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出櫃"后遺三步曲"一醫二鬧三相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先自我介紹一下:廣州人,34歲,廣州同性戀者親友會義工,「資深熟女」一枚,29歲才意識到喜歡同性,目前幸福同居生活四年有餘。為響應親友會眾領導號召投稿,與大家分享我的出櫃故事。

  在開始講故事前,請允許我先澄清一下自己的立場:儘管我選擇了向父母、公眾出櫃,一來,自我認可;二來,我願意為這個群體做點事兒。但在我看來,無論對父母出櫃與否,對人家以外的人出櫃與否,形婚與否,隱瞞對方直接進入異性婚戀(對此我堅決反對),只顧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反對做同志公益……

  任何一種選擇都沒是非對錯,沒有哪種更高尚,另一種就自私之分。從謂道德的角度評價任何一個選擇都毫無意義,每個人做出某種選擇都有其原因,我尊重每位同志朋友的選擇。把個人經歷跟大家分享,僅僅是想讓大家看到除了一味改造父母之外,也許我們還有不同的選擇。當然,最後如何選擇,是自己的事。

  出櫃後遺症三部曲

  最初我也曾走過能瞞則瞞,能拖則拖,不能瞞,不能拖,到那天再算的死路。2008年冬天,還是被一個很信任的親人賣了,只能對父母坦白。出櫃之後,我經歷了眾多同志耳熟能詳的「出櫃後遺症三部曲」—— 一醫,二鬧,三相親。

  先是被父母要求去看心理醫生。那時我超配合,與其說我去看病,不如說我「圖謀不軌」想帶父母去看病。結果呢,變成了父母給醫生看病。醫生並沒有針對我的性取向進行治療,父母因此氣急敗壞,說那個醫生自己才有病,就是騙錢的,再也沒有找她做治療。

  後來,我又被父母要求去相親,儘管我再三聲明:我已有女友了,去OK,只是認識朋友!但事後他們還是會殷切地問我,有沒感覺啊?

  軟的不行,老媽也來過硬的,放過「如果你不改就斷絕親子關係」之類的狠話。萬幸我是很幸運的,至少老媽還是很惜命的,沒以死相挾。

  那時我總是不死心,每次回父母家,都試圖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天真地以為只要把科學知識告訴他們,就能理解我了。可我錯了,我不知道,一旦一個人堅定了「我是為了你好」的想法,他就看不見真實的「你」了,無論說啥都沒有用。於是,我越是想改變父母的觀念,他們就越執著於改變我的性取向,每次見面都不歡而散。

  醒覺源於接觸心理學

  幸運的是,四年前在逛「天涯」時碰巧讀到武志紅(微博)老師一篇文章,我才開始改變出櫃的策略,慢慢走上做自己的道路。

  接觸心理學后我才明白,其實我做的,和父母對我做的,本質都是在做著一件註定會失敗的事——改變對方。

  做同志公益這兩、三年,感觸良多,我發現很多拉拉、gay都和以前的我一樣,面對問題愛向外找答案——我們以為,是父母的不能理解使我們痛苦,是父母阻礙我們做自己。

  我們幻想,如果父母能開明些,我就不會那麼痛苦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父母身上,逃避父母不夠完美這個事實。為了不面對這個事實,最初我的策略是做鴕鳥,自以為隱瞞就可以相安無事,但這種和睦都是建立在脆弱的異性戀者假面的基礎之上。後來我轉向想盡辦法跟父母佈道,試圖讓他們理解我。

  我知道,這種逃避還有很多版本:有的同志為了逃避逼婚,遠走他鄉,舉家團圓的日子,家不敢回;又或者在家庭壓力下,走進異性婚戀,又或選擇形婚。

  我們以為,這樣就「考慮家人感受」,就「孝順」了。但實際上,任何感情都有生命,它每天都抗議著我們的無情軟弱。在選擇離開愛人的同時,我們把對父母和自己的憤怒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這一切發生於無形,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為什麼我們總感覺活得那麼壓抑憋屈。

  我們常常自欺欺人,自以為不碰觸傷口,傷口就不在了。我們像小孩子一樣,拒絕看到父母不夠完美這個事實,苦苦渴望著,只要我如何如何,父母就會變得更好,更懂愛,這樣我就舒服了。

  這種否認,使我們在「得到父母的認可」的漩渦中越陷越深。我們本想擺脫這件事對自己的消極影響,但適得其反,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反而越來越重。

  自己才是問題的答案

  「要獲得心靈的自由,只有一條路:接受,接受父母不夠完美這個事實,承認這是不可改變的。」

  「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不管多麼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我們而改變。即使對方改變也不是因我們,而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問題而主動做出的改變。」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席話,內心猶如雷鳴電閃、醍醐灌頂。在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別人身上,我們幻想父母可以更好,做各種改造父母的工作,期望父母為自己改變一下,那麼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個思想獨立的人,都不會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所以,這種期望註定會失敗。當學會接受之後,注意力會轉移到自己身上,頓悟:我們自己才是問題的答案。

  我們可以大哭一場,向自己宣告:父母是不可改變的,有怎麼樣的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大的命。每個人愛的能力都是從父輩習得的,不是每個父母都有好榜樣,父母已用他們最大的本領來愛我們。從現在開始,放下期待他們完美的執著,我們已經長大,已不再是個孩子,已經過了「必須事事得到父母認可,才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年齡。如果父母給我們的愛不夠,我們可以自己愛自己。

  帶著這份包容和理解,父母不理解我們的阻力並未消失,也未被我們遺忘,但我們對它的糾纏就結束了,我們的心靈從此重獲自由。

  出櫃家書一

  奇妙的是,往往當我們放下改造對方的執著那一刻開始,對方也悄然變化。

  2009年2月春節前,老爸要求我把女友家號碼告訴他,要挾要教訓對方父母(這個做法幼稚得可笑)。春節期間,我給父親寫了一封信:

  「爸媽,你們擔心我走這條路不幸福,所以你們想盡辦法阻擾,以為是在挽救我,你們的傷心、憤怒、痛苦、絕望我都能理解。

  」你們可以拒絕學習科學知識,甚至可以聽信為賺昧心錢的游醫的謊言,繼續認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是病,可以治療和改變;也可以拒絕看到被拆散的我的痛苦,這都是你們的權力,我尊重,但是我仍然會做我自己!

  「現在我正式告訴你們:

  第一,我不會把女友家的號碼告訴你們。是我想和女友一起,你們騷擾她家人也沒用;

  第二,即使X不存在,你們也無法阻止我愛同性,我天生如此,就像你們天生愛異性一樣;

  第三,如果你們要到女友家鬧,我會很傷心,這樣只會加速我從家裡搬出去;即使你們不去她家鬧,我也會搬出去,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要開始獨立生活,但是我還是會用我的方式孝順你們;

  第四,即使你們跟我斷絕親子關係,我也會堅持我的選擇,畢竟選擇怎樣的生活幸福,我比你們有真切感受,我會用我的方式找到屬於我的幸福,幸福也並非只有與異性結婚生子這條唯一道路;

  第五,也許我不會有孩子,但也正因如此我會更加努力工作,提早為養老做好打算,請不用為我的將來擔心。」

  老爸隻字未回,但我確信他收到了這封信。

  那以後的日子,我們表面上回到了該幹嘛幹嘛的狀態,只是誰都不會主動提及我的事情,好像什麼事情沒發生。只是我還是會把自己做同志公益上的重大事情的文章連接發給他,並告訴他,他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刪除,決定權在他。

  出櫃家書二

  2009年11月,親友會父母懇談會前夕,我給老爸寫了第二封信:

  「爸爸,我知道你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這樣,你的震驚、憤怒、惶恐、絕望,幾乎所有同志父母最初都如此。

  爸爸,你可以繼續無視我喜歡女生這個事實,拒絕學習同性戀科學知識,繼續保持對同性戀的誤解和偏見,也可以拒絕看到我的傷心。這都是你的權利,我尊重;但我仍然會做我自己。我知道你以有我這個女兒為恥,但我以勇敢地做自己為榮。」

  「馬上廣州同性戀者親友會第二屆同志父母懇談會要在廣州召開,如果你願意參加,我十分高興。但其實我知道你鐵定不會參加,我理解你的感受,也尊重你的選擇,但是我還是希望告訴你。」

  兩次通信,我謹記武老師說的「溫和而堅定」,意料之外的是,父親第一次給我回信:

  「我很高興你至少跟我說了實話。我現在只想活得簡單點,慢慢地老去,所以我不會去參加什麼會議,這點請你理解。

  有時候我也想,你過你的日子,為什麼要搞得那麼驚天動地呢?要是我對你還有一點建議的話,就是你既然要選擇這樣的生活,就要活得比別人更精彩、更滋潤,這才是你真正要做的,至於其他我認為少做為佳。

  於父親,我存在過

  更神奇的事是,2010年春節期間,跟父母的戰友一起吃飯,在還沒見到叔叔阿姨之前,我還一直在糾結,如何應付他們問我結婚沒有之類的問題。很意外的是,見面后他們竟絕口未提這個話題,我猜想應該是父母提前就幫我應付了吧。

  現在,老爸已從理性上接受了我女女生活的現實,老媽依然堅定地認為我有病,有辱家門。在我的一再堅持下,他們逐漸意識到,我會有自己的獨立生活,他們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事無巨細地掌控我的生活。但當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會在那裡,我依然是他們的女兒,只是對於他們的要求我不會統統照單全收。

  我很喜歡鎖朋老師的一句話,跟大家分享:「學會拒絕,其實是尊重自己,尊重了自己,也就是尊重別人。對別人說『不』,就是對自己說『是』。只有保全了自己,才是一種真正的負責。」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風乾。

老的時候,下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