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篇累牘炒作「毒餃子」事件:日媒該自我反省了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3-5 2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中國媒體呼籲國民應當冷靜對待中日矛盾時,日本媒體卻一個勁地煽風點火,現在該是它們自我反省的時候了

  一個多月過去了,但「日本國民食用中國冷凍餃子導致中毒一事」仍未劃上句號。

  儘管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特地舉行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事件不是一起因農藥殘留問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而是人為作案,在中國境內被投毒的可能性極小。然而,事件對中國食品以及國家形象造成的損害已經無法挽回,其中,參與炒作的日本媒體「功不可沒」。

  違背新聞操守妄下結論

  1月30日下午16點11分,日本共同社率先播發快訊——「千葉縣一家人食用中國產冷凍餃子后中毒」,此後,這家日本主流媒體一口氣連續播發了13條相關新聞。

  第二天,許多平面媒體也加入「炒作戰團」,報道用語也由「餃子中毒事件」升級為「毒餃子」。日本右翼媒體《產經新聞》不僅連篇累牘報道,還把駐京記者的博客放在了其網站的顯要位置。而發行量最大的保守報紙《讀賣新聞》則特彆強調是「中國產餃子」,明顯是把責任推給中國。而這天的共同社則繼續發揮它作為通訊社的優勢,接連播發12條相關新聞,包括一條「『毒餃子』事件令人擔憂北京奧運食品安全問題 」的評論。

  接下來的日子,共同社開始有些「走火入魔」,在中日官方均未拿出正式調查報告前,該媒體已經做出了「『毒餃事件』是不滿廠方待遇的人蓄意作案」的報道。

  究竟是「投毒」,還是「食品中有殘餘農藥」?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媒體更願意相信後者。很快,日本媒體又在中國包子和鯖魚中,「發現」了「殘餘農藥」。至於農藥的濃度是多少,是否能引起中毒,這些他們並不關心,他們只關心食品中是否會有殘餘農藥,似乎如果在中國生產的食品中找到其他例子,就足以證明餃子中的農藥是在中國添加進去的。日本政府的有關部門與媒體也配合得非常巧妙,總能在媒體缺乏新聞的時候,找到相關的「證據」,讓媒體再炒一番。

  炒作戰團從右翼擴散到主流

  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媒體予以關注無可厚非,但在事實真相尚未查明的情況下,媒體不明就理,歪曲是非,一味將矛頭對準中國就很難讓人接受了。更令人氣憤的是,過去製造中日對立的僅限於一些右翼媒體,而這次,包括共同社在內的一些曾被認為具有一定社會公信力的日本主流媒體也極盡煽動之能事。

  誠然,日本媒體中也不乏理性的聲音。3月1日,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應冷靜地消除對立》,文章指出,「希望中國方面繼續調查,也希望日本警方在調查時不要放棄農藥在日本混入的可能性,僅憑一國的力量事件是得不到解決的,日本人的餐桌離不開中國的食品」。類似的反省也在當天《日本經濟新聞》題為《日中應冷靜推進調查》的社論中出現:「日中雙方當務之急是加強合作,科學地查明真相,事件已造成雙方國民感情的惡化和相互間的不信任,並有可能影響日中關係整體」。

  可在日本媒體中,這樣的理性聲音實在太少了。

  輿論導向影響中日關係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比如在中日足球比賽中,少數中國球迷對日本球員發出噓聲,日本媒體馬上就煽風點火,大肆報道。反而中國媒體會呼籲中國國民應該冷靜行事。當日本媒體一個勁兒地在批評中國的時候,它們卻忘了自己其實更需要反省。

  日本報紙發行量動輒數百萬份,其報道也就自然成為左右日本國民對華看法的關鍵。因此,在中日關係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逐漸好轉的情況下,日本媒體更應該以中日大局為重,冷靜客觀地報道,在增進中日友好的努力中起到正面作用。(作者:旅日華人 陳言)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