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未來探索土衛六泰坦最有效的方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26 0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撰文:老獵人

  來源:NASA中文,經授權轉載

  

  卡西尼號航天器首次飛掠土衛六泰坦時的影像,拍攝於2004年10月26日。

  泰坦的大氣層稠密且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數十年來,它一直是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隨著2004年卡西尼-惠更斯任務 (Cassini-Huygens mission)成功開啟對土星及其衛星系統的探索,許多提案被擺上議程,以進一步探索泰坦和其更深處的甲烷海。

  

  新式的八葉無人機(又名「蜻蜓」)將成為未來數十年內探索土星衛星泰坦的理想之選。

  許多新穎大膽的想法隨著這次挑戰應運而生,包括熱氣球、登陸車、浮式無人機和潛水艇。然而其中要數NASA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HUAPL)研究人員的提案最具挑戰性——他們提議啟用「蜻蜓」無人機。這種八葉的無人機可以垂直起降(VTOL),因此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可以由它來探索泰坦的大氣和表面。

  這一任務概念由任職於NASA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HUAPL)的行星科學家Elizabeth Turtle領導的科學小組提出。早在今年二月,這一概念就在美國宇航局華盛頓本部舉行的「行星科學視界2050工作室」活動中被提出。在三月末, 這一概念又在德克薩斯州Woodlands舉行的第48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上被再次介紹。

  

  NASA的卡西尼飛船的鏡頭對準了土星最大衛星的暗面,並觀察到太陽光透過泰坦大氣邊緣時散射形成的有色環。(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Caltech-加州理工學院 /空間科學研究所)

  據Turtle發給Universe Today的郵件中所述,這一任務適時且必要。它不僅建立在近期機器人探測器的發展上(比如好奇號火星車和卡西尼號航天器),而且在泰坦上科研的機遇無處不在。

  她如是說:「泰坦是個獨特的海洋世界,在它的大氣中和表面進行著豐富又複雜的有機化學反應。這兩個條件讓泰坦成為極好的研究行星適居性的目標。生命演化的一大問題就是化學作用是如何導致(推進)生物進程的。泰坦已經進行了幾百萬年的前生命期化學實驗(Prebiotic Chemistry),這一時間尺度是無法在實驗室中還原的。同時這些實驗的成果正等著我們去收集。」

  這一提議部分基於之前的"十年研究",比如競爭策略工作組(CSWG)對於外太陽系的前生命期化學進程的研究。研究強調一個移動的飛行器(例如:飛船或熱氣球)較為適合探索泰坦,因為泰坦是目前所知的除地球外的唯一一個有稠密、富含氮氣的大氣的天體,而且它的重力僅為地球的 1 /7。

  使用熱氣球和飛船無法研究泰坦的甲烷湖,而這恰是研究前生命期化學進程的重要一環。此外,移動的飛行器無法像火星車(精神號、機遇號、好奇號)那樣在天體表面就地進行化學分析。

  

  藝術概念圖:泰坦上的「子機」直升機和其「母機」熱氣球。

  因此Turtle和她的同事開始尋找在空中和表面均可開展工作的方案。這便是「蜻蜓」概念的起源。

  「我們考慮了幾種不同的進行泰坦空中探索的方案(直升機、各種熱氣球、飛機),」Turtle說,「近年來,多旋翼飛行器的發展使「蜻蜓」可以搭載多個旋翼,因此著陸器可以獲得足夠的空中機動性。由於「蜻蜓」將要進行每次數十公里、整個任務中長達數百公里的長距離飛行,它將在數個地質歷史迥異的地點開展測量。」

  這次任務也與許多其他的概念一致。這些概念是由Turtle和她的同事們,包括 Ralph Lorenz(同樣來自JHUAPL)、來自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 的 Melissa Trainer和來自愛達荷大學的Jason Barnes經過幾年的研究后提出的。他們過去曾提出過一個結合了熱氣球和探路者型著陸器的任務方案。其中氣球用於探測泰坦的低海拔區域,而著陸器則用於近距離探測其表面。

  在第四十八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前,他們就已經正式提出了「蜻蜓」 這一概念,即用一個四軸飛行器同時在空中和表面進行研究。他們認為這種四翼飛行器可以適應泰坦的濃厚大氣和低引力,從而獲得樣本並在各種地質環境下探測表面的地質組成。

  

  藝術概念圖:蜻蜓在泰坦上執行任務。(來源:APL/Michael Carroll)

  在最近一次試驗中,「蜻蜓」裝配了八個旋翼(四個角上每個都裝有兩個)以保持飛行狀態。與「好奇號」和即將發射的2020火星車一樣,「蜻蜓」將通過一個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MMRTG)發電。這一系統利用鈈-238衰變時產生的熱量來發電,其能量足夠使一個探測器工作數年。

  據Turtle說,這一設計將為科學家們研究泰坦環境提供一個理想的現場平台:「『蜻蜓』可以分析不同表面物質的組成,繼而揭示在不同環境下有機化學將演變到何種程度。如果泰坦上有生命跡象,測量數據還將有助於尋找水基生命(類似於地球上的生命)或碳基生命的化學特徵。「蜻蜓」還會研究泰坦的大氣、表面及以下部分來幫助我們理解其目前的地質活動、物質輸運和表面與內部海洋交換有機物質的可能性。」

  這一概念融合了多項技術進步,包括新的電子控制技術和商用無人機(UAV)設計的進化。此外,「蜻蜓」放棄了化學動力制動火箭,並可以在飛行期間充電,因此其壽命可能更長。

  

  藝術概念圖:在泰坦表面,眺望甲烷海。(來源:NASA)

  現在時機已經成熟,」Turtle說, 「因為我們吸取了Cassini-Huygens(卡西尼-惠更斯) 任務中的經驗,它將指導我們開展泰坦探索。」

  目前,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正在開發一個相似的機械。被稱為火星直升機「偵察兵」的無人機預計將於2020年發射並登陸火星。屆時它將採用同軸反轉螺旋槳的設計,以在火星稀薄的大氣中提供最佳的推力重量比。

  在未來的數十年中,這種VTOL平台將成為長期探索有大氣的天體的中流砥柱。在火星與泰坦之間,無人機能夠在不同區域間穿梭,以獲取樣本並就地進行分析。結合地表的研究和不同海拔大氣數據,它將幫助我們更了解行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8: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