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遠去的鄉村

[複製鏈接]

722

主題

722

帖子

447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重歸於好 發表於 2022-1-19 0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芝麻開花時的高度,那棵重六十二斤的蘑菇,就生長在我們西屋。消息傳遍鄉野,城市,人們蜂擁來,擠破了籬笆門。怯懦的父親沒見過世面,臉紅一陣,白一陣,說話語無倫次。

  才知道,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像吃了定心丸的父親,滿臉的笑容,一身深藍色中山裝,提個黑提包,大會小會上作報告。一個農民,會講什麼?大秘書擬的稿子,手心裡攥出汗來,開不了口。隨又想:俺是農民,俺怕啥?悶心裡的話太多了,於是甩開稿子,拉起大呱。台下爆發出熱烈掌聲,掌聲把父親的怯懦震落。

  這就是我們家好日子的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父親種蘑菇,土法育菌種,農家小院里見天熱鬧得像有集會。十多畝承包田,也喜獲豐收,裝滿了閑置多年的大囤小囤,吃著肉菜和不摻雜麵的大白饅頭,娘坐在土炕上,噴灑著唾沫星子數票子,加上賣的牛羊豬雞鴨鵝的錢,人家給我們算了筆賬,說我們家是萬元戶。

  全國學習張海迪的熱潮如火如荼,萬元戶的父親,名字也出現在全國各種報刊雜誌上,那時通訊設施不健全,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裝滿麻袋。父親白天忙活,晚上燈下摳著腳趾上的泥寫回信,母親一旁納鞋底,「刺——刺」的麻繩響里是渾身使不完的勁。村民們也「瘋」了似得,家裡外頭沒黑沒白地忙活。

  這讓空氣中醞釀成無數的氣泡,一鼓再鼓,「啪——啪——啪」此起彼伏,那陣勢,像綿延於鄉間的豆莢炸裂聲。你聽到過滿地豆莢炸裂聲嗎?我聽到過,那是世上最飽滿,最美好的聲響。

  2、

  爺爺是干農活的老把式,視土地如命根子。七十多歲的他腿腳不好,手也風濕,可他起早貪黑,用這種固有的姿態親近著泥土。記憶中,春天他和解凍的土地一起醒來,不管有沒有雨,跪著,爬著,虔誠地把一粒粒種子播下。然後,再爬著,跪著,手捧一捧捧金土埋上,那反覆地顫巍巍得動作,讓人心碎。

  夏天,多少次,又多少次,爺爺為玉米施肥,拔草。高高的玉米林淹沒了他,我尋覓,看不見他。無邊的玉米林里,聽著風吹玉米葉子發出的歡笑,笑聲中一定融合了爺爺的竊喜。

  我想,爺爺才是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他手裡的種子,長出的莊稼苗,那綠意連著遠古的歲月,點綴了千秋的田園風景。

  3、

  同樣農民的父親,種莊稼和爺爺沒法比,看著板結的土地,他固執地等雨下。不見雨做的雲飄過故鄉上空,看人家都播了種,一心搞科學種田的父親只好擔起水桶下地。無毒棉(不用噴灑農藥),矮桿穗大的麥子……承包田似大磁場,種植蘑菇之餘,吸引他一次次地觀看。地域因素,那一年的麥苗凍死得幾乎絕收,無毒棉也減產,新疆的哈密瓜種不認可平原上的土壤,結出的瓜不甜。

  這樣的種田方式被村民嘲笑,爺爺吹鬍子瞪眼,狠不得手把手教父親如何把干土坷垃拍打成面泥,父親的目光總是越過田地,視向遠方。

  4、

  剛上初中的我,周末回家,看到鄰家男孩、女孩坐在門前的桃樹下看小人書,桃花落了他們一身,渾然不覺。不知道他們有多好看,比那小人書都好看,手裡翻著《故事會》的我,旁邊默默地看了他們許久。

  屋檐下的燕子秋天去了春天又來,這吉祥鳥是奶奶的最愛。奶奶指著燕子教三歲的小弟數:「1、2、3、4、5、誰家的閨女娘家走/5、4、3、2、1,俺家的閨女到門口。」知道奶奶想姑姑了。多少年,每當看到燕子時,那聲音耳邊縈繞,思淚模糊著雙眸。

  5、

  母親是勤快人,忙活一家人的吃喝穿戴,喂生靈,去田裡的時間短了。下晌時,背著滿筐草,頭頂一頭高粱花,腳踩兩腳濕泥回來。

  春天,她沿院牆種了幾行絲瓜,絲瓜秧長著長著爬滿圍牆。絲瓜藤扛著幾個絲瓜越過土牆,掛在鄰家的窗前。鄰家的瓠子藤爬著爬著翻過牆來,結的大瓠子掛在我家門旁,這愛串門的植物,讓各家也都嘗嘗鮮。

  這藤蔓植物,讓父親心裡靈機一動。因種植蘑菇發家,蘑菇普遍種植后,他不再種植。想種葫蘆。這是后話。

  6、

  接連糧食棉花創高產,家家戶戶大車小輛地去鎮上賣糧賣棉。懷揣得來的票子,跑進供銷大樓,為家裡添置新農具、新機器、日常用品。母親把「前進牌」縫紉機拉回家,從此給我們做衣服再不用熬夜起早,農家小院里,時常飛揚出母親踩著縫紉機時的哼唱。#p#分頁標題#e#

  7、

  入冬后的村裡,到處是金黃的玉米秸垛,麥秸垛,穀草垛,乾枯的棉花桿垛,地瓜秧垛,垛垛相連,充塞了所有的圍場,房前屋后,牆角旮旯。這些散發著溫暖、甜潤氣息的柴草垛間,有時藏匿著幾對秘密相會的男女。被乾枯的柴草掩護中,供奉了鄉村男女羞怯的愛戀。也成了鄉村裡一批又一批孩子童年的樂園。那些包括我在內,沒有受父母多少呵護中長大、沒有好看的圖畫和故事書相伴的鄉野孩子,卻在這裡藏了一生都在回想的童話。正如作家李漢榮所說:「鄉村的柴草垛,幾千年來,都供奉著孩子們的歡喜佛和快樂神,我想我的那尊快樂神至今還在故鄉的某座柴草垛里秘密地供奉著的」。

  8、

  年底,父親向母親「申請」一塊地。嘗到種田甜頭的母親沒答應。開春后,父親再次向母親要地,母親許了他小塊田地隨他「瞎搞」。聽說好田裡種葫蘆,村裡人都搖頭嘖舌,爺爺跺腳指著他:「你就顯能吧!」再多的唾沫星子也沒擋住父親。他春天種上葫蘆籽,夏天藤蔓爬滿地,綠葉相間開了滿地的葫蘆白花,煞是好看,引來蝴蝶成群飛舞,路人停足觀看。

  秋天,父親收穫了大大小小的葫蘆。村民眼裡不中吃,當柴燒不著火的葫蘆,父親手裡個個都是寶。用他的繪畫、雕刻技術,把葫蘆中蘊含的美髮揚到極致。再後來父親拿自然中千古不變的膠泥做泥哨,做成的仿古樂器「塤」,俗稱「陽谷哨」,這小小泥巴哨子,吹響在文博會上。

  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若不是乘了改革的春風,何來如此膽量,一次次「胡搞」,一次次收穫著喜悅,都說這農民真能!

  9、

  村裡人沒父親的絕活手藝,就大養其牛、豬、羊。當了牛倌,羊倌,豬倌的他們,論起養殖經驗來都成了「問題專家」。有的種植幾個蔬菜大棚,年收入十幾萬。更多女人和一大型養雞場聯合,進一批雞苗來,養殖後送出成雞。鼓了腰包的她們穿金戴銀,趕集上店,燙著時髦髮型,村婦成了時尚女郎。

  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在村口蓋起了樓房,室內外的裝修豪華氣派,足不出戶,有「家庭影院」知天下事。晚上窗帘一拉,是個小世界,想著住破屋時被夜遊者偷窺到的秘密,現在只有月亮透過窗帘,可月亮偷樂不說。

  10、

  國家提倡「少生孩子,多致富」。富起來的農民,智力投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嗎!對孩子花大力氣培養。

  我鄰家沒文化的大嫂,養了二十多頭豬,搞了兩個蔬菜大棚,種了十多畝地。她說:「靠收穫來的糧食桔梗餵豬,豬的糞尿上大棚地,良性循環的日子打理得挺好。兩個孩子後來考上了大學,可我這位能幹的大嫂十幾年前腦溢血去世。現在,想起她腳手不識閑兒時的音容笑貌,心痛不已。

  11、

  有的,為孩子上學在城裡買房,回鎮上企業上班。農田機械化耕種,忙時回村裡當幾天農民。掙錢豐收兩不誤,日子有奔頭啊!

  可是,近年來,也出現不好的現象,土地不完全靠人的汗水澆灌,而是使用農藥化肥多起來,產物成了高產產物,速生產品,有句順口溜:「家家都種衛生地,化肥農藥除草劑」,是的「人精不如化肥農藥精」。精到造成農業的嚴重污染,已不利於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往往自家土地上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自家不吃。有人質疑,現在的農民還可信嗎?

  不是農民不可信,是農副產品更新太快,人的消費觀念逐年變化不大。從質量上講,高質量成本高,生產者賺不到錢,沒人願做折本的買賣。所以出現一些黑作坊,衝擊著市場經濟,這瘋狂掠奪的背後,換來的是沉重的代價。就算是吧,農民們不吃自家土地上生產的糧食,但喝著毒奶粉的嬰兒,其後果不是更嚴重嗎?

  12、

  改革開放后,農民富裕了,但人均收入,還是不及城鎮人口高,沒辦法,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那特定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與城裡的孩子相比,有自卑感,有的大學畢業后留在城裡,一切從零開始,生活不一定可觀,他們沒有城裡人的安全感。首先買房成了大問題,除自身牙齒縫裡一點點積攢,還要向遠在鄉下的父母伸手,那土坷垃里生出來的可都是他們的血汗錢。再說鄉下的父母,為兒女們能安穩在城裡生活,他們不惜賣掉祖輩們遺留下來的老屋,自己住著能避身的小房子。#p#分頁標題#e#

  有一天,身在城裡的兒女把苦熬了大半輩子的父母接到城裡,父母們反而住不習慣那封閉嚴實的樓房,也看不慣大街上前衛景況,會說城裡咋比鄉下人還窮,衣服上都是洞洞了,捨不得丟棄?大冬天露著腳脖子,不冷嗎?他們還看到城裡的月亮沒有鄉下的月亮圓,也沒鄉下的月亮大,黃瘦瘦病怏怏的,這些看法和想法讓城裡的兒女說什麼好呢?親愛的爹娘啊!

  13、

  那些沒考上大學留在村裡的二代農民,再不想出父輩們的牛馬力,看似默默耕耘,站田間地頭的腳上穿的也不再是土布鞋,布滿灰土的牛皮鞋硌得腳疼,還是常年穿。並不安分的他們,開車去城裡打工,晚上驅車回來,如果不是那身粘滿灰土的衣裳,誰知道他們是農民?

  14、

  他們城裡打工一個月掙的錢,遠遠超過田地里一年的收入。他們在鄉下是農民,進城后成了農民工。種田辛苦,收入不高,在城裡打工更辛苦,流血流汗,建設著不屬於自己的城市。

  不知從何時起,「勤勞致富」這亘古不變的道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變得蒼白無力。農民為市場經濟生產的糧食,雞魚肉蛋奶,用來交換著商品,可就沒有對自己的產品定價權,一次次受著市場價格戰的衝擊和欺凌。

  有的去遠方打工,幾年回不了家,夜深人靜,枕著磚瓦,躺在秸草或硬板床鋪上休眠,對著渾黃的月亮想著家中的父母和妻兒時,沉沉睡去。夢裡想起小時候手拿樹條騎在牛背上,和父親走在原野上的情景,一隻紫燕飛過來,降落在肩頭,它誤以為自己是牛背上剛長出來的一株小樹,靜靜地接受著這溫柔的站立,美麗的邂逅。醒來看到月光灑滿一地,頓時滿臉淚水。

  15、

  可以說,在中國如果沒有農民工的參與,工業和城鎮化建設遠沒有這麼快;如果農民工不進城打工,中國也不會一度成為世界工廠,城市發展也不會這樣迅速;如果沒有農民工這支隊伍的艱辛付出,我們很難想象中國的改革會如此神速。

  比如,在城市建設,改造,餐飲服務,製造等,各個行業中,但凡城裡人不願意做,又務必有人做的活兒,不論多苦,多累,多臟多危險,幾乎都是由農民工來承擔。農民工為中國經濟的起飛持續地提供充裕廉價的勞動力,也填補了城市人不願從事的崗位空缺。他們進城,樸實的想法就是為了生計和養家糊口。

  16、

  不難看出,隨著國家經濟起飛和高科技的發展,農民所需要的也遠遠不再是改革初期時的溫飽問題,而是生活質量往更高層次上發展。的確,土地生養了他們,已滿足不了他們的生存需求。不是他們的本性在改變,而是整個人類的生存價值觀在改變,物價階梯型上漲,農產品的價格相對低廉,他們仍處於被動局面,久之,思維已跟不上時代發展之神速。靠土地生存的他們是寂落的,甚至被遺忘的,所以大部分人選擇逃離,遠走他鄉。他們在城裡打工多年,從形式上看是進了城,彷彿是城裡人了,可是他們仍受著地域限制,改變不了的還是農民身份。

  在城裡受歧視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他們很難找到融入城市裡的感覺,這無以言說的心事其實是一種隱疼,只有他們自己明白。有的背景離鄉十年,二十年,就是他們親手建設過的城市,也並不歡迎他們,想融入城裡人中,最後發現自己仍是外鄉人。

  17、

  我的鄰家大叔就處在這種邊沿,長期在外打工,生病了,按常理,城市裡的醫療條件比農村好得多,然而他只能默默地回鄉,因為農民工在城裡看病不給報銷,所以身在城市裡的農民工是「病不起」的。

  身為農民工,進城是為了生存,但對於城裡人來說是外來者,不管他們為城市做了多少貢獻,承擔了多少繁重的勞動,城市從沒真正地伸開雙臂接納過他們,而農民工漸漸變得看人臉色行事,沒了抱怨,順從忍耐,聽天由命,他們把這歸結為自身的命運。其根由,正是城鄉二元分割所造成的。

  18、

  可見,因為城鄉二元分割得太久,為現階段所提倡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帶來制度上的障礙。城市居民和鄉下人在就業機會,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面,仍存在著諸多不平等待遇,各種機會中農民工仍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不言而喻,二等公民的權益仍在農民身上貼著。對於常年在外打工者們來說,回望鄉關的路已模糊,出現了「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的尷尬局面。#p#分頁標題#e#

  19、

  去年春節,我回到鄉下,一天午後走出了村莊,站一高地上望著前方一望無際的黃土地,輕輕地蹲下來,捧起一捧金黃的黃土嗅了又嗅:這滋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敦厚肥沃的泥土,咋就留不住人了呢?同一時刻,我又回望了一眼不遠處正處於衰敗景況里的村莊,不覺淚眼模糊,有了些複雜的情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