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幹部要參加勞動工人也參加管理

[複製鏈接]

8590

主題

8780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7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2-9-6 2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幹部要參加勞動工人也參加管理



「鞍鋼憲法」基本原則:堅持政治挂帥,加強黨的領導,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

在「鞍鋼憲法」的批示中,毛澤東批評了只靠少數人冷冷清清辦企業的做法,讚揚和肯定了依靠廣大職工辦企業的經驗,主張幹部參加勞動、經受鍛煉、了解情況,職工群眾參加管理、當家作主。這是毛澤東的「經濟民主」思想和民主管理思想的體現,是對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經驗的總結,是對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理論的重大貢獻。

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其相適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人民是國家和企業的主人,享有參加管理國家和管理企業的權利。

同時,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論是工業的發展還是農業的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生活上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鞍鋼憲法」作為對當時蘇聯「馬鋼憲法」反思,它是對蘇聯工廠管理模式——「一長制」——的否定,它充分發揮了工人的積極性,也體現了企業民主管理的原則。

「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方面要求幹部參加勞動,深人到現場一線,在勞動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在現場的管理工作中積極依靠廣大工人,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在這樣的工作和管理環境中密切幹群關係,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克服幹部脫離群眾的現象。

另一方面,工人參加管理,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採取職工代表制,討論、決定有關企業管理的重大問題。

通過工人參加管理形成和睦融洽、團結合作的人際關係,形成幹部、工人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以激發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全面提高工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其參加管理的水平。

再者,實行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三者結合,在生產中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對增強工人的主人翁責任感,改進企業領導作風,調動廣大工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三結合」克服了管理過程中幹部不懂技術,工人不懂管理,技術人員只顧埋頭苦幹的缺陷,有效地促進了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率。

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三者結合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對生產中存在的生產和產品質量、技術改造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幹部也可以隨時掌握工人的工作情況和思想狀況,能夠及時化解管理中的矛盾衝突和溝通障礙。

這種獨具社會主義企業的管理方式給當時和今後的各行各業的企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參考價值。

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資本所有者或其法律上的代理人控制著企業的經營,資本所有者在企業內部的運營關係中處於統治地位,工人在企業中則受資本所有者雇傭而處於被統治地位。

這種情況下企業通常實行的是「資本雇傭勞動」原則。

「鞍鋼憲法」提倡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原則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

在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工廠中的幹部(管理者)和工人(被管理者)的利益以及勞動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由此決定勞動者實行的是自主勞動原則。

所謂「自主勞動」包含有兩重意義:一是勞動者整體佔有生產資料;二是勞動者整體擁有人力資本並在實際上控制或支配著非人力資本(生產資料)。前者是自主勞動的必要條件,後者是自主勞動的充分條件。

由於工人對生產資料擁有所有權,使自己的人力資本所有權和用於生產的生產資料融合在一起,形成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聯合體」企業,使勞動者的自主勞動原則得以充分實現。

新中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共同擁有生產資料,使得幹部和工人的利益取得一致。

生產勞動也因此不再作為奴役人的手段,而轉變成解放人的手段。

生產資料屬於全民所有,幹部、工人都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他們的地位也因此取得平等,他們都是企業的所有者、主人,這使勞動者完全自願地相互協作從事勞動。他們在擁有自身人力資本的同時也佔有生產資料,人力資本和生產資料的融合使自主勞動成為現實。

「鞍鋼憲法」中把「人」的因素與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結合起來,以技術革新為突破口,通盤考慮以民為本的原則,其實質是知識分子和工人對企業管理權的要求,也是對大多數勞動者即每個勞動的「人」所進行的生產勞動創造財富得到應有享受支配的價值的肯定。

「馬鋼憲法」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鋼鐵冶金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的管理模式。「馬鋼憲法」幾乎將工廠管理的規程、規範上升到法律角度,嚴格其管理規程,任何對規程的改動都可能要承擔法律和政治責任。

當時的管理者認為,鞍鋼作為現代化的企業根本不需要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再者,工廠的管理是廠長一人的事,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則是專家的職責,根本不需要基層工人參與,極大地限制了一線工人創造性、積極性的發揮。

「鞍鋼憲法」作為當時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根本大法,作為對「馬鋼憲法」的否定,自始至終充滿了對人的價值的肯定。

毛澤東曾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迹也可以造出來。」

「鞍鋼憲法」從思想、制度入手解決人的積極性問題,大力加強制度建設,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兩參一改三結合」使工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發揮,提高勞動生產和發明創造的熱情,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的效率。

生產管理過程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三者的結合,其結果是:創造了人的因素和知識要素結合的條件,激發工人在工作中創造發明、改進技術、參加管理的積極性,使人的因素和技術、管理結合起來,形成了「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獨特鞍鋼技改之路。

「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使幹部(管理者)與工人(被管理者)相結合,幹部自上而下實施管理;工人參加管理,自下而上被動員、組織。它不僅激發工人的勞動熱情,體現了工人的主人翁身份,提升基層勞動者的地位,肯定勞動者的價值;而且也是對幹部(管理者)價值的肯定,工人參加管理含有工人向管理者學習的應有之義,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對管理者的尊重,也使管理者的價值得到肯定認可,這樣有力地調動了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雙重目標指向作用,使人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自亞當·斯密確立分工理論以來已有200多年,在這200多年裡,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儘管人類戰勝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獲得空前提高,但是在管理理論中至今仍然沿用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

在《國富論》中,斯密將分工分為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三種。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處於低級層次,資本主義分工體系就是以此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社會分工,即「社會一般業務分工」,是較高層次的分工,它包括生產專業的分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以及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分工三種;國際分工是工場手工業分工在國際範圍的放大,是最高層次的分工形式。斯密認為,按照事物的本性,社會分工發展的「自然順序」是農業-工業-商業。在對勞動的分析上,斯密採取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分析方法(即由單一的勞動到擴大化勞動,最後發展為一般性生產勞動,從而最後完成由私人勞動到社會勞動的分析)。

由此可見,斯密的分工理論是技術分工和社會分工一一對應的關係。雖然斯密的這種分工理論發揮了分工優勢,節約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勞動技能,促進了機器改進和發明,使生產得到了快速提高。但以此作為產生背景和理論基礎的管理理論必然將這一分工理論的局限性無形地融入其中,無法對其揚棄。

「鞍鋼憲法」突破了斯密傳統分工理論的局限性。

「鞍鋼憲法」的核心內容——「兩參一改三結合」——要求管理者關心生產和革新,被管理者關心並參與管理,它打破了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只進行計劃、指揮、協調、控制,不了解一線情況;被管理者只被動地遵照管理者的命令埋頭苦幹,不了解、不關心上下道工序及其質量的舊模式。

「鞍鋼憲法」還要求管理者除了掌握管理知識外應具備基層技術人員的技術技能;基層被管理者除了掌握自己的本職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外也要掌握管理的技能。

這從根本上要求幹部、工人都需了解和掌握相當程度的相關知識,在一定的作業生產區域內打破崗位限制,進行團隊合作,實行所謂的「大工種」、「區域工」。

這就突破了斯密的分工理論——「技術分工」與「社會分工」一一對應——和工人「終生局限於一種單純操作,必然能大大增進自己的熟練程度」的思想。

「鞍鋼憲法」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里的管理者和工人們通過實踐總結為理論,  又將這一理論應用於踐踐得到肯定的一部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法規。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04: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