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3-10講 堂 錄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0-23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講 堂 錄〔1〕
     毛澤東(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

  白沙事蹟,詳《明儒學案》。宋元多理學之士,有《宋元學案》。〔2〕與弼皖人,安貧重實行,□〈簸〉穀其一端也。〔3〕滌生日記〔4〕,言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曰厚曰實。
  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不行架空之事 福澤諭吉〔5〕有慶應大學,以教育為天職,不預款、均利。福氏於學擅眾長,有誨人不倦之志。
  不談過高之理 心知不能行,談之不過動聽,不如默爾為愈。
  兩軍交綏,安者勝矣,驕則必敗。
  師若真心愛其徒,雖頑梗亦化矣。
  真精神 實意做事,真心求學。
  有雷同性,無獨立心。〔6〕有獨立心,是謂豪傑。
  漸摩 漸,水之浸漸;摩,手之按摩。嚳〔7〕門 學宮也。

  國 文
  陝西之陝,從大從人;狹隘之狹,從大從人。
  詩者,有美感的性質。
  性情識見俱到,可與言詩矣。
  馬遷〔8〕,龍門人。 郡縣有時不以山水為界。
  絕詩者,律詩之半也。
  或截首而留尾,或截尾而留首,或截首尾而留中聯,或截中聯而留首尾,故絕本於律也。〔9〕惟是識見必高,氣脈必貫,乃能無縫焉。
  王又旦,字幼華,陝西合陽人。前清進士,善詩。
  王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山東新城人。詩為前清一代正宗。吳、王〔10〕並稱。天下事物,萬變不窮。

  清立《貳臣傳》〔11〕,所以戒後也。何期政革之際,曾無一人焉為之死也。
  真州 揚州儀征縣。
  明清之交,民庶殷賑,文物煥發,四方士輻輳其間,誠歷史上之名勝也。
  北鯉南鱸 黃河、淞江稱最。
  文以理勝,詩以情勝。
  有感而後有情,有情而後著之於詩,始美且雅。
  儲雄文,字汜文,江蘇宜興人。清康熙進士,善詩文。諸儲〔12〕皆有盛名於當時,惟能詩者稱文。
  陽明格物,思筍生之理。〔13〕
  精神心思,愈用愈靈,用心則小物能辟大理。〔14〕
  無論詩文,切者斯美。
  
  掌故之用有三種:一用於詞章,如神仙之類;二用於義理之文,如井田、學校、帝王之類;三用於科學,則物理實事是也。
  詩則須包三者而有之。虛渺、古事、實理,隨其時地而著之可也。
  王鹿台、王耕煙、王煙客〔15〕稱三王,三王之畫寶於世。
  列題貴有筆勢。

  □(詩)。
  題須簡要,故善詩者不必觀其詩,即於其列題焉觀之,必有不同者矣。
  蔭生,唐、宋、明、清皆有此制。官家子孫,世襲可官。
  吳偉業之詩,雄於一時。
  吳以官清故,每對蒼雪(王澣)〔16〕若有痛慚者然,其意常於其往來詩中見之。然吳亦有所逼耳,母老一也,清法嚴二也。始蓋與蒼雪約同玩者。
  歡愉之詞難好,哀怨之詞易工。〔17〕(窮愁著書良有以也。)
  題視竅,竅得則用神人內,奇理自辟。
  隨便記錄,陶寫胸襟,可以養氣(指遊程記)。
  惲敬,字子居,江蘇陽湖人。前清乾隆癸卯舉人,官江西瑞金縣知縣,有《大雲山房集》。世稱其文為陽湖派。
  桐城、陽湖,〔18〕各有所勝。言其要道,可以一言蔽之:桐城發而陽湖樸。
  印,經置之官。關防,不常置之官也。
  大計者,以期鑒別官吏之賢否,而定行黜陟之謂也。
  勝景、古跡、險隘、民風,以及通商之步岸,遊程之所必記。

  魏禧破產不為家,有似張良為人。〔19〕
  善擊鼓者擊邊(操觚者不可不解此)。
  知人則哲。惟帝其難。〔20〕
  賢相不以自己之長為長,常集天下之長為長,故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餘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21〕
  度量者,俊傑在位之意,非藏垢納污之謂也。
  矛殺人,盾避敵,各當所用,此謂器使人。
  衣裳裘馬,言談之間無人。
  良樂求馬〔22〕,往往在天下人掉棄之區。
  度而後量,明辨而廣交。
  太虛,甚虛也。古文之道,簡切明白。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23〕

十月二十八日
  圓周與直徑之比,等於一一三與三五五。
  寒暖計,最普通者有華氏、攝氏二種。華氏以三十二度為冰點,以二百十二度為沸點。攝氏以零度為冰點,以百度為沸點。計算之,知攝氏五度當華氏九度。
  大地以經度言,每相距十五度之地,必差一時,以自轉故也。(相距十五分則差一分,時相距十五秒則差一秒。)
  英京倫敦之天文臺,為經度東西之標準。
  北京在東經一一六度三○分,日本在東經一三九度四○分。算術

十一月一日 修身
  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
  人而懶惰,農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業既廢矣,無以為生,而殺身亡家乃隨之。國而懶惰,始則不進,繼則退行,繼則衰弱,終則滅亡。可畏哉!故曰懶惰萬惡之淵藪也。
  奮鬥 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罷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存,非奮鬥不可。
  朝氣 少年須有朝氣,否則暮氣中之。暮氣之來,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墳墓。〔24〕

  藥文弱 文弱者多,國用不振,吾國是也,坐此而不能與外競。夫兵者,國之衛也,非強悍有力者不勝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
  吾國士人既甚弱矣,則兵出於召募,而無賴鮮識之徒充其選,驅之臨戰,不待交而先潰,歷年國受巨創者以此。
  游乎日本,則大不然者。
  有主教育者演說曰:日本立乎世界競爭之渦,諸強挾全勢以臨我,危乎殆哉!非兵不立,則身體之鍛煉其急矣,云云。其在日本,學校最重運動,其運動之法有諸種:庭球、野球、蹴球、弓拔、擊劍、柔道、短艇、游泳、徒步、遠足會皆是。西國亦然。如遠足會之事,以期舉校遠行,先擇佳地,既至,則集眾演說,莫敢不至者。凡此皆所以藥文弱之道也,勉矣後生。〔25〕
  勤務 勤務之益,一以醫偷惰,一以藥文弱。有地板之室,不應用帚掃,致揚塵,必以布揩之。〔26〕
  倪寬為弟子都養,承宮為諸生執苦。〔27〕

國 文 一時
  謹言慎行即是學。古者為學,重在行事,故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夫子以好學稱顏回,則曰不遷怒,不貳過。〔28〕
  不遷怒,不貳過,蓋行事之大難者也。徒眾三千,而僅以好學稱顏回;稱顏回而僅曰不遷怒不貳過,此其故可以思矣。
  人之為人,以賢聖為祈向,而孝義廉恥即生焉。
  然曾參〔29〕孝矣,不識小受大逃之義;申生〔30〕孝矣,不知陷親不義之道;陳仲子〔31〕則亦廉哉,則有譏其太矯;冉子〔32〕好義,而不知周急不繼富為君子之道;原憲〔33〕知恥,辭栗〈粟〉不以與於鄰里鄉黨之中。是何也?學有不足也。
  知覺類化 解甲物而有通乎乙,思此理而有會乎彼。及其至也,大宇之內,萬象之眾,息息而相通,是謂知覺類化。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
  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遊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勃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曆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讀《遊五姓湖記》〔34〕,則見篇中人物,皆一時之豪;吾人讀其文,恍惚與之交矣。遊者豈徒觀覽山水而已戰,當識得其名人鉅子賢士大夫,所謂友天下之善士也。
  選文當重直觀主義,以切時令為貴。

  《與翁止園書》〔35〕,戒淫也。
  淫為萬惡本,而意淫〔36〕之為害,比實事尤甚,當懍懍然如在深淵,若履薄冰〔37〕。
  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
  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38〕尚已。
  人之議之者尊之也。天下惟庸人不惹物議 若賢者則時為眾矢之的,故曰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39〕。
  程子曰:貨色兩關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40〕
  惡事終有露布之一日,故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41〕。

十月初三日 國文
  伊尹〔42〕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專制之代,其心實大公也。尹識力大,氣勢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義,首倡革命。
  作文有法,引古以兩宗為是。一則病在氣單。
  《書》〔43〕乃唐、虞、夏、商、周之史。
  文章須蓄勢 河出龍門,一瀉至潼關。東屈,又一瀉至銅瓦。再東北屈,一瀉斯入海。當其出伏而轉注也,千里不止,是謂大屈折。行文亦然。
  作史論當認定一字一句為主,如《范蠡論》重修身而貴擇交句〔44〕,《伊尹論》之任字〔45〕是。
  拿得定,見得透,事無不成。
  惟明而後可斷,既明而斷矣,事未有不成者,伊尹是也。
  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視自我民視〔46〕。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

  做文寫字 文貴顛倒□〈簸〉弄,故曰做;字宜振筆直書,故曰寫。
  俗話之演成,必經幾多研究,認為合理而真,始克流傳不朽,顛撲不破,此類是也。

十一月十五日 修身
  王船山:有豪傑而不聖賢者,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
  聖賢,德業俱全者;豪傑,歉於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傑也,而非聖賢。〔47〕
  孔子嘗言志矣,曰:志於道,著於德,依於仁,由於義。
  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之有也。孟子嘗言志矣,曰:志至也,氣次也。持其志,毋暴其氣。曰: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曰:我亦欲正人心,定邪說,距跛行,以承三聖者。〔48〕
  孟子所謂豪傑,近於聖賢,曰: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乃所謂豪傑之士也。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之類是也。〔49〕

  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後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
  理想的人物。 理想者,事實之母也。〔50〕
  心之所之謂之志。古釋程子曰:小人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惡。〔51〕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52〕庶幾道德之理想矣。
  我之界當擴而充之,是故宇宙一大我也。
  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小大。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53〕一個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個之我,肉體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

  《管子》:不偷取一世。 人之愛情,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界。現在之群,固致其愛情,不待言矣。然而千載以上之人,千載以下之人,其致其愛情,亦猶是焉。不觀乎人心乎,其讀史也,則嘗思慕忠賢;其置產也,則務堅其契約,故曰人無有不善也。〔54〕
  某氏曰,吾觀古之君子,有殺身亡家而不悔者矣。
  〔聖賢救世實有如此,如孔子(在陳匡),耶蘇(磔死十字架),蘇格拉底(以故毒死)。〕〔55〕
  語曰,毒蛇螫手,壯士斷腕,非不愛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大下萬世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
  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身家雖死,天下萬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56〕(天下生者,仁人為之除其痛苦,圖其安全也。)
  中國固自由也,人民與國家之關係,不過訟獄、納賦二者而已,外此無有也。故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57〕惟無關係也,故缺乏國家思想、政治思想。
  中國自由,西國專制;中國政法簡,租賦輕,西國反之(滿清不專制)。
  被征服的民族不自由,言其近例,臺灣朝鮮是也。
  中國待屬國甚寬,苞茅貢聘之外,餘均聽其自治,越南、高麗是也。越南歸法,五人聚語者有禁,藏兵器者有禁,夜不得閉戶,便巡察也。高麗歸日,事事聽其主治,而民戢戢如群羊矣,蓋其苦尤有甚於臺灣者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 修身
  張子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58〕為生民立道,相生相養相維相治之道也;為萬世開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業也。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范希文,後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59〕
  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60〕
  帝王一代帝王,聖賢百代帝王。〔61〕
  在上者為政教,在下者為風俗。變之自上者,效速而易遷;變之自下者,效遲而可久。〔62〕(在上者雖有聖君賢相,然人亡而政息,效雖速而易遷。)
  剛字立身之本,有嗜欲者不能剛。豢龍氏所以能豢龍者,龍雖神而不能脫夫嗜欲也。〔63〕
  惟安貧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64〕。
  樂利者,人所共也,惟聖人不喜軀殼之樂利(即世俗之樂利),而喜精神之樂利,故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65〕。
  光武曾游於太學,習《尚書》。古太學以經分科。〔66〕
  嚴光,東漢氣節之士也。光武既立,征之,不就。訪之,以安車迎至。帝坐匡床請出,光臥應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當光之至也,大司徒(首相也)侯霸(光學友)迎之。光與書曰:君房足下,致位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指要領絕。侯以書覽帝,帝曰:狂奴故態也。後世論光不出為非。不知光者,帝者之師也。受業太學時,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辦天下之事,光即力講氣節,正風俗而傳教於後世。且光於專制之代,不屈於帝王,高尚不可及哉。〔67〕
  中國學術發達有三期。一能動的發達期,週末是也。二受動的發達期,佛教大興,經典甚盛,上下趨之,風靡一時,隨唐是也。三能動而兼受動的發達期,朱、程、張、周諸人出,性理之學大明。然其始也,鹹崇佛學,由佛而返於六經,故為能動而兼受動的發達期,宋元是也。〔68〕

十一月二十九日 修身
  五代綱維橫決,風俗之壞極矣,馮道〔69〕其代表也。宋興稍一振,然猶未也。逮範文正出,砥礪廉節,民黎〔70〕始守綱常而戒於不軌。其至也,朱程禮義之士興,天下風俗,比駸駸隆東漢焉。
  曾滌生《聖哲畫像記》三十二人〔71〕: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
  範文正世家子,父喪,幼隨母適朱,故名朱悅。初不白知其為範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極而泣。勵志苦學,三年衣不解帶。嘗見金不取,管寧之亞也。公蓋蘇州人。子堯夫,仁俠似之,嘗遇故舊於途,見窘於資,指贈以麥雲。〔72〕
  陸象山曰:激厲奮迅,沖決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汙澤。〔73〕(無非使心地光明)。
  呂新吾,名坤,明人,有《呻吟語》。
  曾文正八本〔74〕: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
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摩西十戒〔75〕,不偽證。

十二月六日 修身
  郭筠仙以好名與好利判世代之隆汙〔76〕。漢人好名,魏人好利,晉名唐利,宋名元利,明名清利。
  侯朝宗生長世族,善屬文。黃黎洲曰:侯公子自不耐寂寞耳。〔77〕
  聖人之所為,人不知之,曲彌高和彌寡也,人恆毀之,不合乎眾也。然而聖人之道,不求人知,其精神惟在質天地而無疑,放四海而皆準,俟百世而不惑,與乎無愧於己而已。
  並不怕人毀,故曰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而且毀之也愈益甚,則其守之也愈益篤,所謂守死善道是也。〔78〕
  獨立不懼,遁世不悶。〔79〕
  狂瀾滔滔,一柱屹立。醉鄉夢夢,靈台昭然。〔80〕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動,猛虎躑於後而魂不驚,獨立不懼之謂也。邦無道則愚,邦無道貧且賤焉可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遁世不悶之謂也。〔81〕
  虛名折福。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楊震〔82〕立定腳跟。一失足成千古恨。

國 文
  《雪中遇獵》〔83〕
  鶻 音骨,鷹屬。氍毹 織毛褥、襯鞍之類。
  秋翎 孔雀翎,前清冠飾。
  西鼠 冠也,即貂帽。
  挏酒 酒也。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84〕
  駝羹 紫駝之峰,其味甚美。
  瑟瑟 女飾,碧珠也。
  擒生 擒其生也。
  鐵嶺 奉天〔85〕鐵嶺,縣治。
  黑河 東遂黑河、外遂黑河,均在牧廠東南。
  高柳 故城,今大同府陽高縣西。
  射鵰手 邢子高曰:斛律金真射鵰手也〔86〕。
  (北齊事)
  敕勒歌 北齊神武使斛律金歌《敕勒》〔87〕。
  屠蘇酒 酒也,飲能禦寒。
  李陵台 燕然山有李陵台〔88〕。
  黃羊 獸也,出關右塞上,無角,色同獐鹿。
  交河 古西域車師城名。
  蹇驢 蹇,跛也。蹇驢,言無用之驢也。
  箬笠 箬,草名。箬笠,箬作之笠也。
  
  《梁園賦》 相如作〔89〕。
  閉門 後漢袁安雪天僵臥閉門〔90〕。

  《孫子集注序》〔91〕
  黃震 宋建州蒲城〔92〕人(今福建建州府蒲城縣),字伯起,官廣東轉運使。
  孫武子以兵為不得已,以久戰多殺非理,以赫赫之功為恥,豈徒談兵之祖,抑庶幾立言君子矣。〔93〕

  《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94〕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

  孫武《謀功篇》〔95〕
  蘇洵論曰,按言以責行,孫武不能辭三失:久暴師而越釁乘,縱鞭墓而荊怒激,失秦交而包胥救。言兵則吳劣於孫,用兵則孫劣於吳,矧祖其餘論故智者乎?〔96〕
  吳,澤國文身封豕之蠻耳。
  孫武越羈旅臣耳,越不能盡行其說,故功成不受官。〔97〕
  學矛夫子,獲甲三百。冉求事。

  《左傳》哀十一年清之役。〔98〕
  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孝子。彈以擊人,然為效小,故進於弓。弓能及遠矣,然人力有限,為效仍不大,故進於弩。弩者,以匣盛機矢置其中,機動矢發力大及遠,而中古者作戰之良器也。彈生於古之孝子有二說:上世不葬其親,狐狸食之,孝子不忍,乃作彈以擊殺之,此一說也;父母年邁,養老之事必盡,孝子乃作彈,射雀以奉其親,此又一說也。〔99〕
  殺人以生人。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微觀於五行相生相剋之原,天地間無往而非兵也,無兵而非道也,無道而非情也。兼弱攻昧,耿亂侮亡,〔100〕天之道也。
  使世無害則恩不生,世而無弱昧與亂亡,又奚用兼之取之哉,故曰恩即生於害也。世有諸強以滅人之國為事,滅國則害矣,然強者滅人之國為己國,而殖其民,己之民則恩矣,故害生於恩也。
  宜僚丸〔101〕宜僚,楚之勇士也,善丸。
  越女劍〔102〕範蠡謂越王曰:越有處女,出於南林之中。

  《農書》〔103〕
  壅 音翁,培也。
  農叟有言,禾曆三時,故稈三節;麥曆四時,故稈四(節)。
  種稻必使三時氣足,種麥必使四時氣足,則收成厚。
  墾溝揪溝 揪音愁,束也,聚也。
  埨 音淪,上聲,壟也。
  早麥又有幾善,墾溝揪溝便於早,早則脫水而埨燥,力暇而溝深,溝益深則土益厚,早則經霜(雪)而土疏,麥根深而勝壅,根益深則苗益肥,收成必倍。
  然能於地隙水濱種植良材百株,三十年後可得百金以外。
  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

  《豳風》〔104〕陳王業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詳衣食二字。
  《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於田裏樹畜。
  儒者之文與文人之文不同。儒者之文清以純,文人之文肆而駁。〔105〕
  君子謀道不謀食,系對孳孳為利者而言,非謂凡士人均不貴夫謀食也。
  志不在溫飽,對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則王道之極亦只衣帛食粟不饑不寒而已,安見溫飽之不可以謀也。
  糠含鹼性,糞田最宜。糠在田能使土疏,且久浸不壞。
  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大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西師意〈實學指針〉序》〔106〕
  閣龍 西班牙人,光學名家。
  牛董〔107〕英人,始論壓力者。
  芙蘭克林〔108〕美人,有大力電氣機,能使鋼針有吸鐵力,並作紙鳶引電之法。
  華德〔109〕英人,發明汽機,今人凡百製造實利賴之。與瓦德異。
  李龜年 唐天寶樂工。
  詞少而意多,字少而理多,斯為妙文矣。
  美諺曰:曲乎直乎,是吾國已。〔110〕
  耗財損息之事,莫如營屋置衣履,故母金不可不重也。
  日人重母金,篋無餘帛,囷無宿糧。
  恨 恨有二面:恨己則可,恨人則不可也。

  《日知錄序》〔111〕
  鄭樵 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人,著《通志》二百卷。
  王應麟 字伯厚,南宋建元府人。九歲通六經,宋代著述最富者。
  魏鶴山 名了翁,號鶴山,南宋邛州蒲江人(今福建邛州府)〔112〕。少有神童之稱。
  馬端臨 字貴與,元人。著《文獻通考》。
  鼓篋 《禮記》入學鼓篋註:擊鼓警眾,乃發篋,出所治經書〔113〕也。
  唐荊川 名順之,武進人。明嘉靖時人,著《左右文武儒稗》六編。
  楊用脩 名慎,明正德時人。著作甚富。
  王弇州 名世貞,太倉人,嘉靖進士。
  鄭端簡 名曉,海鹽人,嘉靖二年進士。
  荊州〈川〉端簡所講求皆有用之學,而能見之於事實者,楊王不足並也。
  宋、元二代人尚實學,明代人才輩出,而學問遠不如古。
  崑山顧甯人先生,生長世族,少負絕異之資,潛心古學,九經諸史,略能背誦。尤留心當世之故,實錄奏報,手自鈔節,經世要務,一一講求。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民〔114〕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賢豪長者,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
  魏司馬朗複井田之議,至易代而後行。元虞集京東水利之策,至異世而見用。〔115〕
  露田 不種樹之田也。北魏孝文詔均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
  元、明武官世襲。
  有一時之正義,如君臣奴隸之類;有萬世之通義,如仁義禮智信以及天心民意之類。〔116〕
  談理要新,學文要古。
  奏報 大吏奏上謂之奏,小吏報大吏謂之報。
  古今制度不同而理則不易,如兵農財賦古今之制異矣,而兵之為謀略,農之為富民,財之為裕國,莫或□〔117〕焉。
  荊川〔118〕文武全才,弓馬擅長。
  學問之成否以二十五歲為斷。
  明請之學無用者,趨於時文也。
  著書存者,以其實也。無用而存,以其精,韓柳杜〔119〕之詩是也。不然,浩如煙海塞天地矣。

  《通典》、《通考》、《通志》三通〔120〕,士人必讀之書,典章制度禮樂兵農諸如此類,詳考而詳斷之,甚有用之書也。
  程子讀書之法,見事先下判斷,繼看下文。〔121〕
  乾嘉之代,士人趨於考據,一字一義一衣一履動累數萬言而不休。
  老子唯心派。
  名士如畫餅,可玩不可餐。王某一畫餅也。
  著書亦有幾等 宋儒之學都是切實的,元朝亦然,確有所見,發而為理。
  紙上工夫亦有淺深。
  鄭漁仲〔122〕著《通志》,實事而有用之書也。
  通 兼體用而言。體,材料也,事之先也;用,行也,事之後也。

十二月十三日 修身
  練達世情皆學問〔123〕。
  應世接物之道大難,吾人所當研究者也。
  常識 英文為Comonsense〈Commonsense〉。
  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則由小及大,雖為聖賢不難。不然,小不謹,大事敗矣。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
  忽小敗大而可鑒者,愷撒是也。
  愷撒以不謹於先夜,明日被殺於議場。
  某軍之將,不察於蹬,亡身及軍,以至危國,可不懼哉!〔124〕敬事,克勤小物,躬行,斷字積字數義,立身之本也。〔125〕
  優遊不斷馴至於敗者有之,故曰好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此郭公之所以亡也。〔126〕
  不好利,早起,好讀書,謙,此謂良習慣。
  夫善,積而成者也。是故萬里之程,一步所積;千尺之帛,一絲所積。差一步,不能謂之萬里;差一絲,不能謂之千尺。朱子學問,銖積寸累而得之,苟為不蓄,則終身不得矣。〔127〕
  以久制勝。即恆之謂也,到底不懈之謂也,亦即積□(之)謂也。〔128〕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129〕不悔之謂也,進步之謂也。
  哲學家之言曰,人以未來為重,或曰以現在為重,此頡德、楊朱所以背馳於東西而不相謀也。〔130〕然而為學之道則不得不重現在,何也?某氏有言曰,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來之事豫測何益,求其可據,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終身。諒哉言矣!使為學而不重現在,則人壽幾何,日月邁矣,果誰之愆乎!蓋大禹惜陰之說也〔131〕。
  重現在有兩要義一貴我,(求己)、(不責人)。
  二通今〔132〕,如讀史必重近世,以其與我有關也。
  橫盡空虛,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貴我)。〔133〕
  豎盡來劫,前古後今一無可據,鰈可據惟目前(通今)。

國 文 集
  《渾州溪堂詩並序》〔134〕
  喑 音〔音〕,與瘖同。
  ● 與●同。九●,九州也。
  施用不差,人用不屈。
  ● 音萍,與蘋同,蘋也,根浮水而生。
  苽 音菰,與菰〔同〕,雕胡也。
  無我斁遺 斁音亦,厭也。言無厭棄我也。
  螟?蛑賊 皆蝗屬。螟食苗心,●食葉,蛑食根,賊食節。蛑或作蟊。

  《貓相乳》〔135〕
  北平王 馬燧也。
  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周之政尚文。〔136〕
  夫子序帝王之書而系以秦魯,及次列國之風,而宋魯獨稱頌焉。〔137〕
  所貴乎道者,不以其便於人而得於己乎?
  九合諸候 九合者,謂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
  秦用商君之法,人以富,國以強,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為秦。使天下為秦者,商君也。
  後代之稱道者,咸羞言管商〔138〕氏,何哉?
  庸非求其名而不責其實歟?
  孔子曰:居則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139〕
  死者可作,吾誰與歸?〔140〕
  言及之而不言〔141〕,亦君子之所不為也。
  皆辭嚴義偉,製作如經,能崒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142〕
  此詩乃司馬遷之文,非相如文也。
  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143〕
  人皆以為華,楊子〔144〕不色喜。
  城好學,貧不能自得書,乃求為積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六年乃無所不通。〔145〕
  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然〔146〕不加喜戚於其心。
  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147〕
  孜孜矻矻 矻矻,勞也。
  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
  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148〕
  襄公曰:立於淫亂之間,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149〕
  目見泰山,不見眉睫,其此之謂乎?
  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其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150〕,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我國東西兩極端,時差四點十五分。西喀什噶爾,東烏蘇里江。
  ● 與炙同。萬牛臠炙,萬甕行酒。〔151〕
  帕 音麥。以紅帕首。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152〕
  穰穰 眾也。
  枷脰械手。

  《孟子》 經〔153〕
  睊睊胥讒 睊睊,側目貌。
  流連荒亡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苛 可也,苛矣富人〔154〕。
  招 音昭,取非其招不往也。音韶,蓋《徵招》、《角招》〔155〕是也。
  ● 音翹,好盡言以招人過,此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
  思戢用光 思安集其人民,以光大其國家也。

  文《樸學齋槁序》〔156〕
  經史百家,天人理數,章程典故,草木蟲魚,何一而非文之材。剪裁運用,起伏開合,變化錯綜,何一而非文之法。
  明季之失,在法不足。今人之短,在材不足。
  欿然不自慊。愈造深者愈自歉。
  故其文詞清〔157〕典雅,文質相宣,矩矱有餘,而精義不乏。
  誠能殫精研思,窮高極遠,貫天人以為學,羅古今以為資,譬若采木鄧林,伐石南山,以就倕般之繩削,而千門萬戶,無不可營,出尚方之珍,羅水陸之品,以供易牙之烹飪,而天下之至味具焉。〔158〕
  不鄙予而枉存之。
  魏伯子曰:大家之文,其奇處在至平,其密處在至寬,至曲折周翔斷續轉換者在直,其味在平淡,其腴麗姿致在樸。〔159〕
  汪鈍翁 名琬,字苕人。吳人,順治乙未進士。

  《銘書案曰淨厚寬平》 淨,簡潔以居心;厚,真固以幹事;寬,優餘而受物;平,坦易而行志。〔160〕
  毋遺於拙,毋便於工。
  剌發 魏時有句驪〔161〕客,善用針,能剌發貫其空。
  射虱 《列子》: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視虱如車輪,矢貫其胸而懸不絕。〔162〕
  升 音宗,布八十縷為升。
  潀 音叢,小水入大水也,潀彙相通。
  玄酒太羹。
  白賁 飾也,言以白為飾也。
  髒,五行之海也 心木、肝火、脾土、肺金、腎水也。
  天地交曰泰〔163〕。
  天君泰然〔164〕天君,心也。
  蝍蛆 蜈蚣也,食帶眼。〔165〕
  帶 蛇也,螂蛆食其眼。
  鳥憎西施威也 毛牆、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烏見之高飛。〔166〕
  鳦 音亦,燕也。
  猱蝯 猴類,善援。  
  貜父 彌猴也。貜或作玃,捉也。貜父攝人婦為偶,生子,故名貜父。
  果然 猴也,性義獸。
  交讓 木也,有交讓之性。
  吳詢,字畫溪,桐城人,著《畫溪逸語》。
  堯一生大德在一個敬字,舜一生大德在一個孝字。

  渾沌氏 《莊子.應帝王》:南方之帝曰儵,北方之帝曰忽,中央之帝曰渾沌。儵與忽相遇於渾沌之野,渾沌待之甚厚,儵與忽謀所以報之,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彼獨無有,曷為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經干戈戚揚〔167〕戚,斧。揚,鉞也。
  殘賊 賊仁者謂之賊,責義者謂之殘〔168〕。
  鎰 二十兩也。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169〕
  又何厝心於其間哉。
  夫大鳥一去,半歲至天池而息;小鳥一飛,半朝搶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則有間矣,其於適性一也。
  言鵬不知道裏之遠近,趣足以自勝而逝。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予誦斯言,未嘗不歎其義之當也。夫古今謀國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遊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跼蹐失度因而顛躓者實繁有徒,其負大舟也無力,豈非積之也不厚乎?
  吾觀合肥李氏〔170〕,實類之矣。
  其始也平發夷撚,所至有功,則杯水芥舟之謂也;及其登壇囗理國交,著著失敗,貽羞
至於無已者何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
不成章不達。〔171〕淺薄者流,亦知省哉。

  集《元和聖德詩》〔172〕
  珪 古文圭字。
  陴 城上女牆。擲首陴外。

  少府 《唐志》:少府監掌供百官儀物。出節少府。
  帕 音麥,額首飾也,軍容之服。以紅帕首。
  搜原剔藪。
  拄 音主。通作柱,支也。
  累累 音力追切。

  《記》:累累乎端如貫珠〔173〕。
  婦女累累。
  烜威赫德,蹴踖蹈舞,掉棄兵革,私習簋簠。
  耦 耦謂朋類。

  《改葬服議》〔174〕
  緦 三月服。經曰改葬緦。  
  緬 遠也。改葬之禮緦,舉下緬也。〔175〕
  此孝子之所以著其情,先王之所以必其時之道也。
  殯於堂則謂之殯,瘞於野則謂之葬。
  若果重服,是所謂未可除而除之〔176〕,不當重而更重也。
  曰不然。易之與戚,則易固不如戚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儉之與奢,則險〈儉〉固愈於奢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

  《諫臣論》〔177〕
  志不可則,求之不如無也。〔178〕
  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
  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
  則是循名而阻天下以無齊善也。

  《書黃子久畫後》〔179〕
  天下之道,未有見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為之者。
  嗚乎,天下容有習且熟於其真,而舉而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
得者也。

  《謝安論》〔180〕
  古之有為於天下者,必有以脫除天下之習,而立乎其外。
  德量 夫君子之所恃以勝天下者,在乎氣識〔181〕德量之間,而不在乎幹局。
  幹局 然而幹局之用,君子雖不恃以為長,而不可以之自廢。
  向客何如大人?濛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182〕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世所宜。〔183〕
  秦用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豈猶夫尋常之可測者哉?
  蓋未有力不足以舉天下之煩,氣不足以練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為者也。
  清沖有餘,而樸練不足。
  無以爭天下之先,而經天下之遠,吾以其夙習決之矣。
  不為浮譽所惑,則所以養其力者厚;不與流俗相競,則所以制其氣者重。
  又安能深沉確實開擴淬厲而以先〈天〉下為己任乎?
  導有大有為之識,而無大有為之才。
  安有大有為之量,而無大有為之幹。〔184〕
  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185〕
  無者有之先也,故鴻荒以前,謂之無也,因此則鴻荒以後斯有矣。
  才 才者,經濟之謂也。才有從學問一方得者,有從閱歷一方得者。
  潯陽 古屬安慶。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186〕
  執籩豆,駿奔走,以役於其官之長。駿,大也。
  其亦微矣哉。
  其亦不可移易明矣。
  蓋亦不得其理矣。
  此一說不可者也。抑又有大不可者焉。
  此無其他。  
  此非近於不敬者歟!又有大不可者,其是之謂歟。
  大凡制度之改,政令之變,於其舊不什,則不可為為〔187〕
  之於古則非訓,稽之於今則非利,尋其名而求其實則失其宜,故曰議罷齋郎而以學生薦
享,亦不得其理矣。
  罍洗 祭器也。
  宗彝 彝,尊也。
  宗彝者,祭宗廟之尊,宗尋〔188〕,罍洗。

  賦 《二鳥賦》〔189〕
  遭時者雖小善必達,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左太沖〔190〕
  眾囂囂而雜處兮,鹹歎老而嗟卑。視餘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兮,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李翱。嗚乎,使當時君子皆易其歎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191〕
  雖然,公不云乎,文章之作,常發於羈旅草野。至王公貴人,氣得志滿,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192〕

  《複志賦》〔193〕
  其明年七月,有負薪之疾。負薪,賤者之稱。
  視韓彭之豹變,謂鷙猛致人爵。見張桓之朱紱,謂明經拾青紫,豈知有力者運之而趨乎。

劉孝標《辨命論》〔194〕
  經術苟明,取青紫如俯拾地芥也。夏侯勝謂諸生〔195〕
  朝馳鶩乎書林兮,夕翱翔乎藝苑。
  發秘府,覽書林,遙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禮樂之場。

  《劇秦美新》〔196〕
  真婆娑乎藝術之場,休息乎篇籍之囿。班孟堅《賓戲》〔197〕
  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史記.張儀傳》諒卻步以圖前兮,不浸近而愈遠。
  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也。

  《家語.儒行篇》〔198〕
  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前漢.劉向傳》〔199〕
  嫉貪佞之污濁兮,曰吾其既勞而後食。
  抱關之厄陋兮,有肆志之陽陽。伊尹之樂於畎畝兮,焉富貴之能當。

  《閔己斌》〔200〕
  昔顏氏〔201〕之庶幾兮,在隱約而平寬。
  惡飲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頤神而保年。
  古之觀人也,必於其小焉觀之,其大者容有偽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孰知簞食瓢飲之為哲人大事乎。
  蘇子瞻〔202〕光謂韓子以三書抵宰相求官,《與於襄陽書》,求朝夕芻水仆賃之資,又好悅人以志詔而受其金,其戚戚於貧賤如此,烏知顏子之所為乎?
  司馬君實〔203〕司馬蘇氏之論當矣。雖然,退之常答李習之書〔204〕曰:孔子稱顏子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彼人者,有聖者為之依歸,而又有簞食瓢飲足以不死,其不憂而樂也,豈不易哉。若仆,無所依歸,無簞食瓢飲,無所取資,則餓而死,不亦難乎。
  楚囚,君子也。〔205〕語出《春秋》。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沙發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0-23 09:58 | 只看該作者
注 釋
  [1]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期間的筆記,現在保存下來的很少,只有四十七頁,九十四面。筆記用的是直書九行紙本,前十一頁是手抄的《離騷》和《九歌》;後三十六頁冠名《講堂錄》,主要內容是聽課筆記,也包括一些讀書劄記。收入本篇的是《講堂錄》部分。記錄時間是10月至12月,原件未標明年份。經考證,其中修身課記錄內容,很多與楊昌濟有關著作內容相同,可能是聽楊昌濟講課時的記錄;而國文課記錄的內容,大多是聽講韓愈文章的課堂記錄,也有毛澤東自己閱讀韓文的筆記。毛澤東與斯諾談話時曾說,他的國文教員袁仲謙不贊成他學梁啟超的文體,他便轉而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文體。因此這一部分可能是聽袁仲謙講國文課的記錄。
  毛澤東是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的。
  據1914年出版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一覽》記載,1913年楊昌濟在四師教預科修身,而袁仲謙則任預科國文、習字教員。
  1914年春,四師合併於一師,這時楊、袁二人到一師繼續任教。
  這年7月,袁仲謙「因期滿退職」,不在一師任教。而《講堂錄》中修身與國文兩課的記錄是相互穿插的,這只有1913年下半年楊昌濟和袁仲謙同時在四師任教時才有可能。
  據此,可以認定此課堂記錄是1913年10月至12月毛澤東在第四師範學校讀預科時所錄。
  本篇前面部分主要是修身和國文的課堂記錄,也有少量算術課記錄;後面部分則主要是讀韓文的筆記。記錄中的文句凡能找到出處者,均予註明。 本篇按原件用不同字體排印。

  [2]白沙,即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新會(今屬廣東)白沙裏人,學者稱白沙先生。明代理學家。
  《明儒學案》,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1610-1695)所著。該書卷五、卷六為《白沙學案》。
  《宋元學案》,為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著。

  [3]與弼、即吳與弼(1391-1469),字子傅,號康齋。明代理學家。據《明儒學案》卷二《崇仁學案》,與弼是撫州崇仁人,該地歷史上一直屬江西省,故「皖人」之說疑有誤。該學案又云:與弼「居鄉躬耕食力,弟子從游者甚眾。…陳白沙自廣東來學,晨光才辨,先生手自簸谷。」

  [4]滌生,即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二十歲時改號滌生。湖南湘鄉荷葉(今屬雙峰縣)人。曾編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有《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四十本。此處引語見庚申(1860)九月二十四日日記,原文是:「所謂正心者,曰厚曰實。厚者,仁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存心之厚,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澆薄之風。實者,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

  [5]福澤諭吉(1834-1901),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啟蒙思想家。早年學習西學,1858年在江戶(今東京)設塾(即慶應義塾大學之前身)講學。他曾三次遊歷歐美,主張學習對人生實際有用的「實學」。

  [6]參見《楊昌濟文集》第70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下同)。楊昌濟的原文是:「尋常人多雷同性,無獨立心,此其所以為尋常人也。」

  [7]原文如此,疑為「黌」字之誤。

  [8]馬遷,即司馬遷(約前145或135-?),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二十歲以後,曾遍游祖國名山大川。著有《史記》。龍門在今陝西韓城縣東北。

  [9]參見明人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引楊載《詩法源流》云:「絕句者,截句也。後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四句,前兩句對者是截後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對者截前後各兩句。故唐人稱絕句為律詩,觀李漢編《昌黎集》,凡絕句皆收入律詩內是也。」對此說有不同意見。如王夫之在《夕堂永口緒論內編》(四三)說:「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演令充暢耳。有雲絕句者,截取律詩一半,或絕前四句,或絕後四句,或絕首尾各二句,或絕中兩聯。審爾,剸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卷二十九中有與王夫之類似的看法。

  [10]吳,指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末為複社魁首之一,入清官至國子祭酒。詩文工麗,為一時之冠。著作有《梅村家藏稿》等。
   王,即王士禎(1634-1711)。

  [11]《貳臣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詔國史館列《貳臣傳》,所載一百二十人,皆降清之明朝官吏。清高宗為了提倡忠於一姓的封建道德,把他們一概叫貳臣。《貳臣傳》全書共十二卷。

  [12]諸儲,指儲欣(1631-1706),字同人,清初古文家,有《在陸草堂集》。
   儲在文,儲欣從子,字禮執,學於欣。
   儲雄文,儲在文弟,字汜文。 儲掌文,字越源,儲欣孫,著作有《雲溪文集》。他們都是清初文學家。

  [13]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據其年譜所載,他二十一歲時,侍父於京都,「遍求考亭(朱熹)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文成公全書》卷三二《年譜》)後「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

  [14]此段有眉批「曾語」二字。曾,指曾國藩。參見《曾國藩家書》咸豐八年(1858)四月初九《致沅弟》:「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又咸豐十年(1860)二月二十四日《諭紀澤》:「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

  [15]王鹿台,即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鹿台。江蘇太倉人。
   王耕煙,即王翬(1632-1717),字石穀,號耕煙。
   王煙客,即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原祁為時敏之孫。
  三人均為清初名畫家,山水畫宗元代畫家黃公望。

  [16]吳,即吳偉業。 蒼雪,字讀澈,號南來,雲南呈貢縣人,為南京名僧雪浪法徒,卒於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有《南來堂詩集》。
   「王澣」二字原件有括弧,「澣」疑為「瀚」字之誤。據《梅村先生年譜》卷二引《婁東耆舊傳》:「王瀚,字原達,受業於張采,為諸生有名。明亡後為僧,號晦山大師,名戒顯,字願雲。庚寅(1650)夏入廬山,遂主席江右。」吳偉業《贈願雲師》之《序》後有其子吳澣關於王瀚的一小註:「先大夫同學友也。」蒼雪與王瀚都與吳偉業相友善,但他們對吳這樣一位晚明名士,明亡以後出仕清朝的行徑頗不以為然,因此或勸他保持晚節,或勸其出世。《梅村詩話》載:「師(指蒼雪-引者)和余《西田賞菊詩》有『獨擅秋容晚●全』」。在《贈願雲師》一詩之《序》中,吳偉業談到他和願雲「甲申聞變,常相約人山,予牽帥不果,而師已悟道受法於雲門具和尚。今夏從靈隱來,止城西之太平庵,雲將遠遊廬嶽,貽書別予,以兩人年逾不惑,衰老漸至,世法夢幻,惟出世大事,乃為真實,學道一著,不可不勉,感其言,因作此詩贈之,並識予愧也。」詩中有「寄身蒼崖巔,危苦愁失腳。萬化皆虛空,大事惟一著。再拜誦其言,心顏抑何怍。末運初迍邅,達人先大覺。勸吾非不早,執手生退卻;流連白社期,慚負青山約。君親既有愧,身世將安托?」等句,表現出一種痛慚之情。

  [17]參見《韓昌黎全集》卷二十《荊潭唱和詩序》。原文是:「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18]桐城,地名,此處指清代散文之一派。由方苞(1668-1749)開創,劉大櫆(1698-1779)、姚鼐(1732-1815)發展而成派。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
   陽湖,地名,此處指清代散文的一派。由惲敬(1757-1817)、張惠言(1761-1802)等開創。因惲敬為常州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後繼者亦多同縣人,故名「陽湖派」。

  [19]魏禧(1624-1681),清初散文家。字叔子,又字冰叔,號裕齋。江西寧都人。與其兄際瑞、弟禮被稱為「甯都三魏」。明亡後絕意仕進,隱居翠微峰。破產事,似指明亡時魏氏父子捐資抗清一事。
   張良(?-前186),字子房。傳為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其先人五世相韓,及秦滅韓,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20]見《尚書·皋陶謨》。

  [21]「故曰」後引文見《尚書·泰誓》,前半部與原文略有出入,後半部同。原文前半部是:「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22]見《昭明文選》卷四十五班固《答賓戲》。文中有「良樂軼能於相馭」,原注引項岱曰:「王良,晉人也。伯樂,秦穆公時人也。軼,過也。王良善禦馬,伯樂工相馬。」

  [23]語見《增廣賢文》。

  [24]此段前有眉批「曾語」二字。曾,當指曾國藩。出處待查。

  [25]此段內容見楊昌濟《教育學講義》第十三章《教育上之養護》,參見《楊昌濟文集》第191-192頁。

  [26]參見《楊昌濟文集》第196頁。

  [27]倪寬,又作倪寬,西漢千乘(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人。《漢書》卷五十八說他「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贊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顏師古註:「都,凡眾也;養,主給烹炊也。」
   承宮,字少子。東漢琅邪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人。《後漢書》卷二十七說他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柴,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

  [28]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見《論語.學而》。不遷怒,不貳過,見《論語.雍也》。

  [29]曾參(前505-前436),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棗莊市附近)人。字子輿,孔子學生。
   「不識小受大逃」事見《孝經·諫諍》:「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小受大逃」語出《韓詩外傳》卷八:「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箠則待笞,大杖則逃。」此處引申其義,對父親的小缺點可以容忍(《論語》云:「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而對其不義之事則要理直氣壯地勸諫。

  [30]申生,春秋時晉國太子。「不知陷親不義」事見《禮記正義·檀弓上第三》之疏:「《春秋左傳》雲,晉侯殺其世子申生,父不義也。孝子不陷親於不義,而申生不能自理,遂陷父有殺子之惡。雖心存孝而於理終非,故不曰孝但諡為恭,以其順於父事而已。」

  [31]陳仲子,即田仲,戰國時齊人。「譏其太矯」事見《孟子·滕文公下》:「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32]冉子,即冉求。字子有,春秋魯國人。孔子學生,少孔子二十九歲。「不知周急不繼富」事見《論語·雍也》:「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33]原憲,又名原思,字子思。孔子學生。「辭粟」事見《論語·雍也》:「原思為九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34]《遊五姓湖記》,牛運震撰。見《空山堂文集》卷六。牛運震(1706-1758),字階平,一字真穀,號空山,滋陽(今山東兗州縣)人。曆官甘肅兩當、秦安、平番等縣知縣,曾主講皋蘭、晉陽、河東等
書院。據《記》中所云:五姓湖「彙永濟、臨晉、虞鄉三縣之交」,「輸於涑水」,「周環六七十里」;遊湖時間在「蒲郡太守周侯既浚五姓湖之三年」;同游者除牛運震自己外,還有周侯、浙東胡稚威、永濟令張君、萬泉令畢君。
  《記》中對周侯將「淤且涸者百有餘年」的五姓潮重新疏浚,使「魚蝦之產歲千萬石,湖之民捃而弋其利者倍禾稼之入」的政績予以充分肯定,故《講堂錄》說「見篇中人物,皆一時之豪」。

  [35]《與翁止園書》,方苞撰。見《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五(四部備要本)。
   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靈皋,亦號望溪,安徽桐城人。累官禮部侍郎,其散文大有名於當時。
   翁止園,名荃,金陵人,究心三禮,赤能詩,與方苞友善。把《書》中所云:「近聞吾子與親戚以錐刀生隙,嘖有煩言,布流朋齒,雖告者同辭,仆堅然信其無有。然蘇子有言:『人必貪財也,而後人疑其盜;必好色也,而後人疑其淫。』毋吾子之夙昔,尚有不能大信於彼人者乎?仆往在京師,見時輩有公為媟●者。青陽徐詒孫曰:『若無害,彼不知其不善而為之也。吾儕有此,則天厭之矣。……』仆自與人交,雖索相親信者,苟一行此,必造怒而逢尤;仆每以自傷,然未敢以忖吾子。於前所聞,既信吾子之必不然:於後所陳,又信吾子必心知其然,是以敢悉布之。」故《講堂錄》說此書是「戒淫也」。

  [36]「意淫」,語出《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37]如在深淵,若履薄冰,見《詩經·小雅·小旻》。原詩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38]孟德,即曹操(155-220),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仲謀,即孫權(182-252),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諸葛,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39]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語出韓愈《原毀》,見《韓昌黎全集》卷十一。

  [40]程子,疑為朱子之誤。朱子即朱熹。《朱子文集》卷六《答王子合》一信中有「大抵吾輩於貨色兩關打不透,便更無語可說也。」

  [4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參見枚乘《諫吳王書》:「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42]伊尹,商初大臣。曾助湯攻滅夏桀,並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商湯法制,不理國政,被他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

  [43]《書》,即《尚書》,亦稱《書經》。是一部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跡著作的彙編。
   唐,即陶唐氏,傳說中遠古部落名,堯為其領袖,故有時唐堯聯稱。
   虞,即有虞氏,傳說中遠古部落名,舜為其領袖,故有時虞舜聯稱。
   夏,即夏後氏,禹為其領袖,故有時複禹聯稱。相傳禹之子啟,開創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即夏朝。
   商,朝代名。西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後建立的奴隸制國家。
   周,朝代名。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

  [44]《範蠡論》,姚鼐撰,見《惜抱軒文集》卷一。
   姚鼐(1732-1815),字姬傳,安徽桐城人,為清代桐城派著名散文家,主張義理、詞章、考證並重。《范蠡論》一文,講範蠡之子殺人,繫於楚,蠡在營救其子的過程中,由於所託非人,結果失敗。於是作者得出結論:「旦暮之交,君子弗與。故必內行備而後可友天下之士;友天下之士,而後為之謀則忠信而不私,當其事則利害而不渝,故君子重修身而貴擇交。」

  [45]《伊尹論》,沈近思撰,參見《涵芬樓古今文鈔》卷五。
   沈近思(1671-1727),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近思的《伊尹論》一文曾批駁魏禧在其所著《伊尹論》一文關於湯「伐夏之舉,出於伊尹之獨斷無疑」的觀點,認為「湯之革命,應天順人,除殘去暴,救民於水火之中……普天率土,莫不引領戴商,以勸伐夏,何嫌何疑,而曰『必尹之獨斷』?且尹之所自任者,在救民不在伐夏,尹之言曰:『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其視天下匹婦匹夫,有一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此則尹之所以獨斷而自任者也。」

  [46]天視自我民視,語見《尚書·泰誓中》。

  [47]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湖南衡陽人。「有豪傑而不聖賢者,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一語見《俟解》。
   拿翁,措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組成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1804年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此段內容可參見楊昌濟《論語類鈔》,《楊昌濟文集》第69頁。

  [48]孔子語分別見《論語》之《述而》、《公冶長》、《裏仁》三篇。原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孟子語見《孟子.公孫醜上、下》及《孟子.滕文公下》三篇,其中有二句與原文略有出入,這二句的原文是:「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49]語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盡心上》。「乃所謂豪傑之士也」之「乃」原文為「彼」。

  [50]參見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原文是:「思想者,事實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實,必先養成何等之思想。」

  [51]語見《河南程氏遺書》卷六。原文是:「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惡。」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6頁。

  [52]語見《禮記·中庸》。

  [53]語見《孟子·告子上》。

  [54]《管子》,戰國時齊國稷下學者著作總集,託名管仲(?-前645)所作。「不偷取一世」見《管子.牧民第一》,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將「世」改為「時」。此段系楊昌濟日記大意。據楊昌濟在《論語類鈔》中說,寫於戊戌(1898)年。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6-27頁、第73頁。又見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之修身問題。

  [55]孔子在陳、匡,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和「子畏於匡」(孔子被匡人所拘禁),事見《論語.衛靈公》和《論語.子罕》兩篇。
   耶蘇,今通譯耶穌,基督教之救世主。後被門徒猶大出賣,以「謀叛羅馬」罪釘死於十字架。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貴族奴隸主的代言人,在與奴隸主民主派鬥爭中失敗被絞死,一說被毒死。泡爾生《倫理學原理》(商務印書館民國4年版)第108頁說:「凡人類中所稱為偉人者,無不先與惡競。蘇格拉底之名,於今不朽,以其為宵小所忌,仰藥自盡故也;耶蘇之所以為耶蘇,亦以
其被磔於十字架故」。此段內容可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7頁。

  [56]見楊昌濟《達化齋日記》、《論語類鈔》,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7、74頁。「斷腕」,語出《墨子.大取》:「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

  [57]「故曰」後的話,見皇甫謐《帝王世紀》,傳說是堯時一位八十老人所唱的歌。

  [58]張子,即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張載語見《張子語錄中》,參見《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20頁。原文是:「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擬修身問題中,有「試誦張子之言」一題。

  [59]諸葛武侯,即諸葛亮,死後諡武侯。
   范希文,名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孔,指孔子。
   孟,指孟子。
   朱,指朱熹。
   陸,指陸九淵。
   王陽明,即王守仁。

  [60]韓,指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大臣。
   范,指范仲俺。韓琦於寶元三年(1040)出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時人以韓範並稱。
   曾,指曾國藩。
   左,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湘軍將領,與曾國藩共同鎮壓過太平天國革命。
   傳教,指范、曾均推崇義理之學,注重抓大本大源。

  [61]見楊昌濟《達化齋日記》,原載《遊學譯編》第八冊。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8頁。

  [62]這段話出處同上。又見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所擬修身問題。

  [63]豢龍氏,傳說舜時的畜龍者,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

  [64]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語出朱熹《小學》卷六《右實敬身》:「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65]飯疏食飲水……於我如浮雲,見《論語.述而》。

  [66]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前6-57),東漢王朝的建立者。
   太學,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漢武帝時,於太學設五經博士,學生分科肄業。

  [67]嚴光,一名遵,字子陵,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少有高名,曾與光武同遊太學。本段所敘光武征嚴光事見《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嚴光對光武說話的原文是:「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有故志,何至相迫乎!」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所擬修身問題關於「聖賢豪傑之特質」一欄中,有「東漢以前風俗何如?」「東漢士氣概盛,何人倡之?」「能言嚴子陵之事乎?」

  [68]見楊昌濟《勸學篇》,原載《公言》第一卷第一期,參見《楊昌濟文集》第202頁。此系揚昌濟轉述王國維(1877-1927)的觀點。見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載《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五冊。
   朱,指朱熹。
   程,指程顥、程頤。
   張、指張載。
   周,指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學家。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
   「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經典。

  [69]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後世因其曆事五姓,每加非議。

  [70]「民黎」,原文如此,似應作'氓黎'。劉孝標《辯命論》:「與三皇競其氓黎,五帝角其區宇。」

  [71]曾滌生即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見《曾文正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二。據該文所說,這32人按原文順序分別為: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軻,班固、司馬遷、左丘明、莊周,諸葛亮、陸贄、范仲淹、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朱熹、張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許慎、鄭玄、杜佑、馬端臨,顧亭林、秦蕙田、姚鼐、王念孫。因「程」包括程顥、程頤兄弟二人,故實為33人。

  [72]範文正,即范仲淹,見本書第91頁注[15]。
   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時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南)人。十六歲喪父,親戚湣其孤貧,鹹共贈賵,悉辭不受。成帝稱讚他「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避居遼東三十多年,辭官不就。
   堯夫,即範純仁(1027-1101),字堯夫。范仲淹次子。年少時,其父嘗遣其赴姑蘇(今蘇州)取麥五百斛,路遇友人石曼卿母喪無力舉葬,堯夫於是將一舟麥全部給他作葬母經費。

  [73]陸象山,即陸九淵。語見《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語錄下》,參見中華書局1980年版《陸九淵集》第452頁。「沖決」原文為「決破」。

  [74]曾文正,即曾國藩。'八本'見庚申(1860)四月《日記》;又見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十三日給曾紀澤、曾紀鴻信(參見《曾國藩全集.家書二》,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662頁)。'八本'之排列順序,各本略有不同。

  [75]摩西,《聖經》故事中猶太人的古代領袖。《聖經.出埃及記》載,摩西奉上帝之命帶領在埃及為奴的希伯來人出埃及,並向他們傳授上帝刻在兩塊石板上的「十誡」:崇拜唯一上帝而不可拜別神,不可製造和敬拜偶象,不可妄稱上帝名字,須守安息日為聖日,須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財物。

  [76]郭筠仙,即郭嵩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清末外交官。語見《郭嵩燾日記》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二十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卷第471頁。又見《養知書屋文集》
卷十《致曾沅甫》,參見嶽麓書社1984年版《郭嵩燾詩文集》第183頁。
  《文集》原文是:「自漢唐迄今,政教人心,交相為勝,吾總其要曰:名利。西漢務利,東漢務名;唐人務利,宋人務名;元人務利,明人務名。」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所擬修身問題中,有「郭筠軒以好名好利判世運之隆汙,能舉其說與?」

  [77]侯朝宗,即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父恂,因忤魏忠賢,曾兩次被捕入獄。方域健於文,由於生長宦旅,少年時行為頗放浪,常選妓征歌。江藩撰《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八《黃宗羲》中曾記宗羲對侯方域的議論:「在南都(今南京)時,見歸德(今商丘)侯朝宗每宴以妓侑酒,宗羲曰:『朝宗之尊人尚在獄中,而放誕如此乎!吾輩不言,是損友也。』或曰『侯生性不耐寂寞。』曰:『夫人而不耐寂寞,則亦何所不至耶?』」參見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5年8月18日:「黃梨洲譏侯朝宗之不耐寂寞,蓋不耐寂寞者無自得之樂,而有榮華之慕者。」

  [78]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見《莊子.逍遙遊》。
   守死善道,見《論語.泰伯》。

  [79]語出《易.大過》,原文是:「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80]見梁啟超《新民說.論自由》。

  [81]邦無道則愚,邦無道貧且賤焉可也,語出《論語.泰伯》,原文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語出《論語.雍也》,原文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82]楊震(54-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人。累官至太尉。當其任地方官時,有次道經昌邑(今兗州金鄉西北),邑令王密系其過去所舉之荊州秀才,王感其栽培,至夜懷金十斤以贈,震拒不受,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83]《雪中遇獵》,吳偉業所撰之詩,見《梅村家藏稿》卷十一。據《梅村先生年譜》卷四:「(順治)十三年(1656)春,上(指順治帝)……駕幸南海子,遇雪大獵,先生恭紀七律一首。」原詩為:

   北風雪花大如掌,河橋路斷流澌響。
   愁鴟饑雀語啁啾,健鶻奇鷹姿颯爽。
   將軍射獵城南隅,軟裘快馬紅氍毹。
   秋翎垂頭西鼠暖,鴉青徑寸裝明珠。
   金鵝箭褶袍花濕,挏酒駝羹馬前立。
   錦靴玉貌撥秦箏,瑟瑟鬟多好顏色。
   少年家住賀蘭山,磧裏擒生夜往還。
   鐵嶺草枯燒堠火,黑河冰滿渡征鞍。
   十載功成過高柳,閑卻平生射鵰手。
   漫唱千人敕勒歌,只傾萬斛屠蘇酒。
   今朝彷佛李陵台,將軍喜甚圍場開。
   黃羊突過笑追射,鼻端出火聲如雷。
   回去朱旗滿城闕,不信溝中凍死骨。
   猶有長征遠戍人,哀哀萬里交河卒。
   笑我書生短褐溫,蹇驢箬笠過前村。
   即今莫用《梁園賦》,扶杖歸來自閉門。

  《講堂錄》中以下自'鶻'至'閉門'均系此詩中字、詞。

  [84]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此系《漢書·禮樂志》'給大官挏馬酒'一語之注。

  [85]奉天,清代府名,府治在盛京(今瀋陽市)。

  [86]邢子高,即邢亢,字子高。北齊時人。頗有文學。
   斛律金應為斛律光,光為金之子,高歡時授都督,封永樂子。據《北史》卷五十四載:光「嘗從文襄於洹橋校獵,雲表見一大鳥,射之正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雕也。丞相屬邢子高歎曰:『此射鵰手也』。當時號落雕都督。」

  [87]神武,指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496-547),一名賀六渾。渤海崑(今河北景縣)人。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今山西朔縣一帶)人。
   歌《敕勒》事見《北史》卷六,歌詞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88]燕然山,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李陵台,即今內蒙古正藍旗南黑城。

  [89]相如,指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辭賦家。

  [90]袁安(?-92),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累官至司空、司徒。當其貧困潦倒時,一人獨臥屋中,雪積門外,洛陽令過其門,見無人跡,疑其死,入內,見袁僵臥其中。

  [91]《孫子集注序》,魏源撰。見《古微堂集》,參見《魏源集》第226-228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曾任知州、知縣等職,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者和思想家。
  以下自《老子》語開始,至「越女劍」各條,凡未另註明出處者,大多系錄《孫子集注序》原文。

  [92]蒲城,應為浦城。下同。

  [93]這段話系黃震(1212-1280)《黃氏日鈔》卷五十八《讀諸子》中《〈孫子〉兵書》一節的大意,黃震(與《講堂錄》的上一條所記黃震非一人),字東發,慶元府慈溪(今屬浙江)人。曾任華亭縣令,撫州太守。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齊國人,軍事家。西元前517年以伍子胥薦見吳王闔閭,呈兵法十三篇,即今傳《孫子兵法》。

  [94]語見《老子》第七十八章。「先」,原文為「勝」。

  [95]《謀功篇》應為《謀攻篇》。「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語,見《孫子兵法.謀攻篇》。「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一語,出自《孫子兵法.形篇》,原文是:「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96]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蘇洵原話見《嘉祐集》卷三《權書下》《孫武》:「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曰,『久暴師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屍,複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戊、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塚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失秦交而包胥救」,魏源原文為「失秦交而包救至」。

  [97]魏源原文是:'吳,澤國文身封豕之蠻耳,一朝滅郢,氣溢於頂,主驁臣驕,據
宮而寢,子胥之智不能爭,季劄之親且賢不能禁,一羈旅臣能已之乎?故《越絕書》稱'巫
門外有吳王答孫武塚'。是則客卿將兵,功成不受官,以不盡行其說故也。
  '
  [98]冉求,即冉有,字子有。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據《左傳》: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人伐魯,冉求作為季氏宰帥師與齊人戰於清,「用矛於齊師」,「獲甲首八十」。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99]前一說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後一說出處未詳。

  [100]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語見《尚書.仲虺之誥》。

  [101]宜僚,即熊宜僚。春秋末年楚國勇士。《左傳.哀公十六年》:「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莊子.徐無鬼》:「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魏叔子(禧)文集》卷八《三教經圖賦序》:「楚人熊宜僚善弄丸,手一丸而八丸常在空中,無益之藝也,而楚王以敗宋師。」

  [102]越女,古代越國善劍之婦女。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王勾踐要範蠡推薦善戰者,「範蠡對曰:『臣聞古之聖君,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當世(莫能)勝越女之劍。」

  [103]此《農書》指張履祥所著《補農書下》。
   張履祥(1611-1674),字考夫,桐鄉(今屬浙江)人。居楊園村,學者稱楊園先生。其論學,力主耕讀不容偏廢,故於講學之餘,於耕耘之事、種植之方,一一講求,因在沈氏《農書》基礎上著《補農書》。見《楊園先生全集》卷五十。
  以下自「壅」起至「農事不理」各條,均系錄自該書原文。
  在引文中「麥曆四時,故稈四」的「四」後,《補農書》原文有一「節」字,「霜」後《補農書》原文有「雪」字。

  [104]《豳風》,《詩經·國風》之一,包括《七月》、《鴟鴞》等七篇。豳,古都邑名,在今陝西旬邑西南,相傳為周代祖先立國之地。

  [105]參見《魏叔子(禧)文集》卷八《張無擇文集序》:「儒者之文沉以緩,才人之文揚以急;文人之文文勝其質,學者之文質勝其文,然得其一皆足以自名。」

  [106]《西師意〈實學指針〉序》,吳汝綸撰,見《吳摯甫文集》卷一。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末散文家,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西師意,日本人,自號金城子,曾師事吳汝綸。著有《金城叢書》三種,《實學指針》為其一,出版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西師意稱他著書「自忘其為日本人」,而「置身於清人之地以立說」(《泰東之休戚.前言》)。吳汝綸在序中對《實學指針》一書頗稱讚:「是書詳記英俄德美之地積、人口、財政、軍法,使吾國士大夫考鄰敵之富盛,而思所以自振拔,其用意故以勤矣。至稱述閣龍、牛董、英蘭克林、華德之徒,諷切微至,吾曹從事學業者,其愧憤感發宜如何?」

  以下自「閣龍」至「華德」各條,均系吳汝綸序中所提到的外國人名。

  [107]牛董,今譯牛頓(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經典力學的創始人。

  [108]芙蘭克林,今譯佛蘭克林(1706-1790),美國科學家,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曾作出貢獻,發明避雷針。

  [109]華德,今譯瓦特(1736-1819),英國發明家,對當時已出現的原始蒸汽機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進和發明。

  [110]見斯賓塞著、嚴複譯《群學肄言.國拘》篇:「曲乎直乎,是吾國已,此美利堅之民所常常稱道者也。」

  [111]《日知錄序》潘耒撰,見《遂初堂文集》,又見《涵芬樓古今文鈔》卷十七。《日知錄》為顧炎武撰。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清初思想家、學者。
   潘耒(1646-1708),字次耕,江蘇吳縣人,顧炎武學生。

  以下自「鄭樵」至「魏司馬朗複井田之議」各條,所有人名、概念及文句,均系錄自《日知錄序》。

  [112]邛州屬今四川,境轄相當於今邛崍、大邑、蒲江等縣地,故福建之說有誤。

  [113]見《禮記·學記》。 「經書」,《禮記》原文為「經業」。

  [114]「國民」,《日知錄序》原文為「國命」。

  [115]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今河南懷縣一帶)人。官至魏丞相主簿。據《三國志.魏志》:「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而郡國無蒐守習戰之備故作。今雖五等未可複行,可令州郡並置兵,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於策為長。又以為宜複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難中奪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複之。議雖未施行,然州郡領兵,朗本意也。」
   虞集(1273-1348),字伯生,崇仁(今屬江西)人,元代學者。官至國子祭酒。嘗建言以京東沿海土地聽民開墾,築堤以捍海潮。事雖不成,而後來設立海口萬戶,即略采其說。

  [116]一時之正義、萬世之通義,語出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四,原文是:「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

  [117]此處原件有缺損,僅留「歹」旁,疑為「殊」字。

  [118]荊川,即唐順之。

  [119]韓,指韓愈;柳,指柳宗元;杜,指杜甫。

  [120]《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記載歷代典章制度之沿革,上起唐虞,下迄唐肅宗、代宗。
   《通考》,《文獻通考》之簡稱,宋元之際馬端臨撰,三百四十八卷,記載上古至宋甯宗時的典章制度沿革。
   《通志》,南宋鄭樵撰,二百卷,系綜合歷代史料而成之通史。

  [121]程子,指程頤。事見《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九,參見《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58頁。原文是:「先生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後卻看有不合處,又更精思,其間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人只見成者便以為是,敗者便以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敗者煞有是的。」

  [122]鄭漁仲,即鄭樵。

  [123]參見《紅樓夢》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124]陶桓公,即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l歷任荊州、廣州刺史。勤慎吏職,常勉人惜分陰;造船時木頭竹屑都貯以備用。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所擬修身問題中,有「試言陶侃之勤」,﹞陶侃與本校有何關係?」「試舉陶侃克勤小物之例」等題。
   愷撒(前100-前44),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在其任終身獨裁官時,因進行改革遭反對派的暗算。事先,愷撒已預聞有關陰謀,但他堅信自己的命運,於西元前44年3月15日按原計劃出席在羅馬龐培議事堂舉行的元老院會議。結果,在那裏被殺害。

  [125]楊昌濟《達化齋日記》(校訂本)1914年11月21日所擬修身問題中,有「試舉不敬事之例」,「試舉陶侃克勤小物之例」,「何謂斷?」「試言積字之義」等題。

  [126]《春秋公羊傳註疏》卷八:「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劉向《新序》卷四:「昔者齊桓公出遊於野,見亡國故城郭氏之墟,問於野人曰:「是為何墟?」野人曰:「是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惡惡。」桓公曰:「善善而惡惡,人之善行也,其所以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是以為墟也。」桓公歸以語管仲,管仲曰:「其人為誰?」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於是桓公招野人而賞焉。」

  [127]參見曾國藩《雜著·筆記二十七則》中《克勤小物》條。原文是:「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丈之樓,基於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鍾,一銖一兩之所累也。……陶侃綜理密微,雖竹頭木屑皆儲為有用之物。朱子謂為學須銖積寸累,為政者亦未有不由銖積寸累而克底於成者也。」

  [128]以久制勝,見楊昌濟《論語類鈔》,參見《楊昌濟文集》第68頁。□處,原件有缺損,據前後文義,疑為'之'字。

  [129]此段有眉批'曾語'二字。曾,指曾國藩。語見曾國藩同治六年
  (1867)二月二十九日《致沅弟》信:'此時須將劾官相之案、聖眷之隆替、言路之彈劾
一概不管。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界,
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
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
  '
  [130]頡德,亦譯克特(1858-1915) ,英國社會學家。梁啟超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中曾介紹其重未來的觀點:「頡德以為人也者,與他種動物同,非競爭則不能進步。……而此進化的運動,不可不犧牲個人以利社會(即人群),不可不犧牲現在以利將來。」
   楊朱,戰國初哲學家。魏國人。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奪別人。故孟子抨擊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131]大禹,即禹,姒姓。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惜陰之說見《晉書·陶侃傳》:「侃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
  [132]參見楊昌濟《告學生》,《楊昌濟文集》第364頁。

  [133]本條和下條均參見楊昌濟《告學生》,《楊昌濟文集》第365頁。

  [134]《渾州溪堂詩並序》,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渾」,原文為「鄆」。
  《講堂錄》中自「喑」至「螟?蛑賊」各條,均系錄自該詩及序中正文或注中文字。

  [135]《貓相乳》,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
  以下一條「北平王,馬燧也」,系該文注中文字。
   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唐大曆、建中年間,以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北平郡王。

  [136]自此條起,至「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為也」,凡九條,均錄自韓愈《進士策問十三首》,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此條「周」之前韓愈原文有「而」字。

  [137]夫子,指孔子。此句《韓昌黎全集》有註:「孔安國曰:『諸侯之事而連帝王。孔子序《書》,以魯有治戎征討之備,秦有悔過自誓之戒,足以為後世法,故錄之以備王事。猶詩錄商魯之頌。』而鄭康成以為,魯得用天子禮樂,故有頌。而商頌至孔子之時存者五篇,而夏頌已亡,故錄魯以備三頌,著為後王之法,此夫子取予之意也。」

  [138]管,指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政治家,助齊桓公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商,指商鞅。「不責其實」,韓愈原文為「不得其實」。

  [139]此為韓愈引孔子語,見《論語.先進》。

  [140]此為韓愈引趙文子語,見《禮記.檀弓下》。

  [141]此為韓愈引孔子語,見《論語.季氏》。

  [142]這一條及下條「此詩乃司馬開之文,非相如文也」,均錄自韓愈《元和聖德詩並序》題注中語。見《韓昌黎全集》卷一。原文是:「穆伯長曰:『退之《元和聖德詩》、《淮西碑》、《柳雅章》之類,皆辭嚴義偉,製作如經,能崒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筆墨間錄》云:『此序乃司馬遷之文,非相如文也。』」

  [143]自此條至「《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條,除另註明者外,均系錄自韓愈《爭臣論》中原文或原注中文字,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

  [144]楊子,《爭臣論》原文作陽子,指陽城(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今河北滿城北)人。曾官諫議大夫。

  [145]此為《韓昌黎全集》中《爭臣論》原注中文字。
   「城」,指陽城。原文為:「城好學,貧不能得書,乃求為集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晝
夜不出,六年乃無所不通。」'

  [146]「忽然」,韓愈原文為「忽焉」。

  [147]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148]「招」字原文旁有一「翹」字,為讀音。國武子,即即佐,春秋時齊國大夫,國歸父之子。

  [149]襄公,指單襄公。單襄公語見《國語.周語下》。「淫亂之間」,原文為「昏亂之國」。

  [150]《傳》,指《左傳》,引文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151]自「●」至「枷脰械手」各條,包括注中文字,均系錄自韓愈《元和聖德詩》中原文或原注。

  [152]見《黃石公三略.上略》。原文「勇」為「死」。

  [153]此處之「經」字及後面「子」、「集」字,系我國舊時書籍的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
   本條以下自「睊睊胥讒」至「思戢用光」各條,包括注中某些文字,除「好盡言」條外,均系錄自《孟子.梁惠王下》。

  [154]苛,《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為「哿」。「哿以富人」,語出《詩.小雅·正月》。

  [155]《徵招》、《角招》,我國古代樂章名。

  [156]《樸學齋稿序》,清潘耒撰,見《遂初堂集》;又見《涵芬樓古今文鈔》卷十七。《樸學齋文稿》為林佶(1660-1735)撰。林佶,字吉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康熙進士,授內閣中書。善楷書。嘗從汪琬學。
  本條以下至「不鄙予而枉存之」各條,均系錄自《樸學齋稿序》。

  [157]'清'後《樸學齋稿序》原文有'醇'字。
  [158]鄧林,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樹林,見《山海經.海外北經》。
   南山,古山名,即今之終南山。《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
   倕,傳說中堯時(一說黃帝時)巧匠名。
   般,即公輸般,亦稱公輸盤、魯班。我國古代建築工匠,春秋時魯國人。
   易牙,亦作狄牙。春秋時齊桓公之幸臣。長於調味,善於逢迎,相傳曾烹其子為羹以獻桓公。

  [159]魏伯子,即魏際瑞(1620-1677),原名祥,字善伯。魏禧之兄。江西寧都人。明清之際著名散文家,著作有《魏伯子文集》十卷。此處引文見該集卷二《與周公書》。原文是:「愚竊以為,大家之文,其奇者在至平,其密者在至寬,其曲折周翔斷續轉換者在直,其味在平淡,其腴麗姿致在樸。此體識之所以為大也。」

  [160]《銘書案曰淨厚寬平》,魏際瑞撰,見《魏伯子文集》卷七《銘》。引文中「真」字魏際瑞原文為「貞」。

  [161]句驪,亦作高句驪、高句麗、高驪、高麗。古國名,後為衛氏朝鮮所並。

  [162]飛衛學射於甘蠅一段見《列子.湯問》篇。

  [163]見《易經》《泰》卦《象》辭。原文是:「天地交,泰。」

  [164]天君,見《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五官,荀子書中指耳、目、鼻、口、形。天君泰然,語出宋代範浚《香溪集》五《心箴》:「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165]《莊子.齊物論》有「蝍蛆甘帶。」

  [166]見《莊子.齊物論》,'牆'《莊子》原文作'嬙'。

  [167]語出《詩經.大雅.公劉》。
  自本條至「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各條,均系錄自《孟子.梁惠王下》。

  [168]「責」,《孟子》原文為「賊」。

  [169]自本條以下,至「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各條,均系錄自《莊子.逍遙游》原文或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一上的原注中文字。

  [170]合肥李氏,指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淮軍首領,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等職。所謂「平發夷撚」,指其鎮壓太平軍、撚軍農民起義。「登壇囗理國交」,原件有一字缺損,疑為「陛」字。

  [171]語見《孟子.盡心上》。

  [172]《元和聖德詩》,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一。
  本條以下自「珪」至「耦」各條,包括某些注中文字,均系錄自該詩。

  [173]《記》指《禮記》,此語出自《禮記.樂記》。

  [174]《改葬服議》,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
  本條以下自「緦」至「曰不然」各條,均系錄自該文。

  [175]語出《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年五月。

  [176]《改葬服議》原文無「之」字。

  [177]《諫臣論》,亦作《爭臣論》。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
  本條以下自「志不可則」至「子告我曰」各條,均系錄自該文。

  [178]《諫臣論》原文為:「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

  [179]《書黃子久畫後》,侯方域撰,見《壯悔堂集》卷九。
   黃子久,即黃公望(1269-1359),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元代傑出的山水畫家。
  自上一條「則是循名而阻天下以無齊善也」至「嗚乎!天下容有習且熟於其真……」各條,均系錄自《書黃子久畫後》中原文。

  [180]《謝安論》侯方域撰,見《壯悔堂集》卷七。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曾官至宰相。
  本條以下自「古之有為於天下者」起至「導有大有為之識」各條,除另註明出處者外,其他均錄自《謝安論》。

  [181]氣識,《謝安論》原文為「器識」。

  [182]語見《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濛,指王濛(309─347),字仲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人。系晉哀帝王皇后之父。這兩句對話是謝安年輕時拜會王濛之後,濛子修問其父對謝安的印象如何,及濛的答話。

  [183]「夏禹勤王……恐非當世所宜。「」秦用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耶?」這兩條均出自《晉書.謝安傳》。前一條是謝安與王羲之登冶城時,王羲之講的一段話。下一條則為謝安的答語。

  [184]「導」指王導(276-339),字茂弘,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政治家,曾官至丞相。
   安,指謝安。

  [185]見《晉書.謝安傳》。晉簡文帝崩後,桓溫欲謀害謝安等人以篡晉,這是謝安為挫敗桓溫陰謀而講的一段話。
   明公 指桓溫。

  [186]《省試學生代齋郎議》,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四。題中「議」字原件缺損,據《韓昌黎全集》補。
   以下自「執籩豆」至「宗彝」各條,均系錄自該文。

  [187]「為」, 韓愈原文為「考」。

  [188]「尋」,原文如此,疑為「彝」字之誤。

  [189]《二鳥賦》,應為《感二鳥賦》,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一。
  以下四條均為該賦序或注中文字。

  [190]左太沖,即左思(約250-約305),字太沖,西晉文學家。引文出自《詠史》,參見《昭明文選》卷二十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97頁。

  [191]此系《感二鳥賦》原注中引李翱《幽懷賦》文。
   李翱(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安東)人。唐代散文家、哲學家,嘗從韓愈學。

  [192]此段文字系《感二鳥賦》原注引歐陽修評論李翱《幽懷賦》的話。

  [193]《複志賦》,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一。
  以下各條均錄自該賦序、正文及注文。

  [194]劉孝標,即劉峻(462-521),字孝標,平原(今屬山東)人。南梁文學家。
  《昭明文選》卷五十四作《辯命論》,且對這句話有註:「彭,彭越。韓,韓信。《易》曰:『君子豹變,其文蔚。』《禮記》曰:『鷙蟲攫搏,不程其勇者。』鄭玄曰:『鷙蟲,猛獸也。』孟子曰:『有天爵,有人爵』。《漢書》曰:『張禹,字子文,善說《論語》,令禹授太子,遷光祿大夫,賜關內侯。』範曄《後漢書》曰:『桓榮治歐陽尚書,授太子,為太子少傅,封關內侯。』《禮記》曰:『諸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

  [195]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汶山附近)人。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之開創者。語見《漢書》卷七十五。
  《漢書》原文「取」前有「其」字。

  [196]《劇秦美新》,揚雄作。揚雄(前53-後18),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197)班孟堅,即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撰《漢書》。
   《賓戲》,《昭明文選》題為《答賓戲》。「藝術」,《答賓戲》原文為「術藝」。

  [198]《家語》,即《孔子家語》。
  「也」,《孔子家語》原文為「已」。

  [199]《前漢》,指班固所撰《漢書》,又稱《前漢書》。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

  [200]《閔己賦》,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一。
  本條以下自「昔顏氏之庶幾兮」至「則餓而死,不亦難乎」各條,均系錄自該賦正文或原注中文字。

  [201]顏氏,指顏回。孔子弟子。

  [202]蘇子瞻,即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此處引語見《顏樂亭詩並序》,載《蘇軾詩集》卷十五。「必於其小焉觀之」,蘇軾原文為「必於小者觀之」。

  [203]光,指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北宋大臣、史學家,撰《資治通鑒》。司馬光語見《顏樂亭頌.序》。
  「志詔」、「乎」,《顏樂亭頌.序》原文為「銘志」、「哉」。
  「以三書抵宰相求官」,指韓愈於貞元十一年(795)正月二十七日《上宰相書》,二月十六日《後十九日複上書》,三月十六日《後二十九日複上書》,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六。宰相指趙憬、賈耽、盧邁。
  《與於襄陽書》,韓愈撰,見《韓昌黎全集》卷十七,書中有云:「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於襄陽,指於頔,字允元,時任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204]《答李習之書》,即《答李翱書》,見《韓昌黎全集》卷十六。
  「常」,韓愈原文為「嘗」,「顏子」為「顏回」,「不亦難乎」為「其不亦難乎」。

  [205]楚囚,君子也,見《春秋左傳.成公九年》。楚囚,指囚於晉國的一個楚國伶人(樂官),晉侯與他對話時,他很講禮義。範文子稱讚他:「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太)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因建議晉侯將其釋放,「使合晉、楚之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8: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