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隱婚族

[複製鏈接]

1650

主題

5369

帖子

767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CM 發表於 2010-11-2 0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夕陽「隱婚族」 隱去的不只是婚姻…

  甜蜜耍朋友卻偏不扯證,成都商報記者近日對成都老年「隱婚族」現狀進行調查

  清晨,城東一家養老院,陳大爺和楊婆婆一起出門,兩人手牽手,繞著池塘邊走邊說悄悄話。平常,釣魚、喝茶甚至吃住,他們都在一起。

  不過,這對外人看來無比幸福的「老兩口」,其實並沒有領取結婚證。在雙方子女眼中,他們也不過是相互陪伴的「大爺」和「婆婆」。

  有調查稱,80%的喪偶老人有再婚願望,但進行婚姻登記的不足一成,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了「隱婚」———不登記,卻像情侶或夫妻一樣生活。

  在成都一些養老院,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隱婚」群體真實存在,因為種種原因,一些「黃昏戀」沒有公開,不被接受,不願提及……

  這些老年人為什麼會淡化傳統「名分」觀念、選擇「隱婚」?他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從「隱婚」老人身上,年輕一輩是否應有所領悟?

    「隱婚」老人一怕

  有人嚼舌根,難聽得要命


  有人開玩笑說,乾脆去把證扯了。但兩人都「沒這個打算」,他們依舊看重外面的輿論,「一些老年人看見別人稍一接近,就會湊在一起嚼舌根。」

  10月26日,城東園緣養老公寓。二樓一間小屋裡,76歲的曹婆婆正在午休。她準備下午跟孫老頭出去轉轉。孫就住隔壁,兩人年齡相仿。曹婆婆說,這個老頭是她的好朋友。

  每每說到這些,旁人就會下意識地交換一下眼神,善意地笑一笑。在這個入住了300多名老人的大院里,曹婆婆和孫老頭是公認的「一對兒」。一對兒是什麼意思?「就是耍朋友嘛!」幾個老人笑呵呵地說。

  兩年前,曹婆婆和老伴來這裡養老。老伴得癌症臨走時特意交待她:可以多去找找孫老頭,跟他一起釣魚。以前,老兩口就時常跟他玩耍。

  孫大爺會彈琴、唱歌。曹婆婆和他擺得攏。漸漸地,閑言碎語來了,說老頭前腳走,她後腳就想著談戀愛了,「罵啊、吐口水的都有」。辦公室的人開導他倆,「老年人之間,說得攏就多說,相互關照多好。」子女也說,只要他們愉快,不干涉,活一天,就要愉快一天。

  他們開始不管外面的反應。曹婆婆喜歡看碟子,有時候VCD壞了,只需招呼一聲,孫大爺就會來幫忙修理。孫大爺要是有些小病小痛,她也會端茶送水……以前平均每周要來看兩三次的女兒,看母親有人照顧,後來就沒來那麼頻繁了。而孫大爺的子女來了,還要請她一起吃飯。

  有人開玩笑說,乾脆去把證扯了。辦公室也勸他們不要錯過這個緣分。但一提到這個話題,就有些敏感和沉重了,兩人都「沒這個打算」,他們依舊看重外面的輿論,「一些老年人還是帶著過去陳舊的觀念,看見別人稍一接近,就會湊在一起嚼舌根,話難聽得要命。」

  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但曹婆婆和孫大爺都不願提及。一旦身邊有什麼聲音,他倆就不自然起來,「我們是友誼關係,是同志關係」。然而,對院里其他一些相好的老人,他們卻又抱著祝福。曹婆婆覺得身上「傳統的東西太重了」,和孫大爺之間「隔了一條線」;但她又希望,有關部門能多做做工作和宣傳,關心一下老年人的晚年感情生活,「消除一些老年人的封建陳舊觀念」。

    「隱婚」老人二怕

  增加子女負擔,添麻煩


  雖然感情好,兒女也支持,但兩人並不想結婚扯證。雖然住在一起,但兩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經濟上保持獨立,「將來『走』了以後,各管各,不給子女添麻煩。」

  楊婆婆80歲,來養老院5年了。陳大爺77歲,來養老院4年。楊婆婆是四川人,陳大爺是黑龍江人。可就是這樣天南海北的兩個人,卻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

  剛開始,風言風語也多,但楊婆婆不在乎。去年,辦公室特意把他們調在一間房。工作人員還建議,兩位老人要不要擺幾桌,請親戚朋友都過來熱鬧一下。但他們謝絕了,「歲數大了,沒必要炫耀。」最後,陳大爺買了香煙和10斤糖果,逢人就散。雖然感情好,兒女也支持,但兩人並不想結婚扯證,「不現實,沒必要」,子女也沒提過。陳大爺說,他們倆其實就是在一起走一段路,路上搭個伴兒,一路上多一些樂趣。陳大爺說,他倆都看得比較開,性格比較開朗。雖然住在一起,但兩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經濟上保持獨立,「將來『走』了以後,各管各,不給子女添麻煩。」大院里,還有幾對類似的老年人,也跟他們一樣,不想扯證結婚,「有些人是兒女不同意,有些是條件不允許,各有各的難處。」他們認為,大家還是顧慮太多。

    「隱婚」老人三怕

  缺錢的一方直不起腰桿


  「我等於是找了個『老待業青年』。」趙婆婆說,現任老伴魯大爺說是有單位,其實是臨時工,沒得退休工資;說是有房子,房子卻被子女處理了。他們的「黃昏戀」,被經濟現實撐開了裂縫。

  也許是應了大院「隱婚族」的擔憂,趙婆婆和老伴魯大爺的「黃昏戀」,如今已走入死胡同。趙婆婆和魯大爺是正兒八經的夫妻。前不久,趙婆婆一氣之下,從魯大爺的房間搬出去了。這段日子,她一直在反思這場晚年婚姻是否太草率。

  他們10多年前再婚。那時,兩人都60多歲。經人介紹,幾個月後兩人就敲定了婚事。但他們沒料到,從此,他們的婚姻會一直陷在退休金、房子和子女關係的維護中不堪重負。

  趙婆婆說,結婚以後她才真正認識了魯大爺:說是有單位,其實是臨時工,沒得退休工資。說是有房子,可是房子最後被子女處理了。魯大爺就像包袱一樣被甩給她,後來還住進了她家。「我等於是找了個『老待業青年』。」

  這段「黃昏戀」,被經濟現實撐開了裂縫。趙婆婆有三女一兒,魯大爺有一女一兒。兩人發覺,跟彼此的子女都有很強的陌生感。被送到養老院后,這種疏離感更強。趙婆婆說,有時魯大爺的子女來大院看他,連飯都不請她吃一頓。從來沒叫過她「媽媽」,一直都是喊「婆婆」。

  前不久,魯大爺住了院,考慮到他是氣管炎,要出院了,她就向他兒子提議,能不能買個氧氣瓶,以防萬一。哪知這句話引爆了對方,「你咋個曉得他的病要『犯』呢?還沒出院,你就在咒他了。」

  婆婆們找到魯大爺,希望他能讓兒子道歉,「雖然是繼母,但還是老人。」魯大爺卻覺得,趙婆婆脾氣也不好,沒答應。「老頭軟得很。」老年朋友都認為,魯大爺沒有收入,經濟完全掌握在子女手裡,「他怎麼敢得罪子女?」

  10月27日,天冷。趙婆婆左思右想,找了幾個婆婆,一起敲開了老伴的房門。看著老頭一個人卧在床上,她心裡不好受,趕緊找了些厚衣服出來,一件件給他穿上。

  「我為什麼要找見證人一起去?」趙婆婆尋思,萬一老頭有個三長兩短,自己就說不清楚了。旁邊的人聽著,都嘖嘖嘆息:「也許,一開始他倆就不該結婚。」

  (本組稿件中老年人均為化名)

  名詞解釋

  夕陽隱婚族:指有著強烈情感需求的老年人,他們談起夕陽無限好的「黃昏戀」,卻因種種原因被迫或自願選擇了「隱婚」,他們如同夫妻一樣生活,卻不進行婚姻登記。———據SOSO百科

  各方說法

  「隱婚」其實是交友方式


  園緣養老公寓辦公室林主任幾年來一直留意著喪偶、離婚老人的晚年情感生活。據了解,現在養老公寓里就有好幾對「隱婚」老人。幾年來,她只遇到過一對成功結合。作為工作人員,他們最多只能安撫一下老人,但許多角色是他們無法取代的。老人的黃昏戀,已經不僅僅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還摻雜著雙方家庭的意見。這裡面有社會輿論、世俗眼光、子女態度、家庭財產等多種原因,感情不能公開,不被接受,甚至不能提及。

  連日來,在成都市內其他養老院,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老人「隱婚族」真實存在。這個群體符合這樣的特徵:像情侶或是夫妻一樣的生活、相處,卻不會「扯證」,走入婚姻殿堂。成都老年知心熱線的馮會長表示,她接觸過很多對「隱婚族」的老人。老人們上了歲數后,更注重語言和精神上的交流,避免孤獨。而「隱婚」的出現,其實就是一種交友方式,可以解決心靈和感情上的空虛。

   新聞鏈接

  他們曾經夕陽紅 如今紛紛鬧離婚


  成都商報10月14日報道,據成華區法院統計,近年來該院受理的離婚案件中,當事人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多,已達到總量的 10%左右,其中近八成鬧離婚的老年人都是再婚,矛盾既有房產分配等財產糾紛,也有精神出軌這樣的感情問題。承辦法官表示,老年人離婚案中,因多數是再婚夫妻,案件結果可能直接影響到子女的財產及心理狀況,這些家庭成員可能為了利益掩蓋甚至捏造部分事實
沙發
wazhh 發表於 2010-11-2 1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6: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