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50906致蕭子升信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1-3 0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致蕭子升信[1]
      毛澤東(一九一五年九月六日)

子升學長足下:
  仆讀《中庸》[2],曰博學之。朱子補《大學》[3],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至乎其汲。表裏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謂博學於文,孟子曰博學而詳說,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
  聞黎君邵西[4]好學,乃往詢之,其言若合,而條理加詳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備而完。吾於黎君,感之最深,蓋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足下好學深思,聞其說未備,囑轉說述,但不能盡惟即耳。苟有一知,敢不效於左右,以答盛意,致其懇懇邪!
  仆問邵西,學烏乎求?
  學校濁敗,舍之以就深山幽泉,讀古墳籍,以建其礎,效康氏、梁任公之所為,然後下山而涉其新。邵西不謂然,此先後倒置也。蓋通為專之基,新為舊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學,尤貴肆應曲當。
  俾士馬克[5],通識最富者也。即今袁氏[6],亦富於通識者也。
  錯此則必敗,其例若王安石[7],欲行其意而托於古,注《周禮》[8],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於是翻然塞其妄想,系其心於學校,惟通識之是求也。此其具體耳,其抽象則如何?下手之方則如何?於是邵西曰,國文者,具清切之藝能,述通常之言事,曲曲寫之,能盡其妙,一也。得文章之意味,觀古今之群籍,各審其美而靡所閡,二也。今之教者學者皆不然。長,今之所謂通也。異,今之所謂奧也。其實,所謂長者,堆積冗複而已,堆積冗複,不得謂之通;所謂異者,佶聱悶澀而已,佶聱悶澀,不得謂之奧。
  至於為求學之階梯,將以觀古今之群籍,亦無知與無能焉者矣。歷史者,觀往跡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為急。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綱而挈其目,莫妙覓其巨夫偉人。巨夫偉人為一朝代之代表,將其前後當身之跡,一一求之至徹,於是而觀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屬品矣。觀中國史,當注意四裔,後觀亞洲史乃有根;觀西洋史,當注意中西之比較,取於外乃
足以資於內也。地理者,空間之問題也,歷史及百科,莫不根此。
  研究之法,地圖為要;地圖之用,手填最切。地理,采通識之最多者也,報章雜誌皆歸之。報章雜誌言教育,而地理有教育之篇;報章雜誌言風俗,而地理有風俗之章。政治、軍事、產業、交通、宗教等等,無一不在地理範圍之內。
  今之學者多不解此,泛泛然閱報章雜誌,而不知其所歸,此所謂無系統者也。體操、圖畫、音樂、手工者,技能的而美術的也,君子假之,而得為學,養生之道焉。
  為學奚假乎是?
  是須有條理有秩序,紊之則無以為條理秩序,以姱吾心而繕吾性,為學之道孰大焉。養生奚假乎是?古之人有行之音,陶侃、克林威爾、華盛頓是也。陶侃運甓習勞,克將軍驅獵山林,華盛頓後園斫木[9]。
  蓋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無止,以有止禦無止則殆。聖人知之,假是以複其神,使不瘁也。猶不止此,遊戲、手工、圖畫、音樂,美感教育也。美感教育為現在世界達到實體世界之津梁見蔡氏民國元年教育方針[10],故諸科在學校為不可闕。邵西所言各科下手方法及其用如此。於是又介仆讀《群學肄言·繕性篇》[11],仆因取其書遍觀之竟,乃撫卷歎曰,為學之道在是矣!
  蓋是書名《群學肆言》,其實不限於群學,作百科之肄言觀可也。其旨以謂為學之難三:其一在物,其一在心,其一心物相對。在物者曰物蔽,在心者曰情瞀智絯,心物相對者曰學詖、國拘、流梏、政惑、教辟。是三難者,將欲祛之,則必繕性。繕性在學,學有三科,曰玄間著。玄科者,名、數二學屬之;間科者,物理學、化學屬之;著科者,博物學屬之。
  三科習,而後三難祛。心習姱,性靈繕,於是乃可言學,絡之以心理生理,關於群學者大也。吾謂此豈惟學也,德即寓乎其中矣。於此有人焉,不蔽於物,瞀於情,絯於智,而又無學詖、國拘、流梏、政惑、教辟諸弊,其人之為君子,尚待言哉!
  近每與人言及為學,即介以此書,以其所言者切也。
  足下有暇,可覽觀焉章甫近閱此書。
  以上所陳,凡分三者:初論專通之先後,次言諸科之研法,次述「群肄」一書之可珍。
  然尚有其要者,國學是也。足下所深注意,仆所以言之在後者,夫亦鄭重之意雲爾。國學則亦廣矣,其義甚深,四部之篇[12],上下半萬載之紀述,窮年竭智,莫殫幾何,不向若而歎也!有為人之學,有為國人之學,有為世界人之學。為人之學者,父子夫婦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為國人之學者,明其國歷史、地理、政教、藝俗之學也。為世界人之學者,世界觀、國際學也。顧為人國人之學易,為吾國人之學難。歷史半萬載,地方七千里,政教若是其繁邃,人情風俗若是其廣複,將惡乎求之?吾而為日本,土疆三島耳,吾而為德伊[13],歷史才半紀,土地敵吾二廣省耳,如之何不易!
  然則何苦而為中華民?顧吾人所最急者,國學常識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經,早通群經。
  今欲通國學,亦早通其常識耳。
  首貴擇書,其書必能孕群籍而抱萬有。幹振則枝披,將麾則卒舞。如是之書,曾氏「雜鈔」[14]其庶幾焉。是書上自隆古,下迄清代,盡掄四部精要。為之之法,如《呂刑》[15]一篇出自《書》,吾讀此篇而及於《書》,乃加詳究焉出於《書》者若干篇,吾遂及於《書》全體矣。他經亦然。
  《伯夷列傳》[16]一篇出於《史記》[17],吾讀此篇而及於《史記》,加詳究焉出於《史記》者若干篇,吾遂及於《史記》之全體矣。他史亦然。
  出於「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於「集」者,自一「集」至他「集」。於是而國學常識羅於胸中矣。此其大略也。
  為學最忌一陋字,行此庶幾或免。仆觀曾文正為學,四者為之科。曰義理,何一二書為主謂《論語》、《近思錄》[18],何若干書輔之。曰考據亦然;曰詞章曰經濟亦然。與黎氏所雲略合。惟黎則一幹,此則四宗。黎以一書為主,此所主者,不止一書也。國學者,統道與文也。姚氏「類纂」[19]畸於文,曾書則二者兼之,所以可貴也。其法曰「演繹法」,察其曲以知其全者也,執其微以會其通者也。又曰「中心統轄法」,守其中而得大者也,施於內而遍於外者也。各科皆可行之,不獨此科也。
  吾聞之甚有警焉!
  試一觀當世諸老先生,若舉人、翰林、秀才之屬,於其專門之業,不可謂不精,若夫所謂常識,求公例公理,繩束古今為一貫,則能者不其寡哉!
  斯賓塞爾[20]雲,專攻之之〈學〉,每多暗於通宗,豈不然哉!所陳詞冗意單,掇粗漏精,既承盛指,不敢不告,賜之是正,不勝禱幸。

                 澤東頓首九月六日

  根據手稿刊印。

注 釋
  [1]此信無寫作年份。信中所提「聞黎君邵西好學,乃往詢之」之事,是在黎錦熙1915年9月離湘赴京任事之前。又蕭子升1915年6月才從一師畢業。故推斷此信當寫於1915年。
  蕭子升,見本書第17頁注[2]。
  [2]《中庸》,相傳為戰國時子思所作。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宋程頤、朱熹將此篇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編,統稱為「四書」。
  [3]朱子即朱熹(1130-1200),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著名理學家。補《大學》,指朱熹所補「釋格物致知之義」一段。作者信中所引之句,原文為:「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4]黎邵西,也作劭西,即黎錦熙,時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參見本書第31頁注[2]。
  [5]俾士馬克,今譯俾斯麥(1815-1898),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宰相。
  [6]袁氏,指袁世凱(1859-1916),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北洋軍閥首領。1911年任內閣總理大臣,1912年3月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權。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宣佈次年改元「洪憲」,元旦登皇帝位。由於遭到全國反對,1916年3月被迫撤銷帝制。
  [7]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書,主張變法。為宣傳改革,曾著《三經新義》(其中有《周官新義》)、《字說》(今不存)等書。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8]《周禮》原名《周官》,或稱《周官經》。儒家經典之一。
  [9]陶侃(259-334),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曾為荊州刺史、廣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克林威爾,今譯克倫威爾(1599-1658),英格蘭軍人和政治家。1653年起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護國公。
  華盛頓(1732-1799),美國將軍、政治家、首任總統。下麵所說:「陶侃運甓習勞,克將軍驅獵山林,華盛頓後園斫木」,都是說他們不論地位高低,總不忘習勞勵志。
  [10]蔡氏,指蔡元培(1868-1940),字鶴聊,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教育家。「民國元年教育方針」,指1912年蔡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所發表的《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
  [11]《群學肄言》系嚴複將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斯賓塞所著《社會學原理》摘譯成中文出版時所取名。繕性篇是其中的一篇。
  [12]四部之篇,三國魏荀勖分書籍為甲部(六藝,小學)、乙部(諸子兵書,術學)、丙部(史記及其他記載)、丁部(詩賦圖贊)四部;至晉李充重分四部,定為經、史、子、集。隋唐以後經籍藝文分類,多用四部為序。也作群書的通稱。
  [13]德伊,今譯德意志。
  [14]曾氏「雜鈔」,指曾國藩所纂的《經史百家雜鈔》。
  [15]《呂刑》,《尚書》中的一篇。周穆王時有關刑罪的文告,因呂侯的請命而頒,故名。
  [16]《伯夷列傳》,《史記》中的一篇。記述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之事。
  [17]《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共130篇,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18]《論語》,孔子言行的記錄,為儒家經典之一。《近思錄》為南宋朱熹、呂祖謙合撰,共14卷。輯錄北宋周敦頤、程頤、程顥和張載的言論,計622條。
  [19]姚氏「類纂」,指清姚鼐編輯的《古文辭類纂》。
  [20]斯賓塞爾,今譯斯賓塞(1820-1903),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早期的進化論者。強調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著《綜合哲學》10卷,對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的發展影響甚大。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4: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