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楚七國之亂(6)

[複製鏈接]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xixing 發表於 2009-6-12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漢宮廷故事7:6

西漢宮廷故事


李西興

1995年初稿於中國陝西西安

2009年修訂於紐西蘭奧克蘭


第七篇  吳楚七國之亂



六、晁錯愚忠禍及親族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筆者按:漢景帝聽信袁盎的建議殺晁錯,是因為他對能否戰勝吳楚聯軍,完全沒有信心,所以鑄成大錯。從丞相等上彈劾奏章,皇帝批複照準,都是背著晁錯乾的。然後,晁錯又被騙到東市,穿著朝衣被斬首。可見景帝和大臣們,對殺晁錯還是內心有愧的吧。】景帝為太子時,晁錯以才氣聞名,被漢文帝簡拔來擔任太子的屬官,官至太子家令。景帝繼位,提拔晁錯為內史(掌治京師,相當於今天中國首都北京市市長,二千石,少卿),並對晁錯言聽計從,十分寵信。后晁錯升任為御史大夫,提出削諸侯封地的主張。漢朝廷臣和諸侯王皆嘩然。晁錯的父親聽說,專程從家鄉來看兒子,說:「皇上初即位,你就侵削諸侯,疏離皇家骨肉,使得別人都議論怨恨你。這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不這麼做,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晁錯的父親說:「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他怕禍及其身,遂服毒自殺【《漢武大帝》電視劇改編為投河自盡】。晁錯的父親死後十餘日,吳楚七國反叛。景帝和朝廷大臣,為了留下和吳楚妥協的餘地,不惜犧牲晁錯及其三族人的性命。晁錯實在是愚忠,死的冤枉。但讀到丞相彈劾晁錯的奏章,是晁錯確有犯忌諱該死之處。文中提到,晁錯對皇帝說過,「發兵數百萬,都交給群臣,不放心。不如陛下親臨督戰,臣錯留守長安。」景帝既怕打仗,又無軍事才能。晁錯知道皇帝對「數百萬兵交給群臣,不放心」。那麼,難道景帝對「晁錯留守長安」就能放心嗎?
近日讀到易中天的《漢代風雲人物》講座。易先生說:晁錯(給景帝)出了兩個餿主意。正是這兩個餿主意,直接把他自己送上了斷頭台。第一個餿主意是要殺袁盎。第二個餿主意是:請漢景帝御駕親征,而他自己則留守京城。蘇東坡(《晁錯論》)說,外出打仗是危險的,留下來看家是安全的——這是誰都知道的。在這個緊急關頭,晁錯你怎麼能把最危險的事情派給皇帝,而把最安全的事情留給自己呢?這是沒有任何人會同意的。晁錯提出此議,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說你晁錯這樣做,簡直是奸臣嘛!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線,自己卻躲在家裡面。是不是等皇帝被打敗了以後,你來當皇帝?這樣做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所以蘇東坡說,這個時候,即便沒有袁盎,晁錯也是死路一條!(20060324日【新浪·讀書】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http://book.sina.com.cn)
李西興按:當時漢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敺彈劾晁錯的奏章說:「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鄧展曰:徐[今安徽泗縣]、僮[今江西樂安縣],臨淮[漢郡,治徐州]二縣也】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制曰:「可。」奏章所列晁錯罪名有二:一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二是「欲以城邑予吳」。當時,景帝委任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將兵迎戰叛軍。晁錯是一個文弱書生,怎麼能去督戰呢?如需要臨陣監軍,只能景帝親自去。問題是群臣認為,以皇帝的德信,專任將帥出征,已經足夠。晁錯錯就錯在說「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上。這話是離間皇上和統兵將帥之間的關係(奏章僅隱晦地說是「欲疏群臣百姓」)。只此一條,就擊中晁錯的要害。在內亂大戰之際,說這種話就是死罪。至於其次,「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乃是晁錯向皇上提出戰略性建議。這和太尉周亞夫所說的,「楚兵剽輕,難以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也」,其戰略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竟也被朝臣彈劾為「欲以城邑予吳」!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14: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