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對中國出黑手:幕後兇手浮出水面

[複製鏈接]

1040

主題

1295

帖子

20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oldgunner69 發表於 2011-1-2 1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約翰?伯德中將2010年9月離任時甩下一句「狠話」:「別搞錯了,這支艦隊非常強大而且已做好一切準備。」伯德的話一點也沒錯,第七艦隊「喬治?華盛頓」航母戰鬥群挺進菲律賓附近海域后,駛入越南港口,又穿越海峽,北上參加韓國黃海聯合軍演,接著馬不停蹄地折入沖繩海域發起大規模的日美聯合軍演。沒人心裡會真正承認在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的航母戰鬥群,是沖著只裝配二代戰機米格-23的朝鮮。當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飛抵韓國,並隔空邀約日本加入韓美軍事同盟之時,再隱晦的用意也暴露無遺:馬倫揚言,中國要是輕舉妄動,就把中國打回到100年前。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宣布計劃於2011年新年伊始訪華,已經中斷了1年的中美軍事交流重新被激活。同時,美國國務院也盡遣文官訪華,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和美國總統外交顧問貝德雙雙訪華,已經「荒廢」了一段時間的中美元首「熱線」再次響起。在奧巴馬直率地要求中國對半島和平「發揮作用,不然你也會受害」時,人們隱約見到了日程表上臨近的中國領導人訪美一項。

  一邊是武將輪番叫陣,耍刀弄槍,另一邊是文官們頻頻接觸和對話,中美關係呈現出複雜多變和看不透的態勢——究竟是什麼人或因素在影響和控制著美國對華關係的決策?

  美國重回「衛星時刻」?

  12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所社區學院發表演說,頻繁提到中國的崛起,稱美國這一代人又回到了「衛星時刻」——1957年蘇聯率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消息震驚了美國,之後兩國間發起了殘酷競爭。演講的聽眾,一部分是中學畢業后升入大學的年輕學子,一部分是近年來「下崗」後接受職業培訓的中青年學員,另一部分是有繼續教育渴求的社區成人學員。奧巴馬的演講,構建了一個美國企業都跑到中國等新興國家去,從而造成大批熟練工人不得不下崗或轉崗求學的「美國痛苦說」,迎合了當前美國民眾視中國等新興國家為威脅的民粹主義。

  近期一項民調錶明,高達20%的美國民眾居然以為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高達47%的美國受訪民眾相信未來的「世界第一」非中國莫屬。民眾普遍陷入了美國影響力被他人侵蝕的怨憤中。

  2008年底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時,他承認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為了表明這一態度,奧巴馬在搭建其外交班子時,刻意把擅長中美關係的詹姆斯?斯坦伯格安排在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的位置上。這樣的中美開局不錯,高層對話也進一步擴展,奧巴馬也成為在第一個任期內且在第一年就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

  然而,洶湧而來的民粹主義思潮開始左右奧巴馬的外交方向。人們開始把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奧巴馬不得不依賴中國才達成的一個幾乎拿不出手的協議,歸罪於中國的不肯合作;並把奧巴馬幾次延後會見達賴,並讓達賴從後門出去等,歸因於總統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當中國明確提出南海為中國核心利益時,美國有被逐出既得利益圈之感。中期選舉時,習慣走民粹主義路線的奧巴馬迎合了「民意」,2009年的「傾聽」和「合作」外交,變為圍堵中國等對華強硬外交。

2010年,中美關係從高處跌落谷底:美國對台高達70億美元的軍售,幾次威脅要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國防部長蓋茨首次在亞洲防務論壇上當場對中國發難,以美國工會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不斷向政府施壓,奧巴馬毫不眨眼就接連推出針對中國輸美產品的反補貼或反傾銷稅懲罰措施等,都說明了這一點。

  關鍵人物「基辛格」

  「民粹主義」之後,關鍵人物開始悉數登場。此處的「基辛格」是指以基辛格博士為代表的「對華友好」派的老一輩人物,其中也包括布熱津斯基和目前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甚至包括現年65歲的鷹派人物、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

出生於1928年的布熱津斯基,曾在卡特政府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為中美關係作出過重大貢獻,他也是目前健在的、見證過中美建交的為數不多的老政治家之一。其著作如《大抉擇》、《大棋局》等,至今仍影響深遠,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就曾求學於他的門下。奧巴馬競選時也曾謙虛地向這位老前輩求教,並聘他為競選班子的外交顧問。奧巴馬當選后,布熱津斯基主張建立由美中兩國組成的「兩國集團」(G2)。他認為,美中兩國領導人應經常進行非正式會晤,不僅討論雙邊關係,還有全球政治問題。「中美共治」說一時令全球震驚,猝不及防的中國很快選擇了低調,避免這一說法。


  但凡中美關係低迷之時,「老一輩」人物的作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

  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的亨利?基辛格,擅長「均勢理論」,他的一句名言是:「威懾就是設法向對方提出危險性,這種危險將使對方認為與其所要獲得的任何利益不成比例,因而使對方不致採取某種行動途徑。當敵人向你挑戰時,你所不敢使用的一種威懾力量就已經不再成為威懾力量了。」很難相信這位87歲高齡的老外交家依然在深刻地影響著美國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現任常務副國務卿的詹姆斯?斯坦伯格承認,當年基辛格與周恩來經過長達約25個小時的交談,美國才打開了對華關係的新時代,奧巴馬政府也會按著基辛格博士的提醒這麼做,進行廣泛對話是美國決定促進和拓展與中國關係的核心。

  不可否認,今天的中國已遠非冷戰時期居於美蘇兩極均勢的第三角,美國學界和政界有「去基辛格化」的言論。《星期日泰晤士報》遠東記者邁克爾?謝里登曾口出狂言:「新總統必須打破基辛格及其信徒們製造的兩個神話。第一個神話是:中國如此強大,在民主和人權問題上必須對其領導人進行安撫。第二個神話是:只有像傑弗里?貝德那樣享有特權的對話者才能跟中國精英打交道。」「中國編織一個外交圈套,誘惑基辛格和尼克松成為抱有幻想的朝貢者,幻想著中國會幫助他們在越南贏得『體面的和平』」。與謝里登相呼應,哈佛大學的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說:「這種關係是建立在美國成為懇求者的基礎之上的。」

  被日本標為「親華派」的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副國務卿佐利克,在中美關係定位是「戰略競爭關係」還是「事實上的戰略夥伴關係」間搖擺不定時,及時推出新概念,稱中國為「利益攸關方」。曾明確表示「美國無義務為台灣打仗」的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也說:「任何人,包括中國領導層,都不能斷定將來的結局。結局如果不好,對我們也不利;結局如果很好,對大家都有利。我們必須為此努力。」

  美國外交主導權的爭奪

  美國雖然不搞「文化大革命」,但美國又是最熱衷於插旗戴帽的國家。譬如,對自己不喜歡的國家統統打入「邪惡軸心」、「失敗國家」、「流氓國家」。在美國外交界,也有「藍隊」和「紅隊」之分——譏諷那些客觀評析中美關係的人是在「為中國說話」,加以「紅軍」大帽;而代表本方的「藍軍」,則成了維護美國利益、對華強硬的「好人」。這些都反映了美國政府內部外交主導權爭奪的激烈。

  按此標準,一直推動中美形成建設性穩定關係的國務院第二號人物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應划入「紅軍」陣營。在身邊被副總統拜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瓊斯、國防部長蓋茨及國務卿希拉里等「藍軍」包圍的情況下,奧巴馬也安置了斯坦伯格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主管傑弗里?貝德這樣的「紅軍」人士。

  還有一類耳熟能詳的歸類則是「鴿派」和「鷹派」。悉尼獨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研究員約翰?李稱,主導美國對華關係的人物,可分為「實用派」和「戰略派」。李所指的「實用派」就是主張對華接觸和對話的「鴿派」,而主張對華遏制和圍堵及削弱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的是「戰略派」,屬「鷹派」。按此標準,提出中美關係「戰略保障」理論,並主張吸引中國參與解決歐亞大陸衝突的斯坦伯格無疑是「實用派」。

表面上看,美國對華關係的主導權掌握在以斯坦伯格為核心的幾個人物之中。除斯坦伯格外,另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傑弗里?貝德,他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辦公室主任、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他反對遏制戰略,主張與北京發展夥伴關係。另一個是庫爾特?坎貝爾,他是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支持美中對話。這些人的背景都是美國國務院,由希拉里領導——傳統上,中美關係的外交主導權在制度設計上應由國務院掌控。

  以希拉里為主導的國務院希望通過糅合「軟硬實力」的「巧實力」開展現實主義外交,希拉里上任后第一次出訪就選擇了亞洲,並以中國為重點。希拉里的外交思想,貫徹了「平衡與和諧」的「傾聽」外交思路,在關鍵和緊迫的全球性議題上,加強與中國等重要國家的合作,避免了因其他因素而破壞雙邊合作關係。這種外交路線其實就是柯林頓時代對華關係的翻版。由於希拉里對華外交初試成功,中美已中斷了近一年的軍事交流重新恢復。

  但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對外交主導權的爭奪由來已久。在美國外交預算中,國務院實得經費還不足五角大樓「軍事外交」預算的20%,國務院「無錢無人」,早已沒有基辛格時代的強勢。希拉里表示有興趣接任蓋茨當國防部長一事就可看出,擅長外交事務的她或許覺得掌握五角大樓更能發揮強權外交。

  外交行動上要依賴五角大樓的配合,如此局面是美國長期執行「軍事凱恩斯主義」政策的結果,到上屆布希政府賴斯領導國務院后,愈加明顯。延坪島炮擊事件爆發后,五角大樓策劃了一波又一波強勢軍演,軍中各類人物紛紛走到外交前台。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美軍事外交水平,或許是中美關係真實的晴雨表。

  斯坦伯格之「戰略再保障」理論

  與12月初在國務院與希拉里會商時突然發病、緊急送入附近醫院救治後生命垂危的霍爾布魯克相比,斯坦伯格沒有任何「血淋淋」的背景。霍爾布魯克曾介入過波斯尼亞戰爭,現又作為奧巴馬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特使奔走於戰火第一線,是個強硬而危險的「鷹派人物」。而斯坦伯格則是個「基辛格式」的人物,在學界和政界幾進幾齣,學識淵博,著作豐富,廣受各界人士尊敬。這位帶有猶太血統的副國務卿,有著20歲拿下哈佛學位、25歲攻下耶魯博士學位的傑出記錄。2009年斯坦伯格發表對華關係演講時提出「戰略再保障」理論,指出美國應重申歡迎中國的崛起,而中國也應向美國再保障不損害美國利益。斯坦伯格認為,只有戰略層次再保障,才能避免修昔底德以來的歷史學家都認為的大國崛起會引發一系列衝突的歧途。斯坦伯格不否認,中國的崛起,打亂了舊秩序並對現有權力結構提出挑戰,因此也可能導致同樣暗淡的前景。

  今天,朝鮮半島危機和中美艱難維繫「斗而不破」的偽裝之時,人們會再一次看到斯坦伯格的遠見卓識。假如2009年4月斯坦伯格第一次提出「戰略再保障」時,中美雙方都認真以待,雙方戰略確保,那麼彼此的互信就不會受到某一突發事件的衝擊
百度里搜不到你,只好進搜狗!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