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論共軍之敵後抗戰 zt

[複製鏈接]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566 發表於 2010-5-14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整個抗戰過程中,總的來說,正面抵抗日軍的基本上是國民黨的軍隊,而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基本上是共產黨軍隊在進行。大陸的歷史教材一向為了突出中共的地位而比較強調游擊戰爭的貢獻和地位,對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和犧牲則加以淡化。因此有些重要的戰役在大陸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比如三次長沙戰役,據我所知,至今似乎還沒有在教材中提到過。近年來大陸的歷史教材多少有些進步了。但是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強調中共軍的貢獻仍是主流。
但畢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戰爭規模,每個正視歷史的人都迴避不掉。在受大陸有色的歷史教育引導過以後的學生,接觸到這些長期被淡化的事實以後,都會有被愚弄的感覺。但這又容易導致另一個極端,即不能正確對待敵後戰場的中共抗戰的地位。敵後戰場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本文試圖對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戰作一些分析。
敵後戰場的發展和擴大隨著日軍佔領區的擴大而逐步實現。最初,敵後戰場同時存在著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部隊在堅持。1939年,日軍對自己的後方進行了三次治安肅正。這讓敵後的國民黨抗戰力量損失慘重。而共產黨游擊軍則依靠對游擊戰的豐富經驗存活了下來。1940年起,日軍後方的抗戰活動已為共軍所主導。
共軍在日佔區利用日軍統治薄弱的區域建立基地,依照十年來與國民黨作戰的模式對抗日本人。主要的模式是先剷除當地的偽政權、土匪,建立自己的政權,發動老百姓參軍或者組織民兵。
日軍發現有些區域開始失去控制,起初不太在意。但是日本進行的戰爭必須依賴從佔領區搜刮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共產黨佔領區的日益擴大,總有一天日本人會感到必須動用武力去圍剿。
1937年和1938年,日軍的大部分力量在打擊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對自己的後方關注比較少,國共兩黨的游擊隊乘機發展壯大。後方的不穩定使日本人無法容忍。1939年開始,日軍進行後方的治安肅正運動。該運動進行了三次,持續到1940年初。日軍動用了關內23個師團中的10個,可見後方的游擊戰讓日本人多麼惱火。
這次運動是敵後國民黨抗戰力量的滅頂之災。在華北日據區國民黨的敵後力量幾乎傷亡殆盡。共產黨的游擊隊通過游擊戰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共產黨的戰術大致如下:日偽軍進犯根據地的情報傳來,就一方面調兵襲擾敵軍,一方面發動人民堅壁清野疏散群眾。然後開始有計劃地誘敵深入尋找戰機。當戰機出現,就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孤立的敵軍一部。這樣持續下去,直到敵軍被迫退走。敵軍退走後,再乘勝追擊,消滅敵軍孤立據點,擴大根據地。總的來說還是紅軍反圍剿的套路。
共產黨的抗日史中,唯一公認的大規模出擊就是百團大戰。此外,共軍的大規模對日進攻作戰幾乎沒有了。百團大戰,消滅日軍約2萬,殺、傷、俘偽軍約3萬,八路軍也損失2萬餘人。這些數字和國民黨的那些大會戰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如果僅僅因此就認為共軍的貢獻微不足道,那不但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
如果有大量的小規模戰鬥,加起來的效果未必遜於一次大會戰。事實上,後方的治安問題一直令日本人頭疼不已。與國軍正面對峙的日軍,占關內日軍總數的比例,在抗戰的初期和末期形成兩個高峰,中間是一段低谷。中間這段時期日軍行動的重點成了鞏固後方。正如上文所說,1939年日軍調集占關內總兵力近一半的力量打擊後方的游擊隊。1940年,這個比例並沒有隨著國民黨游擊部隊的削弱而下降,恰恰相反,這個比例反而上升了。此後一直到1945年,五六年中,在後方與共軍作戰的日軍都占其關內總兵力的60%左右。如果把偽軍也加進去,這個力量的比例還要大大上升。
可見,共軍的敵後抗戰,雖然缺乏大規模主動出擊,可是其作用和影響絕不遜於正面戰場,而絕非鄭浪平在其《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中所說的無足輕重。至少在抗戰中期,說敵後戰場成了主戰場,也是不過分的。
共軍之所以採取了這種作戰戰略,是由共軍的實力和地位所決定的。共軍不可能像國軍那樣打大仗。淞滬一戰,國軍在3個月內損失30萬人以上。而八路軍開始抗戰時總兵力亦不過3萬人,不可能支持這種大消耗的戰役。而且國民黨有廣渺的大後方可以補充兵員和物資,還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援。但是在敵占區活動的共軍沒有這樣的條件。鄭浪平在其《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中,以共軍缺乏大規模作戰為由來推測共軍是發展第一,消極抗日,為將來國共的最後攤牌做準備,是缺乏說服力的。
而且還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在日據區生存,發展抗日是同一個概念。理由很簡單:日本人不會坐視你發展。要在敵占區發展,就不可能不與日軍作戰。一次又一次的治安肅正治安強化運動囚籠政策清鄉掃蕩三光就是證明。共軍對這些進攻,習慣用前面已經說過的戰術對付。而鄭浪平等人,對這種戰術頗有微詞,認為只有主動地大規模進攻才是真正抗日的表現。其實他們的意見就是要讓共軍用李立三、王明對付國民黨的方法來對付日軍。而那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取敗之道。共軍的戰術其實是遵循了凡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原理。必須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點的保證就是根據地。所以從表面上看,共軍行動的中心環節就是建設、保衛並相繼擴大根據地,所以看起來缺乏主動進攻的精神。但是畢竟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由共軍特殊的地位和條件所決定的,更何況在敵後發展和抗日本來就是同一個概念。
此外,共軍保衛根據地,多採取根據地內線作戰的辦法,這也受到了現在很多人的攻擊。比如鄭浪平在他的書中就提出這種打法把平民百姓當成了主要的貢獻者和犧牲者。中國人民為了支持中共的游擊戰,所付出生命與財產的代價,遠遠超過支持國民黨的正規作戰。,還說游擊戰中人民的傷亡遠遠超過日軍與游擊隊總和的幾千倍
首先中共的游擊戰的確會招致日軍的報復,人民如果躲避不及就會遭受屠殺和劫掠。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損失是否如鄭浪平所說那麼大呢?本人估計是不可能的。因為共軍活動的區域主要在人口分散的農村,日軍一次屠殺,受災的人不會特別多。而相比國軍的正面戰場,一旦人口密集的城市失守,人民遭受屠殺破壞就要容易的多,所以也必然嚴重的多。有以下數據可以參考。
共軍根據地遭受的較大規模的破壞有如下一些:
19418月, 11月,日軍掃蕩北嶽區,總計殘殺4500餘人。
1941年冬,日軍以5萬兵力掃蕩山東區中心的臨沂、留田,屠殺群眾3000多人。
1942,日軍進一步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共捕殺冀中群眾5萬餘人。
19439月,日軍對晉察冀邊區北縣區進行了三個月的"秋季大掃蕩",製造了"阜平平陽慘案""易縣寨頭慘案""平山崗南慘案""靈壽大寨慘案""井陘黑水坪慘案""平山焦庄慘案"等血腥暴行,殘殺我人民6674
這些數字看起來都很多,可是它們加起來,也遠遠達不到南京大屠殺30余萬。
除了農村人口比較分散以外,共軍的保護措施也減少了民眾的損失。在根據地里,一般有民兵組織放哨,發現日軍向村子進發就會通知村民轉移疏散,同時民兵也發動地雷戰和麻雀戰襲擾遲滯日軍的行動。在太行山,呂梁山等山地根據地,村民可以躲進山裡。在冀中等平原地區,則利用青紗帳,後來又發明了地道。所以說,絕非某些不了解的人所臆斷的那樣,共軍都是扔下老百姓自己一走了之。除非日軍到來得太突然,或者當地民兵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或是老百姓藏身之處被發現,才會遭到屠殺。
至於幾千倍的說法,則完全是不動腦子地信口開河了。因為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死亡人數是約3500萬。用最有利於鄭浪平的假設:3500萬全是平民(雖然這絕對不可能),再假設這個幾千倍2千倍。這樣說來,整個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軍隊的死亡總和應該不超過1.75萬人。鄭浪平就是這麼滑稽。
共軍進行的民眾戰爭,民眾的確成了戰爭的主要貢獻者和犧牲者。但是這難道不是所有戰爭的必然規律嗎?國民黨的正規戰所需的錢糧物資難道不是人民的貢獻嗎?槍聲一響,徵車馬,拉民夫,抓壯丁,損失的不是老百姓?反倒是共軍,還動用軍隊開荒生產,讓老百姓減輕了一些負擔。(順便提一下,有網上傳言說南泥灣開荒后種的都是鴉片。不知是不是真的。但是至少美軍觀察團沒有發現陝北紅區有種植罌粟的現象。見《紅色中國的挑戰》)
國軍有過這樣嗎?沒有。在河南,國軍橫徵暴斂之甚,讓河南人民將湯恩伯視為和一樣可憎的災害。而在豫湘桂戰役一開始,河南國軍卻一觸即潰,其戰鬥力之差,令日本人都大吃一驚。因為日軍本打算一個半月達到的目標,只用了21天就完成了。像國軍這樣平時聚斂,戰時大敗,國土淪陷,然後日軍掠奪淪陷區,用掠奪來的資源繼續殺中國人,損失的難道不是民眾嗎?回顧國軍的大部分大會戰,都是海賭——慘敗——國土淪陷的模式。猶以近段時間宣傳的最厲害的淞滬會戰為最。國軍損失30余萬,日軍只損失4萬人。這是中國軍隊的慘敗。而今傷亡慘重反而成了光榮的事情反覆宣揚,如果不說厚顏無恥,至少也是很不妥的。國軍的大會戰基本上就是這種貨色。它們比共軍的敵後抗戰更有意義么?可能不見得。這種會戰只對日本人有意義,那是他們的重大勝利。可是對中國軍隊來說只是奇恥大辱,無意義可言。
而且和共軍比起來,國軍的失敗更為徹底。共軍的根據地被日軍佔領,不久後會收復,重建根據地,恢復生產。可是國軍丟掉的土地一朝落入敵手,大部分就再也收不回來了。自從南京淪陷生靈塗炭后,直到抗戰結束,國軍可有一兵一卒能回來替30余萬冤魂復仇?沒有。
反倒是共軍,把國軍丟掉的領土撿回來,使得日軍不得不繼續戰鬥來奪取這些資源,而這些資源他們本來只要一聲令下就能得到了。鄭浪平等人認為共軍的游擊戰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可是如果沒有共軍幾年來把日軍困住,讓日軍全力進攻國軍,國軍擋得住嗎?從豫湘桂之戰來看,本人認為是很成問題的。
說到豫湘桂之戰,鄭浪平的書中對此戰失敗的辯護不得不說兩句。鄭浪平對這個失敗的解釋是兩個原因:一是美國的援助不到位,二是中共沒有發動一次新的百團大戰牽制住日軍。這實際上是照單全收了蔣公當年的解釋。
蔣公解釋說中國最精銳的八個軍被調到緬甸去了,所以導致華東力量空虛。可是他隱瞞了一點,那就是在戰役之前,他曾經下令把河南及其周邊6個精銳軍調到陝北和新疆去對付共產黨。所以兵力的空虛蔣公自己也難辭其咎。但是即使如此,戰役開始時河南還有30萬國軍,而進攻河南的日軍只有10萬,可是國軍在數日內就徹底土崩瓦解,全線崩潰。連湯恩伯自己也說,國軍作戰不力無可諱言。(說句題外話,史迪威有他自己的道理。他掌管對華援助物資,原則是必須確保這些物資用來對日作戰,而不能被用於打內戰。從上文所說的那6個軍的去向來看,史迪威的擔心不無道理。所以史迪威認為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物資盡量用來武裝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
至於說中共沒有發動進攻來牽制住日軍,則是胡攪蠻纏了。當時史迪威曾向蔣公建議動用中共軍向河南的日軍進行反擊,可是蔣公嚴詞拒絕。可見蔣公自己也不願意共軍參與對日作戰(本人估計原因是擔心共軍再次藉機擴大勢力),又怎能把失敗歸咎於共軍沒有發動進攻?退一步講,當時國軍的力量再弱,比共軍還是要強很多的,所以理應多承受一些日軍的壓力。而此前若干年中一直是共軍抗擊了一半以上的日軍力量。這些年裡國軍一直對共軍進行封鎖,雙方處於半敵對狀態。如今國軍戰敗,反而怪罪共軍沒有把日軍牽制住,無疑是荒謬之極。
最後談談抗戰中的國共衝突問題。國共在抗戰時的衝突,是親痛仇快之舉,但又是十年內戰留下的後遺症,本就很難消除。不管誰先動手,都是一場悲劇。可是如鄭浪平等人,堅持認為應該是共軍採取主動的成分居多,則是毫無道理的。鄭浪平的理由只有一條:因為國民政府的部隊,一樣是共軍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與日軍沒有什麼重大的分別。問題是難道國軍不想消滅共軍嗎?雙方都想消滅對方,你怎麼就肯定是共軍為主動呢?像鄭浪平這種觀點,除了用國民黨長期的偏見以外,實在沒有別的可以解釋了。

[本話題由 566 於 2010-05-14 10:36:48 編輯]

6

主題

630

帖子

540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0
沙發
綠綠的地 發表於 2010-5-14 10:03 | 只看該作者
分析正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270

帖子

457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79
3
Cristal 發表於 2010-5-14 10:27 | 只看該作者
綠綠的地: 分析正確!
我讀書的時候,都是學的國民黨如何貪生怕死,共產黨如何寧死不屈。這些事實都是後來自己看書才知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4
 樓主| 566 發表於 2010-5-14 10:35 | 只看該作者
綠綠的地: 分析正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630

帖子

540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0
5
綠綠的地 發表於 2010-5-14 12:02 | 只看該作者
56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