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郎閑話175 - 《元宵狂歡》

[複製鏈接]

1713

主題

1714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12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3-2-7 1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郎閑話175  -  《元宵狂歡》

黃帝歷上,將中國新年,定在正月,通常要慶祝兩個節日。
正月初一,俗稱「元旦」,意思是更元始旦,每一年開始的那一天。當中華民國建立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倡議,將民國紀年改為公曆(西曆陽曆),與世界多數國家保持一致。於是,將公元紀年1月1日改稱元旦。為防混淆視聽,也為了保持華夏獨特傳統,繼任大總統袁世凱,將黃曆(農曆陰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是一年之開始,辭舊迎新,是要慶祝一番的。中華文明悠久,文人咬文嚼字,酸腐斯文,創造了多種慶祝方式,花樣百出,從溫雅到狂歡,繁複紛雜,不一而足。主要點是推崇候鳥回林遊子歸家,一家老小,親朋友好,群聚一堂,揖拜同嬉,享天倫之樂,慶一年之始。
這節日慶祝,要持續多日,每天花樣翻新,不亦樂乎。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任何美劇盛會,終有席散人去的時侯。華夏民眾,將這春節的終結,作為另一個節日來慶祝,這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發生在正月十五,春節之後2周時分。元宵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終結」春節,而是有著自身豐富多彩的內涵,有自身爆竹般的「梆」聲(Go with a BANG),用自晨至晚延續一整天的快樂活動,將狂歡推向高潮,將節日超賀極致!
一一一一
元宵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潔身淨手,下廚來做早餐。
記得74年,我在大巴山區當知青,當時響應上級號召,不回家去與家人團圓,而是呆在山裡,組成「毛思想宣傳隊」,穿村過鄉,為鄉民作文藝宣傳表演,與貧下中農山民們一起,過一個「革命化春節」。當時經濟落後,山民們都很窮,破衣蔽體瓜菜當食,飢一餐飽一頓,艱難度日。但平時十分地省吃儉用,積蓄點細米白面,每當逢年過節,也不惜慷慨大方一把。
在臘月里,就要準備元宵吃食 - 湯圓。要先將糯米浸泡數日,再用石磨磨成漿,去掉水分,陰乾。再將黑/白芝麻、核桃仁烘熟,芝麻舂成粉,核桃切成小粒,用白糖混合拌勻。再將上好熟豬油燒熱,澆入混合物中,拌勻,成鬆散砣狀,即是湯圓餡。
湯圓最好是現做現吃。將湯圓粉加水捏成麵糰,取乒乓球大一小砣,用指壓成中空,舀一匙湯圓餡填實包好。放入沸水中煮幾分鐘,待湯圓泘上水面,即是熟了。舀湯圓入碗中,加入穋糟和桂花糊,一碗四五個乳白如玉的湯圓,熱氣騰騰地,就放在食客面前。
雖然平時都非常儉省,捨不得浪費一丁點糧食,常常少吃干多喝稀,少吃細糧多吃粗糧和瓜菜,以期那家中不多的稻米,能持續更久,渡過春荒,吃到5月新麥玉米收穫時刻。但元宵節時,山民們卻是格外地大方。凡是路過家門的鄉里鄉親,不論熟識與否,都能受到熱情邀請,請入內堂,品嘗一碗剛出鍋的湯圓。能吃多少,視個人飯量而定。巴郎彼時十七八歲,血氣方剛,特別能吃,幾家近鄰輪次相邀,30多個湯圓吃進肚去,方覺這元宵節,是真正吃出點味道來了。
這種吃法,是我故鄉的風俗。而其它地頭,大同小異。同是吃湯圓,有的地方,則有變異,要簡單些。他們將湯圓粉加水捏成麵糰,再取指甲蓋大小一小砣,搓成實心圓球。將圓球放入沸水煮熟撈起,放入碗中,加上熱湯,再加入制好的湯圓餡,或是炒好的鹹味肉餡,在湯中攪拌均勻,就可開吃了。這種湯圓,餡在外面不在里,許多地方又叫作湯糰,或餛飩,是湯圓的簡化版,要省事得多。
通常來說,北方人粗拉,不象南方人那樣雅緻,願意花時間精力在做吃食上面。比方說,南方人喜歡擺席,精烹細作,一餐飯十幾盤菜滿滿一桌子,以便食客慢慢地品嘗。而北方人心急,哪耐得煩如此做?通常將食材一股腦地放入鍋中一鍋燴,舀上一大碗,連湯帶水唏里呼嚕,吃進肚裡,熱熱呼呼,省了時間,營養也全有了,還長得高大魁梧些。
按同樣思路,北方人過元宵,不吃湯圓,太麻煩花時間去做準備了。北方人的變通是,過年吃年糕。年糕可用純糯米,也可摻雜少許粘米,象湯圓一樣,先磨成粉,再加水,摻上若干香料,揑成麵糰,一大塊成型麵糰,放入籠內蒸熟。冷卻后,年糕很是細膩,口感特佳,可切片食用,或炒食。也有人將糯米蒸熟,再將其舂爛,捏成餅加油煎成兩面黃,沾上炒熟的黃豆粉拌糖,即可食用。這種年糕較粗,可見米粒,咬著很有筋道,自有風味,有些地方也叫其為「糍粑」。
一一一一
吃完湯圓,元宵節就算揭幕了。元宵節通常分為晝和夜兩部分,但關聯延續,構成一個完整節日。
白天的活動,主要是「廟會」。元宵節,善男信女虔徒香客,都會雲集於道院佛寺,點燭燒香,三叩九跪,布施許願,禮佛拜神,祈求神靈護佑,來年消災免禍,全家健康平安,福祿壽囍,百事順遂。
但廟會的主要活動,並不限於此。元宵節,意味著春節的終止,年已過完,正好讓我們狂歡一天。明天,生活,將回歸正軌,人們,將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這一天,人們寅卯即起,開大門,穿新衣,互揖禮,拜長輩,掛燈籠,放爆竹,燃花炮,玩百戲,踢毽蹴鞠,吟詩作畫,鬥牌下棋,絲弦管樂,耍棍舞劍,含飴弄孫,在家自得其樂。大街小巷村社堂壩,舞獅舞龍,踩高蹺,化戲裝,玩雜技,耍把式,百業百藝,唱念做打,鼓鑼吹敲,花車遊行,川流不息,在外樂不思歸,一群群興高彩烈的民眾,一片片歡歌笑語的海洋。
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廟院中,戲樓上,由當地士紳資助,上演著戲劇曲藝,連台好戲,讓戲迷們一飽眼福。台上咿咿呀呀地哼唱風風火火地打鬥著,台下指指點點地評點吼吼叫叫地喝彩,自有一番熱鬧喧囂。在沒有電視電影的時代,這就是最好的休閑,終極的享受。
元宵節,也是一年中,解除一切繁文瑣節,盡情歡樂的唯一一天。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里,小姐們,平時獨坐深閨人未識,只能倚著綉樓,憂鬱輕嘆。而今天,她們卻被允許在丫環僕婦伴同下,外出遊玩看熱鬧,不由得興奮萬分,春心蕩漾。
「窈窕淑女,君子好毬」。她們花枝招展,招搖過市,吸引著眾多青年公子熱血的沸騰愛慕的目光。含苞欲放的花蕾,豆蒄紅顏的快閃,招來蜂飛蝶舞,欲一親芳澤,一沾朝露。古代小說故事野史軼聞中,不乏公子小姐廟會邂逅,一見鍾情。先是遠觀近瞧,眉目傳情,進之搭訕相問,互訴衷腸,終於海誓山盟,私定終身。元宵廟會,創造了大好機會,天時、地利、人和,演繹了多少紅男綠女的愛情悲喜劇,道出了萬千凡塵俗人的人生不了情。
一一一一
隨著暮色降臨,各處燈火漸起,元宵節進入高潮。河港湖泊中,大大小小的花船駛出,水波潾洵,燈光明亮,遊客們交杯換盞,歡聲作樂,伴以歌舞曲藝,清雅撩耳,人生如此,復有何求?廟院中,舞台上,歌舞戲劇連本上演,方興未艾。大街小巷,湖畔草坪,一排排七彩燈籠掛了起來,各種質地,各種式樣,各種顏色,各種形狀,設計者匠心獨運,製作得光耀奪目,美崙美奐,掛在那裡,直如天上繁星降落人間,火樹銀花,夜如白晝。人流熙熙攘攘紛至沓來,次第欣賞留連觀玩,驚呼讚歎,不絕於耳。
在燈籠旁邊,通常都懸有小紙條,寫著燈迷。猜燈迷是老少皆宜的活動,又能開心益智,所以,總是吸引人們駐足競猜。如果你猜對了,主人就會將燈籠取下,交給你,作為獎賞。提著一盞或多盞燈籠,漫步在街上,招來不少艷羨的眼球,既得了實惠,又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喜莫大矣!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夜色漸濃,也給一見鍾情的少男少女們,提供了更多自由。在夜色掩護下,年青人的膽子,也變得大了些。早在白天,他們就互相傳遞了信號,要在今夜的圓月花燈里相會,這是經年難逢的良機哦。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了,攜手行,電流,隨手指尖傳遍全身,能感覺到對方的心跳。他們歡快愉悅,併肩同行,欣賞著對方相伴,品嘗著愛情滋味。他們駐足觀燈猜謎,體察著各自的聰惠敏智,進行著心靈溝通。
且把西月當東月,權將他鄉作故鄉。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直至夜的深處。
巴郎有詩曰:
南方湯圓北方糕,萬家千戶鬧元宵。
火樹銀花斗奇艷,紅男綠女競嬌嬈。
沿湖賞年聆絲韻,漫街觀燈猜謎謠。
才當笑去冬夜寒,又見枝頭春意俏。
========================
巴郎  記於  202302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7: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