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誤以為中英只是「金錢關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0-21 15: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的國事訪問,刷爆很多人的朋友圈。中英關係正經歷一個個第一,也印證了英國首相卡梅倫所提出的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
毫無疑問,中英兩國在彼此的「朋友圈」里都是舉足輕重的朋友,雙邊關係的日益緊密,不僅提升了各自「朋友圈」的質量,也為世界秩序這個巨型「朋友圈」注入了新活力。中英兩國都經歷著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與轉型,彼此扶攜,支持對方的發展大計。
習近平的國事訪問,英國從王室到政府再到地方政府與民間,都給予了非常高的禮遇和熱情,背後則是中英核心國家利益的交融。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步入工業化後期的大國,三十多年的發展讓中國從資本匱乏國家變成富餘國家,如何讓手中的財富增殖,實現國家的持久繁榮與發展,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而英國則是老牌的工業國家,已經邁進了后工業時代,要保持國民福利水平,振興曼徹斯特、利物浦這些傳統工業中心,就需要外部資本的輸入。
一個有錢,一個需要錢,這就是中英交朋友最直白的理由,但是不能說兩國關係就是金錢關係。中英之間的關係遠遠超過了借錢的關係,而是兩個國家核心金融利益的融合。
英國已經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但是大英帝國留下了最重大的「遺產」——倫敦金融城,這個只有5平方公里的「城市」也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心臟,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而中國要從大國成長為一流強國就必須在金融舞台有所作為,無疑,倫敦金融城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第一站。
中國提出了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採取結伴不結盟的方式,致力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直白地說,中國就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構建一個「朋友」的網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交朋友的方式,亞投行也是,而英國在中國構建朋友圈的時候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撐和幫助。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中國的朋友圈不僅要有數量,更需要質量。而朋友的質量取決於彼此依賴的程度和合作的空間,志同道合是前提,實力相當才可行。中英兩國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是具有全球影響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經濟正處於提質增效的關鍵時刻,需要核心的技術、一流的金融市場。金融和核心技術都是大國崛起的基石,一帶一路倡議難以解決中國經濟發展最核心的訴求,而中美關係則進入非常複雜多變的時刻。
在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核心技術方面,中美之間難以達成共識,對於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美國方面基本是反對態度,而英國則是鼎力支持。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中國簽訂人民幣互換協議、清算協議、設立結算中心,並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這一系列的舉措,既幫助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也鞏固了倫敦金融城作為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也是雙贏之舉。
習近平訪英期間將見證上百英英鎊的經貿合作大單,這不僅僅是送給英國的「大紅包」,也是中英合作更進一層樓的基礎。有不少媒體批評英國的對華外交是「叩頭式」外交,其中不乏酸葡萄的心理。
不能不承認,英國外交傳統中有非常務實和理性的一面,從英國的外交政策轉向中也可以看出世界秩序的調整,大國政治格局正在經歷新的洗牌。中英關係的基礎在於發展戰略的融合,各取所需,平等相見,對於英國的熱情,也無需產生傲慢與自滿。
中國需要英國這樣的朋友提升發展水平,不僅包括產業的升級,也包括國家治理、福利社會的構建等。中英都是古老的文明,中國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巔峰國家,而英國開啟了工業文明,兩國交互超越,也提供了包容互鑒的機會。英國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奠基者,也是現代國際體系與外交的先行者,英國人的經驗與智慧值得中國學習與借鑒。
如果在朋友圈裡能夠出現一個諍友,也是一種幸運,因為只有這樣的朋友才能幫助自己成長。中英雙方都應該有足夠的度量容忍並接受真正的朋友,成為兩國發展道路上的「諍友」。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