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波:里約奧運會將給中國留下什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6-9-2 1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劉波 FT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31屆奧運會已經結束了,在中國,相關的討論正在淡出公眾的視野,而且即使在奧運期間,由於中國特殊的傳媒和輿論環境,僅有的一些對中國奧運戰略與體育發展思維的反思,也是只觸及皮毛,並不深入。而在奧運激起的喧囂已經遠離我們的時刻,或許一定的總結與思考仍有必要。
       在本屆奧運會上,異軍突起的英國代表隊登上了金牌榜的第二名,「中國軍團」只能屈居第三。然而,這並沒有損害中國人對奧運的熱情與看奧運的快樂,尤其是,中國女排贏得了一塊「最沉重」的金牌,再度展現了以拼搏為主題的女排精神,重新點燃了國人的體育熱情。可以說這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最大的收穫之一。
       即使民眾對奧運會的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國的奧運思路和體育體制也一直為批評者所詬病,但女排的勝利還是贏得了近乎一致的讚譽。女排所獲得的肯定超越了年齡與時代的界線。對比較年長的觀眾而言,女排的勝利意味著重溫年輕時的美好記憶,對年輕一代而言,這是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又一象徵,代表著中國的力量與自信心。女排已經成為民族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中國女排得到的近乎一致的肯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女排代表著純粹的體育精神:團結,拼搏,不甘言敗,永遠求勝。女排隊員中沒有商業化的體育明星,更富有平民氣息,更具有親和力,更能感染普羅大眾。即使在本屆奧運會上她們沒有贏得金牌,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精神也足以鼓舞世人。在中國女排身上,人們更容易找到運動的快樂,以及運動所賦予人的自尊、自愛、自強的價值,這是一種純潔的、富有朝氣的、不被功利氣息玷污的價值。
       當然,不僅是女排,在本屆奧運會上,長久以來的「唯金牌論」、「唯成績論」等思維方式,在很多方面都被打破了。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的「洪荒之力」,跳水運動員秦凱向何姿的求婚,都展現了中國運動員的從容大氣,這些富含幽默、溫暖、人性化意味的鏡頭也被外國人捕捉,登上了國際媒體的封面,成為本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風尚的最佳展現。女排、傅園慧等等因素,與那種功利化的、單純追求成績高低、金牌多寡的體育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儘管如此,依然普遍存在的體育行政化現象,那種把賽事成績作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僵化思維,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舉國體制」,並沒有在整體層面上得到深入、系統的檢討。同時,依然在不斷爆出的興奮劑醜聞,包括「新聞」與「舊聞」,也讓觀察者給中國的體育管理機制打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這些新信息的刺激下,一些已經過去的、在當年相對閉塞的信息環境中沒有得到重視的事情,也被暴露到陽光之下,比如一些運動員的遭遇,他們逝去的青春,機械的體育訓練導致他們成年後無法轉型、融入社會的悲劇。體育運動需要求勝,但這並不意味著要以非人性的扭曲方式、不擇手段不計代價地追求成績,尤其是大賽成績,這樣的做法必須得到反思。
       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走出封閉狀態,體育事業也重新與世界接軌的時候,基礎薄弱、實力不足是重大的問題,於是政府採取了集中資源培育體育成果的追趕式體育思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移植於蘇聯。雖然這種「舉國體制」見效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甚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首次實現了金牌數量登頂,但其各種弊端也不斷顯現:功利化思維扭曲競技精神,行政包攬導致的腐敗現象,興奮劑醜聞,同時,將有限的體育資源用在高端國際賽事爭勝方面,也可能妨礙其他體育領域的發展,不利於大眾體育的繁榮。
       儘管在里約奧運會上一些運動員展現了從容、現代的新風貌,但總體上人們並沒有看到對舉國體制的反思,相反,對於一些可喜現象的滿足感,反而淡化了改革「舉國體制」的緊迫性。更有人言之鑿鑿地說,其他國家也有「舉國體制」,以此作為中國延續「舉國體制」的依據。還有人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奧運會上的不佳表現,來為「舉國體制」辯護。
       首先,不一定別國有的東西就是對的,中國就應該學,尤其是在這並非國際主流做法的時候。其次,應該注意的是別國的所謂「舉國體制」是否與中國相同,完全由行政部門包攬,政府統一主導和分配體育資源。其實,中國的這種「舉國體制」是全球罕見的。有的發達國家也許也有集中資源爭金牌的機制,但通常並非由行政部門主導,而是有較強的商業化色彩,也有比較科學合理的機制設計,而且信息透明,在開放的媒體環境中,能得到公眾的普遍監督,從而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並可能隨著民意的變化而改革,不是僵化不變的。而且,大部分國民衣食無憂、有更大的空間來追求別的東西的發達國家,撥出一定資源用於在奧運賽場上為國家爭榮耀,也是在滿足民眾更高的精神需求。而中國作為一個仍有大量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是不是也要傾盡全力與發達國家在奧運賽場上一爭高下,是需要仔細思量的。
       其實,中國人的金牌崇拜和與之相應的舉國體制,存在著一定的國民心理背景。官方一直以來樂於宣傳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被西方看不起的歷史。固然是有這麼一段歷史,而且直到今天,一定的族群歧視現象在西方社會也確實存在,但全球總的趨勢是變得更加文明,身份歧視越來越少。其實中國國內不少報道存在有意無意誇大所謂外國人「黑中國」的成分。這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執政者一直以所謂讓中國人重新贏得國際尊重作為自身合法性的來源,所以會刻意強調中國所受到的不尊重。而這樣的輿論環境,又增強了中國人的屈辱感,以及要在奧運賽場上「贏回尊嚴」的強烈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在某種程度上為「舉國體制」的確立與維持輸血。
       本次奧運會上,所謂的「辱華」事件也層出不窮,不斷撥動中國人的敏感情緒,但人們首先應該弄明白一些言辭的語氣輕重程度,更要看到這究竟只是個人或少數媒體的言辭,還是代表整個西方的輿論,而不能輕率地把問題誇大,上升到民族、國家對立的高度。事實上一些不當的言辭只能代表當事人自身,即使在外國也遭到了公眾的批評。對這些情況,中國媒體尤其是官方媒體的報道和評論應該中立,提供準確的信息,而不應故意撥動民眾的敏感情緒。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媒體的觀眾也遍布全球,受到全世界的注視,而不是只對地球村裡的「中國村民」發言。媒體有沒有這樣的職業精神和操守,考驗著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如果媒體故意操縱議題、刺激國民屈辱感,國民就會更加認同「舉國體制」,希望借更多金牌來贏得國際尊重,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其實,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登頂之後已經成為體育強國,也有很多可令國人驕傲的成就,已不必借奧運金牌來「虛抬」自信心。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小型發達國家並沒有耀眼的奧運成績,卻有興旺發達的大眾體育,以及很強的國民幸福感,它們並沒有因奧運金牌少而遭到鄙視,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更亮麗的國際名片。就象奧運會上的中國一樣,金牌的多寡並不足以決定中國的國際形象,甚至很多人完全不看重這一點,片面追求金牌反而可能引發反感情緒,相反,出現更多的傅園慧,卻有助於中國贏得全世界的認同和欣賞。
       在光鮮的國際大賽成績之下,中國的體育事業依然充滿挑戰。體育資源在全國的分配依然不均,大量的地區體育基礎設施落後,投入不足。受體育事業發展滯后及環境惡化、生活壓力沉重等多種因素影響,國民身體素質的整體狀況,依然與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同時,落後的體育管理體系和僵化的行政主導思維,也在扼殺大量運動員的活力,並附帶著大量的腐敗風險。在這種環境中,也很難發展出公平公正的現代競技環境,讓人們享受體育的快樂。
       在今天,體育運動本身承載著現代社會的精神:規則為本,團結協作精神,平等,誠信,相互尊重,共同體意識,等等。現代體育培育的是自立、自信的現代人,既是賽場上的公平競技者,也是富於公共精神和規則意識的公民。體育的現代化是一個社會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必需要素。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追問,里約奧運會將給中國留下什麼?是繼續沿襲「舉國體制」,還是一種全新的體育思維和體育治理模式?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