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鄭永年:反腐敗與中國共產黨的未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2-2 1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中共十八大發動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以來,海內外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這場運動才會停止?每次抓出一些被視為「大老虎」的黨政官員時,總有一些人認為反腐敗運動應當結束了。當新的「大老虎」被抓時,又擔憂未來會怎麼樣。實際上,考慮到中共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反腐敗不應當有逗號,更不應當有句號。換句話說,反腐敗應當是永恆的常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反腐敗的政治重要性。

首先從政權內部運作來看,腐敗往往導致政權自我擊敗和毀滅。腐敗影響政權的治理能力和效率。為什麼需要政府?任何時候,政府必須提供和維持公共秩序,這是最低限度。在現代社會,政府還必須向社會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儘管不能把政府(government)等同於國家(state),但政府無疑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國家制度。如果這一國家制度腐敗了,對國家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如同任何社會群體,黨政官員也需要激勵機制。但如果社會不能有其他的制度和方法來激勵官員,而腐敗成為激勵黨政官員的手段,或者依靠腐敗(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來激勵黨政官員,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個政府就會自行解體。中外歷史上,這種情形枚不勝舉。

其次,腐敗導致執政黨及其政府合法性的流失。無論是政黨還是政府都是治理社會的有效組織。要對社會進行有效治理,政黨及其政府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也就是社會自覺接受執政黨及其政府的統治和治理。執政黨及其政府的合法性有很多資源,例如社會秩序的維護、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等等,但不管如何,一旦腐敗蔓延於執政黨及其政府,或執政黨及其政府被社會成員視為是腐敗的,其合法性就會流失。即使其它方面做得很好,只要在人民眼中是腐敗的,也不會有很高的合法性。

不僅如此,腐敗也會促成政府演變成學術界所說的「掠奪性政府」。在任何社會,因為人性的貪婪,腐敗是沒有底線的。腐敗一旦盛行,官員就會想方設法去向社會成員掠奪財富。因此,腐敗輕則造成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嚴重對立,重則導致自下而上革命形勢的形成。結果,政權要不被推翻,要不實行專制控制。

第三,腐敗往往趨向於形成寡頭政治,也就是中國官方所說的「團團伙伙」。一旦寡頭政治形成,就會對整個執政黨和國家構成致命挑戰。從這次所已經查處的「團團伙伙」來看,寡頭政治的形成已經是不言的事實了。無論是周永康、令計劃還是軍隊裡面的徐才厚和郭伯雄,所形成的「團團伙伙」不僅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網路,更是橫跨中央多個部委的網路。這些大都是腐敗的寡頭,在內部通過買官賣官或者不正當的政商關係等途徑形成。這些腐敗的圈子在不長的時間內,不僅越來越大,並且也越來越無法無天。

更為嚴峻的是,隨著財富的積累,他們的政治野心也越來越大,開始干預執政黨及其政府的運作。腐敗導致政治寡頭中國並非特例,很多國家也經歷類似的情況,例如葉利欽時代的俄國和今天的烏克蘭。腐敗的政治寡頭也可能造成西方所謂的「民主化」,即寡頭之間的政治競爭,但這種民主是哪一個國家都會竭力逃避的。一旦發生,就會變成人們恨之入骨但又去之不掉的政治腫瘤。

既是目標也是手段

正是因為腐敗會導致中國官方所說的「亡黨亡國」,反腐敗運動本身就成為目的。腐敗已經發展蔓延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如果不通過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實現「治標」,做其它任何事情(包括「治本」)也會顯得無濟於事,不會有什麼效用。這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發動聲勢浩大的反腐敗運動的最大理性。

不過,在實現了這個初始目標之後,反腐敗運動又表現為手段,即實現其它目標的有效工具。只要中共是具有使命感的政黨,這種反腐敗運動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而是常態化的政治行為。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反腐敗可以說是中共實現「四個全面」的起點。「四個全面」即全面實行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儘管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四個全面」,但如果考慮到中共是中國政治和改革事業的主體,完全可以認為第四個「全面」最為關鍵,前面三個「全面」都是中共所要實現的短長期目標。如果把第四個「全面」放在最前面,就很容易理解「四個全面」了,即中共要通過從嚴治黨來實現其方方面面的使命。

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說,中國儘管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人均國民所得也達到了7800美元,但離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即人均1萬2000美元還有相當的距離。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就是要實現這個目標。如果實現,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再者,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後,中國還必須把自己提升為高收入國家。

從制度建設來說,中國更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改革開放之後,領導人的最高議程就是經濟發展。儘管也沒有忽視制度建設,但並沒有把此置於最高的議程,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十八大四中全會出台了以法治建設為主體的制度建設規劃,首次把制度建設提高到頂層設計的高度。但法治建設並非一朝一日所能完成,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事實是,即使具有法治精神和文化的西方,這個過程也至少走了一個半世紀。即使到現在,西方的法治也並非十全十美。

無論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還是法治建設,都需要強大的政治主體。在中國,這個強大的主體只能是中國的執政黨。儘管社會組織和力量也在成長,人們也在談論它們的作用,但現實地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中共作為政治力量主體和改革主體,不管人們對其的看法如何。

如何保證中共起到其應當起到的領導作用呢?任何社會,一個政黨如果深陷腐敗,不僅起不到領導作用,反而會拖社會經濟發展的後腿。如何促成政黨的領導作用?那就是全面從嚴治黨,即第四個「全面」。

全面從嚴治黨也就是要解決「關鍵的少數人」的問題。執政黨尤其是執政黨的領導層是中國社會的關鍵少數,如果這個關鍵的少數出了問題,整個執政黨就會出問題,政府就會出問題,社會就會出問題。任何國家,無論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建設還是文明水平的提高,「關鍵的少數」是關鍵。

美國如果沒有華盛頓一代精英就不會是現在的美國,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關鍵的少數,新加坡的成功離不開李光耀等關鍵的少數。比較而言,缺乏這個「關鍵的少數」的國家或者「關鍵的少數」沒有起到關鍵作用的國家,往往社會經濟低度發展、制度無效甚至失敗。中國古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是很有道理的。這裡不僅指的是「關鍵的少數」的道德作用,更是指這個群體在制度設計和建設中的作用。如果「關鍵的少數」不能設計和建設好的制度,整個社會就要遭殃。

強調「關鍵的少數」

強調「關鍵的少數」就是要解決「雞」與「蛋」的關係。在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和制度之間往往陷入惡性循環,政府官員腐敗,有效制度得不到確立。儘管誰都知道要確立清廉的政府,就必須首先要有健全的制度,但問題在於一套健全的制度從何而來呢?好的制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走出這個惡性循環,還是要從「雞」入手。制度是人建立的,也是人運作的。如果人是腐敗的,何以建立清廉的制度?制度最好,腐敗的人也會腐敗掉制度。從這個邏輯來來,從「治標」到「治本」便有了充分的理性。

實際上,「關鍵的少數人」和有效制度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永恆的問題。任何社會,任何階段,都必須具有一個有效的政府。西方現在的情形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西方的情形是,面臨深刻的社會政治危機而不能形成有效政府,而「關鍵的少數人」(政黨領袖和精英)之間沒有任何共識,互相制約甚至否決。在中國,儘管在短期看,解決「關鍵的少數」是為了實現「四個全面」,但即使是「四個全面」也只是階段性的任務,在未來面臨新環境的時候,執政黨作為政治力量的主體同樣重要。

今天,人們討論反腐敗運動的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就,並不是說不需要反思反腐敗運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反腐敗三年有餘,也已經有諸多經驗教訓可以總結。總結經驗教訓是為了更有效的反腐敗和制度建設。

反腐敗運動的最終目標,是要確立一套新的能夠預防腐敗和保障清廉的制度體系。人們經常把反腐敗和制度建設對立起來和分離開來,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反腐敗的過程也是制度重建的過程。很多方面的制度開始重建或者轉型。首先,已經開始改變從前體制內部反腐敗過於分權和分散的狀態,形成了一個以中紀委為核心的反腐敗體系,制度效率大大提高。其次,體制內的「外部反腐」機制逐步形成。之前,反腐敗往往是自己反自己,例如各部委的腐敗都是各部委自己負責,各地方的腐敗也是自己負責。現在則不同了,中央各部委的反腐敗由中紀委直接負責,而縱向上實行「下管一級」的制度,例如省一級的反腐敗直接由中央來負責。其三,中央巡視體系的建設。這是中國古老的制度,存在了數千年,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現在把這個傳統復興起來,為現代所用。其四,新的黨紀體系的建設來預防腐敗。

不過,反腐敗運動和制度建設仍然具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反腐敗運動要走向法治化,而避免走上民粹主義的道路。現在在一些地方,反腐敗演變成幹部之間的互相揭發和社會對黨政官員的揭發。儘管這種形式成本很低,但往往會造成擴大化,造成人人自危,更重要的是破壞法治精神。舉報在很多社會都有,但必須在法律的基礎之上,建設正式的制度,而非社會運動。更為重要的是,反腐敗運動中應當把改革中的試錯和行政行為中的失誤,同腐敗分離開來。在任何國家、體制下,沒有人能夠保證在改革中不犯任何錯誤,改革永遠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改革過程中的一些試錯不是腐敗;同樣,在正常行政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錯誤,只要行政程序到位,執行過程的錯誤也不是腐敗。如果把改革試錯和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錯誤視為腐敗,整個官僚系統就很難作為,更會扼殺改革者的改革精神,導致不作為、不能作為、不敢作為的狀況。而這正是目前中國很多地方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總之,中共的命運和反腐敗息息相關。通過反腐敗重建制度,通過反腐敗尋求更有效的反腐敗體系,只有這樣,一個政黨才能生生不息,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7: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