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60725致蕭子升信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1-10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致蕭子升信
           (一九一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升兄[1]足下:

  十二日由湘潭發一函,十八日由校發一函,皆詳述時事,不知有遺落否?盼複不至,曷勝延企。國局自上月三十日約法、國會、內閣三大問題[2]解決後,南方相繼取消獨立,撤除軍務院,漸趨統一。
  此由於南部諸英之深明□[3]義,□段氏[4]之中樞斡運,黎公[5]之至誠感人,其力尤多。
  各省雖尚有不服命令者,如山西之拒沈銘昌[6],福建之拒胡瑞霖[7],廣東之攻龍濟光[8],四川陳周之爭[9],湖南之逐湯薌銘[10]。除湖南之動出無理外,其餘或緣帝制關係,或因勢不得已,有可原焉。
  中央舉措,究可佩服,任任可澄[11]為滇省長,戴勘[12]為黔省長,羅佩金[13]為桂省長,蔡諤〈鍔〉[14]督蜀,陸榮廷[15]督粵。
  調去陳宦、周駿、李烈鈞[16],李加以中將勳二位[17],可謂善於調處者矣。
  前書言湘人取們羅主義[18],舉劉[19]以便其私,不幸言中矣。蔡諤〈鍔〉亦已赴任,惟粵之龍、李皆去,此與川局相同,為愚慮所不及。
  湖南問題始終不贊成,既略詳前書,茲又有可述者焉。
  一般暴徒無故將湯逐去,都督已經兩易,劉已真除代理,應如何服從中央,靜候簡人。
  乃又公舉黃克強[20],欲獨出風頭,行分治制。
  故舉龍璋[21]為民政長,終以輿論攻擊,懸之空中,令人笑其滑稽。近乃迫唆議會重舉之,以請於中央。然黃請之既久,請龍亦已數日矣,並不見中央命令,吾意必難應允。
  此種自推長官風氣,極不可開。
  本省人作本省官,其害甚大。在湖南尤有特別情形,前車不遠,即在辛亥。
  今茲目前之禍,又顯而易見,傾側、構陷、鑽營之風大競。民政廳日出知事一批或數批,本不應更而更之。湘潭知事張其?,到任未逾月,稱賢能,今易人矣。榷運局已易三人,初一人以運動人,旋他人又運動得委而代之,茲中央又委一人至。造幣廠則更四人,尚未定,皆數日間事。
  弟校校長委彭政樞,學生大憤,欲拒之而未能。劉、吳長者,而所為如此,皆暴徒之過。劉與譚組安[22]書雲「度日如年」,蓋實語也。此略舉一二,餘可概見,幾何不如俗人所雲「打開腦殼」乎!前書言暴徒乘機報復,有所謂「國事同難會」者最橫行,捕殺人不辨黑白。軍人政客,氣焰萬丈,稍有帝制嫌疑者,即斥去之。施文堯竟槍斃矣。弟昔曾與暲兄書,言殺機一起,報復未已,法蘭西之禍,最為可懼,不謂此次竟演此惡劇。又湘之獨立,至昨日始取消,蓋事事稱怪焉。
  前言附和帝制者,不可窮懲,雖然,其諸罪魁禍首,為塞後患、勵廉恥起見,又何可不治,庶幾震竦天下之耳目,而掃絕風霾腥穢之氣。故拿辦八人令[23]下,人心奇快。閱報至此,為之驚駭。此袞袞諸公,昔日勢焰熏灼,炙手可熱,而今乃有此下場!
  夫歷史,無用之物也。
  居數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敗盛衰之跡豈少,應如何善擇,自立自處?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崙、梅特涅[24]之徒,奈何皆不足為前車之鑒?
  史而有用,不至於是。
  故最愚者袁世凱,而八人者則其次也。
  此次懲辦,武人未及,如段芝貴、倪嗣沖、吳炳湘[25]等,皆不與於罪人之數,輿論非之,即八人者,聞亦多逃矣。
  近日朝野有動色相告者一事,曰「日俄協約」[26]。
  此約業已成立,兩國各尊重在滿蒙之權利外,俄讓長春濱江間鐵路及松花江航權,而日助俄以槍械彈藥戰爭之物。今所明布者猶輕,其重且要者,密之不令人見也。駐日公使有急報歸國,《大公報》登之,足下可觀焉。大隈閣[27]有動搖之說,然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
  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
  感以縱橫萬里而屈於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者為之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駸駸入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入河南矣。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勵以待日本。吾之內情,彼盡知之,而吾人有不知者;彼之內狀,吾人寡有知者焉。吾願足下
看書報,注意東事,祈共勉之,謂可乎?
  西方似無大烈之戰,據經濟家從經濟上觀察,戰事不能再延一年。
  現在德、奧始終未敗,韃旦海峽始終未破,塞、比、門三國[28]已亡,自去冬羅馬尼亞加入後,同盟國聲威更振,協約方面則屢思聳動葡萄牙、希臘,然至今未動雲。
  墨亂[29]未已,美以兵力干涉,喧傳已久,然未見實行,反有墨亂徒侵入美南部,恣殺民人之事。
  威爾遜[30]任期已滿,正在選舉中。候補者威爾遜、許士、羅士福[31]。有舉威者,芝加高則舉許。許,大理院長,主和平與威同。美人忌羅氏雄傑,羅亦自知不勝,乃宣告讓許。吾意美人既不願加入歐戰,又擴張兵備之事,輿論尚未成熟,故此次非威即許,政策既不變,則威不妨聯任。至羅當民國元年與塔虎脫[32]競爭,由共和黨[33]裂為進步黨[34],以此使民主黨[35]之威爾遜坐收漁人之利。猶憶其往某處演說,怨家刺之,血流腸潰,猶從容演說畢乃就醫,未嘗不歎其勇且壯!聞其春秋盛,雄奇邁往之氣未衰。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時,歐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時,乃十年以後;其地,則太平洋耳。日美戰爭之說,傳之已久。
  十年之後,中國興會稽之師[36],彼則仗同袍之義,吾攻其陸,彼攻其海。既服三島,東西兩共和國親和接近,歡然為經濟食貨之獻酬,斯亦千載之大業已。今之退讓,殆亦有見於此乎!
  湘城報紙近無慮七八家,《大公報》[37]殊有精神,以仄於篇幅,不能多載新聞。《湖南公報》[38]純系抄錄,然新聞為多。
  近日海上諸名流演說,如孫中山[39]之地方自治等,長哉萬言,殊可益智,《湖南公報》載之,而《大公報》不見。又如《時報》[40]著名訪員之通函,該報亦向不錄,為可惜也。
  此數日載有天壇憲法草案[41]原稿,此可摘下,而議會之議事錄,亦可注意焉。
  書此既竟,接足下及暲兄[42]大示,始知前兩書均未達覽,承寄銀市信[43],亦未奉到。蓋初九日在家動身,正兄言旋不久,尚在途中耳。在校頗有奮發踔勵之概,從早至晚,讀書不休,人數稀少,天氣亦佳,惟甚畏開學上課。暲兄在原地教學甚善。望時惠箴規,借益愚陋。現在兵已退去,前所以能住,升兄知之也。餘意不盡,敬頌
  日綏。

                  弟 澤東白
                 七月二十五日燈下

  根據手稿刊印。

注 釋
  [1]升兄、指蕭子升,見本書第17頁注[2]。
  [2]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接任大總統職,宣佈恢復民國元年臨時約法,重行召集國會,裁參議院,改政事堂為國務院,以段祺瑞為內閣總理。南方的軍務院於7月15日宣布撤銷。
  [3]此處和下處空缺字,疑為「大」字和「及」字。
  [4]段氏,指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1912-1916年歷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 袁世凱死後,以國務總理統治北京政府。
  [5]黎公,指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設參政院時,黎被任為院(議)長。袁死後,由副總統接任大總統。
  [6]沈銘昌,字冕士,浙江紹興人。曆官河南豫東觀察使、山西省長、內務次長、財政次長,山東省長。
  [7]胡瑞霖,字子笏,湖北江陵人。時被任命為福建省長。
  [8]龍濟光(1868-1925),字子誠,雲南蒙自人。彝族土司。清末歷任廣西提督、廣東陸軍第二十五鎮統制。
  1913年奉袁世凱命攻佔廣州,任廣東都督。反對護國戰爭,率部攻桂、滇,後又被迫宣布廣東獨立。袁世凱死後,時被任為廣東都督兼巡按使,遭到滇、桂護國軍的反對。後率部佔據海南島。
  [9]指陳宦、周駿在四川的權力之爭。
  1916年5月22日,陳宦被迫宣佈四川獨立,改任都督。兩日後,袁世凱任命重慶鎮守使、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駿為崇武將軍,署理四川軍務,討伐陳宦,攻佔成都,旋因護國軍西上而退走。袁世凱死後,6月25日陳宦離川赴京,周駿率部進據成都,自任都督。
  [10]湯薌銘,見本書第46頁注[2]。
  [11]任可澄(1878-1945),字志清,貴州安順人。曾創辦貴州優級師範學堂、法政學堂。護國戰爭期間,任雲南都督府右參贊。時被北京政府任為雲南省長。
  [12]戴勘,應為戴戡(1880-1917),字循若,貴州貴定人。唐繼堯督黔時,任都督府參贊、貴州巡按使。1915年任參政院參政。同年冬赴昆明,任護國軍第一軍右翼總司令,率部入川。袁世凱死後,任四川軍務會辦、四川省長。1916年7月6日由黎元洪任命為貴州省長。
  [13]羅佩金(1878-1922),字鎔軒,雲南澄江人。同盟會員。
  1909年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在南寧龍濟光部任隨營學堂總辦,後赴昆明,歷任新軍第十九鎮隨營學堂監督及七十四標標統等職。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光復昆明,旋任南征總統官、軍政部長、南防軍總司令。1915年底參加護國運動,任第一軍總參謀長。旋任廣西省長。1920年出任迤南巡閱使。後被唐繼堯殺害。
  [14]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早年入湖南時務學堂,師事梁啟超、譚嗣同等。戊戌政變後赴日本留學。後在江西、湖南軍事學堂任教職,又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陸軍小學堂總辦等職。1911年與革命黨人在昆明發動新軍回應武昌起義,任雲南軍都督。1915年12月25日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發動護國戰爭,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舉兵入川。袁世凱死後,被任為四川都督兼民政長。不久去世。
  [15]陸榮廷,見本書第47頁注[13]。
  [16]周駿,字吉珊,四川金堂縣人。曾任四川重慶鎮守使、代理四川將軍。
  李烈鈞(1882-1946),字協和,江西武寧人。同盟會員。歷任江西新軍第五十四標一營管帶、雲南講武堂教官和陸軍小學堂總辦。武昌起義後任九江軍政分府參謀長。旋被推為安徽都督。次年改任江西都督。
  1913年「二次革命」時在湖口宣佈獨立,任江西討袁軍總司令。
  1915年冬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率部由滇經桂入粵。
  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17]據當時北京政府授勳條例,有大勳位、勳一位、勳二位元等勳位元等級。
  [18]們羅主義,今譯門羅主義,指美國總統門羅於1823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歐洲列強不得干涉西半球的事務。
  [19]劉,指劉人熙。見本書第48頁注[18]。
  [20]黃克強,即黃興,1916年7月底,劉人熙暫代湖南督軍時,湖南軍政各界通電公舉黃興為湖南督軍。參見本書第48頁注[22]。
  [21]龍璋,見本書第47頁注[17]。
  [22]譚組安,即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號畏三,湖南茶陵人。
  1909年任湖南諮議局議長,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
  1911年參加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第二次會議,任主席,並與湯化龍等發起成立「憲友會」;10月22日長沙起義後任軍政府參議院院長、民政部長;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被害後,任都督。
  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長。
  1916年8月北京政府委為湖南省長兼督軍。
  [23]1916年7月14日大總統黎元洪下令懲辦洪憲帝制禍首楊度、孫毓筠、顧鼇、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齡、周自齊、薛大可等八人。但以後均無結果。
  [24]王莽,字巨君,漢元城人。平帝時為大司馬。屢次捐地獻錢,收攬民心;樹立黨羽,籠絡儒生。平帝死,立孺子嬰為帝,自稱攝皇帝,三年即真,改國號曰新。紛事改革,法令苛細,連年征戰,勞役頻繁,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地皇四年(西元23年)九月,綠林軍攻陷長安,王莽被殺。參見本書第31頁注[5]。
  曹操(155-220),字孟德。漢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靈帝中平元年,以騎都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濟南相。後起兵討董卓,建安元年迎獻帝至許都,先後擊滅袁術、袁紹、劉表等,統一黃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將軍,封魏王。子丕代漢稱帝,追尊操為太祖武帝。
  司馬懿(178-251),字仲達。三國魏溫(今河南溫縣西)人。為曹操父子重用。曹丕時,任大將軍。曹芳即位,他乙太傅與丞相曹爽同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自為丞相,獨攬國政。至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諡懿為宣帝。
  拿破崙,指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
  梅特涅(1773-1859),奧地利帝國外交大臣和首相。1848年維也納三月革命時被驅逐,亡命英國。
  [25]段芝貴(1868-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辛亥革命時,被袁世凱委為武衛右軍右翼翼長,旋護理湖廣總督,次年被任為駐京總司令官,繼任拱衛軍總司令、察哈爾都統。
  1913年任陸軍第一軍軍長。
  1914年改任湖北都督,又督理東三省軍務兼奉天巡按使。
  1915年9月,擁袁稱帝。後任京畿警備總司令、陸軍總長。
  1920年直皖戰爭中任皖系前敵總司令,失敗後逃匿天津。
  倪嗣沖(1868-1924),字丹忱,安徽阜陽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之一。辛亥革命時,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
  1913年任安徽都督,後改安徽巡按使。支持袁世凱稱帝。後擁護段祺瑞。
  1917年為「督軍團」倡亂的禍首,支持段祺瑞武力統一全國,派兵入湖南。
  1920年皖系戰敗後被解職。
  吳炳湘,字鏡潭,安徽合肥人。曾任京師員警廳總監,積極鼓吹袁世凱復辟帝制。
  [26]日俄協約,指1916年7月日俄再訂關於分掠滿蒙權益的協約。
  [27]大隈閣,指日本大隈重信於1914年再任首相時第二次組織的內閣。該內閣曾脅迫中國北京政府接受旨在併吞中國的二十一條。
  [28]塞比門三國,指塞爾維亞、比利時、門的內哥羅(即「黑山」)三國。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現均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共和國。
  [29]1913年墨西哥韋爾塔發動政變,推翻馬特洛政府,捕殺馬特洛,自任總統。美國以韋爾塔親英,拒予承認。
  1914年,以卡蘭沙為領袖的自由黨推翻韋爾塔政府,由卡蘭沙繼任總統。
  1916年3月,由波興將軍統率之美國干涉軍入侵墨西哥,但因墨西哥人民堅決抵抗,幹涉軍於1917年2月撤退。
  [30]威爾遜(1856-1924),美國民主黨人,1913-1921年任美國總統。
  [31]許士,即查理斯·伊萬斯·休斯,曾任紐約州州長,當時任最高法院陪審法官。
  羅士福,即希歐多爾·羅斯福(1858-1919),美國共和黨人。1899-1900年任紐約州州長,1901年當選副總統,同年麥金萊總統被刺死後,繼任總統。
  [32]塔虎脫,今譯塔夫脫(1857-1930),美國共和黨人。1901-1904年任菲律賓總督,1904-1908年任美國陸軍部長,1909-1913年任總統。
  [33]共和黨,美國兩大政黨之一,1854年由聯邦黨演化的輝格黨(自由黨)籌政治勢力組成,長期同民主黨輪流執政。
  [34]進步黨,指希歐多爾·羅斯福於1912年因參加競選所組建的民族進步黨。
  [35]民主黨,原為民主共和黨,1828年成立,為美國兩大政黨之一,長期與共和黨輪流執政。
  [36]西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勾踐臥薪嚐膽,刻苦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於前473年興師攻滅吳國。會稽為越國建都之地,「興會稽之師」,即指吳越交戰的這段歷史,後常以此喻興兵報仇雪恥。
  [37]《大公報》,指湖南《大公報》,由劉人熙、貝允昕主辦,李抱一、龍兼公、張平子等曾先後擔任主編。
  該報於1915年9月1日創刊,1927年3月2日被查封,1929年5月21日復刊;日本佔領長沙時,於1944年6月16日停刊;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0月1日復刊、最後於1947年12月31日停辦。
  [38]《湖南公報》,日報,1912年4月創刊於長沙。最初由共和黨員允昕任主編,李抱一、黎錦熙、張平子等任編輯。
  1913年轉為進步黨機關報。劉腴深、黎錦熙曾任總經理和總編輯。袁世凱竊國後,該報擁護袁世凱、湯薌銘。
  1916年袁死後停刊。
  [39]孫中山(1866-1825),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
  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創立三民主義學說,並領導多次武裝起義。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去職,1914年建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發動護法戰爭,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
  1924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
  孫中山1916年在上海就地方自治多次發表演說,如7月5日《在滬尚賢堂茶話會上的演說》,17日《在滬舉辦茶話會上的演說》,都談及地方自治。
  [40]《時報》,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狄葆賢(楚青)創辦。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支持和資助,1904年6月13日發刊於上海。
  1921年由黃伯惠接辦,1939年9月1日停刊。
  [41]天壇憲法草案,原名《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壇祈年殿起草而得名。
  1913年「草案」製成,主要規定政府組織採用內閣制,以限制總統權力。當時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攫取大權,陰謀稱帝,以武力解散國會,「草案」即被廢棄。
  [42]暲兄,指蕭子暲。見本書第17頁注[4]。
  [43]銀市信,指投寄湘潭縣銀田寺轉毛澤東的信。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