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愛國與道德真的有關係,是作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5-8-18 2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這裡的「祖國」可以是一個區域或者城市,但是愛國主義一般用於某個國家或者聯邦。愛國主義包含了這樣的態度: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強烈希望保留祖國的特色和文化基礎;對祖國其他同胞的認同感。「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有著緊密的聯繫,並通常被作為同義詞使用。嚴格地說,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它經常宣揚愛國主義是一種有需要並且合適的態度。(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與愛國主義的表達都有可能會否定其他人的「祖國」,儘管這並不必要。)
  愛國主義隱含了一層道德規範: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國」(無論是何種定義)是道德的標準或價值。「我的國家不一定總是正確的」這句名言便是此種信仰的極端(這句名言可能來自於對美國海軍軍官斯蒂芬·迪凱特或內戰將領卡爾·舒爾茨的誤引)。此外,愛國主義還暗示著個體應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和團體利益之上。在戰爭時期,這種犧牲會擴大至獻出自己的生命。為祖國戰死沙場便是一種極端愛國主義的原型。
       分類
  愛國主義可分為三種流派
      個人愛國主義
  個人愛國主義是一種感性、自願的愛國主義。這種類型的愛國者有著某種確定的愛國觀,如對國旗保持尊敬;不僅如此,他們經常堅持認為,所有的公民,都應該具有與其本人相同的愛國觀,而不允許有例外。這種愛國主義在結構上與其它的價值觀理念/運動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現為,力圖讓其本人的價值觀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愛國主義
  官方愛國主義具有高度象徵性的正式內容的愛國主義,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所有政府總會促進之。它是國家自身的邏輯推論,其法理基礎是「國家為政治社會的公共福利的表現」。國家紀念碑、 退伍軍人節、偉人/歷史事件紀念節等,都是官方愛國主義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會出於各種原因,發動一些愛國主義運動,來提升公民對國家與國家標誌物的認同。   
       符號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極度依賴於標誌性的行為,如:升國旗、唱國歌、參加大型集會、在車駕上貼上愛國的標籤等各種在公眾場合宣告對國家的忠誠的行為。在戰時,符號愛國主義常用於提升士氣、增加戰時的努力。而在和平時期,愛國主義並不能像戰時那樣方便的衡量對國家的貢獻,但並不為愛國者所拋棄。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場所向國旗敬禮的行為,被視為是與在戰場上向國旗敬禮同等愛國程度的行為。
       對他國的愛國主義  
  歷史上的確有一些人為了他國而戰鬥,有時是為了他們的獨立。比如馬貴斯•拉法葉,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參加了美國革命戰爭,西歐人菲荷里尼為了希臘獨立而戰鬥,他就是著名的拜倫爵士。那麼拉法葉是美國的愛國者,還是菲荷里尼是希臘的愛國者呢?阿拉斯戴爾會說他們兩個都不是。這些人都是理想主義者 而非愛國主義者。從這個角度看,拉法葉不過是投身於美國革命所蘊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對美國懷有特殊的愛國之情。阿拉斯戴爾認為愛國主義只能是本國人們的選擇,而不是那些熱愛這個國家的信念的他國人的選擇。
  【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
  1,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2,愛自己的骨肉同胞;
  3,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4,愛自己的國家。
  【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1,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維護統一,反對分裂;
  4,同仇敵愾,抗禦外侮。
  【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
  2,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
  3,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
  4,愛國主義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
      積極影響
   道德規範
  愛國主義道德規範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比其他國家的人,你對同胞的道德責任更大。愛國主義中的利他主義是有選擇性的。對愛國主義道德規範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它的道德偏向上,保羅•剛伯格(Paul Gomberg)曾拿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比較。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對所有人類的道德責任都一樣。這被稱為世界大同主義。(事實上,很多愛國主義者情願把持這種觀點的人稱為通敵者)。
  愛國主義表達了對某一特殊公民或者政黨的價值偏好。泛世者並不認同這種特殊的偏好。他們選擇一種更加寬闊的價值體系作為替代。在歐盟,像荷伯馬斯(habermas)這樣的思考者倡導一種以歐洲為整體的愛國主義,但是不幸的是歐洲的愛國主義大多局限在一國內,並常常帶有懷疑整體歐洲的特點。
  一些把宗教的位置放在母國之上的信教者經常招致愛國主義者的懷疑和敵意。舉個例子,在美國境內經常遭受這種懷疑的是天主教會和穆斯林教會。在美英兩國,天主教會對教皇忠誠甚於對國家的忠誠。因此,作為教會得力助手的哥倫布騎士會把愛國主義當作其四項美德之一。而穆斯林則把高於國家的忠誠獻給伊斯蘭教會。其他團體發現很難在宗教信仰和愛國行為之間找平衡點。耶和華見證人(基督教的一派)和門諾會則選擇堅決抵制任何顯示愛國主義象徵的活動。
  愛國主義的擁護者則把它所代表的道德規範當作一種美德。在哲學家阿拉斯戴爾(Alasdair MacIntyre)的著作《愛國主義是美德嗎?》中,他指出一個時代對道德概念的原則建立在對來源地等偶然特性的盲目崇拜上(意指非理性),因此也就拒絕愛國主義可以選擇這一觀點。他認為應該建立一種可以替代的道德概念,這種概念可以和愛國主義同時相存。查爾斯(Charles Blattberg)在《從多元主義政治到愛國主義政治》中也闡述了類似的愛國主義觀念。
  要把愛國主義當作一種美德就得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愛國主義者之間經常衝突。交戰雙方的士兵都覺得自己很愛國,於是就製造出一個道德兩難的境地。(如果愛國主義是種美德,那敵人也是好人。那為什麼要殺他們呢?)
  在各個國家裡,政客們會利用愛國情緒來攻擊他們的政敵,隱約或者明顯地指責政敵背叛國家。小眾可能會拒絕大眾覺得理所當然的愛國主義忠誠。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政黨之外所以也沒有理由為它自豪。澳大利亞關於"對歷史的黑臂章回顧"就是這種衝突的例子。保守派首相約翰•豪沃德(John Howard)—他當然把自己當成百分百的澳大利亞愛國者—在1996年說:「(原文)對我國從1788年以來的歷史回顧中發現我們的歷史不過是一個令人羞恥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帝國主義,資源濫采,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歧視」。
  在美國,愛國主義的歷史一直因為以下原因被指責。它們是:對哥倫布之前的土著的滅絕政策,大西洋奴隸貿易,民族驅逐,和針對領土擴張中的侵略行為。
  愛國主義經常被描寫成正面的民族主義(它經常代表著一些負面含義)。許多作家認為愛國主義區別於民族主義的地方是愛國主義具有較少的攻擊性和對其他人的仇恨,還有它的防衛理念和對社會的正面作用。但是其他一些作家認為兩者區別很小,就看你怎麼看了。
      消極影響
  愛國主義有消極的一面。由於「什麼才是愛國」人人看法不同,所以愛國一詞顯得頗為主觀,因此人們對「愛國」行為的定義極具爭議。當中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有政客把愛國主義當作是攻擊對手的手段之一,指控對方是不愛國的人。也有人嘗試把愛國標準化、表現單一化;其中安布羅斯•比爾斯稱「愛國主義是一堆易燃的垃圾, 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丟根火柴就可以了。」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博士以下述說話把愛國主義視為:「愛國主義是流氓無賴們最後的藏身之地」(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這被另一些人認為是歪曲了愛國主義的本質--不止把愛國變成了一種盲目的信仰,這些行為更無助民主的發展,因為社會的精力都虛耗於愛國的爭論之中。
  1: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1 )
  2:愛國主義就是積極地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殺人並被殺。——勃特蘭·羅素
  3:愛國主義是超越於原則之上的對於不動產的一種專橫的崇拜。——-喬治·簡·納森
  4:除非你把愛國主義從人類中驅逐出去,否則你將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寧靜的世界。愛國主義是一種有害的、精神錯亂的白痴形式。愛國主義就是讓你確信這個國家比所有其他的國家都要出色,只因為你生在這裡。——喬治·肖伯納
  5:愛國主義:一堆隨時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點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羅斯·皮爾斯
  6:當愛國主義涉入認知領域時,是一個應該被扔出門外的混小子。——阿瑟·叔本華
  7:那些沒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愛國的,他們可以為少數犧牲多數。他們熱愛他們墳墓的泥土,但他們對那種可以使他們的肉體生機勃勃的精神卻毫無同情心。愛國主義是他們腦袋裡的蛆。——亨利·大衛·梭羅
  8:民族主義是我們的亂倫模式,是我們的偶像崇拜,是我們的瘋狂。「愛國主義」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說,我所謂的 「愛國主義」態度將自己的國家置於人道之上,置於正義與真理的原則之上。——埃里克·弗羅姆
  9:要讓我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應該可愛才行。——愛德蒙·柏克
  10: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排斥對於其他人的愛國主義的理解。——伊麗莎白女王二世 
  11: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托馬斯.傑弗遜
  12:有這麼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國叫納粹,在中國叫愛國者! ——王朔說
  13:愛國者的責任就是保護國家不受go-vern-ment侵犯。——托馬斯·潘恩
  14:對祖國來說,沒有比一切都滿意的愛國者更可怕的敵人了。——涅克拉索夫
  15: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爭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權利。因為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胡適
  16:人權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面子。……一個政權如果關起門來都不能維護自己本國普通公民的權利,它有什麼資格在國際舞台上維護這個國家的權利,它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張思之
  17:惡國家甚於無國家;……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陳獨秀
  18:每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愛國主義的破旗就又散發出臭味來。——列寧
  
       極端愛國主義(盲目愛國主義)
  極端程度的愛國主義(極端愛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沙文主義)是一種很危險的思潮,極右翼的法西斯主義就是其中一種。
     各方批判  
  《大眾時代》網站特約作家施威全指出:「族群是被建構的,以其為基礎而成立的國家更是。孫文說:『國家是武力造成的。』而且,常常是被外來的武力逼成的;既然國家是野蠻強暴下的產物,那國家有什麼神聖的?為何非『愛』國不可、非認同不可?所以,面對族群和國家這個課題,還是不要輕言談『愛』。」(〈藉種族來虛構戰爭 因戰爭而虛構種族〉)
        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增加對當前政治體制的認同,從而維護當權者的統治,有時還會美化本國歷史,誇大某些歷史事件,甚至歪曲歷史史實。例如:
  • 2006年11月16日,日本執政聯盟不顧在野黨和社會人士反對,憑著日本眾議院多數優勢,在眾議院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要學校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
  1.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認為:1947年由美國制訂的日本《教育基本法》幫助日本經濟和民主發展,卻忽視培養道德和紀律;他表示:「大家有危機感,覺得有必要重建教育,培養愛國、愛鄉土的態度,尊重他國,以利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
  2. 在野的日本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和國民新黨都反對修正案內容;他們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可能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那套只灌輸「忠君愛國」思想的極端愛國主義,最終使得日本再次走上「主權高於人權」的軍國主義回頭路。
       世界主義
  世界主義是一種社會理想,認為全人類都屬於同一精神共同體,是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相對立的思想。世界主義不見得推崇某種形式的世界政府,僅僅是指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經濟和政治關係。
  世界主義者確信,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去培育和改善、並且盡全力去豐富總體人性。這個理想與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息息相關,人類是一個整體,必須團結一致、彼此扶持。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霍布斯所說的自然國家,為了避免衝突和不公,彼此之間應該建立社會契約。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