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宇宏:耶魯的青春歲月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4-22 1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幾個耶魯畢業的海歸們:我在耶魯的青春歲月!

--------------------------------------------------------------------------------

  
https://big5.backchina.com 倍可親 京港台時間:04/22 00:06   稿件來源: 活在美國


  
【倍可親網訊】倍可親(backchina.com)  我的未來不是夢

  人物簡介:

  袁健,男。耶魯大學2005屆Ezra Stiles學院學生。2001年從上海中學高中畢業后直接考入耶魯大學,主修計算機、數學和經濟。2005年以兩系均為第一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
同時獲得計算機碩士學位以及數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在畢業時被評為2005年耶魯理工科最優秀的學生,並被授予Henry Russell Chittenden獎。畢業后同時被微軟和Google錄用,目前就職於Google,從事計算機軟體開發工作。

  袁健採訪

  在國內念高中的時候,我是學理科,搞競賽的。其實在國內搞競賽的學生到耶魯的很少,一般都去了MIT或Caltech。對於畢業后的去向,我原本也想繼續讀博士,我申請了斯坦福和卡內基梅隆大學,都可以說是計算機領域最好的學校,並且均被這兩所大學錄取。同時,我也拿到了微軟和Google 兩個公司的職位,最後還是決定去工作。如何在讀書和工作之間進行選擇,我在耶魯的四年讓我發生了變化。國內的想法就是一條路往下走,選擇畢竟比較少,而且一步走錯的話就完了。剛來耶魯的時候,我肯定是想一直讀書。到了美國后,視野比較開闊了,選擇面比較廣,機會也比較多。我現在想先工作兩年,然後再回去讀書,這樣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可能會更有利。

  選擇Google

  其實一開始我也沒有想到會去Google工作。我是作為軟體工程師招入的, Google是一個以工程師為主的企業,不像微軟,招聘各種人才。我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在微軟做過兩年的實習,所以大四快畢業的時候,我已經拿到微軟的職位邀請。這時候Google也過來找我,Google開的薪酬比較高,所以我就決定去Google了。(笑)其實薪水只是一個方面,我主要還是看一個公司的成長環境。Google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公司,而且非常有活力和創新精神。而微軟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企業了,八萬多員工的企業,非常完善了,再往上走很難。如果進入這樣的大公司,發展機會比較少。而且由於公司的代碼庫非常龐大,要真正做一點事情很難(其實Google現在也開始逐漸面臨相同的問題了)。公司過於龐大的缺點就是分工太細,學習機會比較少,還有就是微軟現在有點兒官僚主義,機構比較臃腫,有點跟IBM靠攏。現在很多優秀的人也都從微軟跳到 Google了,所以相對來說我覺得在Google更有發展前途。

  我們這一屆中國學生大家都沒怎麼費力找工作。張泰蘇去法學院讀法學博士,孫歷漢考到斯坦福讀博,周希舟留在耶魯環境學院讀書,劉東恆去了香港一家投資銀行工作。但是一般來說,真要找工作的話,通常要投簡歷給10~20家公司,很累的。很多人大四不讀書了,就忙著投簡歷,然後等公司找你面試,至少要經過2~3輪面試,然後再給你一個截止日期,什麼時候回復公司接受這個職位。我只面試過微軟和Google 兩家公司,都是兩場面試。第一次面試主要是考些基本常識和智力測試,看你腦子是不是靈活,反應是不是快。第二輪面試就是寫程序,在規定時間內讓你編個指定程序,完全就是考驗你的實戰能力,比較注重實用性,同時他們也會觀察你是否有創造性。Google的面試和微軟差不多,我的Google面試官就是從微軟過來的。

  美國的企業對你是哪個學校畢業或者GPA(大學平均成績)得多少其實並不是非常看重,每個公司的招聘都有一些特別的方面,但他們更看重的是你的實際能力,而不是你的文憑。我們在國內從小學到高中可能經過了很嚴格的理工科訓練,但是沒有什麼實踐經驗,我兩個暑假在微軟的實習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比如寫代碼的規範還有軟體工程的思想,書本上的知識遠不能滿足這些實際需要,很多東西是需要實踐的。在美國,好大學和一般的大學在找工作時的區別就是,好的大學主要在找第一份工作時有用處,公司會主動來找你,二三流的學校公司一般不會去。畢業后再跳槽就要靠自己的能力,學校的牌子起的作用就不那麼大了。國內的話,靠好學校的牌子往往可以唬人。在美國,名校的牌子並不對你的將來起絕對作用。很多二流大學也可能有很厲害的人才,名牌大學里也會有一些很差的人。所以說在美國,自己真正的實力起的作用比學校的名聲更大。

  我對自己未來的計劃,就是先在大公司干幾年,看人家是怎麼運作的,以後有機會當然還是自己創業最好了。長遠的計劃還是想回國做點兒貢獻,國內的機會很多,我的計劃就是先工作兩年再看吧。總之,我很樂觀,我這人一直挺樂觀的。

  從上海到耶魯

  我是上海中學畢業後進入耶魯的。在那以前我沒有出過國,英文應該還算可以吧,由於那時我的GRE考分比較高,人家都說你考得這麼好,不出國就虧了。(笑)其實那時候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美國的大學並不認為托福或者GRE成績是最重要的,但是陰差陽錯我就來這裡了,也算歪打正著吧。本來我已經被保送到清華計算機系了,學校只保送四個學生,我如果要出國就必須放棄保送資格,這還是挺冒險的。大概在2001年八九月的時候申請學校,我當時報了七八個學校吧,包括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大學等,後來收到了耶魯和哥倫比亞的通知書,普林斯頓的面試都通過了,但是成績單沒有寄到,結果失之交臂。

  我的
家庭教育是比較寬鬆的,家裡一般不太管我。父親是搞計算機的,我母親是會計。家庭教育當然對我影響很大,我家比較有書卷氣吧,比較重視知識。我爸媽給我很多自由,他們從來不給我壓力,這個非常重要。很有趣的是,我認識很多在上海高中畢業後到北美上大學的人,他們的家長都不怎麼管小孩,都不會逼著你做作業或者干這干那。其實很多都是無形的壓力,因為大家都比較想出人頭地,想證明自己,同學之間都有競爭的壓力,這樣自己才會努力往上走。但絕不是因為家長對你說今天你必須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回家就挨揍。主要還是靠自身的動力吧。

  4月份知道被耶魯錄取。當初選擇耶魯,主要一個是因為這裡的獎學金比較多,一年三萬多美元,家裡不用出錢,就沒有壓力了。我念四年書,家裡一分錢都沒有出。還有就是耶魯的名氣比較大。在國內主要是看這兩點。出來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將來肯定是要學理科的,也知道耶魯以文科見長。但是學校的專業排名其實對本科生來說並不太重要,相反,我覺得還是整個學校的整體素質以及它的學生的組成來得重要得多。所以我最後還是選擇了耶魯。

  我在高中時數學、物理都很好。數學進過兩次冬令營,還拿過兩次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的銀牌。高三那一年12月份全國數學聯賽,是比較正規的聯賽,每個省市都有一、二、三等獎,每個省市一等獎裡面前幾名可以代表這個省參加數學冬令營。冬令營裡邊還有金牌、銀牌、銅牌,獲得銀牌以上的北大清華就會來找你,那一次我拿了銀牌,清華就來找我,所以不需要學校保送,也不用去高考就直接被清華錄取了,讓我高三下半年輕鬆不少。

  但是在清華和耶魯之間進行選擇時,我那時還是挺猶豫的。我覺得清華挺好的,但是當時就想出來看看吧,開闊眼界。到耶魯之後,我個人認為應該說還是耶魯的教育更好一些。國內的教育相對來說,教學硬體條件比較差,師資力量也不夠。教學的知識點更新不夠快,教學方法也不夠先進。相比之下,我認為耶魯的教學質量比國內的要好得多,而且對學生的個體成長也更為有益。什麼道理呢?第一,我學的專業是計算機。如果學數學,因為數學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這麼多大師寫的書,都已經沉澱下來了,在國內和在國外的區別並不是太大。但是計算機是非常新的東西,而且每天都在變化。國內的計算機教學明顯比較落後。當然現在國內的大學也在努力改進,像現在很多學校都開始採用美國原版教材了,但畢竟和美國的頂尖大學還是有差距的。第二,教授很重要。教授不行的話就不能提出好的課題給學生做。國內有些計算機教授現在就知道忙著自己開公司,把博士生當廉價勞動力用。而且很多教授的知識結構都比較老化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耶魯的教授就不一樣,隨便哪一個拿出來就是該領域響噹噹的人物。好在現在國內也越來越重視教學了,比如說這次圖靈獎得主Andrew Yao就被挖到清華了,他還帶回一大批非常好的教授。如果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回到國內,對整個中國的教育還是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希望以後有朝一日中國的教育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吧。第三,就是教育理念的問題。國內還是官本位。所以教育部規定怎樣你就得怎樣,較少考慮學生的個性。但是美國大學就是人本位,真正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學生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完全是靠你自我管理。他們認為每個進入耶魯的學生都是出色的,每個人完全有能力管理自己。你完全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混畢業文憑而學習,不是為了要獲得很高的GPA而學習。

  耶魯生活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適應很快,語言沒有問題。大家都是年輕人,在一塊兒就很快樂。我的圈子裡面還是中國學生比較多,美國人有一些,但是比較好的幾個都是中國人。有些中國同學比較西化,但是我就比較傳統,美國人不是講橄欖球就是講女人,跟我的思維方式都不太符合。有些美國人開玩笑都比較低級趣味,當然你可以在那裡哈哈笑笑,但是我沒有興趣。我很少參加聚會,不喜歡那種蹦蹦蹦。

  在美國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課程不怎麼難。尤其如果你在國內經過了競賽的考驗,在美國都能適應。國內那種競賽怎麼說呢,有好處也有壞處,受益肯定受益。第一鍛煉你的思維能力,第二把你的底子打得非常紮實。所以你在這裡上任何課都非常輕鬆,省下很多時間來。反過來說也有很大的壞處,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做這種無聊的題,反覆操練對你再不會有任何用處的東西,太浪費時間了,特別是從競賽的角度來說,越往上走越浪費。如果是最基本的知識,至少將來總會碰到,比如一些比較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微軟面試就碰到了。再往上比較深的東西,比如說冬令營集訓隊難度的題,又不是讀數學專業,那些思維方法都已經不是現代的思維方法,都比較老了,而且非常的專,對思維能力的提高並沒有很大好處,但是要浪費大量的時間操練。我高中時候已經非常反感,當時想只要拿個獎,能保證我上理想的大學理想的專業就OK了。(笑)耶魯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地方,非常多元化,我覺得這個蠻好,不同的人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比如說在北大、清華,可能每個人拿出來背景經歷都是相似的,在耶魯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幾乎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這樣挺好的,非常多元化。有一本書叫《Wisdom of the Crowd》,裡面就談到多元化的好處,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其實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五個人都去爭做科學家,幹嗎呢?結果只需要一個,那其他四個人本來可以在其他領域獨當一面,現在就白白浪費了。所以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挺好的。

  其實在耶魯,學理科的少,學文科的人比較多。在美國整個的本科教育中,經濟是最大的系,因為經濟最實惠,出來之後做諮詢顧問或者投資銀行啊,都能掙很多錢。我堅持走理科這條路,這是我的專長。理科是中國的傳統,中國學生在理科上比較有優勢。學文科的話,畢竟還有語言、文化以及人際關係的障礙。中國學生在美國讀了本科后比較常見的出路就是做律師或者醫生、去投資銀行或者做諮詢顧問,可以掙很多錢,但是很難爬到社會的上層,有玻璃天花板在那兒。中國人在這方面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因為美國更注重社會關係,中國人舉目無親地來到這裡,沒有那麼多關係,完全不能成功,除非你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這裡學法律在中國也很不實用,回國后就很難有用武之地。因為在中國有中國自己的一套官場制度,你還要了解中國的社會。

  中國現在文科人才非常斷檔,大家在耶魯都從文科上學到很多東西,這有助於自己成為更加完整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機器。我現在感到很幸運當初選擇了耶魯,真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我其實沒有時間選很多文科課程,因為我讀的是雙學位,還是四年本碩連讀,專業課非常重,但是就是從我讀的那些課裡面我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耶魯比較自由,學什麼的都有,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也不能說重視文科,只能說比較有政治氣息或者人文氣息,並不是指純文科,讀純文科、做研究的人在這裡也是少數。耶魯是一個比較貴族化的學校,這裡的學生是以美國的政客、中國人眼裡那些紈絝子弟或者高幹子弟為主,隨便碰到兩三個人,他們的家庭都是很有背景的。不過跟他們這些人在一起倒沒有什麼壓力,大家都很友好,讓我非常驚訝。中國人容易在各個地方都互相瞧不起,各自為政,這個不好,大家像一盤散沙。但是美國人比較包容,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雖然在本質上、根子里可能還有歧視,至少表面看不出來,這個已經很不錯了。耶魯是非常人文的學校,比較包容、多元化。另外,耶魯非常自由,有很多不同課程可以選,每個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特別讓你覺得每個人都會成功。不像國內,大家都是讀一樣的課程,一堆人擠在一起競爭,最後勝利者終歸是少數。在這兒,想和人家競爭可以,不想競爭可以另立門戶,也不會覺得沒人家優秀,非常大的包容感。舉數學例子比較有代表性,因為文科我不太清楚哪門課簡單,哪門很難,而數學課程很明顯,12345,五個難度級別,每個級別的差別很大,所以選擇自己水平適合的級別,讓每個人都自我感覺非常好,培養你的自信心。耶魯的精華就是讓你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耶魯學生不一定都很聰明,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有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高的情商。耶魯可以讓你看到各種不同的選擇方向,是你自己選擇這條道路,而不是別人逼你走這條道路,這是完全不同的。

  我這學期選了心理學和政治,我選的雜課不是很多,因為我主課比較多。我選過心理學、歷史、音樂,外語是必修的,哲學,還有政治我也聽過,我還在商學院上過兩門課。這些課會讓你的想象力更豐富,對完善你的知識面幫助很大。現在國內很多東西喜歡學習美國,但往往有的時候並沒有做深入研究、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只是機械的拷貝,結果可能並不完全正確。比如心理學,美國人講究自信,就算考試不及格也不會灰心喪氣。這本身當然是很好的態度,但到了國內好像就有點變味了,許多人盲目自信,對自己真正實力的認知嚴重偏差,結果往往眼高手低。現在很多公司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時候往往就有這樣的感覺。其實美國心理學調查表明,亞洲傳統比較謙虛,亞洲含蓄的人,反而比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成績要好。當然這並不是鼓吹大家要低調,只是說明很多時候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是對國外的統計數字不要一味盲從。其實中美是有文化差異的,完全照搬的話會有問題。現在中國
留學生的整個趨勢就是越來越西化,以前老一代的比較中國化,現在的學生更加容易融入美國的生活,更加西化。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有的時候把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都丟光了,我覺得還是挺可惜的。

  耶魯的收穫

  現在馬上面臨畢業了,四年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視野開闊很多,觀念也改變了很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耶魯的資源非常豐富。這四年如果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應該多參加點兒課外活動,其他的倒是沒有什麼,過得挺好。其實在耶魯,只要你不浪費時間做什麼都可以,我們這一屆是五個中國同學,當然有的上學、有的工作,大家完全不一樣的路。我們
剛進來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當初說我們想幹什麼,最後都做自己想做的了。我們應該說是比較傳統的。

  在這四年教育之後,從上海中學畢業來耶魯之前那種期待差不多都實現了,基本上符合我的期待。一開始我以為這裡面每個人都很厲害,但是其實美國的常青藤學校都是比較偏文科的,美國學生的理科學習比較差,完全和國內沒法比。在耶魯我就沒遇到特別的高手,沒有特別厲害的。就算是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或者Caltech(加州理工學院),據我的同學說一般中游水平的學生比起國內重點大學的學生來也要差一點。所以說即使在美國拿到第一名,也沒什麼。但反過來現在又想想也挺好,因為這裡鼓勵大家不同文化的融合,比如說哈佛、耶魯每年招很多中國人,並不一定是因為中國學生比其他美國學生好,而是每年他們都有分配給中國學生的相應名額,是為了滿足它全球化的發展目標。比如說有些很小的國家,學生的成績也不是很好,但是耶魯每年也要招一兩個學生。這確實非常有道理,與不同文化的人接觸,可以讓你學到很多東西。不一定要比你優秀,但是能夠開闊你的思維,可以讓你對很多沒有思考過的問題有所了解,更加容易擦出思維的火花。美國人其實非常多元化,美國同學也有讀書讀得比中國人還死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都跟你一起來發展。不像國內都在一條路上,為了高考除了數理化什麼都不能讀,在美國幹什麼都可以。

  中國學生其實挺悲哀的,他們面臨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往往不能學習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比如說現在國內重理輕文,如果只學文科的話,就不能證明自己很厲害,升學的時候也困難得多。好多的人,其實我覺得在文科方面很有才華,但是他們不會學文,只是為了證明我有這個能力就去學理科。這是非常大的浪費,從經濟學角度,花了很大的一筆投資,只是用來證明你是有能力的,而不是投資在你真正最有潛力的地方。和上一代的留美學生相比,我們對自己更加了解。一般來說國內出來讀博士的學生,很多都是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嗎,只是隨大流先念一個學位再說。也有的人本來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只是為了來美國才讀一個博士,以此作為跳板。相比之下,美國讀博士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如果要讀那就是真的對這個領域非常感興趣,往往比較有激情。如果我在清華讀書的話,我肯定也會讀博士,會順著這條路走下去。但是到了美國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不一定讀博士才是唯一出路。一般說來我們理工科的學生選擇讀物理、數學很多都不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是因為大家有這麼一個觀念,就是讀物理和數學的學生都比較聰明。打個比方說,即使我對考古十分有興趣,我也不會選擇讀考古。國內很多人讀博士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很多等於白讀了,因為常常和最後從事的職業完全沒有關係,他對這個專業也並不感興趣。也許長了很多見識,但是學的知識不一樣。

  我覺得我一路上走過來還是蠻順的。我覺得國內出來的人,如果不順的話都走不到這裡。在中國如果有一步走錯,再走回來就要花上好幾倍的力氣了。我到現在都沒有遇到什麼大挫折,小風小浪肯定是有的,但是沒有經歷很大的挫折,我們這一代人都缺乏這方面的鍛煉,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上就和我們的父輩們有差距了。

  我上海中學那些同學也快要畢業了,很多同學都在申請出國。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比他們優秀很多,最多可能是比他們的眼界廣一些,相對來說看問題更國際化一點。如果我一直在上海待著的話,看到的也只是一小塊地方,在耶魯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更多的人,包括中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我是南方人,南方人比較實惠,北方人比較講究理想,但有時不很實際。但是因為在耶魯,我很多好朋友都是北方人,所以我覺得非常好,如果不是在耶魯的四年,我會比較狹隘,但是現在更北方了,更加熱血青年。南北綜合起來比較好,純北純南都不好。但同時,我覺得我還是非常中國化的,沒有怎麼被西化,可以說這樣很好也可以說這樣不好。唯一就是我說話時總會夾帶英語單詞,以前其實我特別討厭那樣冒出英語單詞,覺得這是在賣弄,但是自己在這兒待久后,也有這個毛病了,沒辦法了。

  小
留學生出國

  新東方的徐小平說過,只要你外語好,不管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包裝你進常青藤大學,蠻有道理的。很多中國人認為,你進了哈佛、耶魯你就肯定很厲害,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像我剛進來的時候,我也覺得每個人肯定都厲害得不得了,都是我的偶像。其實不然。能到這兒來其實都挺幸運的。特別是美國大學錄取中國學生,因為他們對中國不是很了解,有時候真的有點像抽獎,只要你英語好。英語不好肯定出不來,除非你有國際金牌之類的過硬獎項。一旦英語好了,很難說有什麼嚴格的標準。當時與我一起申請的有很多很優秀的人,他們最後都沒有拿到通知書。有些相比而言我們認為差得多的人倒被錄取了。當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國內的人對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不了解,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美國大學錄取非常重視你的社會活動能力,但是很多中國學生這方面就很欠缺。

  說到小留學生,因為美國現在比較難進,很多人送到歐洲。我覺得這件事應該因人而異。比如說你家有很多的錢,小孩又考不進大學,送出去,說不定會好,因為小孩子在國內上不了好的大學,可能是不適合中國的教育制度,去紐西蘭、澳大利亞讀一讀,說不定有點好處。畢竟你眼界開了,如果這個小孩自己還好一點的話可能融入西方社會。因為國內教育非常死,國外教育比較活,如果小孩有動力的話,也許就真的成才了。不過這個概率還是蠻低的,主要還是要看人了。但是若傾家蕩產送孩子去國外上學,絕對不值得的。在美國沒有人管你,其他國家也是一樣,本來在國內就不好好讀書的話,出來沒有人管,更不知道會怎麼樣的,大家在一起吸毒,這種事情多得不得了。父母在家裡吃鹹菜,把小孩送來讀大學絕對不值得。當然家裡有錢無所謂,如果不是很有錢,經濟比較拮据的,還不如在國內讀二三流大學,出來花這麼多錢,國外鍍金含量越來越低,大家都已認識到這一點。當然耶魯四年本科教育的質量非常高,這一層金是鍍過了,而且這個金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你確實是開眼界,是你在國內沒有經歷過的。如果你拿了美國學校的全獎,那還是應該出來,即使是二流的學校。要是自費的話實在沒有太大的必要。自費太貴了,一般家庭支付不起。我以後有小孩的話,也會希望他到耶魯來上學,蠻好的。可以先在中國上高中,在美國上大學。我很多地方還不能太適合美國,不能很融入他們的,主要因為思想觀念不一樣。

  回國

  我長遠來講還是要回中國的,在中國的發展機會肯定更多一些,但是如果回去打工就一點意思沒有了。中國生活有中國生活的好處,比較習慣,我在上海長大的嘛,比較有感情,美國畢竟不一樣,別人的地盤。耶魯的同學中,希望在美國待下去的也有,這樣的人不多也不少,但確實也有很多想回國的。

  我覺得現在國內真是發展得很快。其實美國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好,主要優點就是人素質比較高,比較乾淨,但就是建築上來說,太老舊了,蠻破相的,我更喜歡上海。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絕對不比美國差。從商品多樣性,從吃的東西來講,美國都不是很好,待了這麼多年還是不太習慣。

  如果將來回國,我認為應該可以適應國內的環境。第一,我高中是在中國讀的。即使在國內讀大學,我也不認為就會對中國社會有很深的了解。因為國內的大學生也很少有跟外面社會接觸的機會。在耶魯讀書有很多好處,耶魯是個窗口,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反而更能了解中國。

  現在耶魯的中國學生很多都去投資銀行。大家都去,所以我就不去。中國人都比較實惠,其實你想錢掙得多的職業,沒幾個。我覺得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蠻可悲的,其實違反了耶魯的初衷,因為耶魯比較希望多元化。現在很多人說回中國做投資銀行,我覺得有點胡扯。做投資銀行都在為美國公司打工,幫助美國人掙中國人的錢,哪裡都一樣。當然對中國也有好處,就是把資金周轉起來了,其他沒有特別的。絕大部分的剩餘價值還是為美國的GDP做貢獻去了。如果能在中國開一個國際性的投資銀行,那不一樣了。我的理想應該是這樣,應該有中國自己的企業,比如聯想,前兩天把IBM PC部門收購了,這個是好是壞,眾說紛紜。但如果有一天,中國能有像IBM或微軟那樣的企業,那還是比較酷。中國就沒有非常能拿得出來的企業,像日本、韓國都有非常好的企業。一方面,我覺得是人才,還有一個方面,體制有影響。為什麼台灣、香港、新加坡都非常厲害,大陸這麼多人就不行哪?這是有問題的。

  相比美國同學而言,中國人可能目標更明確一點。一般中國人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找好的工作,進好的研究生院或者進好的法學院,至少大概大二、大三的時候就要計劃了,因為競爭非常激烈。我覺得中國人這一點比較好,頭腦比較冷靜,知道自己想幹嗎。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學生這種特點一屆比一屆弱了,可能大家都越來越西化了吧。美國同學很多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當然很多人家裡有錢,沒事幹逛逛馬路、泡泡酒吧沒有收入也能活下去,沒有錢也不要緊。美國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瀟灑,沒有更多的牽掛。中國人就不一樣了,畢竟還是要在這裡先生存下來。有些人大學四年瀟灑過了,到畢業就出問題了,結果只好隨便找了個工作或者去讀個碩士。有些實在混不下去的就只好回國了,那就有點可悲了。

  我希望自己將來至少比較成功。我對自己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但是有的時候,我覺得人還是謙虛一點比較好。畢竟別人確實有很多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一個人在那裡自己稱老大,一點意思都沒有。

  我以前比較崇拜科學家,現在比較崇拜企業家,比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