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漸凋零老輩人即將荒蕪農田地

[複製鏈接]

8575

主題

8765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2-12 0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漸凋零老輩人即將荒蕪農田地





《再無耕讀專家》

我潛意識地發現,村內對子女的教育觀,始終處於一種盲從和搖擺狀態,不管孩子的個性與悟性如何,只要他(她)們還在讀書就行,至於孩子倒底學到了些什麼?他們是絕對不會去過問的。他們認為,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國家又不包分配,畢業后一樣要自己找工作,還不如自己早早出來打工,弄點錢早早成家,結婚生子,完成一生的行程。

大山隔絕了村人的視野,他們不知道,更不關心外界發生了什麼,日久就變得難以明辯是非,通達事理。在農村人眼中,好與壞,是與非的衡量標尺和參照系,是與比他們相對富裕的幾個村民作比較的,認為有錢就有本事,有錢便有一切,殊不知,這群也許是一夜暴富的聰明人,是靠膽量,不擇手段,不計後果,敢於挑戰道義和法律底線之人,但大多村民往往對這些人崇拜之極,把他們做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在村人的思維中,宗族傳統權威早巳被打破,唯有自身錢包很鼓的人,說出話來才有份量,才能服眾,才理應被推崇為德高望重。而從不關心所供內容,所談言語是對是錯,更無須計較發言者的年齡大小或輩份高低。

這種邏輯極為簡單:有錢人,就是成功的,也一定最正確的。有位村領導叫阿培的在處理一些民事糾紛中,常說些大道理出來教育人,按理說出發點很不錯的,但雙方當事人背後就滴沾:「腦膜炎一個。」原因是什麼?就因為這位村領導窮唄。

《即將荒蕪的土地》

由於全村土地比較零散,且多為坡地,不易集中耕作和管理,儘管政府強調土地可以流轉,但卻無人問津。所以,每家每戶土地仍由自家耕作,從前是雙季稻,現因受勞力限制,只種一季稻了,儘管這樣,還是有許多土地荒了。甚至有些將水田當作旱土種,因為插秧割稻,沒有幾個勞力是難以完成的,請人犁水田或插秧要150元至200元一天不等,還不容易請到合適的人,算下來成本比收入還高,於是大多逐漸改種玉米,而今年的玉米價格才7毛錢1斤,大多村民說明年什麼也不種了,划不來。我問他們吃飯怎麼辦?他們說無所謂,反正米四處有賣,兒子寄回的錢買米還是足夠的。顯然,人口減少或人口流通,吃飯問題更容易解決了。

再者是旱地的種植方式,已經全靠除草劑和農藥了,過去都是犁地、鋤草,現在都不用了,這樣連續多年種植下去,田土退化,土質板結,產量大減,甚至產生土地中毒,種上的莊稼(比如我村多年種植的烤煙)極易發生大面積自然死亡等多類疾病,造成產量驟降或顆粒無收。老人們都自我解嘲:這哪裡是種地啊,我們也知道這樣要不得,但我們老了,力不從心啊。

目前還有老一輩的村民在苦苦支撐,往後的發展,基本可以斷定,年輕人是不會種地的了,自然和人爭奪田地的較量,將會以自然勝利而告終。當然,人退林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村莊的衰落,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日漸凋零的老一輩子》

這是一個局限的天地,這裡太貧窮了,擁有50萬以上的家產者廖廖無幾。四面深山環繞,唯一的一條破水泥路通往鄉鎮,每天早上有二班客車通行。很多村民,一生未出遠門,還有更多的老人,沒讀過一天書,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進過縣城。

沒見過世面的老人,卻是大山中最後一批寬厚仁慈之人,可是,這些老人越來越稀缺了,我所認識的安民、太財、賢會、清奇等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了。此後,一個個兒孫滿堂的家庭根基開始坍塌,家風越加敗落,族人之間不再友善和睦,一個尚未成家的小輩不僅可以辱罵自己的叔輩,甚至可以操起傢伙砸向自己的父母,兄弟間你爾我詐,妯娌間仇深似海。猶如一株大樹,儘管枝葉繁茂,高聳參天,但掏空樹根后,樹榦和樹椏開始枯落和腐爛。

人之間的家長里短,生活百科,而事故的主角則是一批非正常人,但他們個個神智健全,沒有任何精神疾患。這些事故的本質,是赤裸裸的人性與一個物質極大豐富,人情味都無比缺失的時代產生的強烈對撞。

《鄉土是否可以重建》

我經常在想,我們農村是否可以還原60、70年代的輝煌,當時,城市青年人都在吶喊:「走,到農村去,農村是片廣闊的天地。」確實,那時我村與全國農村一樣,到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完全原生態景象。但現在恐怕只是我一廂情願罷了,現實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已被城市化的步伐碾壓成「空心化」,很多人在為消逝的鄉村文明而呼籲反思,這是因為它走得太快,把文明丟的速度太快。而我的故鄉,它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因為笨重的身軀和閉塞落後走得太慢了,本該為此慶幸,但不幸的是,它卻走向了另一種根斷裂的病態極端。

我深知,我村的敗落已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鄉村的各種能人和資源不斷地外流,村老秘書澤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成人,供讀大學,可兒女們成才后全部留在城市工作置業。老譚一生的全部積蓄給兒子在深圳辦廠,可兒子發跡后在深圳買房落戶,長此以往,就導致了犧牲鄉村繁榮城鎮的格局。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隨著國家精準扶貧等各項惠農政策的深入,理性平衡會越來越明顯,只要村民的思想不死亡,說不定會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9 1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