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速利:跟余華聊5年來中國在美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複製鏈接]

3

主題

47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陳晚 發表於 2009-3-29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家余華上次來美國是5年前,我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採訪過他,當時他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剛剛翻譯成英文。余華這次來美國是為推廣英文版的《兄弟》,他已經在美國和加拿大穿梭了一個多月,華盛頓是最後一站。拍攝完他在馬里蘭大學的演講以後,我們又聊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我的攝像機一直開著,任由他在鏡頭前侃侃而談。5年前的情景大家都記得很清楚。他比以前胖一些,我瘦了35磅。跟他走近一些,依然能夠聞到煙味,我已經戒煙4年多。也有很多沒變,比如我們都沒有再長高。「5年了,你還沒有換工作?」余華問我。我無法不惆悵,自己已經無法學會別的技能,只能做記者。
當時余華已經10年沒出長篇,但在美國生活7個月以後,《兄弟》的寫作迅速進入快車道,很快得以出版。上下兩冊的中文翻譯成英文共有600多頁,從篇幅上來說,是英文小說里不多見的大部頭。
兩次旅行都是為推廣自己的小說,在這個過程中余華感受到哪些不同?「有一些很大的不同,首先我明顯感覺到在美國的中國學生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余華說。余華在北美巡迴的時候,主要出現在大學、書店和圖書館。在大學里,他接觸到很多中國學生。5年前的時候,到場的幾乎都是在中國念完本科以後來美國念研究生的同學,「現在我發現很多是在美國念本科甚至中學的學生,他們的閱讀更傾向於英文。」這一變化的影響很直接,5年前在喬治城大學,大家都拿中文版小說找余華簽名;前兩天在馬里蘭大學,我看到的全是英文版簽名。
「如果你的讀者中已經出現這麼一個真正中英文俱佳的群體,你希望他們用中文讀你的原作,還是用英文讀你的譯作?」我問。「希望他們都讀,因為跟ABC不一樣,他們的中文底子很好,不要忘了中文。同時,他們生活在美國社會,英語當然同樣重要。」余華說,「他們其實有雙母語,這樣一群人以後來研究中國和美國,我想他們是很強的一代。」



5年前相比,余華得到的美國主流媒體的反饋已經不在一個數量級。2004年,《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在《紐約時報書評》做過廣告,「但是我感覺當時美國媒體相對還是比較冷漠的,《紐約時報》告訴出版社說會有一篇書評,結果最後什麼也沒有。除了《華盛頓郵報》出過一篇,其它媒體幾乎沒什麼反響。」20093月英文版《兄弟》出版前後,美國主要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大篇幅介紹余華和他的作品。「甚至包括NPR這樣的很重要的廣播。」余華補充說,他跟美國媒體打交道已經很嫻熟,「《紐約時報》還給我做了一個視頻,放到他們的網站上以後,供新的讀者群體去看。」
「美國媒體對中國某一個作家的關注其實已經表達了他們對中國的關注,這也表示美國的基本人群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在提高,否則媒體不會去幹這種事情,因為媒體要看受眾喜歡什麼。」余華將自己放到了中美關係的大框架中,「從這一點看,變化真的非常非常大。」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9: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