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中國人40天時間內出行32億人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伐木開荒 發表於 2012-2-8 1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月2 6日發表文章,題《思鄉———為什麼中國人4 0天的時間內出行32億人次》。摘編如下:

  在大城市裡獨自打拚的中國農民工不顧買票的艱難和旅途勞頓,一定要踏上回鄉之路,是為了重新找回他們失落在家鄉的一切。

  對於中國大城市裡的每個居民來說,這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幕———在冬天的寒風中,火車站前排隊買票的隊伍一直穿過廣場,彎彎曲曲延伸到人行道上。穿著軍大衣的男人和背著孩子的婦女在茫然地等待。

  春運是無數在遠離家鄉的城市求學或者打工的中國人回家過年的時候。過去30年來,有超過2.5億年輕人從這個國家最不發達的內陸省份,到沿海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追求一種更富足的城市生活。通常開始於1月中旬的春運可以看成是這30年的移民活動在短時間內的高速回放。從今年1月8日開始的40天內,中國旅客預計將出行31.58億人次,掀起全球最大規模的周期性人口遷徙潮。許多人的旅行要超過30個小時。

  在中國農村,每4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因此,在1月中旬的時候拿到一張火車票,這對於農民工和政府來說,都是每年一度的噩夢。
  觀察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忍受亂糟糟的買票長隊,更不用說還有無數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經歷買票的艱苦奮戰和在異鄉打拚一年後的疲憊不堪,農民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回到家人溫暖的懷抱之中。隨著中國的巨變把每個人都與他們的過去割裂開來,人們在一些仍然保留下來的傳統,例如回家過年中找到了新的意義。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開放吸引人們離開家鄉到更遠的城市中尋找機會。這些農民工大量湧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珠海和深圳等經濟特區。繁榮背後,這些地方也給農民工帶來了新的挑戰,他們要融入一種新的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國的戶籍制度限制外來人口獲得教育和醫療保健等基於出生地提供的補貼服務。戶籍制度讓中國傳統的、持續了幾代人的家庭結構解體。因為不能讓孩子在城市的學校里讀書,而且也沒有能力讓年邁的父母與自己一起生活,成年農民工都選擇自己移民,而讓老人和孩子留在老家。

  在建築工地或者工廠里打工讓農民工可以把部分工資節省下來寄回家裡,但是由於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激增,在城市裡買房幾乎是不可能的。
    隨著農民工從一個城市搬到另外一個城市,家的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和豐富。迷茫困惑和背井離鄉的感覺追隨著每一個農民工,這大概是中國高速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產物,這種感覺大概只有在每年春節前,農民工們踏上回鄉的火車或者汽車的時候才能緩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