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在紐西蘭的留學經歷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7-31 2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在2001年底離開家鄉,到達萬里之外的紐西蘭,開始了我的留學生活。我所就讀的是維特利亞理工學院,總校坐落於紐西蘭南部的Porirua城市,我在奧克蘭市的分校就讀。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南部,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湯加、斐濟。紐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裡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陽光明媚,空氣很清新,經常是藍天碧雲,能看到很遠的地方。

  奧克蘭是紐西蘭第一大城市、最大海港。地處紐西蘭北島懷特馬塔港灣和馬納考港之間狹窄的奧克蘭地峽上,寬僅26公里。整座城市建在火山灰堆上,境內已熄滅的火山噴口和火山峰約有50座。奧克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城南的威卡托河流域是紐西蘭最富庶的牧區之一。環抱著奧克蘭的懷特馬塔港和馬納考港是開展海上帆船活動的勝地。每逢周末,藍色的海灣里,扯著五顏六色風帆的帆船在海上穿梭。奧克蘭因而又有「船帆之城」的美譽。

  維特利亞理工學院建立於1986年,是紐西蘭政府所屬的國立高等教育機構。學院注重職業培訓和有助於學生就業的課程設計。在英國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學院開設了130多種課程。我所學的專業是金融,是我們國家正在急速發展的行業。

  一開始到紐西蘭的時候,我非常不適應。首先,離開父母,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動手和籌劃,這對我原來一直依賴父母的女孩來說是很困難的。其次,要克服飲食關,紐西蘭的水質很好,可以直接飲用,比上海自來水的味道好多了,但是,吃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早上沒有油條和豆漿,也沒有小籠包,只有牛奶和麵包。中午和晚上一般吃土豆為主。本地人很少在家炒菜,他們基本以水煮熟為主,因為他們不喜歡油煙味,所以我剛到紐西蘭時住在當地人家裡根本嘗不到美味的紅燒豆腐、糖醋小排等中國菜,也沒有炒三絲,絲瓜毛豆等上海菜。然後,是語言不通。在學校裡面,上課用英文,教授們的學問很高,發音也好,都能聽懂,而學校外面,語言就複雜了。

  在學校里,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本地人佔50%,還有來自中國大陸,台灣省,東南亞等,每個人說的英語都是不一樣的,交流起來比較困難。好在我們都是熱愛學習的年輕人,經過2,3個月的時間,所有同學們就互相熟悉了,說的英語都能聽懂了。這時候,大家開始互相教一些本國語言給其他同學,而我在教標準普通話的同時,還經常說一些上海話,更讓同學們刮目相看。

  當我過了幾個月,對學校生活和當地生活都習慣了以後,思念家鄉,思念祖國的情緒就濃烈起來了。想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起媽媽燒的菜。在家的時候,都是媽媽燒菜,而我很少下廚,現在,想吃也沒有吃。一開始,我只是想想,回味每個菜的味道,到後來,做夢都想到吃,有幾次就在夢中笑醒,因為在夢裡吃到媽媽燒的菜,太開心了。後來,我實在忍不下去了,就想,媽媽能燒的,我就不能燒嗎?

  談到燒飯,在紐西蘭的困難就大了,不比在上海。首先,廚房就是個大問題,沒有中國式的炒菜鍋,那裡的鍋,都是平底的,沒有圓底的。其次,我們常用的醬油,生薑,大蒜,花椒等調味品,都是缺少的。再然後嗎,就是我的手藝問題,能不能燒出原來的味道,我自己都有點懷疑。

  有困難就不幹,可不是有為青年的特點。我是一個中國有志青年,萬里迢迢來到紐西蘭,難道除了學習就不能做點自己吃的嗎?說干就干,為了自己,我開始準備起來,跟同學打聽哪裡可以買到那些中國的調味料。周末,我就坐車去了一個華人超市,終於買到了所有的東西。然後,就是看菜譜燒菜了。我在網上找了紅燒肉的製作方式,在回憶媽媽做的過程,開始了快樂的燒菜生活。

  當第一次紅燒肉出鍋的時候,我十分激動,當我自豪的品嘗第一口的時候,呀,味道太咸,很不好吃。再仔細看說明書,其中鹽要放適量,這個說明真是為難了我,什麼是適量?這次,肯定是放多了。經過幾次失敗,我終於嘗到了味道鮮美,酥爛鬆軟,肥而不膩的紅燒肉。我馬上打電話給媽媽報告,她在睡夢中聽到我的話,也是十分開心,直誇我。

  好東西不能獨享。我在第一個中秋節的時候,邀請了所有來自中國的同學,一起共度中秋團圓節。大家在異國他鄉,聚在一起,共賞明月,同思故鄉。而聚會中的最開心的,就是我把自己燒的紅燒肉端出來的時候,大家開心的吃,都說我手藝不錯。更有甚者,有2個女孩子,吃了紅燒肉,然後哭了。為什麼?她們說,吃了我的紅燒肉,想到了媽媽,想到了親人。經過這次聚會,我贏得了一個可愛的外號:廚神妹妹。

  既然我燒得如此好吃的紅燒肉,其他同學也開始不甘落後,開始學起燒菜了。我們這些80后的青年,在父母身邊,自己動手的真的很少,而在異國他鄉,都紛紛努力起來,這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真的長大了。我想,這也是父母把我們送到國外來讀書的好處吧。

  不久,我們就形成了一個以燒菜為主題的聚會團體,這個團體,逐漸在我們學校闖出了名氣。後來,不僅有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參加,而且,本地學生也來參加了。這大大增進了留學生之間了解和友誼,也大大宣傳了中國飲食文化,讓世界人民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和文化。(李瓊)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