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用,但常識二元論還會使人們的頭腦準備好接受一些諸如死後永生這樣超自然的概念。在2004年,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UK)的Jesse Bering給一群學齡前兒童演了一出木偶劇,劇中有一段鱷魚吃掉老鼠的情節。然後,研究者詢問那些兒童一些關於物理存在的問題,比如「那老鼠還會生病嗎?」「它還需要吃喝東西嗎?」。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們的回答是「不」。但是再追問一些關於精神上的問題,諸如「老鼠還會想問題嗎?」,孩子們卻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基於一些實驗Bering認為,人腦有一種默認設置,它讓我們相信,在軀體感知到的生命之外還有其他「生命」。他說教育和經驗可以讓信仰的傾向受到抑制,但這種傾向並不會消失。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issouri.)的心理學家Pascal Boyer說, 這種傾向更進一步就會形成概念化的靈魂、死去的先人、當然還有上帝。Boyer指出,人們把神賦予和自己一樣的思維,這就意味著神的概念還是來自於腦系統的功能——讓我們可以去想已經消失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在小孩身上進行的實驗也驗證了人類這種對因果聯繫高度敏感的特徵。三歲大的孩子已經會覺得不動的物體含有某種設計和企圖。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in Tucson)的Deborah Kelemen詢問七八歲的孩子一些關於不動的物體和動物的問題。她發現大部分孩子相信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是出於某種特別的目的才被創造出來的——岩石之所以尖銳是為了讓動物能夠在上面蹭痒痒;為了「有好聽的音樂」所以才有小鳥;河流的出現是為了讓小船能夠在上面漂。「有一點很特別,孩子們堅持認為山和雲這樣一些東西是出於某種目的被創造出來的,他們並不接受對其成因的其他解釋。」 Kelemen說。
在同一實驗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Olivera Petrovich問學前班的孩子關於自然界事物,比如動植物的起源的問題。她發現更多的孩子認為這些東西是被上帝創造的,而不是被人創造的。分別持有兩種答案的人數比例相差七倍之多。
去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 Science, vol 322, p 115 )對這個觀點是個支持。得克薩斯大學的Jennifer Whitson (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和西北大學的Adam Galinsk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 Illinois)詢問人們在處理點圖或股票市場信息時會看到什麼模式。在問詢之前,Whitson 和Galinsky先讓一半的受試者感到抓狂——要麼給他們和他們的表現不相干的反饋信息,要麼讓他們回憶以前抓狂的經歷。
宗教適應說的擁護者認為兩種觀點其實並非完全相互排斥。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tate)的David Sloan Wilson指出,宗教信仰的元素可能是大腦進化的一個副產物,但宗教本身得以流傳,是因為它有助於團體生存。他說:「大部分適應性是基於已有的結構。Boyer的基本論點和我的觀點可能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