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工業化大躍進運動功不可磨

[複製鏈接]

8590

主題

8780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7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2-8-22 2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工業化大躍進運動功不可磨



真正的新中國的完整工業體系,是指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完整統一意義上的工業。這一偉大壯舉完全是在毛澤東時代實現的。為此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次艱巨豪邁、功績卓著的新長征。

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勝利實現。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部署下,中國工業化建設初師大捷: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8)的目標和任務提前一年勝利完成。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國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88億元,以156個大項目為中心,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項目694個。到1957年底,全部投產和部分投產的分別是428個和109個。固定資產新增492億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如: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 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練鐵爐開工生產;馬鞍山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聯合企業新建施工;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建成並開始生產「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座拖拉機製造廠(洛陽)始建;第一座飛機製造廠建立並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座機床製造廠(瀋陽)建成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電子管廠(北京)建成並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製造無線電元件的綜合性工廠— 華北無線電器材廠開工生產;西北第一座大發電廠— 西安第二發電廠建成;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 玉門油礦建成。還有武漢長江大橋、衡陽湘江大橋建成並通車,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等,都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創建和完成的。這些建設不僅填補了一些現代工業的空白,而且對一些老工業進行了技術改造,使中國工業的基礎和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有許多重要的工業產品,如發電機、冶金和採礦設備、最新式金屬切削機床、汽車、噴氣式飛機等都是原來不能製造的,這時都能生產了。同時,由於大部分項目和投資投放於內地,(例如僅武漢就建立了武漢鋼鐵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等大企業)因此對改變舊中國工業過份偏於沿海的不合理布局起了很大作用。

到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704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3%,年均增長1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鋼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29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5.8倍;煤產量達到1.3億噸,比1952年增長9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2.1倍;發電量達到193.4億度,比1952年增長16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3.2倍;水泥686萬噸,比1952年增長140%,等。各項指標大都提前和超額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不僅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計劃經濟的科學、正確,而且充分地顯示了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優其是發展工業方面的卓越能力和高超的效率。

在當時工農業生產一片熱火朝天、全面勝利的局面下,毛主席決定進一步加快建設和發展的步伐。為此發出了「生產大躍進」的號召。1958年1月他說:「中國經濟落後,物質基礎簿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勁。」 「現在要來一個技術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和超過英國(指鋼產量)」。(《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0頁。「要掀起一個生產建設高潮」。)

大躍進運動功不可磨。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運動對新中國工業化功不可磨。在新中國歷史上,新中國的大躍進算得上是震驚世界的事件之一,並由此引起了走資派頗多的反對而出現的盲目樂觀、急於求成、高指標、「共產風」、「浮誇風」等等錯誤,但從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看,其重要地位和偉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

人們知道,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主導性口號就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可想而知,這種要求對於五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豈不是更加迫切?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和經濟壓力決非目前所能相比。現在的人們時興「大幹快上」、「反對保守」以及「超常規」、「高速度發展」,「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革」等口號,難道就不許毛澤東時代老一輩建設者們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反對保守」、「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搞「生產大躍進」嗎!

其實當時的「大幹快上、加快發展」遠比現在單純、實際得多,它完全就是從國家強大、經濟發展著想。至少是沒有任何幹部、黨員從中考慮自己「發財先富」或追求「政績工程」,以及謀取特權和私利的因素在裡邊。

大躍進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績呢?大躍進在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功績卓著。 — 在治理大江大河、興修水利上實施並完成了許多大工程,氣勢豪邁。這些工程設施甚至在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仍然發揮著作用。

對於工業建設來說,大躍進實現了「超常規」、「跨越性發展」。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在大躍進中實施和取得的。例如在鋼鐵工業中,不僅興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鍊鋼廠武漢鋼鐵廠,而且還有邯鄲鋼鐵廠、濟南鋼鐵廠、杭州鋼鐵廠、廣州鋼鐵廠、南京鋼鐵廠、安陽鋼鐵廠、成都鋼鐵廠、柳州鋼鐵廠等一大批大型鋼鐵企業都是在大躍進中開始建立的。同時,在這期間還有最大的鍊鋼平爐在鞍鋼建成、出鋼,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首次進行氧氣頂吹練鋼技術試驗成功等。

在1958、59年實施和完成的其他重大建設項目還有: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製造成功,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和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清華大學),第一台40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第一台內燃電動機車試製成功,第一部國產轎車「東風」(後為「紅旗」)牌轎車誕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論「躍進號」下水,第一台138噸交流電力機車試製成功,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洛陽)建成投產,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回旋加速器建成,第一台每秒運算一萬次的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國最大的重型機器廠(國家重點鑄鍛件的生產中心之一)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建成、投產,另外,還有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包蘭鐵路、黔桂鐵路建成通車,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接軌通車,重慶的白沙沱長江大橋、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等。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如首都人民大會堂、博物館、火車站、工人體育場等「十大建築」。至於各地方開工、建立的工業、交通等各業項目以及「標誌性」建築就更多了。

這種大發展的勢頭一直持續到1960年。例如上海吳涇化工廠就是在1960年投建的。該廠是由中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設備的大型氮肥廠,於1963年建成、投產,它對建立中國新興的化肥工業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僅在兩、三年時間內,國家就有這麼多的項目投建、完成,這麼多的科技成果取得,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1958-1960年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是886.26億元)大躍進在當時之所以反響於世界,並不奇怪。

當然,由於當時基本建設戰線太長、工業鋪的攤子過大,投資超過了國力,因而造成農業和輕工業大幅度下降,消費品短缺,人民生活嚴重困難。但是大躍進給中國工業創造出的生產能力卻是空前的、巨大的。三年中,工業總產值以及主要產品的產量:鋼鐵、原媒、機床、發電量等,都有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從新中國建立到1964年,重工業各主要部門累計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大躍進三年中開工的。三年中新增的鍊鋼能力占從建國到1979年三十年間新增練鋼能力的36.2%,采媒能力佔29.6%,棉紡綻佔25.9%等。(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415、416頁。)包括大躍進在內的整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基本建設投入共1206.09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581個,新增固定資產861.82億元,均大大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些大建設雖然導至了當時的經濟困難,但它卻在後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中結出了碩果。如果沒有大躍進中的這些工業成就,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將會推遲許多年。包括後來在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汽車、造船、機床製造、交通、國防工業、甚至「兩彈一星」的成就都將是個問號!讓那些攻擊大躍進是什麼「失敗了」、「搞糟了」、「得不賞失」的論調永遠遭到唾棄吧!

工業學大慶運動成就巨大。由於大躍進中的工作失誤、當時的自然災害以及蘇聯修正主義撕毀協議、施加壓力等原因,使中國在1959—1961年出現了「三年困難時期」。

為了克服困難,同時調整自大躍進以來被打破的某些經濟平衡關係,整頓經濟秩序,黨中央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61年初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此後毛澤東和黨中央還發布了《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制定了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壓縮基本建設投資和工業生產指標,對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比例關係、管理制度等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使其基本上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和規律的基礎上,從而指導中國工業向更加積極、紮實、健康的軌道轉變。

正當中國工業處於調整、壓縮局面中,石油戰線卻發憤圖強、迅速崛起,創造出了突破性的成就。

為了解決中國工業發展的能源這一基礎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對石油工業十分重視,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把石油勘察、石油開採列為一項重要任務。1959年中國石油地質工作者在東北松遼盆地發現地下油田,當時命名為「大慶」。經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批准,1960年石油部調集來自全國石油戰線4萬名職工開進茫茫大草原,投入開發油田的大會戰。在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施工設備十分落戶、投資很少的情況下,硬是靠毛澤東提出的「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苦戰三年,創建了一個年產600萬噸的大油田和一個大練油廠。建設速度比蘇聯杜依瑪茲大油田快一倍。大慶油田是在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蘇修撤退專家、停止支援、卡中國的脖子的情況下,完全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創建的。大慶的事迹對當時的中國無異於放了一顆衛星,使整個工業戰線受到振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大慶的經驗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學解放軍、學大慶」的號召。自此,全國工業戰線掀起了「學習大慶經驗、創大慶式企業,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道路」,培養「三老四嚴」良好作風的熱潮。(註:「三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四嚴」: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這也標誌著中國工業又出現一個新的發展局面!

繼大慶油田的開發,接著又以同樣的方式開發了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中國石油產量達1131萬噸,比1957年增加了6.75倍,從此中國石油實現了全部自給,靠「洋油」的時代就結束了!隨著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基地的建成,與此相聯繫的石油化工、化纖等一批新興工業也迅速建立起來。

1965年中國採用國際先進技術,由自己設計的第一座維尼綸廠建成投產,這標誌著中國的紡織工業開始向新興的合成纖維工業發展。

工業學大慶運動,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強大動力,給工業生產帶來新的活力。中國工業不僅完全從壓縮、下降局面中走出來,而且又大步、迅速地前進,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高峰。1962—1965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9%,接近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增長速度。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1402億元,比1957年增長98.1%。八年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938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531個。主要產品產量:鋼達到1223萬噸,比1957年增長1.3倍;煤達到2.32億噸,比1957年增長77%;發電量達到676億度,比1957年增長2.5倍;合成氨達到148.4萬噸,比1957年增長8.7倍等。其他產品,水泥、汽車、棉紗、食糖等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415頁。)

這時,中國工業的門類己初步建全。工業產品的品種,五年中增加了三萬多種,而且質量普遍提高,成本顯著降低。成為新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好的時期。1965年全國企業總數達到15.8萬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6萬個,集體所有制的11.2萬個),全國職工人數達到4965萬人(其中全民3738萬人、集體1227萬人)。

1963年在國民經濟己開始全面好轉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拿出11億元,為全國40%的職工增加了工資。

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難時期,有人曾主張把國防和科技上的核試驗項目下馬,但毛主席和黨中央則頂住了壓力,堅持了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下,到1964年10月就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965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二顆。從此中國邁進了世界核大國的地位。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22: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