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民主和專政的《楓橋經驗》

[複製鏈接]

8590

主題

8780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6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0-3 2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民民主和專政的《楓橋經驗》




人類習慣於《神》作主。《聽天由命》《命中注定》。自有階級之分之後,人們習慣於《奴隸主》作主。《封建主》作主。《皇帝》作主。《資本家》作主。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盛世時期,馬克思橫空出世,發現了工人們要想加工資,成立《工會》組織工人《罷工》強迫資本家聽工人們的意見。開始被開槍鎮壓,工人《罷工》人數越多,資本家為工人們加了工資。原來工人們也可以作一回《主》的。

嘗到了甜頭,工人們也加了工資,不想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了,《工會》組織工人又進行《罷工》,要求《八小時工作制》,又實現了。當工人們可以《作主》了,農民們也學習了,成立《農會》將農民組織起來分了地主的田,農民們自己當家作主了。推而廣之,勞動人民自己可以當家作主了。

這就是《大民主》!發動群眾起來,老百姓人人豎起耳朵睜大眼晴,一發現有人搞《自私自利多吃多佔》,或是做有損於大眾利益的壞事時,人民公社的社員,在毛澤東時代又一個稱呼叫《貧下中農》們就用《四大》武器中的大字報貼出來公佈於天下,讓人人知道,人人來監督。文革中還有造反派紅衛兵給戴高帽遊街。這樣就從源頭阻止有人搞《自私自利多吃多佔》做壞事了。同時進行教育幫助也能讓初犯錯誤的個人免遭牢獄之災。就是對犯罪進過牢後放出來的人,也進行關心幫助尊重他們重新做人。這就是真正民主的《楓橋經驗》。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實行《警察》《法官》《法律》來管理。事實證明效果欠佳。有些民事糾紛根本無人力資源去應付。對犯罪分子有時也是無法應對。如今的槍、偷、盜、零元購等頻發,槍擊案屢禁不止。吸毒流浪漢隨處可見。平民百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靠《警察》《法官》《法律》忙得過來嗎?而且打官司要錢,很費錢的。而毛澤東時代的《楓橋經驗》是免費的。更是沒有資本家的。

《楓橋經驗》到底做了些啥事情?《楓橋經驗》誕生,1963年楓橋人民公社《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總結報告,共8頁。以下所有條文都抄襲於原當時下發的文件。在原作者原文中都有圖佐證。人們能否一分為二學學《楓橋經驗》,人人都把社會當成自己的家來管理,就會象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對社會治安一定會有好處的。

第1頁主要內容:調處了大量的各種生產糾紛和房屋、債務、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糾紛,據1962年不完全的統計,調解委員會所處理的就有3605件,其中生產糾紛700件。對這些糾紛的解決,一般都做到了深入群眾,查明原因,分清是非,聯繫各方,充分協商,按照政策,妥善解決。

第6頁主要內容:調解組織的任務是:

1·直接負責或組織群眾進行調解各種民間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2·經常向群眾進行愛國、愛社、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守法律、守紀律、遵守社會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的教育。

3·經常負責督促愛國公約的執行,並結合生產,圍繞中心,發動群眾及時檢查修訂。

4·與治保組織一起,加強對不良分子的教育改造。

第7頁主要內容:調解委員會必須遵守的原則:

1·必須遵守黨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辦事。

2·調解糾紛,必須是雙方自願,不能強迫群眾接受調解。

3·必須了解調解不是起訴必須的程序,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目前凡是調解組織沒有建立或不健全的地方,應當儘快地整頓和健全起來。人民公社必須有一個健全的調解委員會,應由公社黨委副書記或副主任、文書兼任調解主任;大隊必須有一個健全的調解委員會或調解小組,應由支部副書記、副大隊長或監察擔任調解主任或調解組長;調解人員必須是政治可靠,立場堅定,作風正派,聯繫群眾,辦事公道,熱心於調解工作,並且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

以上圖片說明的主要內容均實錄自文獻中的原文記錄。

「楓橋經驗」是怎樣源自公安的。浙江省諸暨縣公安局楓橋派出所始建於1950年7月,是一個農村鄉鎮派出所。當年公安機關實行「雙重領導」,即以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屬地公安為主,業務上由上級公安主管和指導。國家對"四類分子"的改造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強制管制和監督改造兩種形式。

1963年6月浙江省委工作隊組成人員大部分是省公安廳幹部,具體政策的制定也由省公安廳、縣公安局直接下達到地區派出所。社教運動中,浙江省委工作隊根據公安幹部的「發動群眾開展說理鬥爭,以理服人,實現不捕人,制服四類分子」建議,並由公安幹部率先試點和總結出改造「四類分子」的經驗。

「楓橋經驗」誕生,諸暨縣公安局1962年第20號文件共5頁。

第1頁主要內容:加強對地富反壞分子政治思想教育的通知。指出有的基層幹部公開對四類分子講:「蔣介石真的打進來,先把你們統統殺掉,甚至斬草除根!」這樣講法是很不策略的,對分化瓦解敵人是不利的,人民政府也不會規定這樣的政策。所以工作中既要防止和克服不講政策策略,多捕多斗,擴大打擊面的現象,又要防止產生該懲辦不懲辦的現象。

第2頁主要內容:新華社最近發表的揭露蔣匪幫陰謀竄犯大陸沿海地區的消息,在地富反壞分子中引起了幾種不同的反應。

那些經過一定改造的,對形勢認識比較清楚,仍然安分守法,積極勞動,靠攏人民,不為別人的挑唆煽動所動搖。

那些在改造中動動搖搖的,對形勢認識還不大清楚,雖然也不安分守法,但不是對人民政府的改造政策產生了疑慮,就是對國民黨回來增加了幻想。

至於少數不願接受改造的,對形勢總是從反面看,盼望蔣匪幫早日回來,有的甚至動手動腳起來。

第3頁主要內容:事實證明,人民政府處理問題是嚴肅認真的。不少人已經獲得改造,摘掉帽子、改變成分的人,他們享有應得的政治權利,和勞動人民一起參加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上同工同酬,並沒有受到歧視。

沒有摘掉帽子、改變成分的人,只要願意改惡從善,黨和政府歷來表示歡迎,並且幫助其積極改造自己。

第4頁主要內容:對黨和政府的改造政策,猜疑顧慮是沒有根據的,沒有問題的人,用不著怕,有問題的人,怕也沒有用,歸根到底,還是應該認真改造自己。

第5頁主要內容:各地在加強對四類分子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時,還應當向群眾和治保人員進行分化瓦解敵人的必要性的教育,發動群眾共同來做這一工作,使「幾個好人夾一個壞人」的原則同分化瓦解敵人的工作結合起來。

這份文獻是諸暨縣公安局於1962年7月2日下發的在社教運動中對地富反壞分子的教育提綱,提綱中明確了黨和政府的對四類分子感化教育政策。在1963年6月開展的社教運動中,楓橋區試點的7個公社的6·5萬人中,共有四類分子911人,其中163人有比較嚴重的破壞活動,有67名「四類分子」被列為重點對象。

鬥爭會上幹部、群眾擺事實、講道理,不打不罵,更沒有捕人,且允許鬥爭對象申辯,因地制宜採取「文斗」的形式,通過說理鬥爭,就把那些認為非捕不可的「四類分子」 用「文斗」就把「四類分子」制服了。在暴風驟雨的階級鬥爭年代里,這樣做是要冒風險的,他們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大膽嘗試,會在以後的幾十年持續影響全國。

浙江省公安廳將楓橋區社教運動中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10月上報到公安部。

當時毛主席在杭州視察,負責警衛工作的浙江省公安廳廳長王芳將楓橋的做法彙報給汪東興,汪東興也感到很好,就報告給了毛主席。

1963年11月,公安部領導到浙江了解楓橋區在運動中沒有捕人的經驗后,也向正在杭州的毛澤東主席口頭彙報了這一做法。就這樣,楓橋區對敵鬥爭的經驗通過公安系統的兩條途徑彙報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對楓橋「一個不殺,大部不捉」、採取說理鬥爭的方式教育說服「四類分子」的做法很感興趣,當即指出:「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並指示公安部要好好總結楓橋區的對敵鬥爭經驗。

遵照毛主席指示,1963年11月,公安部和浙江省公安廳蹲點諸暨楓橋,研究討論總結,在一個月時間裡,最終形成以浙江省委工作隊和諸暨縣委署名的《諸暨縣楓橋區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展對敵鬥爭的經驗》。

同年11月20日,毛主席在公安部遞呈的向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作「依靠廣大群眾,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把反動勢力中的絕大多數改造成為新人」的發言稿上批示:

富治、彭真同志:

此件看過,很好。講過後,請你們考慮,是否可以發到縣一級黨委及公安局,中央在文件前面寫幾句介紹的話,作為教育幹部的材料。其中應提到諸暨的好例子,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毛澤東

十一月二十日

諸暨的好例子,就是「楓橋經驗」。這一日,被視為「楓橋經驗」誕生日。至此,楓橋經驗宣告正式誕生。此後,這套始於楓橋,源自公安的鄉村社會治理實踐經驗,走出諸暨,走遍浙江,走向全國。

毛主席對「楓橋經驗」高度讚賞,批示后僅兩天,他又找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的汪東興談話時說,公安部日常的具體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如何做群眾工作,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做一般性的公安工作。從諸暨的經驗看,群眾起來之後,做得並不比你們差,並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眾。

22日,毛主席在與有關負責同志口頭談話時指出:「楓橋經驗」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群眾為什麼懂得要這樣做,二是證明依靠群眾辦事是個好辦法。從諸暨的經驗看,群眾起來以後,做得並不比你們差,並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眾,群眾工作做好了,還可以減少反革命案件,減少刑事案件。

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中央關於依靠群眾力量,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同時轉發《諸暨縣楓橋區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展對敵鬥爭的經驗》。至此,「楓橋經驗」正式在全國推廣,「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起源於社教運動的「楓橋經驗」,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功範例,在全國各地被爭相效仿。

「楓橋經驗」的推廣,對全國產生了積極的效果,1964年,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捕人、殺人最少的一年,治安情況比歷年都好。

首發2023-07-17·王蘭生
作者:王蘭生

原文題目:《從文獻中探究「楓橋經驗」發源地》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