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馬會」有三大歷史性意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1-8 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1月7日下午3點,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在數百名中外媒體記者的矚目下,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間長達70秒左右。這歷史性的一握,衝破了兩岸交流形式的最後束縛,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習馬會」舉行之時,正值台灣選舉升溫的敏感時間點。有人認為,「習馬會」旨在影響台灣的選情走向,這種研判過於狹隘。如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兩岸領導人會面后的記者會所言,大陸不介入台灣選舉。大陸關心的是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看重的是兩岸關係過去66年曆程給人們的啟迪。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首先在於總結了兩岸交往的歷史經驗,共同書寫了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習馬會」上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闡述,不乏共同點和相互呼應之處。兩岸領導人都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的政治基礎;兩岸領導人視致力於中華民族復興為兩岸的共同使命;兩岸領導人都認為,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的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不應成為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的因素。這三個共同點,實際上構成了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的主要內涵,由此也明確了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礎。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還在於發出了台海事務作為中國內部事務,應當由兩岸中國人共同解決的信號。從1993年「汪辜會談」以來,到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登陸」,再到此次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儘管期間兩岸關係的發展曾經出現波折,但是從經濟交流、人文交流到政治商談的發展軌跡沒有改變,兩岸和平發展的趨勢已初步形成。這證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還在於開闢了兩岸良性互動的新空間。對於台灣方面建立兩岸熱線的呼籲,大陸方面積極予以回應,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有望建立起溝通熱線,從而推動兩岸高層交往機制化、日常化。對於台灣涉外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大陸願意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時,大陸方面歡迎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歡迎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這些主張不僅有助於提振台灣經濟,增進兩岸的民心交流,也有助於兩岸關係進一步向命運共同體演變。
當然也要看到,儘管「習馬會」受到台灣多數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但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試圖綁架兩岸關係牟取政治利益的雜音,「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也仍然是對台海和平的現實威脅。「習馬會」的全部意義,還需要時間來釋放,還需要未來去註解。但是,「習馬會」已經定錨了兩岸關係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未來無論台島政情如何變化,都需要考量,是遵循過去7年已經得到驗證的和平發展之路還是改弦易轍,更有利於台島未來與台海和平。就此而言,「習馬會」必將產生超越現實政治的深遠影響。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