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國內大學沒讀完就來了澳洲,那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那時候來的人都知道,中國留學生走過的路是多麼的艱難。在男生中,他算年輕的,英文說得很好,運動型,性格非常開朗,很容易跟人交朋友。因為要掙大學學費,打幾份工,吃了不少苦,當然還有中國人遭受的歧視,但比較起來,他能找到酒吧、西人餐館,體育場保安之類的工作,處境要比一般中國留學生好一些。走在街上,他經常看到街上挨家挨戶敲門找工的大齡中國學生。有時間的話,他都比較留意,看到英文實在不好的,他就上去幫一下,有時候甚至幫別人敲門,問有沒有工作可以給那個人做。
有一次,午飯時間,在一個街邊的快餐店裡,S 看見一個中年的中國男子正在給店員說要一個「漢堡包」,用中文一遍遍重複著,「漢堡包」,「漢堡包」。裡面的店員是希臘或黎巴嫩後裔,聽不懂,一付鄙視和不耐煩的樣子。S 就趕上前幫助翻譯。 他說他記得很清楚,那個漢堡要3塊多,當他轉告了那個中國男的時,那人脫口而出「這麼貴阿,要二十多塊啊「,一下子就猶豫起來。店員沒好氣,問 you want it or not? S看到他窘迫的樣子,就把錢付了。他告訴那個中國人,今天他請客。然後跟那人聊起來,原來大家都是上海人,那人是還是大學的講師;一了解,竟然是S所在的那所大學;再談起來,竟然還教過他的班。講師感慨地說,自己很沒面子,在澳洲這樣跟一個學生見面,需要學生給翻譯,還要學生好心買吃的。說到這裡,眼圈紅了。S 聽了眼淚也要下來了。感慨中國的父親,身為大學講師,而立之年的人了,為了給獨生女兒的前途鋪路,一句英文不會,隻身先闖澳洲,在街上討工,受人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