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郎閑話206 - 《廣元拾舊》

[複製鏈接]

1713

主題

1714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12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4-1-10 0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郎閑話206  -  《廣元拾舊》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06
20231014 周六 晴陽 16 - 2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廣元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此次算是故地重遊。
那還是45年前的事兒了。我於1978年從川北醫學院畢業后,婉拒了留校的挽留,以公派分到遠在川北的410醫院,以追逐自己當一個臨床醫生的初衷。
60 - 70年代,中蘇因意識形態上的分岐,一度鬧得刀兵相見,雪白血紅,烈火硝煙。為了反修防修抵制蘇聯核威脅,我國曾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戰備」,將沿海發達地區的工業設施和人員,搬遷了相當一部分,到山高水遠的雲貴川大西南,重建工廠和礦業,開工生產軍工民用產品,稱為「大三線建設」。而這些建設者及家人,都定居在當地,按照情況,實行軍事化管理。
在四川省北部的綿陽地區、德陽和廣元及附近的十多個縣裡,散落著上百家軍工廠礦和數十萬工人、技術人員和家人。由於當時的工礦企業,都是實行自給自足國家全包的措施,所以,在這些廠礦內、以及廠礦之間,都建立了商店學校醫院集市等,形成了半封閉的小社會。廣元的410和綿陽的404醫院,就是四機部為散布在此的數十家電子電器廠礦而設(90年代風靡全國的長虹彩電,就是其軍轉民產品之一)。
410醫院,首先為本系統的職工提供醫療服務,採取預防和治療等醫療手段,保障職工的健康衛生,也收治其它系統職工和當地民眾。醫院的主體,是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底子,有很強烈的軍人氣息。自從70年代中期建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成批地從地方醫學院校接收畢業醫學生。當時從川醫、川北醫、重醫、瀘州醫、山西醫各分2人來此,共10人,分配在各臨床科室和醫院軍醫學校。因為大家都是家在異地,獨在異鄉為異客,又在一起為同事,住在單身宿舍里,因此抱團取暖,在生活和工作上互相照應,相濡以沫,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助互利關係,和深厚真摯的個人友誼。
一一一一
45年後的今天,尚偶爾思念,不能釋懷。以前由於通訊不便,信息閉塞,幾十年來失去了聯繫。直至今年新冠疫情之後,一個偶然地機會,方才聯繫到分配回廣元家鄉的原大學同學歐陽貴王叔瓊,又由此聯繫到原醫院同事張士澤,得知了410醫院所發生的變化。
住下后,電話聯繫老同學歐陽貴,和老同事張士澤,來引領我們簡游廣元。
歐陽最初分回廣元下面的一個區衛生院里,熟悉業務后,趁著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率先行動起來,努力奔走招商引資,使一個簡陋的小小區衛生院,一躍而成為設備齊全可與縣醫院相比的地市模範醫療單位。他的業務和社交能力,受到重視,被調任籌辦縣衛校並任校長多年,最後以市衛生局付職退休。
士澤是瀘州醫畢業,與我一起分來410醫院的。他身為內科醫生,因刻苦鑽研業務,引進並開展內窺鏡診斷治療,很快就成為了胃腸系的專家權威。在10餘年的時間內,由普通住院醫師,數次升遷,成為主任醫師。並於1992年起,成為付廳級常務付院長,其後20年裡,管理醫院內政外交和千餘職工的工作生活,進步不可謂不大矣!
與歐張兩人相會,望著對方因滄桑歲月而變老的體貌,歡愉中不禁夾雜著絲絲傷感。兩人七嘴八舌地爭發講解,似乎要把45年的變化,濃縮在短短几個小時中,向我分說明白。
我們首先來到了原410醫院。醫院原本位於離廣元縣城10里遠的僻靜山凹內,有定期小火車相連,也有一條碎石公路。據說改革開放以來,原來的軍工廠礦,全都就地改制,變成了地方國企和民營企事業。醫院也改歸地方,成為「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原來醫院成立時從京滬杭遷徙來的醫務骨幹們,走的走,退休的退休,早已零落。醫學院校畢業的一批批醫生,不斷地為醫院注入新鮮血液,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醫院吐故納新,改朝換代,更加打響了名聲,成為廣元市首屈一指的領頭羊,吸引川北甘南陝西幾百里範圍內的傷病患者,慕名前來就醫。為了謀求更好發展,醫院早在90年代,就在市中心另擇佔地廣大的新址建院,以新的風貌面世。
或許是市領導忙於其它事務,尚未設想好如何利用舊址吧?自醫院遷址后,幾十年來,原醫院房產仍然留存著,空置著,既未作為它用,也未拆除,只是分為幾處,修建磚牆將其封閉了起來。原來的院前廣場、醫院和鐵道之間的寬廣開闊地,如今已被數條街市和眾多樓房佔滿,成為了廣元市的一個商業樞紐。
原醫院悄沒無聲的躲藏在商業區的背街陋巷後面,要穿過擁擠街巷才能找到。多虧歐張兩人引路,否則光憑我,是絕對尋找不著的。
上百米長的七層紅磚門診大樓,從圍牆后突兀而起,依稀仿如舊日風貌。樓的正中,白灰紅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大字橫幅泘雕,依然完整,只是經風霜雨雪浸蝕,發黃的色澤裹著破敗。大樓門窗朽裂,糊滿塵灰水漬,底層遮掩在兩三米高的亂蓬雜草中,在午後鈄陽中,默訴著曾經的輝煌,和無可奈何的悲情。
沿著車道緩緩而過,行政樓、住院部、內外婦兒傳染放射各臨床科室、化驗病理同位素康復理療等輔助科窒、廣抪站軍醫學校校舍食堂家屬院區等樓房,或已成為廢墟,或已幾被雜草纏繞,變得認不出模樣來。幸好,我還找到了曾經的單身集體宿舍,那住了將近兩年的宿舍,那曾經產生過夢想並為此夢想努力過的地方,而今人去樓塌,雜草叢生,令人唏噓不已。感嘆之餘,照相留存。
隨後,士澤帶我們來到新的廣元一院。它佔據了60多畝土地,修起了10餘棟高樓,各有其用。這座醫院是士澤在任時建的,從設計規劃到具體修建,無不傾注了他的心力。他如數家珍般,逐棟地講解其用途,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除了業務發展外,這所醫院的建設,應是他最大的政績。
我要衷心的感謝他,因為他在巨大的醫院大門前,用鎏金大字寫下的「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下方,用同樣的字體寫就「O七二、四一O醫院」。四一O是醫院原院名,0七二是原醫院的保密信箱,兩者一起,代表著一段過往的歷史,和我自己青春的一部分。
一一一一
晚上在紫光灣酒樓,與尚在市內的老友們會宴。計有川北醫的老同學歐陽貴、王叔瓊、武福昱,410醫院同事張士澤、謝明貴。
記得在學校時,王同學是我班美女之一,歐欣慕王,而王則漂亮自許,對歐頤指氣使不屑一顧。這種單相思狀況,使我們同學們皆不看好歐的機會。但歐一意孤行樂此不疲,終於在畢業后一起都分配回到廣元工作,歐展露才幹,使美人回心轉意,屈意俯就,終於將這朵鮮花插在了沃土之上。而今攜手而來,夫唱婦隨伉儷情深,不禁真誠地為他倆祝福。
武福昱是我們年級最為積極一分子,畢業分回縣醫院的第一件事,是與女友登記結婚,並在第一周立馬完婚,使嬰兒的降生不違禮法,合情合法,也使自己早日享受了父母的快樂。按我推測,他兒子也45歲了,看來武同學家四世同堂,當不是什麼奇異事兒了。武同學這些家事,促進了他前進的步伐,他曾任過縣醫院主任,現任市政協委員至今。
謝明貴是重醫畢業生,與我和張士澤一樣,是一起分到醫院的10人中的一分子。謝與我曾在同一科室工作過年余,後來去北京積水潭401醫院進修放射科,而我則去了武漢醫學院,走前未曾見上一面告個別。而今46年後,終於杯酒言歡,彌補了遺憾。謝曾任放射科主任數十年,是川北影象學科的不二權威。他不甘寂寞,受多家民營醫院禮聘,坐鎮把關,簽名為信,一言九鼎一錘定音。
廣元特色菜肴,集酸、甜、麻、辣、香五味為一體,如女皇蒸涼麵、火燒饃、肉蛤蟆、核桃酥餅、中子麻辣雞、酸辣蕨根粉、老臘肉等。桌上觥籌交錯,言笑晏晏。經過了45年的別離,時光並未沖淡友情,大家心有靈犀,時不時因一句笑話而起共鳴哄堂大笑,也時不時因一句追憶引來淚光閃爍語言哽噎。廣元的深秋夜晚,外面已遍灑寒意,室內則溫暖如春,其樂融融。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  記於  20231111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