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郎閑話12 - 《照相的回顧一》

[複製鏈接]

1713

主題

1714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12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3-6-27 1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郎閑話12  -  《照相的回顧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利用物理光學「針孔成像」的原理,法國人達蓋爾(Daguerre)成功地發明了成像固影技術,即曝光物體使其影像被固定於感光介質而留存下來的方法。幾乎在同時,英國人塔爾博特(Henry-Talbot),捉摸出了負片翻印技術。這是照相史上,最偉大和劃時代的創舉,能纖毫不差地複製出成千上萬地同一影像,使照相術普及全球,具有極廣闊的商業化前景。
照相術的發明,正值英國工業革命的巔峰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科學技術,特別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學的突飛猛進,加之人們心靈手巧銳志創新,於19世紀中葉,就設計製造出了商用照相機,一時爭相效仿,隨既風糜全球。
維多利亞立式照相機,其主體基本上是木製的,以約1.5米高的可調節高矮的三角支架為基礎,頂端固定機具。平時照相機用黑布蒙著,以防底版走光。照相師將客人坐位安妥,姿勢擺好,便揭開蓋布,手持連接著快門的橡皮球囊,提醒客人靜止不要亂動。然後一捏球囊,汽壓驟增將快門打開,客人形體的反射光線經鏡頭進入暗箱,聚焦后投影於底版上,使其感光形成影像。底版經過處理,顯影成為底片,經沖洗成像於相紙上,就成了照片。
20世紀政局動蕩兵連禍結,民生凋敝科技停滯,一百多年來,照相設備幾無進步,就連外觀也少有更新。記得60年代文革初期,各地仍在廣泛使用維多利亞式照相機。而且是要照相館才有,普通民眾尚無緣問津。所以,民眾通常會去照相館照相留影,將這鏡花水月般轉瞬即逝的生活片斷倩麗影像,捕捉固定保存起來,作為一種另類的記憶形式,為單調生活增色添彩。這是民眾的熱切希望,也使照相館門庭如市生意興隆。
當時若有什麼活動,需要政治造勢鼓動宣傳,照相攝影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開大會,各種各樣的,如各級幹部大會、「動員大會」、「誓師大會」、「表彰大會」、「批鬥大會」、甚至「宣判大會」、「公審大會」等等,都會希望能有照片留存,以便登報做成內參向上級報功,或四處張貼以便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沙河子和萬縣市雖有好幾家照相館,如「沙河」、「廬山」、「西山」、「人民」、「和平」等,有好幾十位照相師數百名從業人員,但遇到各類活動,仍不敷使用。那時照相是個麻煩事,主要是照相器材體積龐大笨重,搬動極為不便。一架照相機設備,通常要好幾人甚至十幾人共同搬運安設。照相機可將機體和支架分折,放入木箱內,兩人抬運。到了會場,安裝好,照相師選好景,整裝待發。其餘人,要負責燈光和布景,移動大量燈具和道具。也有人專門負責化妝,給主要人物們描眉畫臉,力爭能留個好映象。由於匆促上陣物質缺乏,加之專業訓練不夠,化妝效果往往不佳,例如畫臉,頰骨描得太紅,原意是要顯示「精神煥發」,燈光下卻一斑圓紅,恰象「猴屁股」,當事人不覺得,旁觀者笑翻了天,幾天都緩不過氣來。
固定點拍照,應該是最簡單的了。許多時候,相機必須要移動拍攝。如拍會場的近影遠景,在照相師的指揮下,燈光布景等一群人,跑來竄去,搬動器材設備,忙得一塌糊塗氣喘吁吁。有時要追隨領導大人物們的腳步,走街串巷跋山涉水,深入車間機關田角地頭,照相師單薄身軀,扛起幾十斤重的照相機,咬著牙邁開步,一路小跑瞻前顧後,選取抓拍,力爭拍出領導們的神態意韻,為其光輝形象爭光添彩。
巴郎  記於20210801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