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00 border=0,405 alt=]http://upload.backchina.com/pictures/03/183_0000001.jpg[/img]
東盟地區論壇期間,美國在會上異常活躍,特別是大談特談南海問題,將中國當作地區不穩定的根源,以此離間中國與地區國家關係,惡化中國地區環境。再聯想到此前美國要加入東亞峰會和奧巴馬邀請東南亞各國領導人赴美參加美國——東盟峰會的報道以及前幾年美國對東盟的「忽視」,給人強烈的感受是,美國真的又「重返」東南亞了。
有關美國和東南亞的關係,「重返」一詞使用頻率較高,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何以是又「重返」?
實際上,美國已經幾進幾齣東南亞了,而且中國因素是美國進出東南亞的主要考慮。
美國通過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佔有了菲律賓,這是美國首次進入東南亞地區的標誌,並把東南亞地區當作其侵略東亞大陸尤其是中國的基地,緊接著美國向列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獲得了成功,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
進入20世紀,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日益坐大,美日矛盾尖銳,華盛頓會議雖然暫時中斷了日本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勢頭,但並未解決美日之間的矛盾,太平洋戰爭雖然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美日爭奪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地區的爭霸戰爭,結果是美國「重返」東南亞。
但緊接著冷戰開始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西方老牌殖民主義大國逐漸退出東南亞以及美蘇爭霸和兩極格局的成型等因素相繼出現,美國逐步擴大對東南亞地區的滲透與控制,這種滲透與控制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遏制中國,體現在與地區國家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建立軍事基地、進行侵略戰爭以及封鎖禁運等。而美國租借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建立以這兩個基地為中心的基地群,是美軍在東南亞地區存在的重要象徵。而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敵手,美軍撤出了這兩個基地。
但不久以後,美軍又開始「重返」,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仍然是美軍「重返」的主要理由之一,南海問題也成為美軍「重返」的直接理由。
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或許是一個標誌,對東南亞各國社會教育、民生話題的關注則體現了美國希圖拉近與東南亞國家民眾之間的距離,為其擴大政治、經濟影響打基礎。而對南海問題的鼓噪則為其「重返」提供和擴大「空間」。
其實,重返也好,擴大影響也罷,只要是謀求正當合理的政治、經濟、安全利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尊重對方的合理關切,共同面對地區性和全球性的威脅,東南亞地區不會出現也不可能出現「擁擠」現象,就不需要套用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規則,相反,雙方可能會發現,彼此還將擁有許多共同利益。
但美國卻偏偏要選擇利用南海問題來擠兌中國,只能說明美國要破壞中國的發展環境,要遏制中國的發展,而美國對東南亞其他國家或施以恩惠,或加以制裁,或恩威並施,目的仍在於要求地區國家服從,說到底美國的一切行為都是要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今年年初,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謝爾稱,美國將在東亞地區保持活躍,支援該地區盟友,擴大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從目前來看,美國在東亞地區分三個方向對中國進行向心突擊。除了東南亞和南海地區外,美國還在東北亞和台灣海峽採取了行動。美日、美韓同盟都有加強的趨勢,而且美韓聯合軍演還邀請日本自衛隊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以展示美日韓的一致,無疑是要增加壓力。而在台灣海峽,美國也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兩岸關係緩和,並在經濟上加快了融合的步伐,美國心有不甘,又祭起了售台武器的大旗,目的無非是阻止兩岸接近及最終走向,增加中國崛起的成本。
美國是這些行為並不新鮮,實際上仍在重溫杜勒斯在上個世紀提出的一項戰略,名曰「三齒耙捕龍」,一根齒從朝鮮伸出來,一根齒從台灣伸出來,一根齒從印度支那伸出來。美國「重返」東南亞,是在加固還不那麼堅硬的「耙齒」,中國需有相應的戰略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