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將亡於中藥(上)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4-10-25 2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記者採訪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他曾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記者拜訪駱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結腸炎,一直拉肚子,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十幾次。」駱老解釋說。
  這位學徒出身、從事中藥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點頭疼腦熱從來都是自己開方、抓藥。結腸炎病程緩慢,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為了根治,駱老從醫書找到一方。該方需要的藥材,有一味頗為獨特:伏龍肝。
  伏龍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瀉、便血。駱老託了朋友,終於在湖南農村尋找到了傳統的老灶台。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燒得最紅的那一塊,有多少要多少。」 ——這東西如今太金貴了,駱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備後用。為了保證這服藥的品質,駱老親自按古法炮製。果然幾劑而愈。
  很多人都以為「中醫是慢郎中」,有時候連駱老的女兒都不例外。一次孩子發燒,咳得很厲害,工作繁忙的她為了快速治癒,也是直接送醫院掛水去了,沒想到連著一星期都沒見好。而北京中醫院一位醫生,是名老中醫的孫子,僅用了5味葯,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亂跳了。
  這位醫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門之後,是京城名醫施今墨的第三代。周醫生用藥有何高明?駱老說,重點是他每一味葯都經過自己精心炮製。而現在的醫院大多不炮製、或者亂炮製。一位老醫生則對記者說:「不能怨老百姓罵中醫。現在中藥不靈了。價格漲得那麼厲害,假冒偽劣又空前嚴重,老百姓怎麼能不罵?從來沒有見過中藥材質量像今天這麼差,過去三五服中藥下去療效就出來了,現在十服八服也沒見療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連治病救人的葯都「病」了。駱老說:「我搞了50多年中藥,現在的中藥連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聳聽,很可能吃出問題。我吃中藥,都得自己跑到藥材市場親手選藥材,自己炮製。」
  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教授斷言:「中醫將亡於葯!」作為華夏5000年文化結晶的傳統中藥,到底怎麼了?
  「一袋袋包裝紮實的枇杷葉碼得像小山一樣,一輛12噸的載重貨車整裝待發……」這是一名記者在全國最大的枇杷葉收購大戶,福建仙游縣書峰鄉林文喜的收購站,看到的「壯觀場面」。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噸700元至1000元的價格,向山民收購枇杷葉。並相繼敲開了廣州醫藥公司、山東製藥廠、同仁堂的大門。
  原來落到地上隨其腐爛的枇杷葉,隨便撿來就能換錢,瞬間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連殘疾人都加入了撿葉大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爺,一年僅靠賣枇杷葉,就能收入4000元左右。枇杷葉應該如何採集、炮製?駱詩文為記者詳細地講解:「今年用的枇杷葉必須是去年從樹上摘下來的老葉,樹齡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葉背面的毛刷得乾乾淨淨,放在竹墊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為單位,一葉一葉碼好用繩子紮起來,再立起讓它徹底乾燥。做葯的時候,拿出來,用藥刀切成0.5厘米厚的絲,鍋里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放入枇杷絲拌勻,用文火炒到枇杷絲既能很均勻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涼即可。」
  但現在農民們一般都是怎麼採集落葉?「我親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屬的或者竹制的長簽扎地上的落葉,管它老葉、新葉。很多葉子在泥里已經腐爛 ,再一下雨,浸泡過後還有什麼用?採回來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曬乾一紮。炮製的時候,甚至連繩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是為「道地」。駱老解釋說:「這是五千年來通過實踐摸索出的規律。大量驗證表明,一旦改變了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據駱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療效。用第一代的種子種第二代,第二代的種子再種第三代,直到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現在則隨心所欲了,想去哪裡種就去哪裡種。
  「前一段時間檢查出魚腥草有問題。什麼問題?從原料上就不對。過去魚腥草主要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兩邊,沒有污染,煮了以後給小孩退燒很快就能見效。現在雲南、貴州、四川,把魚腥草灑在大地里,像種蔬菜一樣。本身那個地是農田,已經施過很多年的化肥農藥。長出來後用耙一耙,裝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當蔬菜賣了。當天賣不完怕爛掉才拿回去曬乾,賣出去做葯。肺炎發燒,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變化很快,以往一服藥就能扳過來,延誤了就可能致命。你說拿這樣沒什麼療效的魚腥草做葯,吃了能不死人嗎?」
  不道地的藥材一轟而上大量供應,優質的原產地藥材則遭到人們竭澤而漁式的掠搶。如今浙江各中藥房,已經難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雲南白藥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樓,又名七葉一枝花,已經瀕臨滅絕。道地藥材大多產於老少邊窮地區,無論用什麼手段,如果能使產量倍增,對當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麥冬使用壯根靈后,單產可以從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后,單產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藥效可想而知。
  「就像我們吃黃瓜,頭尾兩端味道不一樣,當歸各個部位的藥效不同。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催血),不能亂用。以前用當歸,都要分清部位,一錢一錢算得很仔細。現在去配藥,藥房的人跟我說,當歸都長得很大,給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會出事情,當然,也沒什麼療效,跟吃蘿蔔差不多。」一名老醫生告訴記者。
  藥材中農藥殘留超標的真相更令人震驚,這也是我國中藥材出口最大的攔路虎 。從檢測統計可以看出,我國中藥材中農藥殘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幾乎在所有的樣品中都有檢出。二三十年前,為了消滅長白山上的松毛蟲,政府曾組織飛機在林區大規模灑下666等劇毒農藥,至今該成分仍不時在長白山區的人蔘中被檢出。
  岷縣當歸又稱「岷歸」,為藥材界公認的「道地藥材」。前段時間岷縣「毒當歸」鬧得沸沸揚揚。由於黃芪、當歸、黨參等藥材常發麻口病,束手無策的農民最後只能用各類高毒高殘農藥一起「招呼」。嚇得不少想買當歸的朋友,不惜從香港繞道訂購。
  就在人們為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糾結不已時,轉基因中藥也已來到了我們身邊。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枸杞等藥材的抗病蟲害能力和藥材產量。
  「現在國家投資了好幾個億,在黃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黃芪轉基因研究。黃河以北的黃芪療效才好,到黃河以南有什麼用?」駱老透露,「中藥作為一個複雜的化合物集合體,轉基因之後是不是會影響它的性味歸經,這事沒有人管,科研經費才是大家更重視的。」
  目前列為轉基因研究項目中藥包括:金銀花、忍冬藤、連翹、板藍根、魚腥草、人蔘、太子參、大棗、枸杞、核桃仁、丹參、綠豆、黃芪、百合、青蒿、何首烏、龍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銀杏、麻黃、防風、蘆根、地骨皮、竹葉、菊花、廣藿香、巴戟天、枳殼、夏枯草等。

「搶青」之禍
  內行人都知道這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藥王孫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有什麼兩樣。
  駱詩文說,中藥市場放開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沒多少人再指導農民種葯了。現在種葯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上漲種哪個,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為了儘早上市,葯農採收的天麻裡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類藥材,過去選擇的標準是皮必須有0.3厘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後杜仲絲拉都拉不動,那才有效。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採收。
  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遼五味子,本應到10月才能採收,已經提前3個月遭受了搶青之禍,採回來的青果還要噴上藥水焐紅,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則無處尋覓。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藥材採集之後,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茵陳、蒲公英、菟絲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幾乎佔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藍根不去根頭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棗仁大量含殼,麥冬、蓮子不去心……
  飲片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板藍根薄片的浸出物還原糖含量明顯高於斜片、厚片。但現在葯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片薄如飛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葯工的記憶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盡全力偷工減料,功夫都花到哪裡去了?——「面子工程」,俗稱「打磺」。既為了飲片色澤好看,延長保質期,又能讓霉變藥材煥然一新。
  打磺本來是傳統的熏制方法,目前的問題是反覆打磺,造成硫超標。更有甚者是直接將硫黃粉灑在藥材上面,注重養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從我國進口藥材的韓國商家也是頗為頭痛。為了獲得二氧化硫不超標的白芷,他們只能每年從中國直接進口新鮮白芷自己加工。
  當今中國,已經被戲稱為「化學大國」,中藥商在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來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難盡話炮製
  很多人都聽說過何首烏能治少白頭,但為此鬧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來生首烏中含有一種蒽醌衍生物,能滑腸致瀉。必須經過炮製,讓蒽醌衍生物水解成無瀉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烏須黑髮的功效。
  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胡慶余堂,收藏著一套國家一級文物——金鏟銀鍋。紫雪散祖傳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銀缽內,用黃金鏟攪拌煎熬。
  很多人以為這不過是藥店的噱頭,後來經過化驗證實,白銀含有硝酸銀、弱蛋白銀,對人體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則具有鎮驚、安神功效。
  「中藥加工炮製,一是減毒性,二是增加療效,三是改變歸經。」駱詩文告訴記者:「半夏有毒,臨床大都經炮製后使用,分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鹽滷、生石灰炮製的法半夏,用於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損傷、胃裡咳血。姜半夏則是治療婦女妊娠反應。而生半夏則是催吐的。」
  但據駱詩文觀察,現在的藥廠和醫院,雖然有炮製標準,但都鎖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製,或者炮製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藥店也存在此類現象。「炮製首烏傳統用黑豆煮,藥材商代以鍋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朮就是往鍋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間是黃的,下面的則是焦黑的。」
  炮製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一名具有40年臨床經驗的中藥師發現,炮製用醋如果用工業醋酸或食用醋酸配製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發酵米醋則無此不良反應。馬兜鈴則鬧出過腎病風波,一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國外為了減肥,把馬兜鈴直接當茶飲,而不知道我們藥典規定馬兜鈴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一位醫生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收治過多位因服用了炮製不到家的中藥材,而導致中毒的病人。更令人擔憂的是,雖然炮製技術乃是中藥的核心,但是後繼無人,很多飲片廠甚至雇傭了對中藥炮製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來作業。
  「現在善鑒別精炮製的中藥專家,全國只剩下兩位『高徒』:83歲高齡的王孝濤和 85歲高齡的金世元,所有中藥炮製方面的專家加在一起,總共40多位。說句難聽的話,死一位少一位。」駱詩文說。
  而一家馳名全國的老字號 ,由於老葯工總堅持老規矩,新領導不樂意了,退休時一個都沒留。有些人就這樣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資藥店當技術指導,我國炮製技術面臨泄密之虞。
   「王孝濤現在老得連門都出不去了,曾經想窮極畢生所學,為國家留下一本關於炮製方法的書,出版社問他要 20萬元,他向有關部門申請經費支持,沒想到一分錢都沒批,王老一怒之下罷筆不寫了。」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