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養生有這樣一個「六節法」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5-9-30 0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不能指望吃藥調補,有些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更利於健康。明代醫學家汪綺石在其著作中寫道:「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這「六節」,天長日久就會顯出效果。

  節嗜欲以養精。 精可以理解成身體中的精華物質,儲存在五臟之中,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怎麼樣才能藏精氣而不泄呢?我們知道精和神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神寓於精氣之中,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對精又有引導作用。因此要使精不妄泄,首先做到神不外馳,也就是精神內守,經常處於恬闊虛無的狀態。當然,在現代社會很難保持精神內守,那麼我們就降低一下標準,注意節嗜欲,不要過度貪圖身體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則很難做到積精全神。

  節煩惱以養神。 前面說的是神氣外馳會引導精氣外泄而不藏,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天天追逐聲色犬馬,但為了一些小事經常想不開,肯定對身體也不好。他的神雖然沒有帶動精氣外馳,煩惱憂愁卻使得神氣內爭,神氣總是處於糾結之中,也會不知不覺地引起消耗,這就要求我們遇事要豁達一些,減少精神的負擔。

  節憤怒以養肝。 中醫把各種情志歸屬五臟,其中怒屬於肝。肝臟具有疏泄氣機的作用,也就是可以沖開郁滯,而想完成這樣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須集中,力量不聚集是沖不開阻礙的。怒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呢?首先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引起氣的運行不太通暢,這時氣機集中在一起然後爆發出來,這樣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泄掉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怒由肝所主。然而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頻繁的發怒會傷及本臟肝臟,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避免發怒,使情緒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

  節辛勤以養力。 一般來說,力量是越用越有的,體力勞動者的力量肯定是大於腦力勞動者。但事情都是物極必反,超過一個頂峰以後力量反而會下降,所以告誡人們運動或勞動要適可而止,不能過於辛勞。但對於本條要靈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環境和古代已經大不相同,很少有重體力勞動,人們的肢體普遍運動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條作為好吃懶做的理由。

  節思慮以養心。 思是意識的變動,圍繞一個問題反覆琢磨,慮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針對當下的問題,慮是針對將來的問題。情志本屬脾臟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與子的關係,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響,思慮過度能造成心脾兩虛,出現心慌、失眠等癥狀。所以平時不能讓心神過於勞累,勞體和勞心最好交叉進行。

  節悲哀以養肺。 人在悲哀的時候是很萎靡的,明顯感覺到氣不挺拔,中醫叫做悲則氣消,這時渾身的氣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機。五臟之中肺臟有斂降的作用,和氣機的消退相對應,因此說悲屬肺。長期悲哀自然會傷及肺臟,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這種不良情緒。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9: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