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超越美國的N種版本:奇迹還能撐多久(上)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7-15 07: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國興衰交替,此消彼長。在歷史上的很長時期,中國曾居於一流強國位置。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地位不斷淪落,成為西方列強羞辱、欺凌的對象。為復興中華,無數仁人志士雖肝腦塗地而奮不顧身。

中國經濟總量國際排名不斷刷新(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重返一流強國的目標越來越近。2011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再次把這一話題引向高潮。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有多少版本?每種版本的公眾認知狀況如何?對未來持續高增長的信心指數有多高?該如何看待超越美國?圍繞以上問題,人民論壇雜誌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約請專家進行了獨到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2035年超美版本的信心值最高,達72.32;公眾對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信心指數為73.11,處於較強區間。以上數據表明,一方面,公眾對超越美國有比較理性的認知,並不認為是越快越好;另一方面,對中國未來持續高增長預期良好,充滿期待。

何時超越美國,關鍵在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速。雖然公眾對未來發展信心指數較高,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延續「中國奇迹」已面臨諸多難題。30多年制度創新的動力已經慣性疲勞,「人口紅利」也正在逐漸消退,環境及資源約束越來越明顯,權力腐敗、高房價及貧富分化等都可能讓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持續高增長必須應對好以上挑戰,尋找發展新動力。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N種版本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國際排名不斷刷新,中國何時超過美國這一話題引起國內外熱議,相繼出現各種不同版本的預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版本:

IMF版:2016年超美

2011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發表的報告中,認為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6年將超過美國。根據購買力平價測算,IMF認為2016年中國GDP將由2011年的11.2萬億美元升至19萬億美元,而2016年美國GDP將由2011年的15.2萬億美元增至18.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經濟規模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降至17.7%,而中國經濟所佔的比重將升至18%。

社科院版:2020年超美

2011年4月7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了2011年《新興經濟體藍皮書》。藍皮書認為,如果按照中國年均7%—8%的經濟增速和人民幣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國則按照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慮到美元在未來將出現的長期貶值趨勢,根據這些假設條件測算,中國名義GDP可在2015年內達到美國經濟80%左右的規模,而到2020年則可能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經濟體。

林毅夫版:2030年超美

2011年3月23日,世界銀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香港出席中國經濟發展論壇時表示,如果中國今後保持8%的年經濟增長率,那麼20年後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彭博社援引林毅夫的話稱,到2030年中國超越美國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兩倍。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版:2035年超美

2008年7月,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了一份報告。該報告稱,按照更為常用的市場價值方法計算,中國將在2035年超過美國。到2050年中國GDP將是美國的兩倍,屆時中國的GDP將達到8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44萬億美元。該基金會經濟學家凱德爾說,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受到內需的驅動而非出口,因此能夠持續發展。他在報告中指出:「由於其在過去幾十年的成功發展不是由出口而是由內需拉動,因此在21世紀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不受世界市場的限制。」

羅伯特•福格爾版:2040年超美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羅伯特•福格爾2010年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文預測說,204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123萬億美元,相當於2000年全球經濟產出的3倍。中國人均收入將達到8.5萬美元,是對歐盟預測值的兩倍多,遠高於印度和日本。屆時這一規模會佔到全球GDP的40%,中國將遠超過美國(14%),GDP規模佔壓倒性的全球第一位。福格爾所發表的123萬億美元是以購買力平價數據(PPP)為準得出的。

第N個版本

高盛曾在其2003年的研究報告中大膽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39年超過美國。在充分考慮了匯率、政府政策等變數的情況下,該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將由目前的8%減緩至5%,到2040年減緩至約3.5%。即便如此,在2039年超過美國,到2041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近日,摩根大通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作出預測,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在不到10年時間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模式」還能支撐「奇迹」嗎

在面對「中國何時超越美國」這個話題時,恰當的態度就應當是:少談趕超,多談問題,少一點驕傲自滿,多一點憂患意識,少一點畏葸不前固步自封,多一點銳意進取改革創新 當前,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的事實,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式趕超」的奇特效應。在「中國崛起」似乎成為國際社會主流判斷的情況下,何時超越美國成為國內外熱議的焦點。那麼,科學、理性看待「中國趕超」,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認清楚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中國奇迹」。

中國經濟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曾經流行過一種說法,「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言下之意,「死」是註定的,只是死法不同。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有人預測中國要「崩潰」。但是,3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文革」后經濟幾近崩潰的災難、80年代民主浪潮的衝擊、90年代蘇聯東歐共產主義解體的打擊,中國不但沒「死」,反而它的「崛起」卻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於那些預測中國註定「崩潰」以及接受或認同這種預測的人來說,中國今天的狀況,確實是個「奇迹」。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舉世公認。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改善相伴隨,國際社會在不斷校正對於中國的認識和評價:從最早的「黃禍論」,到「威脅論」,再到「機遇論」,又到金融危機后的「救世論」。這種認識和判斷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國家實力的變化。

一系列數據反映的事實也確實顯示了中國奇特的發展速度和驚人的變化。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發生了明顯提升,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力明顯提高。反映人民生活總體水平的一些數據也保持了良好的記錄。

多年來,中國經濟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領先的製造大國。這一個個頭銜讓許多國家大為驚嘆。更加刺激世人眼球、甚至讓人眼熱的是,奧運會、世博會空前氣派,磁懸浮、高鐵、地鐵等政府項目進展神速,政府海外採購出手不凡,企業海外併購胃口大開,中國商人海外投資遍地開花,中國遊客走遍世界掀起購物風潮,中國富人榜上有名且節節攀升,中國人變成豪宅、豪車、國際名牌新的消費群。所有這些極具感官刺激的信息,都在激發和強化一個概念——「中國奇迹」。
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各種解釋

人們試圖解釋這種變化,希望找到「奇迹」的原因。從中國領導人不同場合的講話以及官方相關文獻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將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大體歸功於三個要素:前所未有的好領導(黨的集體領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舉國體制的好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政府主導,試驗性的漸進改革,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被看作是中國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解釋。

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美國高盛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所提出的「北京共識」算的上是外國人對「中國奇迹」的代表性看法。在他看來,中國提供了不同於「華盛頓共識」的另外一種發展經驗。

面對上述解釋,中國學界也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60年來中國走的是一條獨特的「成功之路」,其成功的秘訣在於制度優越。這種制度或許被解釋為「中華政體」,具有民本主義理念、績優選拔制度、先進、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分工制衡」的糾錯機制等優勢;或者被概括為「平等與中性的政府」,具有「不與任何社會利益集團結盟且不被任何利益集團所俘獲」、平等地對待不同社會集團的制度優勢;或者被界定為「新共和制」,具有「把西方法治傳統中的『限任制』、西方古典共和傳統中的『集體領導』、現代政黨的『法人永久性』、蘇聯列寧式的『先鋒黨』、以及中國傳統的『太上皇制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五位一體」的制度優勢。

另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發展完全是摒棄傳統社會主義「一大二公」模式、引入責任機制和市場化原則對既有體制創新性改造的結果,因此,它實質上是制度創新的產物。就其「不斷擴大社會與個人自主和自由的空間」而言,它與「華盛頓共識」並無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執政黨和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更大的主導作用。所謂的「中國奇迹」只是后發國家在經濟起飛和國際競爭中的奇特現象,這種現象在80年代東亞國家「二元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階段也曾經出現過。所以,「中國奇迹」不過是被指認為「政府主導」的「威權主義」模式的「東亞奇迹」的再現。

當然,也應該看到,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既有「東亞模式」的一般特徵,包括擁有以世界最大規模人口為基礎的低成本勞動力充分供給,「人口紅利」形成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重視基礎教育和宏觀經濟穩定等,也有許多特有的條件和特徵,如漸進改革和增量改革模式,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消費結構升級推動「消費革命」,大規模工業化形成的規模經濟優勢,城鎮化帶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府積極有效地參與發展進程等。總之,過去30年,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經濟起飛」;「中國奇迹」意味著在世界多樣化發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不留情面的意見直指「中國奇迹」的「軟肋」和「痛處」,認為「中國模式」其實就是經濟(GDP)至上模式,即政府主導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其特點可以歸結為「全球化」+「低人權優勢」。所謂「中國奇迹」的主要奧秘就在於鐵腕之下誰也不能討價還價,從而減少了中國經濟學家所謂的「交易成本」,避免了「民主分家麻煩大,福利國家包袱多,工會嚇跑投資者,農會趕走征地客」這種「民主困境」。既然「中國奇迹」以低工資、低福利、低保障、低人權為代價,那麼,與其說它是值得炫耀的「奇迹」,不如說它是特定條件下經濟起飛的無奈結果。

少談趕超,多談問題

無視中國發展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認為中國有一種別的國家根本不具備的神奇力量會推動它走上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恐怕又過分誇大了中國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人們普遍承認存在一種「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包含了許多要素,如,市場經濟,一黨執政,賢人政治,政府主導,舉國體制,運動式管理,GDP錦標主義,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等等。這些要素在許多人看來是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目前的問題是,「中國模式」面臨挑戰。我們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必須正視發展所造成的種種現實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經濟成就是以低民權、低福利、低保障換來的:低民權、低福利、低保障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經濟發展。后發國家的經驗顯示,以威權體制、政府主導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完成經濟積累和起飛可能是有效的,但它作為一種非均衡發展模式,為經濟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民權、環境、腐敗、協調發展、對外依賴性等)。

隨著民眾對低民權、低福利、低保障狀況忍受性的降低,這種模式下經濟發展的難度會增加。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中國的發展帶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極化效應、短期行為、貧富懸殊、公共服務滯后、社會保障不足等,可以說是這種發展的另一種效應,而且,目前這種發展也正面臨多重困境(民生不昌、民力不強、內需不足、環境不支、創新乏力、司法不力、公權濫用等),其可持續性令人堪憂。目前,中國決策者已經充分認識到,要謀求經濟的可持續性,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現在,需要進一步明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恐怕還必須要改變目前的「中國模式」。

有人認為,「富強」和「文明」是兩個概念。30年來中國的崛起僅僅意味著「富強崛起」,並不一定是「文明崛起」。也有人指出,「沒有改革,政治制度就很難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和經濟,並且最終導致激進的變革,包括革命。換句話說,防止革命的唯一路徑就是改革」。如果這些觀點是有道理的,那麼,在面對「中國奇迹」這個話題時,恰當的態度就應當是:少談奇迹,多談問題,少一點驕傲自滿,多一點憂患意識,少一點畏葸不前固步自封,多一點銳意進取改革創新。


美國國力真相與變化軌跡

觀察和描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變化,需要全面的數據支撐、長期的觀察、廣闊的視野。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納入尚不能用數據說明的重要維度 判斷美國的綜合國力變化,還需要把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加以比較。從與歐、日、中、俄、印的比較來看,在一些領域,確實存在力量此消彼長的現象,雖然從短期看許多方面還並不十分明顯。

美國綜合實力之國際對比

美國是一個極具自然資源稟賦的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可耕地面積居世界第五位,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十二位,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五位,煤炭儲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全球足跡網路2010年度報告》統計,美國整體的生態承載能力僅次於中國,遠超過法、德、英、日、意任意一國,甚至超過這些國家的總和。但同時,美國的生態需求也超過這些國家的總和,生態承載能力與生態需求有較大的缺口。以人均資源進口為標準,美國和中國大體處在同一水平,對進口資源的依賴性相對較低。單就進口能源依賴度而言,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整體上不如俄、中、印等新興經濟體,但美國的情況好於歐盟和日本。

從經濟活動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時高居世界榜首。到2003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美國,美國退居次席,再后是日本、中國。按照現價美元計算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從2000年的30.7%下降到了2009年的24.3%。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已經從2000年的23.6%下降到2010年的20.2%,預計到2015年還會進一步下降到18.4%。兩組數據都揭示出這樣一個趨勢:儘管美國經濟規模仍然在擴大,但它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正在縮小。

美國人均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35327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47484美元。在這一指標上,美國在2000年時小幅落後於日本,在當前則小幅領先於日本;它還一直領先於歐盟,且領先的優勢仍在緩慢擴大。相比於新興經濟體,美國依然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但同十年前相比,優勢在大幅縮小。例如,2000年度美國人均生產總值相當於印度的80倍、中國的40倍、俄羅斯的20倍,2010年時變成了相當於印度的40倍、中國的10倍、俄羅斯的5倍。從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看,大體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

2000-2009年間,美國的出口額累計增加了60%,達到1.6萬億美元的規模,相當於整個歐盟的出口量,也與中國的出口量大致相當。在如此高的出口總額下,美國的出口依存度並不高。十年間,美、日、歐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均維持在一成左右,與俄、中、印「出口導向型經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從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看,美國依然是外商投資的首選地。2000-2009年間,美國在任何單獨年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高於日本、中國、俄羅斯、印度及歐盟主要國家。外資規模除了反映一國的投資環境外,也能反映出國內投資水平。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私人儲蓄開始小於私人投資,國內儲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其總的投資需求。為了維持經濟增長,美國需要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

在反映一國凝聚力的民眾滿意度上,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05年不足半數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滿意「國家的當前情況」。這一比例大致相當於同期英國、印度的民眾滿意度,雖高於法、德、俄、意等國的民眾滿意度(均不超30%),但顯著低於中國的民眾滿意度(超過72%)。調查還顯示,2002-2008年間,美國民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滿意程度呈下降趨勢,從41%一路降到23%,2009年民眾滿意度雖有所提高(36%),但2010年又出現了下跌的趨勢(30%)。美國民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滿意度不僅遠遠低於中國(2006年以來一直在80%以上,2009年和2010年都達到87%)、印度(2007年以來也在40%以上,2009年達到53%)等新興經濟體,而且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是偏低的。

在就業問題上,儘管美國在2000-2008年間失業率從未超過6%,但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接近或超過9%,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當前最緊迫的社會問題之一。在關係民生的物價水平上,美國和歐盟在十年間大致維持了價格水平的基本穩定,既沒有俄羅斯、印度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沒有日本的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基尼係數為0.408,在所有發達經濟體中屬於很高的,貧富差距是美國一直沒有能夠解決的頑疾。

2000-2007年間,美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維持在35%左右,但2008年突破40%,2009年進一步突破50%,2010年更是超過了90%。至於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美國在2008年突破了通常所說的警戒線(3%),2009年更是達到或接近10%。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的赤字率在2010年雖有所回落但仍然接近7%,甚至到2011年也會超過5%。在國家財政狀況方面,美、歐大致相當並優於日本,但遜於中俄。

美國綜合國力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因此需要從比較長的時間來觀察。觀察和描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變化,需要更全面的數據支撐、更長期的觀察、更廣闊的視野。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納入尚不能用數據說明的重要維度,例如制度維度、文化維度和歷史維度。

在一些領域,其他國家難望其項背

在科技和軍事領域,目前尚無國家和地區對美國構成嚴重挑戰。從軍費開支看,2009年美國維持了6610億美元的規模,佔全球軍費開支的43%,相當於排名世界第二至第十五的14國軍費開支的總和。美國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一直從2000年的2.96%提高到2009年的4.68%。相比較而言,主要大國中只有俄羅斯維持過高於或接近美國比例的軍費支出。美國現有的核武器數量仍然龐大,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估計,2011年美國實際布置的戰略核彈頭為1968枚,發射裝置為798個。

常規力量方面,美國一直維持著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截至2010年6月30日,美國武裝力量共計161萬,其中海外駐軍就接近30萬,分散駐紮在數百個海外軍事基地(高峰時達823個)。就太空探索能力而言,憂思科學家聯盟的統計顯示,2000-2010年間全球範圍內發射衛星總數為651顆。其中,美國單獨發射了258顆衛星,超過俄、中、法、德、英、意、日、印單獨發射衛星的總和。

在科技發展方面,美國研發投入的總額及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從版權與許可費的收入來看,美國高居世界第一;從發表的科技期刊文章的數量來看,十年間美國的科技論文數量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亦顯示,在創新能力、企業的研發費用、科研機構的質量、科學家和工程師數、每百萬人口擁有的專利數量、產學結合能力等指標上,美國均名列世界前茅。

毛澤東「超美」時間表:啟示與借鑒

毛澤東提出趕超美國的強國之夢,從正確的長遠構想卻走向了錯誤的激進口號,最後以失敗告終。我們該怎樣將這段歷史轉化為財富,使之成為「成功之母」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毛澤東「強國夢」正確中的錯誤,錯誤中的正確 早在50多年前,毛澤東就提出中國趕超美國的戰略目標。這裡,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毛澤東是如何提出趕超美國的強國之夢的?又是如何不斷改變想法的?是誰刺激了毛澤東,又影響了毛澤東?毛澤東又是怎樣從成功的預言走入盲目性預言陷阱的?後來他又是怎樣走出這一陷阱重新認識中國國情並預言中國未來的?

重讀和了解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故事是我們學習決策最好的實際案例。無論是成功的預言,還是失敗的預言,毛澤東都堪稱為最偉大的預言家,我們都能從他老人家政治智慧中汲取歷史營養,成為後人的歷史財富。

毛澤東首提超美: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超過

一個偉大民族總會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她的偉大領袖總是心懷偉大的強國夢想,這就是趕超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即趕超美國。

1955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說,我們現在是處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六萬萬人口的東方國家舉行社會主義革命,要在這個國家裡改變歷史方向和國家面貌,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內使國家基本上工業化,並且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超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指美國)。 這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只有五年多就首次提出中國趕超美國的國家目標。1956年1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首次提出「中國第一」的戰略設想。他說,我國地方大,人口多,位置不錯,海岸線很長,應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文化、科學、技術、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們有社會主義制度,再加努力,是能夠辦到的。否則六億人口,又是勤勞、勇敢,幹什麼呢?幾十年以後,如還不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國,是不應該的。現在美國只有十幾顆氫彈,一萬萬噸鋼,我看沒有什麼了不起,中國應該搞它幾萬萬噸鋼。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955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只有285萬噸,到1996年超過了1億噸,2008年突破了5億噸。

這表明,毛澤東關於中國鋼產量的預言已經得到了實現。我們也會相信,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文化、科學、技術、工業發達的國家」的目標也會相繼實現。毛澤東就是一個預言大師,如同他自己所言: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所謂預見,不是指某種東西已經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現了,在眼前出現了,這時才預見;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遠,就是說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見,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

當時,只有毛澤東真正看到了這一歷史發展趨勢及其歷史航行的「彼岸」,他所前瞻性地提出趕超美國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長遠而宏大的目標是比較適宜的,他所提出的趕超美國的時間表也是比較務實可行的。這是毛澤東獨有的歷史預見的偉大之處,但是也有他的知識的有限性和歷史局限性:他沒有做科學的分析和論證,更多的是基於他的直覺和戰略思維;也沒有主動請教中國的經濟學家和其他專家,更多的是基於他本人的思考和設想;更沒有詳細地說明「在經濟上趕上並超過美國」是什麼含義和內容,既沒有類似於GDP經濟總量的概念,也沒有人均GDP經濟個量的概念,也無法真正準確判斷中國與美國在經濟總量和個量兩個方面的相對差距,反映了他受到知識與信息有限性、不完全性的限制,在沒有真正「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就難免在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響下,就會改變了原有的設想。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