線、提供資源信息、病人照顧諮詢、「平安回家」(協助尋找走失病人)、社區及照顧人員的訓練、組織早期病人的「記憶俱樂部」、出版刊物。除了直接面對病人,協會還支持老年癡呆的科學研究,推動聯邦、州、地方政府制訂這一課題的公共政策。
今年10月27日在洛杉磯由阿滋海默協會南加分會籌辦,USC與UCLA兩大學協辦,舉行一天的「早期記憶喪失論壇」。這一會議是面對如何處理老年癡呆病人的一個新起點,也是老年癡呆症防治戰略的轉折點。以往老年癡呆病人被明確診斷,往往已屬中、晚期,病人的遭遇是被關在家中或送去專門照顧的機構。醫療服務僅著眼於如何照顧好這樣一個已失去自我的病人。這次會議表達了病人如被診斷而病人仍具一定認知力,應該抱著「我們仍有好日子可過,趁還活著策劃未來」。讓病人及其家屬、醫護人員以正確態度,為病人未來作合理安排。
人腦的活動都有物質基礎,大腦的思維、出現的靈感都是大腦功能的一部分,也來源於記憶。記憶與我們的體能一樣,隨著歲月消逝而衰退。有健康的身體還要有健全的頭腦。本人或家人得了老年癡呆也不要悲觀。
(作者為中國老年醫學家,曾為UCLA、CUNY、USC等大學訪問學者。)(夏廉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