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已成為當前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國,同時也註定雙方必然在經濟上遭遇大摩擦。預期在今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前,這樣的摩擦與緊張勢必升溫,能否避免發生真正的擦槍走火,那就須要看情況而定了。總之,雙方儲備的火藥已夠,就看有沒有人真的丟火柴了。
金融海嘯的後遺症依然存在,最主要就是歐美傳統工業國家仍然處於虛弱的體質。不論生產、就業都還是在一種不甚穩定的復甦狀態。表現在對外貿易的是美國仍有龐大的赤字。這從種種跡象都指出,不是短期可以調整過來的病徵。面對經濟實力日升的中國,恰好形成強烈對比,因此,美國若要找替罪羔羊,非中國莫屬。於是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就成了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指控。
原本經濟現象的形成,必有其經濟上的原因;而且經貿表象的背後,也往往不是一對一國家的原因促成。但在政治上若遭逢經濟復甦不理想時,轉移注意力或尋求替罪羔羊就成了必然。因此,在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即將到來,執政的民主黨在民調上還落後在野的共和黨時,對共和黨指控民主黨無力處理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以致造成中美貿易失衡,中國搶走美國眾多就業機會的政治語言,往往強迫美國政府必須採取高調的匯率政策。
25年前的9月22日正是各國財政部長與央行總裁於美國紐約在廣場酒店達成所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的日子。這項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逼迫日圓升值,以縮減美國對日的貿易赤字。今年的9月22日則同樣出現美國再度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赴美國紐約開會前夕,美國總統歐巴馬在9月20日表示:「人民幣遠低於市場認定價值,因而造成中國取得不公平的貿易優勢。」9月23日歐巴馬與溫家寶會談時,也當面表示對人民幣升值的「失望」。
這種當面挑明指責,如果只是為了因應國內政治壓力所作的政治秀,中國應可以不必回應來配合,但是不是真的讓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那可還須要回到經濟實質效益上來看。中國早已表明不會配合美國輿論而讓人民幣實際過度升值,因為眾多的調研已確立日本「失落十年」或「日本第一」不能持久而殞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讓日圓過度升值,因此,中國政府絕不會讓日本經驗重蹈發生於中國。
然而,必有愛國的美國議員,引導輿論攻擊美國行政部門不在操縱匯率上對外國採取強硬態度。紐約州民主黨國會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目前就扮演這個角色,尤其他盼望能接替雷德(Harry Reid)成為參院民主黨領袖的企圖下,當然對人民幣匯率緊咬不放。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美國行政部門也必然配合演出,財政部長蓋納也被迫從溫和的立場向強硬立場靠攏,而對眾院所提要求的因幣值低估而獲利的進口品課反傾銷稅表示開放態度;並且說出此舉不違反WTO精神的談話。
明顯的,美國對中國人民幣匯率的政治談話會愈來愈強硬,在可能的範圍內,也不排除做出配合性的升值動作。然而,中國畢竟不是日本,要人民幣像當年日圓那樣升值來滿足美國國內的政治要求,基本上是作不到的。中美的經濟戰如果只是口水戰,應付過期中選舉即適可而止,那麼就可以和平落幕。真的引爆貿易戰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會不會出現金融海嘯期間中美雙方互課反傾銷稅作為貿易戰的火花,並不能排除。這樣的威脅也必然對匯率預期帶來影響,連帶也將使國際金融難以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