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楚七國之亂(1)

[複製鏈接]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xixing 發表於 2009-6-1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漢宮廷故事(連載)7:1

西漢宮廷故事


李西興

1995年初稿於中國陝西西安

2009年修訂於紐西蘭奧克蘭


七.吳楚七國之亂


一、漢高祖大封同姓王國  吳王濞含恨不朝天子
二、定削藩晁錯尊朝廷  說六國吳王爭天下
三、老祿伯奇計不用  勇周丘智取下邳
四、吳王濞傳檄清君側  周亞夫受命平叛軍
五、袁盎獻策赦反王  景帝妥協殺賢臣
六、晁錯愚忠禍及親族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七、曲筆難掩漢帝寡恩  不受詔書吳王跋扈
八、漢軍間關據要津  鄧先進言褒忠良
九、吳楚叛軍糧盡兵潰  反覆齊王畏罪自殺
十、被劫持濟北王倖免於難  棄軍逃吳王濞東越被殺

一、漢高祖大封同姓王國  吳王濞含恨不朝天子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被推翻后,出現了楚漢相爭的諸侯混戰局面。漢王劉邦採取統一戰線的策略,聯合各路諸侯的兵力,在公元前202年擊敗項羽,登上皇帝之位,建立漢朝,史稱漢高祖。緊接著,劉邦就開始逐步剪滅異性諸侯王,並同時大封同姓諸侯王,以確保劉氏的家天下。他先是把齊王韓信徙封為楚王,封自己的庶長子劉肥為齊王。第二年(公元前201),高祖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把楚國一分為二,封族兄劉賈為荊王,胞弟劉交為楚王。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代相國陳豨叛變,勾結匈奴大舉入侵。當時的代王是劉邦的哥哥劉仲。他不能堅守,棄國逃回內地,被廢為郃陽侯。
次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吞併東面的鄰國荊國,荊王劉賈被殺。漢高祖討平了英布的叛亂,感到吳、會稽一帶民風輕躁強悍,非封個有力的國王鎮撫不可。他見劉仲的兒子劉濞,年方二十,很有氣魄和勇力,隨軍征伐英布有功。高祖就把荊國的三郡五十三縣之地,封劉濞為吳王。封拜授印的儀式結束后,高祖召見劉濞,發現侄子的相貌有反叛的特徵,心裡暗自後悔。但是又不便言而無信,就拍著他的脊背說:「漢朝興起五十年之後,東南地區將會發生叛亂。這該不會應在你的頭上吧!切記,天下姓劉的都是一家人。你要謹慎自重,千萬不要妄生異心。」劉濞一聽,不由得心驚膽戰,急忙磕頭說到:「不敢。」
漢惠帝和呂后稱制時期,天下初步穩定。各郡郡守和諸侯王,都致力於安撫所屬的民眾。吳國東臨大海,擁有鄣郡的銅山。劉濞招納天下叛逃之人,開採銅礦,鑄造錢幣,熬煮海水,生產食鹽。有了這兩項產業收益,吳國就是不徵收賦捐,財政費用也很充足。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伍被言:「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復不朝,王四郡之眾,地方數千里,內鑄消銅以為錢,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國富民眾。」說明吳王劉濞在當時諸侯王里的年輩最長。他是漢文帝的堂兄,故被尊為劉氏皇族的祭酒(相當於族長)。另外,劉濞率先搞的地區國營經濟產業,實際上有三項:一是開採銅礦鑄造錢幣,二是煮海為鹽,三是造船搞水上運輸。古時賦稅有別:稅指地稅,按擁有耕地的農戶為單位徵收;賦指軍賦(指服兵役和徵收軍用物資)。戰國以來,賦也包括除地稅以外的其他賦捐。史載吳「無賦,國用饒足」應指不徵收「除地稅以外的苛捐雜稅」。
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進京朝見皇上。他常陪皇太子劉啟宴飲、博戲。劉賢的師傅都是楚國人。他因此養成輕躁強悍的習性,素來驕橫無禮。在一次博戲中,二位太子發生爭執。劉啟見劉賢毫無恭順謙讓之禮節,一時性起,就提起博戲的台盤,劈頭砸過去。沒想到他用力過猛,竟然把吳太子打死了。事後朝廷派人把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安葬。吳王劉濞得知兒子的死因,含怒說道:「天下都是劉氏的疆土。人死在長安,就埋葬在長安長安好了。有何必要送回來呢?」他一賭氣,硬是把兒子的屍體有運回長安去安葬。由此劉濞怨恨朝廷,漸漸失去了藩王的禮節,開始稱病不朝。【《漢武大帝》電視連續劇第一集,漢景帝和梁王劉武談起當年殺吳太子事。景帝說:「這件事兒朕當年做得是太荒唐了。多少年來,朕一直自責在心。」梁王說:「當年吳太子也太驕橫了。明明是他博棋作弊,還敢口吐狂言,羞辱陛下。當時若是陛下不殺他,臣弟也要拔劍挑了他。殺他,是為了天下除一害呀。」景帝說:「不論年方十幾,掄起棋盤,砸了對方的腦袋,終為天下臣民,留下了話柄。」實際上是編劇通過藝術形式對劉啟誤殺吳太子所作的指責。】
朝廷明明知道,吳王是因為吳太子之死而心懷不滿,並非真的有病。經過查問,果然如此。於是就把來京的吳國使臣拘禁起來,加以責問。劉濞有些恐懼,謀逆之心越加嚴重。後來,一位吳國使臣來京,代吳王進行秋季朝覲的禮節。漢文帝再次責問吳使臣關於吳王稱病不朝的事情。這位使臣說:「能洞察深淵裡的魚兒,並不是件吉利的事。如今,吳王剛開始裝病,就被朝廷識破,並嚴加追究。吳王怕皇上殺他,就更加不敢離開吳國了。這也是迫於無奈的伎倆。請皇上不要追究往事,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也不願意逼著吳王造反,就赦免了吳國的使臣,放他們回去。並賞賜給吳王老人用以憑依的几案和拐杖【按: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把「几杖」解釋為拐杖,漏掉另一件東西,几案】,特許他以年老的名義,不必上朝。劉濞見皇上不追究他的罪過了,謀逆的念頭也就逐漸削弱了。

[本話題由 lixixing 於 2009-11-17 03:42:00 編輯]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