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70401體育之研究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1-24 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體育之研究[1]
               二十八畫生(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國力恭〈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體力充實,內部之事,原因之事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於命中,何有於致遠?堅實在於鍛煉,鍛煉在於自覺。今之提倡者非不設種種之方法,然而無效者,外力不足以動其心,不知何為體育之真義。體育果有如何之價值,效果雲何,著手何處,皆茫乎如在霧中,其無效亦宜。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之自覺不可。苟自覺矣,則體育之條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政〈致〉遠之效亦當不求而自至矣。
  不佞深感體育之要,傷提倡者之不得其當,知海內同志同此病而相憐者必多,不自慚赧,貢其愚見,以資商榷。所言並非皆已實行,尚多空言理想之處,不敢為欺。倘辱不遺,賜之教誨,所虛心百拜者也。
  
    第一 釋體育

  自有生民以來,智識有愚暗,無不知自衛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2],饑極必食,井上之李[3],不容不咽,巢木以為居,皮獸以為衣,蓋發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聖人者出,於是乎有禮,飲食起居皆有節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4];「食饎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5];「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牆堵焉」[6]。
  人體之組成與群動無不同,而群動不能及人之壽,所以制其生者無節度也。人則以節度制其生,愈降於後而愈明,於是乎有體育。體育者,養生之道也。
  東西之所明者不一:莊子效法於皰丁[7],仲尼取資於射禦[8];現今文明諸國,德為最盛,其鬥劍之風播於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餘,造成柔術,觥觥乎可觀已。而考其內容,皆先精究生理,詳於官體之構造,脈絡之運行,何方發達為早,何部較有偏缺,其體育即准此為程式,抑其過而救其所不及。
  故其結論,在使身體平均發達。
  由此言之,體育者,人類自養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 體育在吾人之位置

  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
  顧知之者或寡矣,或以為重在智識,或曰道德也。
  夫知識則誠可貴矣,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此耳。顧徒知識之何載乎?道德亦誠可貴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顧徒道德之何寓乎?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兒童及年人小學,小學之時,宜專注重於身體之發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成次之;宜以養護為主,而以教授訓練為輔。今蓋多不知之,故兒童緣讀書而得疾病或至夭殤者有之矣。
  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並重,今人則多偏於智。
  中學之年,身體之發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傾之者多,發育不將有中止之勢乎?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弱者乎?觀其意,教者若特設此繁重之課以困學生,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有不受者則罰之。智力過人者,則令加讀某種某種之書,甘言以餂之,厚賞以誘之。嗟乎,此所謂賊夫人之子歟!學者亦若惡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為殉而不悔。何其夢夢如是也!人獨患無身耳,他複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隨之矣。善其身無過於體育。體育於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於吾人研究之中,宜視為重要之部。「學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之謂也。

    第三 前此體育之弊及吾人自處之道

  三育並重,然昔之為學者詳德智而略於體。
  及其弊也,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步〈涉〉水則足痙。故有顏子[9]而短命,有賈生[10]而早夭,王勃、盧照鄰[11],或幼傷,或坐廢。此皆有甚高之德與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矣。惟北方之強,任金
革死而不厭[12];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13];烈士武臣,多出涼州[14]。清之初世,顏習齋、李剛主[15]文而兼武。習齋遠跋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於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
  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顧炎武[16],南人也,好居於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馬。此數古人者,皆可師者也。
  學校既起,采各國之成法,風習稍稍改矣。然辦學之人猶未脫陳舊一流,囿於所習,不能驟變,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鋪張,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故愚觀現今之體育,率多有形式而無實質。
  非不有體操課程也,非不有體操教員也,然而受體操之益者少,非徒無益,又有害焉。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精神受無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蓋一體操之終,未有不貌瘁神傷者也。飲食不求潔,無機之物,微生之菌入於體中,化為疾病;室內光線不足,則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長短不合,削趾適屨,則軀幹受虧;其餘類此者尚多,不能盡也。
  然則為吾儕學者之計如之何?
  學校之設備,教師之教訓,乃外的客觀的也,吾人蓋尚有內的主觀的。夫內斷於心,百體從令,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況於體育乎。
  苟自之不振,雖使外的客觀的盡善盡美,亦猶之乎不能受益也。故講體育必自自動始。
  
    第四 體育之效

  人者,動物也,則動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動物也,則動必有道。然何貴乎此動邪?何貴乎此有道之動邪?動以營生也,此淺言之也;動以衛國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義。
  動也者,蓋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朱子[17]主敬,陸子[18]主靜。靜,靜也;敬,非動也,亦靜而已。老子[19]曰「無動為大」,釋氏[20]務求寂靜,靜坐之法,為朱陸之徒者鹹尊之。近有因是子[21]者,言靜坐法,自詡其法之神,而鄙運動者之自損其體。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見,天地蓋惟有動而已。
  動之屬於人類而有規則之可言者,曰體育。
  前既言之,體育之效則強筋骨也。愚昔嘗聞,人之官骸肌絡及時而定,不復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歲以後即一成無變,今乃知其不然。
  人之身蓋日日變易者:新陳代謝之作用不絕行於各部組織之間,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雖六七十之人猶有改易官骸之效,事蓋有必至者。又聞弱者難以轉而力強,今亦知其非是。蓋生而強者濫用其強,不戒於種種嗜欲,以漸□〈戕〉賊其身,自謂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鍛煉?故至強者或終轉為至弱。至於弱者,則恆自閔其身之不全,而懼其生之不永,兢業自持:於消極方面則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損失;於積極方面則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變而為強矣。故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東西著稱之
  體育家,若美之羅斯福,德之孫棠,日本之嘉納,[22]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強之效。又嘗聞之:精神身體不能並完,用思想之人每歉於體,而體魄蠻健者多缺於思。其說亦謬。此蓋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聞其身體不健;釋迦[23]往來傳道,死年亦高;邪蘇[24]不幸以冤死;至於摩訶末[25],左持經典,右執利劍,征壓一世,此皆古之所謂聖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26]先生七十有餘歲矣,自謂可至百餘歲,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綺[27]死年七十餘,而康健鑺〈矍〉鑠。為是說者其何以解邪?總之,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並完。此蓋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強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識。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夫知識之事,認識世間之事物而判斷其理也,於此有須於體者焉。直觀則賴乎耳目,思索則賴乎腦筋,耳目腦筋之謂體,體全而知識之事以全,故可謂間接從體育以得知識。今世百科之學,無論學校獨修,總須力能勝任。力能勝任者,體之強者也;不能勝任者,其弱者也。強弱分,而所任之區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識也,又足以調感情。感情之於人,其力極大。
  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於心,心存乎體。常觀罷弱之人往往為感情所役,而無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體有缺者多困於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體健全,感情斯正,可謂不易之理。
  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種不快之事,受其剌〈刺〉激,心神震蕩,難於制止,苟加以嚴急之運動,立可汰去陳舊之觀念,而複使腦筋清明,效蓋可立
而待也。
  非第調感情也,又足以強意志。
  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矣。
  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旨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練習猛烈與不畏,又足以練習敢為。凡各種之運動持續不改,皆有練習耐久之益,若長詎〈距〉離之賽跑,於耐久之練習尤著。
  夫力拔山氣蓋世[28],猛烈而已;不斬樓蘭誓不還[29],不畏而已;化家為國,敢為而已;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30],耐久而已。要皆可於日常體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業之先驅也。
  肢體纖小者舉止輕浮,膚理緩弛者心意柔鈍,身體之影響於心理也如是。體育之效,至於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

    第五 不好運動之原因

  運動為體育之最要者。今之學者多不好運動,其原因蓋有四焉:一則無自覺心也。一事之見於行為也,必先動其喜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對於此事明白周詳知其所以然之智。
  明白周詳知所以然者,即自覺心也。人多不知運動對於自己有如何之關係,或知其大略,亦未至於親切嚴密之度,無以發其智,因無以動其情。夫能研究各種科學孜孜不倦者,以其關係於己者切也,今日不為,他日將無以謀生,而運動則無此自覺。此其咎由於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師不知所以開之亦占其半也。一則積習難返也。我國歷來重文,羞齒短後,動有「好漢不當兵」之語。雖知運動當行之理與各國運動致強之效,然舊觀念之力尚強,其於新觀念之運動蓋猶在迎拒參半之列,故不好運動,亦無怪其然。一則提倡不力也。此又有兩種:其一,今之所稱教育家多不諳體育。自己不知體育,徒耳其名,亦從而體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誠,所以行之也無術,遂減學者研究之心。夫蕩子而言自立,沉湎而言節飲,固無人信之矣。
  其次,教體操者多無學識,語言鄙俚,聞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見者,惟此機械之動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無精意以貫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體操實如是。一則學者以運動為可羞也。以愚所
考察,此實為不運動之大原因矣。夫衣裳襜襜、行止於於、贍視舒徐而夷猶者,美好之態,而社會之所尚也。忽爾張臂露足,伸肢屈體,此何為者邪?寧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體不可不運動,且甚思實行,竟不能實行者;有群行群止能運動,單獨行動則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運動,稠人廣眾則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為之耳。四者皆不好運動之原因。

  第一與第四屬於主觀,改之在己;第二與第三屬於客觀,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聽之可矣。

    第六 運動之方法貴少

  愚自傷體弱,因欲研究衛生之術。
  顧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學校有體操,坊間有書冊,冥心務泛,終難得益。蓋此事不重言談,重在實行,苟能實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31]行臨睡洗腳、食後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猶康健,問之,曰:「吾
惟不飽食耳。」今之體操,諸法樊陳,更仆盡之,寧止數十百種?
  巢林止於一枝,飲河止於滿腹,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髒絡耳,雖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脈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則餘之九十九法可廢也。目不兩視而明,耳不兩聽而聰,筋骨之鍛煉而百其方法,是擾之也,欲其有效,未見其能有效矣。
  夫應諸方之用,與鍛一己之身者不同。
  浪橋所以適於航海,持竿所以適於逾高,遊戲宜乎小學,兵式宜乎中學以上,此應諸方之用者也。
  運動筋骸使血脈流通,此鍛一己之身者也。
  應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鍛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學者多誤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則好運動者以多為善,幾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備,其至無一益身者;一則不好運動者見人之技藝多,吾所知者少,則絕棄之而不為。其宜多者不必善,務廣而荒,又何貴乎?少者不必不善,雖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後體育始有進步可言矣。

    第七 運動應注意之項

  凡事皆宜有恆,運動亦然。
  有兩人於此,其於運動也,一人時作時輟,一人到底不懈,則效不效必有分矣。運動而有恆,第一能生興味。凡靜者不能自動,必有所以動之者,動之無過於興味。
  凡科學皆宜引起多方之興味,而於運動尤然。
  人靜處則甚逸,發動則甚勞,人恆好逸而惡勞,使無物焉以促之,則不足以移其勢而變其好惡之心。而此興味之起,由於日日運動不輟。
  最好於才起臨睡行兩次運動,裸體最善,次則薄衣,多衣甚礙事。日以為常,使此運動之觀念相連而不絕,今日之運動承乎昨日之運動,而又引起明日之運動。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鐘已足。如此自生一種之興味焉。第二能生快樂。運動既久,成效大著,發生自己價值之念。以之為學則勝任愉快,以之修德則日起有功,心中無限快樂,亦緣有恆而得也。快樂與興味有辨:興味者運動之始,快樂者運動之終;興味生於進行,快樂生於結果。二者自異。
  有恆矣,而不用心,亦難有效。
  走馬觀花,雖日日觀,猶無觀也。心在鳴〈鴻〉鵠[32],雖與俱學,勿若之矣。故運動有注全力之道焉。運動之時,心在運動,閑思雜慮,一切屏去,運心於血脈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張弛,關節如何反復,呼吸如何出入,而運作按節,屈伸進退,皆一一踏實。朱子論主一無適,謂吃飯則想著吃飯,穿衣則想著穿衣。注全力於運動之時者,亦若是則已耳。
  文明柔順[33],君子之容,雖然,非所以語於運動也。運動宜蠻拙。騎突槍鳴,十蕩十決[34],喑嗚頹山嶽,叱吒變風雲,力拔項王之山,勇貫由基[35]之劄,其道蓋存乎蠻拙,而無與於纖巧之事。
  運動之進取宜蠻,蠻則氣力雄,筋骨勁。
  運動之方法宜拙,拙則資守實,練習易。二者在初行運動之人為尤要。
  運運〈動〉所宜注意者三:有恆,一也;注全力,二也;蠻拙,三也。他所當注意者尚多,舉其要者如此。

    第八 運動-得之商榷

  愚既粗涉各種運動,以其皆系外鑠而無當於一己之心得,乃提挈各種運動之長,自成一種運動,得此運動之益頗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軀幹部也,頭部也,打擊運動也,調和運動也。段之中有節,凡二十有七節。以其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運動」。茲述於後,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手部運動,坐勢。
  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參,三次(左右參者,左動右息,右動左息,相參互也)。
  2.握拳屈肘前側後半圓形運動,左右參,三次。
  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右左並,三次(左右並者,並動不相參互)。
  4.手仰向外拿,左右參,三次。
  5.手覆向外拿,左右參,三次。
  6.伸指屈肘前剌〈刺〉,左右參,三次。
  二、足部運動,坐勢。
  1.手握拳左右垂。
  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後斜伸,左右參,三次。
  2.手握拳前平。足一側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參,三次。
  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參,三次。
  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參,三次。
  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後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兩足略在直線上,左右參,三次。
  6.手釋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時臀跟略接,三次。
  三、軀幹部運動,立勢。
  1.身向前後屈,三次(手握拳,下同)。
  2.手一上伸,一下垂。繃張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手一側垂,一前斜垂。繃張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足丁字勢。手左右橫蕩,扭捩腰脅,左右各一次。
  四、頭部運動,坐勢。
  1.頭前後屈,三次。
  2. 頭左右轉,三次。
  3.用手按摩額部、頰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後頸部。
  4.自由運動。
  頭大體位置不動,用意使皮膚及下顎運動,五次。
  五、打擊運動,不定勢 (打擊運動者,以拳遍擊身體各處,使血液奔注,筋肉堅實,為此運動之主)。
  1.手部。右手擊左手,左手擊右手。
  (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後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肩部。
  3.胸部。
  4.脅部。
  5.背部。
  6.腹部。
  7.臀部。
  8.腿部。上腿、下腿。
  六、調和運動,不定勢。
  1.跳舞,十餘次。
  2.深呼吸,三次。

  根據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2號刊印。

注 釋
  [1]本文署名「二十八畫生」,即毛澤東三字繁體共二十八劃。
  [2]西山之薇,見《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不願繼承孤竹君王位,逃到首陽山隱姓埋名。周武王起兵討伐殷紂王,兄弟二人不以為然,曾攔馬勸阻。周武王得天下後,伯夷、叔齊以吃周朝糧食為恥,在西山下採食野薇,後餓死。
  [3]井上之李,見《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戰國時人。他以哥哥做大官為不義,不願在其家生活,便同妻子逃到楚國,織麻鞋為生。有一次,他三天沒有吃飯,看見井上有被蟲吃了過半的李子,忍不住爬過去吃了。
  [4]見《論語.述而》。
  [5]見《論語.鄉黨》。
  [6]見《禮記.射義》。原文為「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矍相在山東曲阜城內闕裏以西。
  [7]見《莊子.養生主》。莊子,即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書中敘述有廚師宰牛,因為總順著牛的骨骼和肌肉的縫道下刀,刀子便從來不鈍。莊周於是悟出「依乎大理」、「因其固然」是養生之道,遂寫出《養生主》篇,大意是養生有道,若不善養反而傷生,非養生之主。
  [8]指孔子以射箭和駕車為養生之道。孔子把禮、樂、射、禦、書、數六門技藝作為教育內容,射與禦屬於體育。
  [9]顏子,即顏淵,孔子的學生,參見本書第61頁注[6]。
  [10]賈生,即賈誼,西漢政論家、文學家。參見本書第61頁注[7]。
  [11]王勃,唐代文學家。參見本書第61頁注[8]。盧照鄰,唐代文學家。參見本書第61頁注[8]。
  [12]見《中庸》。原文為:「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
  [13]見《韓昌黎全集》卷二十《送董邵南序》。原文為:「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趙均為戰國時國名,其疆域大體相當於今河北省和山西省。
  [14]涼州,明洪武為涼州衛。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府,其轄境相當今甘肅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縣地。1913年已廢。
  [15]顏習齋(1635-1704),名元,字易直。號渾然,別號習齋,河北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研究學問主張實踐,勤勞動,忍嗜欲,苦筋骨,習六藝,講世務,以備天下國家之用。並兼長武術。
   李剛主(1659-1733),名塨,號恕穀。河北蠡縣人。少時從學於顏元,後發揮顏氏學說,世稱「顏李之學」。通五經六藝,主張學問要結合實用。晚年修葺習齋學舍,講學其中,從游弟子甚多。
  [16]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少年時參加「複社」反宦官權貴的鬥爭。清兵南下,與人起兵反清複明,失敗後周遊四方,心存光復。後埋頭讀書著述,講經世實用,有民主思想,為清初學術大師之一。
  [17]朱子,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曾任秘閣修撰等職。廣注經典。哲學上發展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
  [18]陸子,即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其學受程顥影響較大,與兄九韶、九齡並稱「三陸子之學」。提出「心即理」學說,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其學說後由明王守仁繼承發展,成為陸王學派。
  [19]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朝人,著《道德經》。
  [20]釋氏,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
  [21]因是子,名蔣維喬,習靜坐數十年,著有《因是子靜坐法》。
  [22]羅斯福,見本書第57頁注[31];
   孫棠,見本書第62頁注[11];嘉納,見本書第62頁注[11]。
  [23]釋迦,即釋迦牟尼,佛教創始者。
  [24]邪蘇,即耶穌,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稱為基督。傳教於猶太各地。後因改革猶太教,被釘死於十字架。參見本書第20頁注[5]。
  [25]摩訶末,指伊斯蘭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
  [26]伍秩庸,即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廣東新會人。早年留學國外。歷任駐美國、秘魯、墨西哥、古巴等國公使。辛亥革命後,任外交、司法等部部長。
  [27]王湘綺,即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湖南湘潭人。近代學者、文學家。曾講學於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經學治《詩》、《禮》、《春秋》,宗
法公羊。詩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擬漢魏六朝,為晚清擬古派所推崇。
  [28]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原文為'力拔山兮氣蓋世'。
  [29]樓蘭,是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其國王與匈奴統治者勾通,多次截殺漢朝使者,屢犯漢境。
   傅介子(?-前65),西漢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人。他自請往擊樓蘭,說不斬樓蘭王誓不回來,後來果然帶了樓蘭王的首級回到漢朝。
  [30]相傳夏禹一心治水,在外八年,手足都生了老繭,三次路過自己家門都顧不得進去。
  [31]曾文正,即曾國藩。參見本書第9頁注[2]。
  [32]見《孟子.告子上》。原文是:「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33]古人稱讚周文王「外文明而內柔順」。
  [34]十蕩十決,指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被劉邦重重包圍,只剩十騎,他十次沖入漢兵陣地,都突破缺口,沖了出來的故事。
  [35]由基,即養由基。一作養遊基,春秋時代楚國大夫,是個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之戰,戰前他和潘黨試射,一發穿七層甲葉。戰時晉將魏錡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叫他回射,他一箭射死魏錡,並連射連中,阻止了晉軍追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9: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