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旁觀毛澤東時代ZT

[複製鏈接]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566 發表於 2009-12-23 16: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莫里斯·邁斯納(耶魯大學教授)


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 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 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台上主要後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 相比毫不遜色。

對於毛澤東時代取得的物質成就閉口不談,也許是對早些年從北 京傳播出的言過其實(而且經常賦予虛假成分)的宣傳的一種自然反 應,然而這些宣傳卻常常被外國的評論家們所重複,許多外國人一度 曾熱切地相信,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取得了最大的經濟成就,現在卻傾 向於對它作出最糟的評價,似乎以此來彌補他們早先的輕信。這種傾 向與現時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目前無論在中國還是 西方國家,人們都普遍對市場的魔力讚不絕口,而對中央規劃的效能 持很大的懷疑態度。

當前的中國領導人更關注於他們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和成就,而 不是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成就,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而西方學者們未 能提出一個更全面些的總的設計,這一點就有些不好理解了。他們的 遺漏促成了一種普遍的印象,即:毛澤東的時代是一個經濟停滯的時 代。現在慣常的說法是把毛澤東描繪成一個在貧困的條件下徒勞地尋 找一個社會主義精神烏托邦,使發展服從於意識形態純潔之需要的人。

然而,如果不去正確地評價毛澤東時代把中國從世界上最落後的 農業國家之一變成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為止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的過 程中取得的驚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澤東時代遺留給鄧小平時代的 經濟問題。實際上,毛澤東發展策略的主要問題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 是高速工業化的副產品,如果不正確評價這個基本的經濟事實,就無 法理解在毛澤東之後時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史以一個小小的工業生產基地為發端,這 個工業生產基地甚至比比利時的還要小一些,當時,中國工業的人均 產量不及比利時的工業產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質資源最貧乏的基 礎上,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和極少外援的情況下,中國在14 紀的時間內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

在毛澤東當政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如果從 1952年算起則增長了12倍),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90倍(1949 以前中國重工業特別匱乏)。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 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為止,儘管大躍進造成了工業生產 的混亂,工業產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長。1953年至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的百分比最大,當時工業增長率達平 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還不止。其後一些年裡增 長的速度儘管不穩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儘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 速度增長。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 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 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 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 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 空白變成了1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8693萬噸。到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 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 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

當然,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勞動力以及社會結構的構成。盡 管大多數的中國人民依然是緊緊依附於土地的農民,到20世紀70年代 為止,城市無產階級的人數卻已從1952年的300萬上升到了1800萬。此 外,毛澤東的農村工業化運動———「大躍進中碩果僅存的幾個成 功之一———2800萬農民(當時農村總勞動力約達三億)變成了農 村工廠的工人,儘管許多工廠的工作技術水平簡單而原始。

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 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 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 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 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

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 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 等幾個現代工業舞台上主要後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 毫不遜色。這些經濟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己通過勞動取得的,在那個時 代,毛澤東思想仍能夠給人一種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20世紀50年代 蘇聯極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國沒有接受過任何外援。敵對的國際環 境(在美國對中國革命的敵意之上又加上蘇聯對毛主義的敵意),與 毛澤東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則,起到了雙重強烈的作用,使中華人 民共和國到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實際上一直處於經濟自給自足的狀況。 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的國家政策造成了經濟上額外的不利與艱苦,但是 它也使中國可以自豪地說:在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中國實際上是以 擁有一個既無外債亦無國內通貨膨脹的經濟,而在世界發展中國家絕 無僅有。

在毛澤東身後的時代里,對毛澤東時代的歷史記錄的污點和罪過 吹毛求疵,而緘口不提當時的成就已然成了一種風尚——常恐提及后 者便會被視為對前者的辯護。然而,對一個基本事實的承認,即毛澤 東時代在促進中國現代工業改造——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國際國內條 件下做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不就等於是為歷史作非分的辯 護。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發生的工業革命,與80年代一同出名的經濟 改革家們將找不到他們要改革的對象。

儘管毛澤東思想強調農業,稱頌農民的創造性,但在毛澤東的時 代農業發展卻遠非如工業成就那麼可觀。1957年以後,食品生產僅與 人口增長同步,當時人口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長,使得毛澤東時代, 中國人口幾乎翻了一番。1975年人均糧食總產量幾乎與1957年農業集 體化之初時一樣。在毛澤東時代的20年裡,農村生活水平實際上處於 停滯不前的狀態,每年平均增長不到1%,而且是在一個低得可憐的基 礎之上增長的。1952年至1975年間,在工業生產總值增長十倍的同時, 農業生產僅僅增長了兩倍,甚至那也是通過大量地擴大農村勞動力規 模而取得的。此外,儘管毛澤東不斷提倡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和農村 的收入差異還是加大了。

然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農業也絕非如今被描繪的那樣慘不可言。 維克多·李皮特曾指出,毛澤東時代中國農業的發展大大快於1868 1912年日本明治年間備受稱讚的成功的近代工業化時期。從1952 70年代中期,中國農業凈產量增長為平均每年25%,而1868年至 1912年間日本工業化最強階段的數字也只有17%。正如馬克塞爾頓 曾指出的:「1977年中國人均佔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糧食生 產卻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糧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 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經濟統計資料並非告訴我們全部事情。經常有人指出,對於收入 與消費的常規性測度並不能充分表明實際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 必須考慮到教育、保健、衛生以及老人與貧困者的福利措施等這樣一 些基本的而必要的方面的公共消費,但是這些東西是難以用標準的經 濟測度來數量化的。在所有這些領域,毛澤東時代都取得了偉大的社 會進步,在大多數關鍵性的社會和人口統計指標上,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僅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國家強,而且比人均國民生產總 值五倍於中國的中等收入國家要強。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由大 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狀況變成了大部分人識字。在農村差不多普及了小 學教育,在城市幾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鄉皆開創了成人教育 和在職教育規劃。基本的社會保護措施得到了貫徹,如禁止童工,還 有農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後者中最著名的是對最窮困者們的食 品、物、住房、醫療以及喪葬費用的五保。國營企業的城市工人 們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國家撥款的福利待遇。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中 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能夠聲稱,它擁有一個雖剛起步但相當全面的醫療 保健體系,這使得它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獨一無二。醫療保健以及營 養和衛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國人壽命的極大增長,從1949年以前 的平均35歲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歲。

430

主題

2296

帖子

38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884
沙發
yuxin_9605 發表於 2009-12-24 07: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9: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