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研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新詮 夏征難 zt

[複製鏈接]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566 發表於 2010-1-5 1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 要】毛澤東不僅對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做過專門的研究,而且「其熟悉的程度令人驚訝」。早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后,毛澤東為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就讀了克勞塞維茨的書;1938年初他在延安寫過讀《戰爭論》的讀書日記;在寫《論持久戰》時,他對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目的論及戰爭「蓋然性」理論等作了批判改造和發展。他還專門組織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新中國成立后,他曾多次談到他讀過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並稱克勞塞維茨講過「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的繼續」等「很有道理的話」。

克勞塞維茨被公認為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奠基人,其名著《戰爭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奠基作。毛澤東對《戰爭論》做過專門的研究,並批判汲取和發展了其中的某些重要論點,使之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重要的理論來源之一。以前此類研究往往脫離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使用的《戰爭論》譯本及其特殊的語境難免有不實之虞。本文力求從毛澤東研讀的《戰爭論》中文譯本入手,對此做出新的詮釋,從中亦可領悟毛澤東研讀外國軍事經典的方法。

一、最初看克勞塞維茨的書
1935
10月,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后,黨在思想戰線上面臨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就是系統地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教訓,對「左」傾機會主義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進行全面深刻的哲學批判。為此,毛澤東到延安后就「發憤讀書」,除大量研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外,還下工夫研讀了古今中外的軍事學論著。他後來數次談到過這一情況。

1960
12月,毛澤東同部分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說:「後來到陝北,我看了八本書,看了《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書看了,日本人寫的軍事操典也看了,還看了蘇聯人寫的論戰略、幾種兵種配合作戰的書等等。那時看這些,是為了寫論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即193612月寫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筆者注),是為了總結革命戰爭的經驗(即總結十年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筆者注)。」

1959
4月,他在上海召開的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也說道:「左」傾教條主義者說我照《孫子兵法》打仗的那些話,「倒激發我把《孫子兵法》看了,還看了克勞塞維茨的,還看了日本的《戰鬥綱要》,看了劉伯承同志譯的《聯合兵種》,看了『戰鬥條例』,還看了一些資產階級的。總之,激發我來研究一下軍事。」這段話似可作為上段話的一個旁證,即註明了日本人寫的軍事操典及蘇聯人寫的兵種配合作戰的書的各自的書名。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這兩次談話都把克勞塞維茨的書與中國古典名著《孫子兵法》相提並論,並始終將之排在日本人和蘇聯人寫的有關軍事書的前面,這恐怕不是偶然的,足見「克勞塞維茨的書」 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然而,毛澤東這兩次談話均未點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書名。這恐怕也並非一時疏漏。因為該書最早由日本傳人中國時並不叫《戰爭論》。如,19113月,由陸軍教育研究社根據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的日譯本轉譯的《戰爭論》取名《大戰學理》,該譯本只供小範圍研究之用,並未發售。1912年冬,廣東軍事研究社在對該譯本重新核訂的基礎上作了翻印。19158月,翟壽禔根據日本士官學校的日譯本《戰爭論》作了重新翻譯,仍沿用《大戰學理》的書名,該譯本由北京武學官書局第一次在中國正式出版並公開發行。毛澤東最早接觸的是這其中哪個譯本尚難以確定,但很有可能是上述三個稱作《大戰學理》的某個《戰爭論》中文譯本。這或許是毛澤東兩次提及克勞塞維茨的書卻未註明《戰爭論》書名的緣由。

二、研究戰略方針提到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著手研究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他在19371228寫給郭化若的信中,曾明確提到《戰爭論》等涉及戰略的中外書籍。他寫道:「化若同志:你寫戰略,應找些必要的參考書看看,如黃埔的戰略講義,日本人的論內外線作戰(在莫主任處),德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魯登道夫的《全體性戰爭論》,蔣百里的《國防論》,蘇聯的野戰條令等,其他可能找到的戰略書……你不擔任何的事,專註於戰略問題的研究及編輯事務,務把軍事理論問題弄出個頭緒來。」

此間,又有兩種《戰爭論》中文譯本面世。一種是:19345月,柳若水根據日本人馬健之助的日譯本轉譯的《戰爭論》,書名首次由此前的《大戰學理》改為《戰爭論》,原著者被譯為克勞塞維慈,已很接近今天的譯名(今譯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筆者注),由上海辛墾書店出版發行。另一種是:19376月,楊言昌又根據日本人馬健之助於日本昭和六年(1931年)出版的日譯本,重譯了《戰爭論》,書名也使用了《戰爭論》,但原著者被譯為馬利•豐•克勞則維次。由當時全國最大的軍事專業書店南京軍用圖書社出版發行。

可以肯定,毛澤東在寫給郭化苦的信中點名要《戰爭論》,與這兩種中譯本《戰爭論》先後問世不無關係。但從原著者譯名看,使用柳譯本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從該信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當時主要是通過搜集《戰爭論》等涉及戰略的中外書籍,「專註於戰略問題的研究」。然而,據南京軍用圖書社的發行書目統計,其已有的870多種軍事書中,涉及戰略。戰役的僅占7種。也就是說,當時中外資產階級軍事家或軍事理論家較少論及戰略的一般理論,並且大都脫離政略孤立地談論軍事問題。而《戰爭論》既有專篇的「戰略論」,還有首篇「論戰爭之本質」。它顯然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

三、寫有看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讀書日記
從已發現的文獻看,其中最重要但以往僅提及而未深入探討的是,毛澤東1938年在延安曾寫過專門研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讀書日記。根據記載,毛澤東於1938318開始研讀《戰爭論》,時間持續至 4 1日。其間,有4天沒有續讀《戰爭論》,有4天插讀了潘梓年的《邏輯與邏輯學》一書。

另據考證,毛澤東1938年讀的《戰爭論》,很可能是由柳若水翻譯、上海辛墾書店出版的橫排白話文體的譯本。但柳譯本只有第一分冊,似不夠完整。毛澤東在該讀書日記中寫道:「十八日開始看克勞塞維資的戰爭論,PI19序言及目錄,第一篇論戰爭之本質,從P24起,本日看完第一章,至P55止。」毛澤東在讀書日記中所記載的《戰爭論》序言及目錄的頁碼,與柳譯本基本相吻合。由於柳譯本將《戰爭論》篇章之下的目均上了目錄,所以從11頁持續到19頁。而毛澤東讀書日記記載與柳譯本略有不同,如將原著者最後一字的「慈」誤寫為「資」,另目次19頁的背白、第一篇及背白,和第一章的首頁,均為不排頁碼的「暗頁碼」,所以,毛澤東在讀書日記中將正文頁碼從排有偶數頁碼的第24頁起算。這一讀書頁碼一直持續到168頁,之後未作記載。但僅此內容已涉及戰爭的本質、戰爭的目的及手段、軍事上的天才、戰爭理論以及戰略等諸多方面。

其中,在「譯者例言」 中還有兩段列寧和恩格斯評論《戰爭論》研究方法的論述。另外,柳若水還在「譯者例言」 中特彆強調「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論點的重要性:「本書著者曾再三力說,戰爭是政治底手段,是政治以其它(即強力)手段之繼續,所以理解戰爭,一般的是不宜從戰爭本身以為之了解。」

從讀書日記的記載看,毛澤東對《戰爭論》第一篇「論戰爭之本質」頗為重視,尤其是第一章「什麼叫做戰爭」,連同序言及目錄共55頁,其中正文部分約33頁,毛澤東幾乎一氣讀完。其中涉及有關戰爭與政治的重要論點,如:「戰爭不是孤立的行為」;「戰爭不外政治以別的手段之繼續……戰爭不單是一種政治的行動,又實在是一種政治的手段,政治的對外關係之一繼續……戰爭……不外是基於其手段底特質之物……政治的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而且無目的的手段還未曾有過。」

接下來,19日毛澤東沒有看書。20日,他從《戰爭論》的第57頁看到第91頁,約35頁,也是他研讀內容較多的一天。其內容為《戰爭論》第二章「戰爭之目的及手段」 和第三章「軍事上之天才」 的前半部分,主要涉及戰爭目的、消滅敵人和保存自己的關係,以及戰爭的不確實性等問題。

21
日,毛澤東從《戰爭論》的第 92頁看到第102頁,約11頁。其內容為《戰爭論》第三章「軍事上之天才」 的後半部分。涉及克勞塞維茨所說的軍事天才須具備的頑強、感情及性格之堅固性等精神力量。

22
日,毛澤東沒有看書。23日,從《戰爭論》的第103頁看到第111頁,約10頁,系研讀相關內容最少的一天。其內容為《戰爭論》第三章「軍事上之天才」 尾部涉及統帥所需具備的精神力量,以及第四章「論戰爭之危險」。

之後,在24日至27日的4天里,毛澤東讀哲學書籍——潘梓年的《邏輯與邏輯學》。28日,繼續讀《戰爭論》,從第112頁看到122頁。內容包括《戰爭論》第五章「論戰爭之肉體的辛勞」,第六章「戰爭之情報」 以及第七章「戰爭之摩擦」 的前兩頁。

29
日和30日,毛澤東沒有看書。對 日,讀《戰爭論》的第123頁到167頁。其內容包括《戰爭論》第七章「戰爭之摩擦」 後半部分,第八章「第一篇之結論」;第二篇「論戰爭之理論」 的第一章「兵學之區分」;第二章「戰爭之理論」 的第一至第三十三的「目」的相關論述。諸如,「實戰之觀察生出理論之必要」、「努力樹立積極的理論」、「數量上的優越」、「內線」、「戰爭之理論不能忽視精神的數量」,等等,不過,這些「目」 的內容較為瑣碎,有不少都是幾行字即為一個「目」。

41,毛澤東從《戰爭論》的第168
頁看起,但之後整個讀書日記便中斷了。是否讀完這本《戰爭論》尚難推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上述內容的某些觀點,在毛澤東於同年5月撰寫的《論持久戰》一文中已有所反映。

四、寫《論持久戰》對《戰爭論》的汲取和發展
與寫讀書日記相隔僅回個月,毛澤東在19385月撰寫的《論持久戰》中,至少從三個方面對《戰爭論》的某些重要觀點作了批判汲取和改造發展:

第一,深化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戰爭論》對戰爭與政治關係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第一篇第一章和第八篇第六章,尤其是後者,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其關於「戰爭無非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觀點。對此,列寧在讀《戰爭論》的筆記中,曾把第八篇第六章稱之為整個《戰爭論》中「最重要的一章」。但從毛澤東讀《戰爭論》的日記看,對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觀點的把握,主要源於第一篇第一章。克勞塞維茨主要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命題,並闡明: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戰爭不外是政治以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使戰爭發生的最初動機。

而毛澤東則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哲學原理進一步深化了戰爭與政治的內在聯繫。一方面,毛澤東通過考察戰爭與政治的共性問題,闡明了戰爭一刻也離不開政治的原理。他深刻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也就是說,在戰爭與政治這個矛盾統一體中,政治屬於共性的範疇,戰爭屬於個性的範疇。要深刻認識作為個性的戰爭,必須先在共性的範圍內,從戰爭與其他各種社會現象的聯繫中考察和研究戰爭。戰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雖然同社會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都有廣泛的聯繫,但其中最本質的聯繫則是政治。顯然,戰爭絕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而是由一定時期內種種錯綜複雜的社會政治關係引起的,是帶有政治性質的行為。另一方面,毛澤東還通過考察戰爭與政治的個性問題,闡明了戰爭是解決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的原理。他指出:「戰爭有其特殊性,在這點上說,戰爭不即等於一般的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這就是說,儘管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維護交戰一方某個階級的政治和經濟的利益而發動和進行的,但戰爭不同於階級鬥爭的一般形式,而是階級鬥爭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最高形式;戰爭不同於一般的政治鬥爭,而是一定階級用以解決某種政治矛盾和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特殊手段。當各階級在相互鬥爭中,採用經濟、思想、文化和外交等非暴力的鬥爭形式和手段,已不能解決階級矛盾或不足以實現其政治目的時,便訴諸武力,由此導致戰爭。

第二,發展了戰爭目的論。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目的作了這樣的區分,他說:「物理的暴力……是手段,對於敵人遂行我們底意志是目的。為了要確實地達到這個目的,就不得不使敵人喪失抵抗力,而且這在概念上,正是軍事行動底本來目標。這個,代行了對於敵人貫徹我們底意志這個戰爭之究極目的。」在這裡,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目的作了敵人遂行我們意志的「目的」(即通過戰爭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筆者注)和軍事行動的本來「目標」(即戰爭目的——筆者注)的區分。毛澤東採納了這種區分,他在《論持久戰》一文「戰爭的目的」 一節的開始便說:「這裡不是說戰爭的政治目的……這裡說的,是作為人類流血的政治的戰爭,兩軍相殺的戰爭。」不過,克勞塞維茨是從其所謂「純概念」出發唯心地探討戰爭目的問題的,而毛澤東則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唯物地闡發了戰爭的政治目的及戰爭自身的目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發揮和發展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目的論。一是毛澤東首次將戰爭目的明確概括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從柳譯本的譯文看,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目的主要是從「毀減敵之戰鬥力」 和「己方戰鬥力之保持」的意義上論述的。而毛澤東則以設問的方式明確指出,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戰爭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消滅敵人,就是解除敵人的武裝,也就是所謂『剝奪敵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滅其肉體)」。其中,毛澤東吸收了克勞塞維茨關於「毀減敵之戰鬥力」論述的合理成分。

二是毛澤東聯繫攻防辯證地闡述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關係。雖然克勞塞維茨在論及「毀減敵之戰鬥力」 和「己方戰鬥力之保持」的問題時,也「涉及戰爭之全領域而支配之的攻擊與防禦」,但未及展開。並且,克勞塞維茨在強調其「毀減敵之戰鬥力」 的問題時,又往往過分誇大了「毀減敵之戰鬥力」 的作用,因而無形中將「己方戰鬥力之保持」排除在戰爭目的之外。而毛澤東則改造了克勞塞維茨將消滅敵人作為戰爭惟一目的的思想,把保存自己作為重要內容置於戰爭目的之中,把戰爭目的規定為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兩個方面,由此構成了戰爭目的自身的矛盾運動,並緊密聯繫戰爭的基本形式——進攻和防禦,深刻地闡述了戰爭的目的——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的辯證關係。

三是毛澤東把戰爭目的提升到戰爭軍事本質的高度認識。毛澤東在聯繫攻防辯證地闡明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關係的基礎上,又將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從戰爭目的提升到戰爭軍事本質的高度,作了進一步的深刻闡釋:「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從技術行動起,到戰略行動止,都是貫徹這個本質的。戰爭目的,是戰爭的基本原則,一切技術的、戰術的、戰役的、戰略的原理原則,一點也離不開它……它普及於戰爭的全體,貫徹於戰爭的始終。」這就不僅從戰爭指導根本法則上,更從體現一切戰爭行動根據的本質意義上,深刻揭示了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作為「軍事上的第一要義」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從而豐富了戰爭本質論的內容。

第三,改造了戰爭「蓋然性」 理論。克勞塞維茨在論述戰爭特性問題時認為:「戰爭於其客觀的性質上是從屬於蓋然性的」,「充滿了可能性、蓋然性、僥倖性的遊戲的性質……這種遊戲的性質,實是貫串戰爭全體的,一切人類底行為中,戰爭最似擲骰子。」這在無形中給戰爭認識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與之相反,毛澤東則在承認戰爭具有不確實性等特性的同時指出:「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戰爭的特性也使人們在許多場合無法全知彼己,因此產生了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的不確實性,產生了錯誤和失敗。然而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毛澤東還進一步從區分戰爭絕對確實性和相對確實性的意義上指出:「戰爭沒有絕對的確實性,但不是沒有某種程度的相對的確實性。我之一方是比較地確實的。敵之一方很不確實,但也有朕兆可尋,有端倪可察,有前後現象可供思索。這就構成了所謂某種程度的相對的確實性,戰爭的計劃性就有了客觀基礎。」可見,毛澤東通過批判改造克勞塞維茨戰爭「蓋然性」理論,從戰爭的不確實性和確實性的辯證統一上,科學闡述了對戰爭的認識問題。

五、組織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
毛澤東撰寫《論持久戰》之後,仍注意繼續研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據郭化若回憶:19389月間,毛澤東約了十來個人,在他自己的窯洞里開哲學座談會,每周一次,參加的有許光達、陳伯鈞、郭化若,後來又有蕭勁光、蕭克等將軍,文化人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在這期間的座談會上,專門請何思敬講克勞塞維茨的「戰略學」內容。

另據徐懋庸回憶:當時專門請何思敬講克勞塞維茨「戰略學」 的內容時,由於何思敬照著德文原著隨譯隨講,講得實在不大高明。每次講完出來時,將軍們既不滿意,我們也覺得索然無味。然而,毛澤東卻聽得很認真,還拿著一支紅鉛筆,在一個本子上不時地記錄。我對這種態度和精神非常驚奇,因為不管何思敬講得如何不好,毛澤東都能從何思敬傳達的原著的話里,吸收到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意義。

又據莫文驊回憶:為了正確領導革命,毛澤東同志致力於理論研究工作,不僅自己研究,還經常組織身邊有關同志進行研究討論,藉以推動學習研究活動。他曾在延安鳳凰山自己的住處,組織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 和「哲學問題研究會」。採取的方式是每周討論一次,晚上七八點鐘開始,持續到深夜十一二點鐘。其中,參加「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 的有蕭勁光、羅瑞卿、滕代遠、莫文驊、葉子龍等人。《戰爭論》的學習討論採用邊讀邊議的方法。當時只有一本書,是國民黨陸軍大學出版的文言文譯本,譯文又很粗劣,讀起來很不好懂。後來由何思敬同志直接從德文原版澤出來,譯一章介紹一章,併發了講義。記得當時討論得最多最熱烈的是集中兵力問題。毛澤東同志說:「克勞塞維茨的作戰指揮實踐不多,但集中兵力問題講得好。」

從上述回憶可以看出,毛澤東在延安曾專門組織過一個「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並著重研究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略論及其中有關集中兵力的問題。其中,所提到的《戰爭論》中文譯本,很可能是楊言昌於19376月翻譯、由南京軍用圖書社出版的分上、下兩卷的文言文繁體字譯本。但亦不能排除莫文驊的記憶有誤,所使用的或許仍是柳若水的白話文譯本,而非文言文譯本。因為從所研究的內容看,克勞塞維茨「戰略論」 是其《戰爭論》第一篇「論戰爭之本質」 和第二篇「論戰爭之理論」 的延續,即毛澤東有關《戰爭論》的讀書日記的第168頁之前為《戰爭論》第二篇「論戰爭之理論」 前半部分,其後乃第三篇「戰略論」,有關集中兵力的內容為該篇的第八章「兵數之優勢」、第十一章「空間上的兵力之集中」、第十二章「時間上之兵力集中」 等。

另據《人物》雜誌1989年第1期載:抗戰爆發后,在重慶擔任蘇聯軍事顧問團翻譯的傅大慶,得知毛澤東在延安正研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但苦於沒有好的譯本時,立即請纓,根據《戰爭論》的俄譯本第3版轉譯。是書分上、下兩冊,於194011月由學術出版社出版,並託人送往延安。這個譯本曾被朱德、葉劍英譽為當時最好的譯本。毛澤東也讀過這個譯本。

六、新中國成立后多次談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自己也多次談到他研究過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除了本文在前邊提到的他19594月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和196012月同部分向他祝壽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兩次談到外,他在1960年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蒙哥馬利說:「我讀過你關於軍事的著作,寫得很好。」 毛澤東謙虛地說:「我不覺得有什麼好。我是從你們那兒學來的。你學過克勞塞維茨,我也學過。他說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的繼續。」對此,毛澤東的國際問題秘書林克曾回憶說,毛澤東熟諳中外軍事理論。「60年代初,他在上海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談起克勞塞維茨的軍事著作,其熟悉的程度令人驚訝。同時,他還向蒙哥馬利介紹了中國的孫子兵法。」

1975
年秋,毛澤東會見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時說過:「在我看來,你是一位康德信徒,但理想主義並不好。我自己是馬克思的學生,我並不看重理想主義,我對黑格爾、費爾巴哈感興趣。克勞塞維茨曾講過很有道理的話……」遺憾的是,施密特無意中打斷了毛澤東的這個談話。

毛澤東在批評斯大林對資產階級的東西採取全盤否定的錯誤做法時,也特別提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說,斯大林把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說成是德國貴族對於法國革命的一種反動,從而把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全盤否定了。並據此「否定德國的軍事學,說德國人打了敗仗,那個軍事學也用不得了,克勞塞維茨的書也不應當讀了」。

顯然,毛澤東不僅注意研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而且也如同馬克思從黑格爾頭腳倒置的唯心辯證法中汲取其合理內核一樣,批判地汲取了《戰爭論》中合理的東西。對此,一些國外學者也認為:「毛澤東作為列寧主義者也是一位非常熟諳克勞塞維茨的人和其軍事哲學的愛好者。」並認為:「毛澤東的共產主義理論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樣也是繼承和發展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430

主題

2296

帖子

38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884
沙發
yuxin_9605 發表於 2010-1-6 01:2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4 1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