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堵車,加上不知道教會的安排,我們趕到時,教堂里的演講都快結束了。一個帶著金絲邊眼鏡的老年婦女,正在講台上得意洋洋地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實在聽不下去,本以為要受洋罪,沒想到閨膩竟也等不及結束,不由分說地拉著我出去。我大喜過望。
原來閨膩極其不喜歡老太太那副高人一等的姿態:她在演講中居高臨下,三句話不離自我標榜。都是什麼自己從小就受基督熏陶,家裡來往的人也都是高級基督徒,一句一個「我什麼什麼的時候」,或者「我家裡如何如何」,重音都放在「我」上。
教堂外邊有人在散發傳教的小冊子,閨膩的目標是搞到一本袖珍聖經。因為她覺得袖珍本攜帶方便,能隨時隨地捧出來扮聖淑女,而其它版本則太五大三粗了。
我也漸漸品出閨膩信教的主要原因了:成為基督徒使她自覺高人一等,接近她一直幻想的高級淑女生活。閨膩勸我入教,其實更多是向我表明作為信徒的她已經高高在上、和我們這些俗人拉開差距了。
閨膩中學時成績很一般,高考前,給我的畢業留言是:X大見!結果她只考上了某地一個大專。這次進修英語,閨膩終於圓了X大夢,因為這個進修班正是X大主辦。閨膩多次在朋友和同學聚會時宣稱:沒上過X大,根本不能算上過大學。
說起為什麼信教,閨膩總是講那個引她入教的女子——英語進修班的同學。這女子總是一本小巧玲瓏的聖經在手,林蔭,湖畔,窗下,床頭,甚至公共汽車上,總能構成一幅淑女讀經圖。閨膩很嚮往,袖珍聖經這個道具自然不能少。
這女子吃飯細嚼慢咽,文質彬彬,從不浪費,因為她相信食物都是上帝的賜予,要珍惜。中午吃飯的時候,閨膩也小手指微翹,用三根手指拈起一個韭菜餡餅,小口小口地撕咬,抿著嘴兒咀嚼,一改學校食堂養成的狼吞虎咽惡習。
這女子的母親也是教徒,母女請閨膩去家裡吃過飯。閨膩咽下一口韭菜,十分神往地對我描述她們用的一個繪著花草的美麗燉鍋,慢火煨了兩個小時的酥軟肉塊。那美食美器、溫柔賢淑的儀態、一團和氣的氛圍成了她的新追求。不過這可苦了我,整個下午被閨膩拉著從王府井到西單滿北京搜尋這漂亮的燉鍋。
還有這對母女頸項上掛著的小巧精緻金十字架,閨膩細緻地描繪出形制,指示去香港的父親搜羅採購。
特別是這女子的一個「見證」,更是閨膩掛在嘴邊的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